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 (单元复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06511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 (单元复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 (单元复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 (单元复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 (单元复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 (单元复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 (单元复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 (单元复习)ppt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居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二)重点问题探究,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界线,比较其前后连个时期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及其国际国内背景。,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三)总结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1、制度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正确 决策,3、

2、主观因素: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 者开拓创新无私奉献,4、人才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内,国际,(四)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加强了中国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1、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

3、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A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B,2、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D“南优2号”杂交水稻,D,3、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他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

4、平与发展 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B,4、中新社深圳2009年8月4日电:建设在中广核集团大亚湾核电站基地的世界最大LOCA鉴定试验合一、二、三号LOCA炉在手动模式下的调试,四日全部完成而中国掌握核技术开始于: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文革期间 D20世纪80年代,B,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一)“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1、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2、三大改造完成,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开始。3、党中央提出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双百”的内容与内涵:,(1)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

5、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2)内涵:,“双百”方针的内涵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三)“双百”的贯彻:,1、活力初现:1956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在文艺界和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2、遭遇挫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再次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3、重现春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双百”方针为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重新迸发出勃勃生机。,假如让你

6、用坐标图像表示“双百”提出后我国文艺科学的发展趋势,你会怎样作图?,Y(发展状况),1956,1976,x(t),1966,(四) “双百方针”遭遇曲折的原因及表现:,原因:表现:, 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 国内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文革期间,极左思想盛行,双百方 针受到彻底破坏 (主要原因), 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 术争论说成阶级斗争; 一些正确的优秀的作品受到批判; 许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坚定共产

7、主义信念,加强纪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等。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5.呈现繁荣,(1)伤痕文学: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题材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2)改革实践、社会生活等文学作品(3)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春天(4)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创作欣欣向荣,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最基本的),“双百”方针地位:是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五) “双百方针”的经

8、验与教训:,1、(2010广东文综) 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D,2、(2008广东) 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 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 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 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 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A,3、(2009海南)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

9、务 C提高人民群众水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D,4、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驌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驌承认错误。”该谈话: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A,5、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最主要区别是: A在目的上不同 B在内涵上不同 C在表现上不同 D在作用上不同,A,6、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到:“他

10、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A维护了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使文艺界仅现了八大“样板戏”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C,(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概况(阶段),建立人民教育,遭破坏,蓬勃发展,新挑战,人民教育思想,“左的”思想,进一步确立科教兴国,教育优先,教育优先,科教兴国,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奠基,挫折,复兴,措施: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11、面向国家建设建立两种教育制度。,成效:形成较完整教育体系;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表现: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废止高考制度招收“工农兵学员”,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破坏教育事业导致人才缺乏;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邓小平恢复高考制度;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义务教育;90年代实施“211工程”;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三)教育事业曲折历程的经验教训(启示),经验教训(启示):国运兴衰 系

12、于教育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4、从基本国情出发;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如何理解“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的含义 振兴教育,势在必行。因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强大,科技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在各个领域,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当今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存亡,所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

13、地位,加快教育发展。,新时期中国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的原因和对策是什么?,(1)原因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只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这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 至20世纪末,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2)对策: 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1、(2009广东文综)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B,2、(2009浙江文

14、综)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A,3、(2008广东) 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5、”,B,4、 (2008海南)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D,5、(2007广东) 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B,6、(2007全国文综)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