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ppt课件.ppt(9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传统的城市地理学在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或地域结构时,着重点是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或称功能分区。现代城市地理学除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之外,还研究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主要内容,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第三节 城市感应空间分析作业,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一、城市内部的市场空间的构成 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三种:多层次商业中心;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道商业带);专业化商业区。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则是由这三种商业布局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结构。,1) 以市中心商业区为首的多层次商业中心结构包括市中心商业区、居住区级
2、商业中心、小区级商业中心、邻里性商业中心、纯粹是为便利居民而孤立设立的日用杂货店铺,以及更低层次的流动摊贩。这是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主体。 不同层次的商业服务网点的级别和数量,所提供的服务档次和出售商品的价钱、种类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层次系统的顶部,网点级别高,数量少,货品档次高,种类多,例如,大型的百货公司等。在层次系统底部,网点级别低,数量多,并且是档次低的货品,品种单调,以日常用品为主。,服务范围也是在层次系统的顶部的商业中心最大,往往包括整个城市地区,其它商业网点的服务范围随着它们的地位下降而缩小,局限其周围地区。 这种呈层次系统的商业中心所销售的货物以日用品、食品为主,顾客以邻近地
3、区的占大多数。,2)带状商业网点主要指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旅游城市传统的购物街,主要干道两旁呈带状连续分布的商业网点,以及欧美超级公路为提供长途旅客中途稍作休息或投宿的带状商业性设施。这些商业网点所销售的货物以非日常用品为主,顾客多为游客。,3)专业化商业街,即城市内一些十分专门化的商业区域,如西方城市常见的汽车专门区、印刷品专门区(如书店等)、娱乐区、古怪物品专门区(包括古玩店区)、家具区以及医疗区等。这种商业区域所销售的货物或提供的服务都是不常用的,或只是服务于有特殊需要的顾客。这些行业在地理上聚集一起,供顾客比较和选择,对顾客吸引力大。否则,零散分布就没有吸引力,甚至难以存在下去。,二、
4、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是在土地价值论的思想基础上于1966 年建立起来的。他通过对不同门槛职能的投标地租分析,探讨了商业中心的结构,构造出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空间模式。,土地价值论,土地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地理学中分析和解释城市土地利用中最常用的理论之一,来源于杜能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他认为,不同经济活动的区位,取决于对特殊位置的投标竞争。一个公司愿意投标的数量,取决于它预计在这块土地上能获得多少利润。在对土地性质的评价中,地点的便捷性是被考虑的主要因素。由于城市中心是城市交通网的焦点,因此它具有最大的便捷性和最高的地价。一般地,随着离城市中
5、心距离的增加,地价逐渐下降。各公司利用便捷性的程度不同,决定了它们对地价的支付能力也不同,由此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格局。,后来,土地价值论的思想逐渐被应用于商业区位格局的分析中。1961年,格蒂斯(Getis)证明了总零售量随着离开地价最高点距离的增加而减少。1966年,加纳(Garner)探讨了商业中心的结构。他认为,高门槛的职能具有较高的支付地租能力,因而能够居于商业区中高地价的地方。加纳并根据一系列的投标地租曲线,构造了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空间模式。,模式要点如下: (1)门槛大小的系列在空间上可以表示为:最高门槛的活动靠近地价峰值区,它占据了地价最高的土地,在它的周围,将按照门槛递减的顺序,
