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概说》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395006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选读概说》ppt课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先秦诸子选读,2,“先秦”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史称东周之春秋战国。我国主要的学术思想都起源于这个时期。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后来称全心全意的著作也叫“子”。现在特指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物。百家一般指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有名的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后来约有10家发展成了学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最为成就、传奇也最受争议!兵家代表有孙膑、庞涓,纵横家的代表有苏秦张仪以及祖师鬼谷子。,3,“十家九流”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

2、纵横、杂农、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讲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三教九流”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 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儒 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 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4,先秦诸子概说,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5,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3、荀子。,儒 家,6,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儒 家,7,儒 家,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思想要点: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二、宣扬民本思想。三、提倡仁政。,8,儒 家,荀子(前313前230年),名况字卿,称“荀卿”或“孙卿”,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他提出了人能

4、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想。认为人的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9,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过周守藏室官员。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对立统一的辨证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发展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的社会观。提出“为而不有”“至公无私”“致虚守静”“柔弱胜刚 强”人生观。,道 家,10,道 家,庄子,名周字子休,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

5、随顺造化。这种思想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 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11,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前468前376年),名翟(d),被誉为“科圣”。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非攻”“尚贤”“明鬼”等。,墨 家,12,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韩

6、非子、李斯等。韩非子,他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王之具。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法 家,13,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

7、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14,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

8、、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15,纵横家,战国时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创始人鬼谷子,杰出代表人物有:苏代,姚贾,苏秦,张仪,公孙衍,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策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苏秦为赵国相位,“合纵抗秦”,并兼六国相印,威风八面。但好景不长,其“合纵”即刻瓦解,苏秦死于齐闵王车裂极刑。张仪受苏秦“提携”,做了秦国大夫,而当苏秦死后,立刻推行他的“连横”术,使苏秦的合纵荡然无存。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16,鬼谷子,姓王名

9、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人,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一说春秋战国卫国朝歌人(河南淇县) ;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人(河北临漳)。一说楚国苦县(河南郸城)。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老学, 苏、 张( 苏秦和张仪) 、 鬼谷一派,申、 韩一派, 杨朱一派, 庄、 列一派, 尹文一派。前半生事于列国,后半生隐逸山林,专事授徒,着有鬼谷子一书。传说他教授的弟子,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陈轸、尉缭子等等一批人,这一长串名字,几乎囊括了

10、战国时代最有名的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乃至说客、方士等。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鬼谷子的声势也不在其之下,堪称战国风云的幕后总策划。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鬼谷子的师尊是世界辩证法之父、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老子。,17,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

11、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18,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

12、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19,先秦诸子,诸子百家(新士人)主要学习:儒家:礼、仁、中庸正名(君臣父子)道家:道,自然无为墨家:兼爱,非攻法家:法治、术治、 势治,蕴含的智慧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做人智慧)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处事智慧)做一个和谐博爱的人(平衡智慧)做一个称雄天下的人(领导智慧),20,儒家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礼(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理想人格的核心:仁(仁爱)义(礼以行义)张扬中庸之德(反对过与不及)正名:君臣父子孟子:性善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民本、仁政荀子:人能征服自然,人性恶,以法助

13、礼,21,华夏思想智慧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师,至圣孔子,22,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简介,2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生平经历,24,了解语录体的特点: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

14、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25,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如果有道,孔丘就不会与你们一起从事变革了。,26,2、长沮(j)、桀(ji)溺(n) (1)耦(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y) (4)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 (b)

15、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 ()而不辍(chu)。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7,2【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4)执舆:即执辔(p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28,2【译】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16、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29,入世(孔子)出世(隐士) 热心

17、救世 自食其力退隐江湖消极避世1、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对世间众生的关怀2、天下越混乱越不会选择避世,自己有改革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 孔子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考虑天下众生,境界高远,简析,30,4、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蓧(dio) (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 (3)而食(s) (4)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

18、:“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31,4 (1)蓧:音,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音,黏小米。 (4)食:音,拿东西给人吃。,32,【译文】 子路跟

19、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年男子,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年男子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年男子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

20、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33,4、孔子思想: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何其可废 君臣父子夫妇:伦理是儒家核心,用以固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社会安定。 君臣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臣对君就应有义。君子出仕为践行君臣的大义,即使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作不懈的努力。,34,3【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i)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之,不得与之言。3【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35,

21、3【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36,赏析:楚狂接舆的特征?,狂放不羁、不满现实、放高言论、不怕权贵的人.从歌词内容看,他又有一定的文采和知识,他将孔子比作稀世的凤凰,又说他是只倒霉的凤凰,不在盛世出现,偏生在乱世,并善意劝告孔子:搞政治太危险了,还是趁早歇着吧!孔子听了很感动。,37,1【原文】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

22、“二三子何患于丧(sng) (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 1【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38,【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39,1【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

