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操指南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1216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操指南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操指南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操指南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操指南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操指南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操指南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操指南ppt课件.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一个专业性、系统性较强的工作,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入手。可通过系统授课、专题讲座、办报刊专栏等多种形式进行。,(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 各学科教学中都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不同学科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三)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服务 心理服务,一般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几个方面,它起着直接医治“心病”的作用,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设心理咨询室、热线电话、

2、心理信箱等。,(四)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 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 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 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辅导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已被认为是将心理辅导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五)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力量相结合 要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动家长的力量,配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可从实际出发,结合其他力量(如社区、公检法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课, 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对实施流程的清晰考察。总的来说, 要重点考虑三个方面

3、: 一是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理论架构;二是课程的单元设计;三是辅导活动实施的基本环节与流程。,(一)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理论架构 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首先应了解辅导对象的身心发展状况; 其次还要有如何促成学生顺利发展的对策思考。具体说来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1、了解辅导对象的身心发展状况及年龄特点 (1) 正常个体在某一阶段的正常发展的特征、期望、任务和行为是什么?(2) 某一个学生或特殊团体在某一阶段的发展特征、期望、任务和行为是什么?(3) 这些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哪些阻力?(4)如何促进这些人的发展过程?,2、制定辅导活动的目标 学校心理辅导有三个领域: 学习辅导、人格辅导和生涯辅导,

4、 每一领域都有其领域目标及具体目标。之所以要重点考虑辅导目标, 是因为辅导目标的制定不仅会影响到活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而且还要影响到整个辅导活动的实施以及辅导效果的评估。,3、团体动力分析与思考 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以团体为单位而展开,因此团体动力就成了设计与实施心理辅导活动时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团体动力包括4 个系统(夏林清, 1994 年) (1) 个人系统: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与行为模式。(2)成员系统: 学生在学校环境中, 特别是班级团体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与行为。(3) 团体系统: 学生在学校环境中, 特别是班级团体环境中, 彼此互动状况与人际行为。(4) 团体作为一

5、个整体的系统: 整体的学生行为表现所呈现出的团体气氛与特质, 团体的表现视为一个整体所得的观感。,4、辅导主题的理论分析 在进行有关辅导活动的设计时, 研究、分析特定主题的相关理论是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及实施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相关的理论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问题的重要性及成因分析: 该问题的辅导在整个辅导工作中如何定位? 该问题如何影响其他身心问题的发展? 该问题的成因是什么? (2)问题的辅导策略: 针对该问题应采用何种特定的辅导策略?,5、 环境性因素 从环境因素的横向层面看, 任何一个辅导对象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地域、文化或环境中的, 任何有效的辅导也都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环境资源。因

6、此, 在辅导课程设计时一定要从班级、学校和社区的具体情况出发, 兼顾文化、地域性环境的特殊情况, 从而增加辅导课程设计在特定学校与班级推进的可能性与实效性。,(二)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单元设计 1、确立单元名称: 辅导活动的主题选择和单元名称命名。每一名称具体标志着特定的活动内容。2、 理论分析: 主题与单元名称确立后, 要对与该主题有关的理论作一认真的研究与分析。3、 辅导目标的制定: 根据理论分析, 结合辅导对象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相关的辅导目标。4、选择辅导策略与方法: 配合单元主题及辅导目标, 结合活动内容及各种资源, 选择有效的辅导策略与方法。5、确定活动时间: 详细地制定出每一单元活动

7、所需的课时及每一活动步骤所需的时间。6、 媒体与辅导材料的准备: 相关媒体与材料的收集、设计与运用技巧要在辅导前作一演练。7、 实施场所的规划: 活动前要布置好相应的场地。8、 各种资源的协调: 相关人力、物力与学校行政及社区资源的取得与协调。9、设计、明确活动的内容与流程: 这是单元设计中的主要部分, 它规定了辅导活动的内容、过程及具体步骤, 从活动开始到活动结束每个流程都应有具体的说明。10、辅导效果的评估: 结合不同的单元主题选择、设计不同的评估方法, 收集相关的评估资料。,(三)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的基本环节与流程1、热身活动:有效的暖身活动对于保证辅导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是十分必要