6、依次环绕其它职能活动。 (2)任何商业中心的核心区,总是被那些能够显示商业中心最高级别的职能部门所占据。,(3)随着商业中心级别的提高,低级职能部门占据的位置将越来越被排斥到商业中心的边缘,即地价较低的地方。 (4)在任何一级商业中心的典型职能组内,每一项职能的位置也按照门槛大小的系列排列。如在街区级职能中,门槛最高的活动将占据所有街区级职能中地价最高的土地。,加纳在研究了芝加哥的商业区后发现,在主要交叉路口的核心区,有百货商店、服装鞋帽店、珠宝店、服饰店等。随着距离增加,在第二圈内有家庭用具、面包店、餐馆、银行、电视机和收音机商店等。在边缘有五金、家具、杂货、肉食、饮料、陶瓷、布匹、洗衣店等
7、。,加纳意识到他的模式过于简单,指出,商店的位置不总是与地价峰值区的距离有关,地价也不完全取决于离核心区的距离。但加纳模式仍然对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网点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道宁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指出,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地价。如,土地面积的大小、人口和收入分布、交通和便捷性的不规则状况等。土地价值论只考虑买卖双方对位置自由竞争的土地市场,忽视了人为的干预作用,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即使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里,也都设有规划局,通过立法和规划对土地利用施行划区控制。,三、赫夫(D.L.Huff)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经验研究表明,城市内部不同层次的商业中心和服务范围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均符合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8、学说,只是由于城市人口较农村密集,所以各中心的服务(零售)范围多重叠,且不易确定。 1964 年赫夫从概率论角度提出了一个计算商业零售范围的公式,即零售引力模式,并用来区别各重叠的市场空间。,式中, 是位于A 区的消费者到零售店i 的机率,而整个地区共有r个零售点;每个店的吸引力分别是S1, Sr;T为交通时间或距离,即 , , ; 为对交通时间或距离的函数,交通时间愈长或距离愈远,消费者愈不愿意光顾此商店。零售店的大小,雇员多少等可用来代表吸引力S,不过,应根据引力的重要性而对S加上权数。,通过这一公式,便可计算出市内各大小不同的商店群或商业中心对周围地区顾客达成交易的机率,从而可以了解每一
9、商业中心的顾客来源,并可通过机率等值线的绘制,查出每个居民区对不同的商业中心的等值机率点,连点成片,即为每个商业网点的市场区域。 应用这个方法,除了可以比较准确地划出城市中重叠的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外,还可以将每一居民区的消费能力乘上到每个商业中心的机率,得出 所代表的实际金额。设城市内有N个居民区,则商业中心A的营业总额的预测数便是 的总值。,这个模式在大城市规划中也有一定使用价值,可以用于新商业中心的布点,或规划零售商业的布局。 但这个模式也受到一些批评。如理论基础薄弱,基本是一个平衡的模式;不能预测动态变化,只考虑相互作用供应一方,即只考虑消费者对商业中心规模和便捷性的反作用,而对需求一方
10、,如消费者的感应和特征都被忽视了等等。因此,该模式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模式仅适用于分析同一层次的商业中心的市场区域和预测其营业额,不适用于呈带状的商业网点和面向全市的专门化商业区域,因为这两种非中心形态分布的城市商业,其服务对象既包括全城居民,也包括城市居民以外的游客和郊外居民。因此有必要采取其它办法来估计其市场潜量。,其方法主要有上加法和下分法两种。 上加法首先确定不同专门市场的等级,通过市场调查,找出每一专门市场的顾客平均购买力和潜在顾客人数,两者相乘得出每个等级的专门市场的市场潜量,最后把不同等级的专门市场潜量相加为总市场潜量。 下分法则是根据某种标准,估计出整个市场
11、潜量,然后再分配给各个市场。最常用的标准是购买力指数。根据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先预测总的购买力,然后根据各商业中心的规模、往年销售额等,把购买力分配给每个商业中心。 由于商品或服务性质的不同,两种方法或标准的适用性因行业而异,因此没有通用的模式或方法。,四、我国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极“左”思想影响,不重视城市商业服务网点的建设,压缩原有商业网点数目,致使城市居民生活十分不便。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由于历史的积淀,第三产业发展起点低,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内部还没