23、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40,5、【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41,5.知其不可而为之. 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42,思考:孔子和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相同

24、:孔子和隐者都是不俗之人,在世间,二者可称为同一种人,虽然取道不同,但其不趋俗从众是一样的,双方都有惺惺相惜之意。不同:二者的处世态度却明显不同, 孔子主张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天下为己任。 诸隐士则劝孔子“知其不可而勿为”,交流表达:自由畅谈“知其不可而为之”在生活中的表现或你所了解的人物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迹。,43,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下作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身殉职。多少革命志士也是这样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大钊,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势下没有惧怕付出代价。 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

25、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44,总结本课的知识点:,1掌握下列通假字。(1)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2)桀溺:“桀”通“杰”,形容高大。(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4)而谁以易之:“而”通“尔”,第二人称代词。(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6)植其杖而芸:“芸”通“耘”。(7)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45,(1)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拱而立,表修饰你表并列

26、罢了表顺承表顺承表转折,(6)杀鸡为黍而食之(7)欲洁其身,而乱大伦,(2)而谁与易之,(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4)已而、已而,(5)趋而避之,2、重点虚词“而”:,46,3、古今异义词:(1)遇丈人:古:老年男子 今:妻子的父亲(2)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3)不仕无义:古: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没有义气,47,4、词类活用:(1)孔子下(名作动,下车)(2)植其杖而芸(使动)(3)止子路宿(使动)(4)不仕无义(名作动)(5)欲洁其身(使动),48,随笔: 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课外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49,鲁迅先生说:敢

27、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孔子就是一个真正的猛士,孔子世家就是一部猛士的赞歌,但这个人世间还有许多的隐士,那什么是隐士呢?我个人认为所谓隐士,就是这那些远离世俗和喧嚣,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徜徉在自然中的人。 乱世时有人归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无数后人景仰的对象,可是我总是在想,让自己折腰事权贵,自己很委屈,但是自己至少可以有一点权利,可以做一个清官,为一方百姓谋一点福利。柳宗元苏东坡林则徐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在官场受尽委屈甚至屈辱,可是他们为官一方必造福一方,真正让人佩服,这才是真英雄啊! 王维,官至宰相,却大隐隐于朝,整天拜佛赏景,在其位不谋其政,虽

28、然他的诗我很喜欢,但还对他有一点意见,也许他有他的苦衷,乱说话乱做事是会招来杀身之祸的,可是比干还是勇敢的尽了自己做臣子的责任。 如果是太平盛世,有人归隐,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名利,致力于自己的研究或学术或写作,我认为他是大师,因为只有避开喧闹,避开名利,耐得住寂寞的人,才会真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聆听心灵的声音,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也把我们的尊重给予他们,像勇辞国学大师的季羡林老先生,像南怀瑾。,50,可是,我们尊崇的很多隐士,他们大多是在乱世离开芸芸众生,开始自己田园生活,不与人民站在一起,开始了与鸟兽同群的生活。他们都是高人,无论是学识还是能力,但是不被社会所容,也看不惯社会的黑暗与混乱。他们

29、选择了逃离,可逃离后,他们幸福吗?我不敢肯定他们恬淡的生活是否能够冲淡他们的痛苦,陶渊明逃离官场,可他依然生活在那个污浊的时代,种着他草盛豆苗稀的地,时时有食不果腹之忧,更痛苦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躲开了官场,他能躲开自己的责任心吗?看着这个混乱的时代,看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所有的菊花,所有的泉流也无法派遣他内心的苦闷吧! 竹林七贤整天烂醉如泥,如痴似狂,隐得了身体隐不了心。鲁迅说过: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隐士,特别是不得不隐的隐士,大都是这样的吧,让我想起鸵鸟来,危险来了,只将头藏于沙中,眼不见就以为安全了。真的不是自己营造一个美的境界,

30、世界就太平了,我们无法将视线离开现实中大众。,51,鲁迅是一个真的猛士,对于隐士他曾这样说: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这样的人,我们真的无法把我们的尊重给他。 特别喜欢看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我们的革命先辈们是那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风华正茂,意气昂扬,激扬文字,粪土诸侯,实践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真的让我们激动不已,有这样的一群人,中华何愁不强盛! 特别敬佩瞿秋白闻一多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本是柔弱之躯,可是当国家有难时,当人民呼唤时,他们拍案而起,铁骨铮铮,大喊一声:我来了!天塌下来,我们顶着。他们本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他们本可以保全自己得以善终,可是他们没有,他们的良知他们的热血不允许他们这样,他们为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绝不会置人民于水火而不顾,有人说他们傻,可是没有这些傻子,何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人说一己之力不会有多大作用,可是没有第一个就没有第二个,杀了夏明翰,还会有后来人。 我们有时羡慕隐士低头数庭前花开花落,抬头看天上云卷云舒的日子,可是我们更应把我们所有的尊重给予那些猛士们,那些有志之士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