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0800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通论13之连词介词ppt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汉语通论(十三) 连词 介词,虚词的基本作用是连接和附着。连词用来连接各类实词,介词附着在各类实词或实词句组前面。我们学习虚词,要掌握其语法特点:(1)它连接、附着的是哪类实词;(2)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一、连词 连词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词,词组或句子。从连词连接的成分看,有的是词或词组,有的是分句。每个连词必定要连接一定的成分,而且要表达一定的关系。表示联合、偏正等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 “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现在只提出“与”“而”“以”等几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

2、”“然则”的用法。,(一)与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作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比如: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与”、“与其”还常和“不如”、“不若”、“岂若”、“宁”等配合,构成选择复句。如: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总结“与”字的词性和用法:可作动词,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如“既而与为公介”;“蹇叔之子与师”。可作连词可作介词可作语气词(后来写作“欤”)可通“举”。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二)而 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

3、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例如: 敏於事而慎於言。(论语学而) (以上是两种性质的联系。)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以上是两种行为的联系。) “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以上是“而”作为连词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是连词“与”字和“及”字(这是就一般情况说,或许有个别例外)。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掌握“而”字的用法。下面从两个方面来介绍,最后再作一个总结。 第一、根据“而”字所连接的词、词组或句子的结构进行分

4、类,可分为三种:、联合结构中的“而”,如: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敏於事而慎於言。(论语学而)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偏正结构中的“而”,用于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动词),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主谓结构中的“而”,如:子产而死,其谁嗣之?(左传)第二、根据“而”字所连接的两个部分的意义关系来分类,可分为顺接和逆接两类: 所谓顺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者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例如: 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顺接的“而”字有时可以译为“而且”,有时可以译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上面提到的用在联合

5、结构和偏正结构中的“而”字也是一种顺接,例如: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敏於事而慎於言。(论语学而) 所谓逆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例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吕氏春秋察传)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逆接的“而”字可以译为“却”“可是”“但是”。 上面提到的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而”字,实际上也是一种逆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论语宪问) “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含有假设的意思,可以译为“如果”。例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其实这种用法仍然是和逆接的用法相通的。 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

6、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有一点值得注意: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顺接和逆接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总结:“而”字的用法,我们以第二个分类为主结合第一分类来掌握,可分为:顺接逆接主谓结构中的“而”(属于逆接)联合结构和偏正结构中的“而”(属于顺接),(三)以 连词“以”字也是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的,它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具体来说,连词“以”有以下几种用法: 、用“以”字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

7、,可译为“以便”、“来”等,例如: 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表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可译为“以致”等,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和“而”字一样,“以”字也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但是不如“而”字常见。(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方式、条件、状态等)例如: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四)则 连词“则”字一般用来连接句子,偶尔也可用来连接词或词组。它连接的两个部分,从意思上看,既可表示顺承关系,也可表示转折关系。 第一,表示顺承关系的“则”主要用来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后。这种用法的“则”字可以译

8、为“就”或“便”。例如:,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同上) “则”字又常常用於紧缩句,但是这种紧缩句也正是条件复句的紧缩。例如: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第二、表示转折关系的“则”常用来表示发现,即陈述一种事先没有估计到而实际上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说第二件事情的出现,不是第一件事情的施事者所预期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则”字不能译作“就”或“便”,而是含有“原来已经”的口气,可译为“却”、“可是”等。例如: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第三、“则”字还可以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列的分句里,以表示一种对比。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9、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在这种情况下,“则”字前面的词语有时候是表示时间修饰。例如: 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韩非子五蠹)(五)然而、然则、虽然 “然则”本来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既然如此,那么”,多用于对话。例如: 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后来“然则”变为凝固格式,可以认为是一个连词,意思相当于“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虽然”在古代汉语里,原来是两个词,“虽”是连词,“然”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虽然如此”。例如: 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