12、有形成结构完整的市场空间。,有关我国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借用中心地理论,分析城市内部商业中心等级体系的水平上。下面通过两个实例介绍,说明我国城市市场空间的一般特征。实例一:北京市商业服务地理研究 (1)商业服务分类 (2)商业服务中心分级 (3)影响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1)商业服务分类。根据居民的不同需要,把商业服务分为四大类:生活必需品,饮食、服务业;修理业;专门项目服务。 (2)商业服务中心分级。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以各商业区商店的种类和数目多少,把所有商业服务中心划分为五个等级: 市一级商业中心A; 区一级商业中心C; 各区中生活小区的商业中心E; 市一级和区一级中心间的过渡
13、型商业中心B; 区一级和小区级间的过渡型商业中心D。规模较大、等级较高、提供服务项目齐全的商业中心主要位于市中心区。,A 级商业中心包括北京市三大商业中心区,按商店数目、种类和规模,排列顺序为王府井、前门大栅栏珠市口和西单。,北京市王府井大街,A 级商业区的服务项目和总数,与 B 级商业区有显著差别,主要表现在专门性商业服务的种类和数量上。 C 级商业中心是区一级商业中心,平均商店总数不及A 级的一半,专门性商店种类一般也仅为A 级的一半。 E 级商业区是各区中生活小区的商业中心,以经营满足居民日常必需用品为主,这类中心商店的典型组合内容是副食品店、蔬菜店、小食店和日用小百货店。此级商店经常表
14、现为一个商店同时经营几种生活必需品。,B 级和 D 级是介于前三者之间的商业区,它们的特点介于各自前后两者之间,D 级中较特别的是那些因交通枢纽而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如北京站、动物园商业区,那里没有副食店,而食品店比重大,如北京站,食品店竟占商店总数的46.9。 从 A 级到 E 级商业区,副食、蔬菜商店占整个商业区的比例从不到2逐渐增加到百分之十几、二十几;而其它专门性商店的比重逐渐下降,这也证明了“中心地学说”根据居民需求而形成商业区分级情况是存在的。,(3)影响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结合图12-4分析) 历史因素。五个B 级商业区和三个A级商业中心区,除了崇文门、菜市口两个B 级中心外,其余
15、六个中心都围绕过去的皇城故宫,形成了一个基本上等边的六边形。 人口密度因素。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比市区边缘的人口密度高若干倍;而且市中心区的商业中心不仅为本市居民服务,还为郊县和外省市来的流动人口服务,故市中心区拥有较大、较多的商业中心,提供的服务项目齐全。, 交通易达性(或地点便捷性)因素。商店为争取更多的营业额,十分注意地点的便捷性状况,高级商店尤其如此。因为它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一特定地点周围的流动人口数量。不言而喻,城市中心是整个城市便捷性最好的地方,从城市各个部位到市中心的交通都比较方便。 此外,市区各地的交通干线附近是本区域中便捷性较好的地方。因此,商店布局多趋向交通中心或交通
16、干线附近。,交通线路发生变化,商业中心的等级也有可能上升和下降。总交通易达性指数,西单、王府井分别为第一位、第二位,西四、东单分别为第三、第四位,前门区为第五位。过去的要道菜市口现已不是入城必经之路之一,它在全市商业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不再是全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地位上升的突出例子是西单,现在由它和王府井、前门区共同组成了北京市的商业中心区。,实例二:上海市区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 (1)商业中心的形状 (2)商业中心的分类 (3)商业中心的职能构成 (4)影响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1)商业中心的形状。上海市区商业服务部门的分布格局,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于一段街道两旁,形成条带形商业街,这是
17、一种主要的形状。如南京路、淮海中路等。另一种是围绕交叉路口发展,形成一个商业聚集区。如曹家渡、提蓝桥等。一条商业街或一个商业聚集区往往就形成一个商业中心。 (2)商业中心的分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选用反映商业中心规模与性质的指标(如商店数量、职能种类、职能单位数量等),把上海市区的商业中心分为三个级别(市、区、居住区)、五种类型。,市级商业中心 :南京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 较大区的商业中心 :徐家汇、静安寺、西藏路、大自鸣钟、老西门、金陵路、小东门。 较小区的商业中心 :北站、八埭头、曹家渡、长阳路、石门一路、中山公园、打浦桥、东长治路、大兴街、东昌路、提蓝桥、沪东文化宫。 小区商业中心