8、的。热身活动的形式很多, 大肢体的运动是一种常用的技术, 因为身体的放松会减少情绪上的紧张与焦虑。热身活动能够营造安全、开放、轻松的气氛, 让学生进入一种放松、温暖的情绪状态。只有在良好的气氛与情绪状态下, 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辅导活动中来, 开放心灵, 并在活动中获取成长的经验。,2、 创设情境或设计活动: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取相应阶段成长的经验, 而这种直接经验的获得大多要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才能完成。因此,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点是“活动”, 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其核心所在。依据辅导目标设计, 创设有效、合适的活动或情境, 是整个课程设计的重点。辅导活动设计是否能

9、达到帮助学生发展的目标, 有三个关键性因素。,(1)角色的承担:心理辅导强调体验性学习, 因此一个成功的辅导活动设计, 必须提供一系列的角色活动, 让学生取得角色扮演的机会,在安全的情境中尝试新的经验和行为。(2)保持挑战与支持的平衡:在情境或活动设计时, 要向学生提供适度的挑战性任务。所谓挑战性任务, 就是有一定难度, 但经过个人努力能够完成的任务。因为过分容易获取的成功体验, 不具备强化的价值。与此同时, 辅导教师还要提供一定的支持, 如鼓励、指导等, 力争使挑战与支持两者之间达成平衡。(3)促成持续发展:活动与情境设计完成后, 要注意妥善安排各个活动或情境之间的次序, 循序渐进, 环环相

10、扣, 以突出整体效果的衔接。,3、 建立辅导关系: 几乎所有的辅导理论都强调, 辅导关系是决定辅导成功的第一要素。辅导活动课目标的达成也必须以良好的辅导关系为基础。在辅导过程中, 学生的自我探索或对问题、困难的探索, 情绪的改善, 分享、互动的产生, 经验的整合都必须以一定的辅导关系为背景。充满信任、理解、安全、接纳、真诚、民主的辅导关系, 就好比给苦药裹上糖衣, 促进了改变因素的传递。辅导关系的决定因素在于辅导员本身的态度特质, 即共情、真诚、无条件地积极关注。,4、 鼓励自我开放: 辅导的本质是一种人际互动的过程, 而其中个人的“自我开放”则是人际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我开放是指将自己个人

11、的信息, 如感受、经验、行为与他人分享, 籍以增加彼此的人际互动。心理辅导的意义在于给受辅者提供一个安全的人际环境, 使它可以从容地开放自我, 正视过去曾否定过的经验, 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合于已经转变了的自己当中, 并做出整合。自我开放不仅能促进互动, 实际上它也是彼此互动的结果。辅导教师适时、适地、适度的自我开放, 不仅对学生能产生认同仿效作用, 促进学生一定程度的自我开放, 而且也营造了安全、自由的气氛。当然, 自我开放的频率与深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因人、因时而宜, 这是运用自我开放技术的基本原则。,5、 催化互动与分享: 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同于一般教学的核心因素在于团体动力因素之应用与掌握

12、, 催化学生互动与分享是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精妙之处。因此, 辅导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时, 要充分应用集体的辅导资源, 让学生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辅导教师之间的互动中, 形成改变的良性机制。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辅导教师千万不要为活动而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活动其实只是用来为每个活动后的团体分享做引导的, 它有引发成员动机, 促进团体互动, 协助学生领悟以及探索成员情绪的作用。活动本身是次要的, 活动后的分享才是主要的。,6、 促进自我探索: 心理辅导活动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 它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因此课程设计就应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 鼓励学生作深入的自我探索, 而不是依靠教育者的说

13、教或社会规范的灌输, 让学生在适度的自我开放中, 通过自我检查、自我领悟、自我实践, 促进自我成长。这是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否体现心理辅导实质的关键所在。,7、 引发领悟: 学生在广泛良性的互动和分享中获取新的想法与感受, 从而引发学生的领悟, 开启改变与成长的契机。8、整合经验: 学生的参与以及彼此间的分享与回馈, 使学生能把别人的以及在活动中获取的新经验与自身的经验加以整合, 从而深化辅导效果。因此, 辅导过程中与辅导结束前的经验整合有回顾与前瞻的重要功能。,9、 促成行动: 为落实学生领悟经验整合所取得的效果, 应鼓励学生即席采取行动和演练成果,以确保辅导活动的效果在知、情、行三个维度上的统

