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1923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定风波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定风波ppt课件.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轼,苏 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 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 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 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沿书等职,并出知杭州, 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

2、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坎坷的一生,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定 风 波 苏轼,乌 台 诗 案,背景,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

3、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

4、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伏念臣性资顽鄙

5、,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

6、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问题一:本词写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苏轼词中的“雨”有哪些含义?作用?问题三:“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洒脱? 问题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问题五:“结合“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谈谈“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问题六:结合“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谈谈怎么理解“归去”?问题七:有人说,这是一篇典型的“以小见大”的词作,即借助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抒发人生哲理或人生情怀,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问题一:本词写了

7、一件什么事? 东坡遇雨 写出了作者冒雨徐行的心境,以及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问题二:苏轼词中的“雨”有哪些含义?作用?雨的含义:词人一方面写自己遭遇自然之风雨;也暗含自己所遭遇的政治之风雨。雨的作用: 既是贯穿全词的“线索”(结构) ,也是作者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与旷达超越之情(感情)。,问题三:“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洒脱? 明确:“任”有听凭之意,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即使一生顶笠披蓑出没于风雨之中,也任它去,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问题四:“莫听穿林打

8、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明确: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泰然自若,略显抗争的独立人格精神。,答题思路?,人物形象是由什么“撑”起来的?,问题五“结合“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谈谈“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明确:“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问题六:结合“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谈谈怎么理解“归

9、去”?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u2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问题六:结合“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谈谈怎么理解“归去”? 扭结于心头的人生空漠之感,苏轼是极力想加以摆脱又无法摆脱。 可是,事实上,他从来就没有“归去”,“归农”,因为没有必要。苏轼并不是象陶渊明那样要躲避官场,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既然如此,何不干脆活得潇洒一点!只要运用禅宗理论,保持内心的平衡,心灵的超脱,便是无上的妙法。无论是人间

10、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归于心。,问题七:有人说,这是一篇典型的“以小见大”的词作,即借助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抒发人生哲理或人生情怀,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明确:本诗作者以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借“同行皆狼狈”和自己“竹杖芒鞋轻胜马 ”进行对比。表现出自己面对风雨旷达超越、泰然自若的情怀。,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这首词写的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感受,然而,词人实在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自然界的风风雨雨

11、遇上了只需坦然面对,仕途与人生旅途中也免不了坎坎坷坷,有了这种坦然地态度就能处之泰然,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最终会“山头斜阳却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总结:,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4、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苏 诗,情理与趣理同在,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 词,婉约与豪放并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