18、:高郎桥、石门二路、康定路、江苏路、太平桥等。 新村商业中心 :新华路、武宁路、天山路。,(3)商业中心的职能构成 根据上海市区商业中心的分类结果,可以从中归纳出不同级别商业中心的职能构成特点。 居住区级商业中心的职能有:粮油、食品、果品、小百货、小饭店、五金、医药、杂货、菜场、煤炭、烟杂、理发、洗染等。此外绸布、服装、鞋帽这三种职能中,至少具备两种。有的还拥有照相、钟表、中药等职能。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一般具备20至25种职能,主要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须用品。上海市区共有43个居住区级的商业中心。,较小区的商业中心,其职能除包括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可能有的全部职能外,一般增加眼镜、文化用品、无线电
19、、家具、浴室、饭店、书店等职能。某些区的商业中心还拥有一家较大的百货店。较小区的商业中心一胶有30至35种职能。根据前面的分类结果,上海市区有12个这样的商业中心。 较大区的商业中心,除包括较小区商业中心的全部职能外,新增了少量耐用消费品职能,如家用电器。一般拥有3540 种职能,该类商业中心的主要特点是,拥有一家综合性的、经营商品品种十分丰富的百货商店。各类商店的经营和服务向高中档发展,出现一些专门化商店。上海市区有7个这样的中心。,市级商业中心的特点是:职能齐全,以中高级职能的商店为主,专业性商店、特色店、名店占较大比例。行业的分工更细,如,服装店分为一般服装、时装、西服、童装等类。此外,
20、还有一些特殊职能商店。如,古玩、珠宝、工艺品商店等。市商业中心一般拥有47至52种职能。目前上海有3个市商业中心。,从以上不同级别商业中心的职能构成中,我们可以发现,高一级的商业中心一般总是包括了比它低一级的商业中心所拥有的全部职能,另外再加上一部分同自身级别相称的职能。同一级商业中心的职能构成基本相似,略有差异。整个等级体系的结构犹如金字塔,顶部由中心商业区和准市级商业中心组成。越往下,商业中心的数量越多,众多的普通商业中心组成了这个“金字塔”的底部。,(4)影响商业中心区位的因素上海市区商业中心的分布有两个主要特点: (1)级别较高的商业中心多分布在市区内部; (2)老的商业中心分布在市区
21、内部,解放后新建的商业中心多分布在市区边缘。, 历史因素。这两个特点的形成,首先与市区各部分的发展历史和功能有关。市中心开发很早,商业历来发达,是传统的商业区或商业、居住混合区。市区边缘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地域的主要职能是居住和工业,商业比较落后。伴随着市区边缘新村住宅兴起,商业由市中心向这些地区扩散,形成了许多新村商业中心,结果在市区边缘形成一条新村商业中心的环带。 市区人口密度。市中心部分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4万人以上,比市区边缘部分的人口密度要高2至5倍。而且市中心区的商业中心不仅为本市居民服务,还为郊县和外省市来沪的流动人口服务,故目前市中心区仍拥有较多的商业中心。, 地点的变捷性
22、。 商店为争取更多的营业额,十分注意地点的便捷性状况,高级商店尤其如此。因为它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一特定地点周围的流动人口数量。不言而喻,城市中心是整个城市便捷性最好的地方,从城市各个部分到市中心的交通都比较方便。此外,市区各地的交通干线附近是本区域中便捷性较好的地方。因此,在没有进行合理城市分区规划控制下,商店布局多趋向于交通中心和交通干线附近。,目前,上海市区商业中心的分布格局就反映着这个特点,如,城市中心是市商业中心区,由此向西,商店沿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发展,向北沿四川北路发展。在市区各地的一些交通中心,如北站、小东门、徐家汇等地,发展起地区级商业中心,而其它地区的商业中心则较为
23、稀疏。, 地价。这是解放前影响上海商业中心区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各个地点的便捷性状况不同,产生了级差地租,由此决定了各个地点地价的高低。高地价只有资本雄厚、盈利多的商店才有实力支付,因此地价影响着商业中心的分布。, 消费者的行为。人们的购物出行通常分为三种:( i )单一目的的购物出行。这是为取得一种货物或服务而到达一家商店的购物出行,在各种购物出行中所占比例最高。 (ii)多目的购物出行。这是为购买多种货物而到达几家商店或几个商业中心的购物出行。 (iii)联合目的的出行。这是指购物并结合其它目的的出行,如上下班时的购物,娱乐时的购物等。, 城市规划的作用。 解放后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取消了私
24、人土地买卖,影响商业中心区位的地价因素随之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城市规划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起,在市区边缘建设起了一批居住小区,这些居住小区后来又扩大为5万人口左右的城市居住区,原先小区商业服务中心也相应扩大为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于是,在市区边缘形成一条新村商业中心带。除此之外,解放后还对一些旧商业中心进行了整顿、充实和部分改建。以上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解放前遗留下的商业令心分布不平衡的状况。