《病理生理第8章 发热bjj.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第8章 发热bjj.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 热,Fever,概念,第一节,?,皮肤、肺(散热),肝脏、肌肉(产热),中枢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正常体温是产热与散热平衡的结果,T blood,37 0.5 C,发热,生理性体温升高,病理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应激,体温调节功能正常,调定点上移,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调定点未移动,体温超过调定点水平,被动性体温升高(0.5),过度产热,散热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0.5),致热原,(体温调定点),(体温 调定点),发热的原因,第二节,一、发热激活
2、物,发热激活物,外致热原(细菌及其产物)内致热原(组织分解产物),发热,感染性因素(细菌、病毒等)非感染性因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等),能激活机体产内源性致热原细胞,产生、释放内生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的物质,称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二、发热激活物种类与性质,1.细菌 2.病毒 真菌、螺旋体和疟原虫等,(一)感染性因素,(二)非感染性因素,1.抗原抗体复合物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2.组织损伤和坏死 组织蛋白分解产物3.致炎物 硅酸结晶、尿酸结晶4.致热性类固醇 如睾丸酮代谢产物 WBC+苯胆烷醇酮WBC 激活 释放EP周期性发热,发热,发热的发病机制,第
3、三节,发热激活物(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因素),产EP细胞,内致热原,发热的基本环节,信息传递,中枢调节,调温反应,调定点,一、发热信息的产生和种类,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激活物,作用于中枢,发热,释放EP,(一)产生EP的细胞,1.单核-巨噬细胞(M)2.肿瘤细胞3.其他细胞 朗汉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IL-1 TNF IFN MIP-1,来 源 单核-巨噬细胞 M 白细胞 单核细胞,亚组分 IL-1a/IL-1b TNFa/TNFb IFNa/IFNg,分子量 1218 KD 17
4、25 KD 1517KD 21KD,致热性 双峰热 小剂量单峰热 单峰热 单峰热 大剂量双峰热,(二)EP的种类,耐热性 不耐热 不耐热 不耐热 70C30分失活 60C40分失活,LPS,LBP,CD14,receptor,Signal transduction,Gene expression,EP:LI-1、TNF、LI-6、INF,产EP cell: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白细胞某些肿瘤细胞,二、发热时的中枢调节,(一)EP的作用于温调中枢的途径,EP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温调中枢,EP直接作用于温调中枢EP通过迷走神经作用于温调中枢,屏障薄弱,存在有孔毛细血管,通透性较
5、高。EP由此入脑作用于血管外间隙的Mf,使之释放发热介质,再作用于OVLT神经原。,(二)体温调节中枢,正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负调节中枢 中杏仁核(MAN),腹中膈(VSA),使体温上升不超过热限,微量致热原或发热介质POAH 明显发热反应发热时 POAH内发热介质含量显著,正调节介质:1.前列腺素(主要是PGE2)2.环磷酸腺苷(cAMP)3.Na+/Ca2+比值 EP下丘脑Na+/Ca2+cAMP 调定点,(三)EP的作用方式中枢发热介质,负调节介质:1.精氨酸加压素(AVP)2.黑素细胞刺激素(a-MSH)3.脂皮蛋白质-1(lipocortin-1),EP,正调节
6、介质,负调节介质,POAH,MAN、VSA,体温调定点,三、外周调温反应,体温升高,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第四节,典型的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调定点上移,调定点恢复,产热散热,产热=散热高水平调节,产热散热,体温调定点,37C,42 C,一、体温上升期,恶寒皮肤苍白“鸡皮”寒战,皮肤温度,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竖毛肌收缩 骨骼肌不自主、节律、周期性收缩,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自觉酷热皮肤干燥、发红,“冷反应”冲动停止,血管扩张皮肤高温血流及蒸发增加,37C,42 C,二、体温高峰期,三、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出汗、皮肤血管扩张,“调定点”回复至正常,散热反应
7、。,37C,42 C,代谢与功能的改变,第五节,一、功能改变,(二)呼吸系统血温、酸性代谢产物 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加深加快 散热,(一)中枢神经系统头痛,高热惊厥,总趋势:除消化外,多为兴奋性增高,生理功能,(三)心血管系统心率(每1 增加18次/分)大汗可致虚脱甚至循环衰竭,心率过快心输出量,心脏负担加重,(四)消化系统消化液分泌减少、肠壁蠕动减慢 口腔:口干、舌苔厚,口腔炎、口臭 胃:嗳气、恶心、食欲不振 肠:便秘、消化不良,副交感抑制 消化液分泌,消化酶 胃肠蠕动,食欲,总趋势:短期中等程度发热加强机体抵抗力 高热或持续时间过久可减弱抵抗力,(一)抗感染能力IL-1和IL-6使淋巴和巨噬
8、细胞功能增强,;IFN 抗病毒,增强NK细胞活性。,(二)抗肿瘤能力高热抑制肿瘤细胞生长;TNF有一定程度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三)急性期反应急性期蛋白(APP)合成增多,中性粒细胞、CRH、ACTH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免疫功能,二、代谢改变,总趋势:分解代谢,营养物质消耗(体温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一)糖原分解代谢加强,血糖升高,糖原贮备减少。寒战时无氧代谢增加,乳酸升高,(二)脂肪分解加速,消瘦,可出现酮血症,(三)蛋白质分解加速,可出现负氮平衡,(四)高温及退热期可致水盐丢失,长期发热维生素消耗增加(口角炎),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第六节,一、生物学意义,(一)适度发热可动员防御反应,增强抵抗力。(二)发热过高或过久可使抵抗力下降,增加心肺负担;儿童过高热易致惊厥。(三)年老体弱者发热反应和抵抗力均减弱。,(三)可加重病情或威胁生命者应及时解热:1.高热(40)可致心衰或昏迷;2.心脏病患者或有潜在心肌损害者;3.妊娠期妇女 可加重心脏负担、致畸胎。,二、处理原则,(四)常用解热措施 1.药物 水杨酸盐类,糖皮质激素 2.物理降温,(一)明确病因,治疗原发病,(二)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1.发热的概念2.发热激活物和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和种类3.发热三个基本环节的要点3.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本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