14、整。10、 彼此回馈: 在活动结束前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回馈机会, 不但能强化本单元的辅导效果, 而且为延续下一单元的辅导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11、 活动延伸: 辅导效果的取得, 单单靠课堂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布置一定的作业, 一方面能鼓励学生把课程中取得的领悟与演练的成果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另一方面还能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这一辅导网络的支持作用。,12、 评估效果: 课程设计本身应包含效果评估的规划与设计, 以提供课程自身改进和不断修正的机制, 从而也能引发新的设计构想。,(四)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性评价的标准,1、辅导目标的评价(1) 适应时代需要的原则(2)符合被辅导

15、对象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3)整体协同发展的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2、 辅导内容评价 辅导内容应依据辅导目标来确定。换句话说,什么因素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是最需要的,它就应当成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内容。3、 热身活动的评价(1) 辅导教师能否根据本单元的主题, 运用生活中的资源设计相应的活动, 以激发学生兴趣与动机。(2) 该热身活动是否能创设安全、接纳、轻松的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辅导活动之中。,4、 对活动与所创设的情境的评价(1) 必要性:活动应依据目标来展开, 所设计的活动与辅导目标无一致性, 该活动就无必要。(2) 适切性:辅导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经验与心理发展水平。(3) 参与

16、性:辅导活动设计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体检。(4) 持续性:辅导要促成学生的持续发展, 辅导活动应有次序性、延续性、累加性。 如果创设的情境或活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 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第二, 符合辅导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那么学生就能在活动中高质量、有效地获取丰富的心理体验,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5、 辅导过程评价(1) 辅导过程是否具有安全、接纳、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2) 团体之间是否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3) 辅导中是否有广泛、良性的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这是团体动力的一个重要指标。,6、 学生反应的评价(1) 学生是否能积极

17、主动地参与到辅导活动中来?(2) 活动中学生能否自然、投入地扮演所取得的角色?(3) 辅导中学生是否有自我体验、自我开放与自我探索?,7、对 辅导教师的评价(1) 辅导教师是否具备共情、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等良好的态度特质, 并在辅导过程中得到正确的表达?(2) 辅导教师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是否能够创设、确立并维持一种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信赖和理解的和谐气氛, 并鼓励学生相互分享, 引导学生自我探索?(3) 辅导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否到位?心理辅导的显著特点是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 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 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所以心理辅导活动课要求教师更多地扮演好朋友、小组成员、心理

18、专家、团体领导者等角色, 而不是扮演居高临下的训导者角色。,8、对 辅导作业的评价 这是课内辅导的延伸。辅导作业的内容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拓展、强化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态度和行为。9、 辅导方法、策略的评价(1) 所采用的辅导方法或策略是否正确、适当?(2) 运用方法与策略时是否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创造性?,10、对 辅导效果的评价 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性评价应从集体和个人两方面来评价。(1) 从集体角度评价:作为集体, 含义有三, 即学校、学生团体、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实施的结果应使集体有所变化, 无论整个学校、学生团体, 还是班级都会有明显进步。评价的标准有:a. 全校形成重视心理辅导的氛围

19、。b. 学科教学借鉴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某些做法, 将心理辅导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c. 校风有积极的改观。d. 班级团体的凝聚力增强。e. 班级的满意度、荣誉感增强。,(2) 从个体角度评价 个体包括学生个体与教师个体。考察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实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效果, 可以考虑:a. 辅导目标的达成度:看学生是否通过辅导达到了预期制定的具体辅导目标, 这应结合起始评价来评价。起始评价所得的资料既可作为课程设计参考, 又可作为评价课程辅导效果的依据。b. 学生能否把知、情、行三个维度上所获取的辅导效果统整起来, 并促成自我成长。c. 学生对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形成了积极的兴趣与态度。d. 辅导教师是否具有进一步钻研相关理论的兴趣与行为。e. 辅导教师是否在与学生建立的这种新型人际关系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并在行为表现上以更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