,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一、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二、社会区分析三、因子生态分析,一、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邻里(neighborhood)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25、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这种交往只需要步行即可完成,比需要交通工具才能完成的交往要频繁得多,其形式以面对面接触为主。 社区(community)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类似植物群落。社区人口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共生体,有明显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社区由邻里构成,但具有比邻里更复杂的动态特征与空间特征。,社会区(social area)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社会区人口之间是社会关系。生活在不同社会区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性、观念和行为。反映在空间上,社会区是由数个社
26、区构成的更大范围的城市均质地域。社会区不同于城市本身有比较明显的空间范围,也不同于多数邻里和社区有固定的地物界线,社会区的边界比较模糊,不易辨认。,社会空间(social Space)依学科不同有不同的定义。 1)社会学所指的社会空间,一是英美社会学界的所谓基层社会(substrate society),以涂尔干为代表,指的是社会分化,包括社会地位、宗教和种族的变化;一是法国社会学界有关邻里和人与人的交往的研究,以劳韦(C.D.Lauwe)为代表。2)地理学所指的社会空间,近似劳韦的观点,不过有明显的地域意义,最小单位为家庭,较大的为邻里(街坊)、社区,最大的为城市区域甚至国家(图116)。3
27、)城市地理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而以社会区为主。,图11-6 社会空间的不同概念,(a)英美社会学 (b)法国社会学 (c)地理学,二、社会区分析,最早研究城市内社会区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史域奇(E. Shevky)、威廉斯(M. Williams)和贝尔(W. Bell)。他们于20 世纪40 年代末和50 年代初分析了洛杉矶和旧金山的社会区,总结出社会区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分析指数。1. 形成社会区的主要因素 史域奇和贝尔认为,随着工业社会规模不断扩大和工业化的深入,城市社会出现了三种趋向,导致了社会区的形成。, 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度和广度变化。表现为劳动分工和技术分
28、工的变化,如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减弱,而脑力劳动的重要性增强。 功能分化。表现为经济结构的转变,进而使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生活方式、消费类型、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产生进一步的分化。工业化促使城市妇女就业增多,大家庭逐步被核心家庭所代替。 社会组织复杂化。表现为人口结构的变化,如人们的流动性加快,年龄和性别分布状况改变。移民涌入城市,并且同种族或同乡的移民聚居在一起,对其他种族或异乡人则有排斥倾向,种族隔离加重。,史域奇和贝尔将这三种趋向转换成三个概念:社会经济状况、城市化(家庭状况)和隔离(种族状况)。这三个概念就是形成社会区的主要因素。 不同的社会区因素形成不同的社会空间类型:社会经济状况的空
29、间分异呈扇形;家庭状况多体现为同心环结构;种族状况一般呈分散的群组分布。这三种社会空间类型叠加在一起,就是现实中看见的综合的城市社会空间,它们表现出高度的差异性和异质性特征。 课本图129所示。,社会空间差异性是整个城市社会经济差异性的表现。社会越是现代化,城市里的人们按经济、家庭、种族的分化就越强烈,社会区差异就越大。也就是说,社会空间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社会内部矛盾的反映,是城市经济发展同城市其它方面发展不相协调的产物。,2. 社会区分析的指数 史域奇和贝尔用三组社会描述变量分别表示“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和种族状况”三个概念,并将这三个组变量组合成三个复合指数。 表示社会经济状况的复合
30、指数为职业(体力劳动者比例)、教育(受教育不到九年的成年人比例);表示家庭状况的复合指数为生育率、就业妇女(妇女劳动力的比例)、单身居住者(单身居住者的比例);表示种族状况的复合指数为种族群(少数民族群体的比例)。 他们根据这三个复合指数进行社会区类型的划分。,具体方法是:(1)以人口普查带为基本单位。根据普查资料,将三个复合指数的变量标准化,标准化值的平均值(未加权)则为衡量复合指数的指标。(2)图119 中纵坐标表示城市化(家庭状况),横坐标表示社会地位(社会经济状况),其范围都是0100。将两指标范围四等分,从而形成16种类型。种族状况复合指数值是衡量种族隔离程度的尺度,数值以上表示种族