10、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 现代汉语里的“虽然”已经凝固成一个连词,表示让步。,“然”在古代汉语里,也可以是连词,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但“然而”中的“然”字还是指示代词,表示“如此”。“然而”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可是”、“这样,却”例如: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后来“然而”也凝固成一个词,用来表示转折。这种用法大概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综上所述,在古代汉语里,“然则”、“虽然”、“然而”这几种形式,一般都要把她们看作两个词;其中“然”字是指示代词,“而”、“则”、“虽”才是真正的连词。但

11、有时也可看作一个词,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进行辨别。,二、介 词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同它们结合起来,一同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的词叫作介词),作动词、形容词的状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等。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以”“於”“为”“与”“之”等等。下面讨论介词“以”“於”“为”“之”的用法。,(一)以 “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例如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以”字又表示“以为”(认为)的意思,例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但是更常见的是用作介词,它是由动词

12、“以”虚化而来的。 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引进动作行为所依据的工具、依据、方式等。可译为“用”“拿”等。如: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子归,何以报我? “以”字作为介词表示工具或凭借,这是它的最基本的用法,其他用法都是这种用法的引申。,2、引进原因,在意义上略等於现代的“因为”,但是“以”字后面的话应该认为是介词的宾语。例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表示凭借着某种资格,身分或地位,或表示“根据”,“按照”等。如;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4、引进时间,介绍动作发生的时间,相当于“于”、“在”,相当于“于

13、”。子厚(柳宗元)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汉书苏武传),注意:一、词序问题; 二、宾语省略问题; 三、固定格式问题; 四、介词连词的分别。一、关于“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序上有两种变化值得注意: 第一,除了表示时间的介宾结构只能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外,其他各种由“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既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第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例如: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字,形成固定格式“是以”。“是以”等於说“因此”。例如:

14、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二、宾语省略问题 此外,“以”字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过,这宾语可以省略。这时候“以”字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拿来”“拿”,但是“以”字的词性和它们并不完全相同。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三、固定格式问题 “以”字除了有“是以”这样的固定格式外,还跟“有”和“无”构成“有以”和“无以”构成固定格式。“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有以”则与之相反。如: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左传僖公四年) 四、介词连词的分别1、介词“以”可以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有宾语

15、存在肯定是介词,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省略了宾语,往往也可以用“之”补出。如果“以”字后用“之”补出而意思没有发生变化,这个以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因为连词不带宾语。2、“而”字是连词是肯定的,“以”作连词时作用与“而”相近,因此可用“而”字去代替“以”,如果意思没有变化,就是连词。,(二)於(于、乎、诸)“于(於)”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五种:1、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和时间,相当于“从”、“在”、“到”等。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给”、“向”、“对(对于)”等。如:问于桀溺。(论语微子)3、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过”等

16、,这种用法一般用于描写句,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例如: 季氏富於周公。(论语先进),小子识之,苛政猛於虎也。(礼记檀弓) 我们要注意古今词序的不同:在古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后面(“苛政猛於虎”);在现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前面(“苛政比老虎更凶猛”)。4、引进动作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如“疲于奔命”、“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5、用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一般写作“於”。如: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于”与“於”、“于”与“乎”、“诸”见课本。,(三)为 “为”字本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介词“为”字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

17、介词“为”读去声,略等於现代的“给”“替”或“因为”等。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略等於现代的“给”“替”,如: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3、用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一般读阳平,如: 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介词“为”字後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如: 君子不能为谋也。(礼记檀弓下),(四)之 关于“之”的词性和用法: “之”字是古代汉语里非常常见的一个词,它本来是个动词,表示“到地方去”的意思,如:自楚之滕。也借用作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作定语和宾语,如“之二虫又

18、何知”(定语),“何以知之”(宾语),又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如“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之”字在古代汉语里还经常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 介词“之”的用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用在偏正结构中 介词“之”字在古代汉语里经常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中心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例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第二、用在主谓结构中 “之”字还有一种用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把它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细分起来,有两种情况: 第一,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用“之”字,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例如: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四),在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里,最容易见到这种“之”字。例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第二,这种“之”字又常常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先看做主语的主谓结构之间用“之”字的例子: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再看做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用“之”字的例子: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