31、隔离程度高,数值以下表示种族隔离程度低。,(3)用经过处理的数据作图。数值相近的普查带被组合成一类社会区,并把具有高种族隔离程度的普查带用点表示出来,由此可绘制出城市社会区类型分布图。课本图1110所示。,史域奇和贝尔的社会区分析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社会区分析没有理论支持;社会区分析没有解释社会分化怎样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由于这些不足,社会区分析方法逐渐萎缩。,今天,研究城市内的社会空间结构虽然沿用社会区概念,但是,多因子统计归纳法已经取代了史域奇和贝尔的社会学解释。这种新的研究,又称为城市因子生态系统(urban factorial ecology)。,三、 因子生态分析,1. 因子生态分析方
32、法 ( 1)先从人口普查的资料中,抽取有关人口特征、社会经济及房屋等指标为变数,基本面积单位可以是街坊,也可以是较大的人口普查地域单位; (2)然后对此资料矩阵进行因子分析,按因子载荷量的高低对各因子冠以名称。求得的这些因子,可以视为城市内社会空间变异的主要支配性因素。 (3)以因子载荷量矩阵乘以原来的资料矩阵,得出因子分数矩阵,可以绘成每一因子的因子分数图,也可以进一步纳入聚类分析,透过联系树便可把性质相似的地域单位聚集成社会区。,因子生态分析最重要的结果是因子载荷量矩阵。若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社会区分析中的社会描述变量的因子载荷量矩阵可简单地表示成图1111。,结果表明,“经济状况”与“职业
33、”及“受教育程度”相关,而“家庭状况”则由“子女”、“家庭主妇”、“单身居住者”决定,“种族状况”由社区中的“黑人比例”决定。,因子生态分析的优点在于把较多的统计变量归结为较少的因子来说明观察对象的性质(当然要保证抽取出的少数因子不致于“失真”)。这有助于把问题“简单化”,并且可能基于抽取出的因子建立新的概念来解释观测变量的变异性。进一步便可以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新的规律。,因子生态分析法也有明显的缺点: 第一,大多数因子没有实体的意义,而只有抽象的综合意义,这要求研究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比如“社会经济地位”,它只是头脑中的抽象、综合概念。 第二,因子分析常常受到来自哲学方面的批评,具体地
34、说,受到逻辑实证主义者的批评。一般说来,某项陈述如能成立,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否则不是同义反复就是毫无意义。在因子分析中输入任何数据都会得到某种结果模式,这一事实在评价因子分析的结果时必须考虑进去,因为因子并非总是有意义的。辩证的态度是把因子分析作为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使用的研究方法。,2. 因子生态法的举例 地理学家罗楚鹏曾利用1961年和1971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对香港社会生态结构的变化做过相关分析。具体可参考课本P311-315。,结论: 分析这两年的生态人口统计区的变化,虽然五个分区不变,但在空间分布上略有变化。城市生态结构由1961 年的扇形类型向1971 年的多核心类型转化,并且社会经济、
35、家庭、种族和房屋状况的重要性有所增加。 具体表现在高收入的高级住宅区已由以前的西环、石塘咀等地迁往半山区,九龙半岛的高级住宅区则仍在九龙塘。商业和中级居住混杂区,在九龙半岛仍维持在尖沙咀、土瓜湾、启德等;香港岛方面因中环商业发展,住宅渐渐改建成商业建筑。旧的蓝领和白领人士居住带因人口膨胀,渐渐向外围扩展。变化最厉害的是政府办公大楼纷纷在城市边缘兴建。,因子生态分析最大的用处,是可以分析一个城市不同时期的社区,以查明各时期社会空间结构因素是否转变,这对城市的管理和规划有一定的意义。如经过分析确定某一因子(如房屋类型或种族)为该阶段的支配性因子,那么,就可拟定相应的政策(如各类型房屋的供应和防止种
36、族歧视)等,减少社会空间的分割和促进融合。,许学强等人曾经对广州进行社会区分析,结果证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也存在社会区,但其影响因素既不是种族隔离,也不是经济收入的高低,而主要是历史因素和现时的土地功能布局及分房制度。前者说明历史上形成的社会区短期内是不可能改变的;后者一方面说明单位建房和按单位分配房屋的制度是我国现阶段城市社会区形成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也说明部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形成社会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社会区不是自发形成的,而往往是由规划决策机关决定的,因而人们选择住房的自由度不大。一个单位可能既有干部,也有工人,还有知识分子。虽然他们的兴趣、生活习惯、经济收入不同,但因按单
37、位分配住房,他们必须住在一起,其特征取决于本单位以哪类职工为主。 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城市住宅改革,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经济收入状况在社会区形成中将会起重要作用,职业构成的作用也将会继续强化。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按单位建房、单位购房、单位分房的政策仍将在社会区形成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广州社会区的分析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城市也存在社会区及其形成的机制,而且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规划部门可根据社会区分析结果,采取措施在人口密集、功能混杂的旧城区降低密度,改善环境,以减少或缓和因各社会区之间差异太大而带来的矛盾。根据各区特点布置不同的公共福利设施,以满足不同的要求。 由此,我们认为,在我国城市进行社会
38、区分析不仅具有丰富和发展城市地理学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丰富城市规划内容,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的实践意义。,第三节 城市感应空间分析,一、感应、环境和行为二、城市意象图三、研究实例介绍四、研究感应空间的作用,传统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方法是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社会区分析,这两种分析方法的共同缺点是机械地把城市作为一个物体来分析。 从20世纪50 年代开始,部分地理学家把注意力从区域特征研究转入到个人和集体的行为研究上。60 年代行为地理学的出现,被认为是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一个突破。,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是以非规范的方式,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形式和过程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视行为过程产生空间模式的方式和途径,
39、它是心理学和地理学的结合。,传统心理学中把人作为变数,把环境当成常数,专门研究人对环境的心理活动。 传统地理学是把人作为常数,环境作为变数,研究客观环境。 行为地理学,是把环境、人的感应和行为都看做变数,并把个人决策放在首位,把个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行为综合起来考虑,以解决复杂的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空间现象。,一、感应、环境和行为,1)感应是指人们从实际中感觉的(听觉、视觉、嗅觉等)以及对整个过程的反应。只要是社会人(集团、阶层、阶级、不同性别的人)都会对环境产生感应,而只有对环境产生了一种稳定概念,才能真正产生感应。 产生感应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环境的一个认识过程。人们感应过程包括许多心理学方面的
40、内容,如信息的获取、破译、储存、回忆、处理和生理过程等,行为地理学所注意的是输入和输出结果上的差异。,2)环境是指一个人以外的所有能影响感应的部分。环境从小到大的可分成四部分:行为环境、感应环境、操作环境(人类活动的部分)、绝对客观环境。行为地理学感兴趣的是行为环境和感应环境。 3)所谓行为,一般是人们对环境作出行动上的反应。包括态度、动机、信念和期望。人们在空间的活动称为空间行为,如移居、购物、上下班和社交等。空间行为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它受抑于多种因子。,人通过感应获得有关环境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这些信息,从而获得进行决策的行为意象。因此,人对环境的感应可以指导人的行为。 行为地
41、理学关于感应空间的研究,不是取代土地利用功能区和社会区的分析,而是提供另一种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解释,是对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区和社会区分析的补充。,二、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感应空间的研究成果说明,个人的空间行为,包括寻找工作和居所、购物等,多数不是由客观的空间组织所决定,而是由个人的感应空间组织所支配。 城市空间结构的感应,最基础的是居民构想图。,美国学者林奇(K. Lynch)早在50 年代曾要求波士顿、新泽西市、洛杉矶的受调查居民画出其各自城市的略图。其结果,他们所勾勒的简图省略了许多重要细节,并将复杂的几何形状简略为更容易理解的直线或直角。这样就简化了所感应环境的空间结构。这种简图称为
42、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 居民构想图是研究感应空间的最基本的方法。它可以使我们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借以测度城市物质空间及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以便为设计一个美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提供依据。,居民构想图主要由下列五项要素构成:(1)路径(Paths)。指人能够移动通行的道路,包括市内交往和交通的渠道,如街道,人行道。(2)界线或边沿(Edges)。区与区之间的分隔线(或障碍),包括线性的自然或人为的各种边线,如湖畔、斜坡、铁路。(3)区或区域(Districts)。城内有特殊文化或经济属性的区域,如伦敦市中心的鸽子广场及其周围地区。(4)枢纽或节点(Nodes)。为交通交汇或群
43、众喜欢聚集的地点,如大型广场。(5)标志(Landmarks)。人们用以识别方向和区位的参考物,如巴黎埃菲尔铁塔。,需要说明的是,这五项要素并非界限分明。对某些人来说,教堂可能是枢纽(因为经常光顾),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标志(因不常光顾,但却具有方向指示作用)。在分析中应该注意这一点。 外来游客由于他们对城市的认识肤浅,因而对城市的感应往往仅限于一些标志,而当地居民对城市的感应无疑会更加全面、深入。,居民构想图能够反映个人的空间行为。不同种族、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不同性别的居民,其城市意象也不相同,即他们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感应不同,从而空间行为不同。 就种族来说,白人的感应空间大,黑人的感应空
44、间小。 就不同经济地位的人来说,有钱人的感应空间大,穷人的感应空间小。 就不同性别的人来说,男性的生活感应空间大,女性尤其是家庭主妇的感应空间小。,林奇的方法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应用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较好地从人的感应和行为的角度解释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但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批评:构想图是徒手绘制的,这要求居民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和训练,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对教育程度低的人来说不可能绘制出来,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空间行为。林奇研究的整个焦点都指向了意象的可见因素,忽视了声音、气味等因素。这表明对城市空间的职能及象征意义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如医院的味道,工厂的机器声),因而影响了分析效果。,三、研究
45、实例介绍,1.对罗马市民意象空间的研究 弗朗西斯卡托(Francescato)及麦彬(Mebane)在研究罗马市的时候发现,中产阶级和下层社会感应中的罗马是完全不同的。总的来说,前者脑海中的罗马空间宽度大,内容丰富;后者空间宽度小,内容简单。 其原因是中产阶级富有,活动范围大,嗜好多,对广泛分散在城市内的各种资源也不计较距离远近都去享受;而下层社会不那么活跃,上下班距离较短,有限的收入限制了他们的嗜好和空间宽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下层社会对其近邻事物的认识都较中产阶级为深,说明穷人生活空间狭窄,但邻里关系却很密切。,2.对广州意象空间的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广州市城市意象是以珠江为整个城市参照系,
46、环市路、东风路、中山路、解放路、广州大道、江南大道及工业大道构成了城市意象的网络状系统,在此基础上有广州火车站、海珠广场、区庄立交和中山五路、东风路、解放北路上的几个交叉节点,形成火车站、海珠广场、白天鹅宾馆、越秀山及珠江上四座大桥等主要标志,辅以各种区域。总体来说,广州市城市意象主结构明显,次结构趋于模糊(图11-6)。,那么,影响广州城市意象要素的因素是什么呢?为此作者在利用评价标准给每张城市意象草图(图1117)定级打分的基础之上,对广州市民的性别、年龄、在广州居住时间、职业、文化水平、居住地点、上班时间、交通工具与道路、边沿、节点、标志、区域、类型、范围等级之间两两用卡方检验求出 值,
47、在显著水平0.05 情况下,意象构成要素的道路、标志、节点受上述影响最小,是城市意象中最为普遍性的构成要素。而边沿、区域、范围,则受到个人因素影响较大,是一种受制约的构成因素。,具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文化水平。它是影响面最广的一个因素,受它影响的有边沿、区域、标志以及类型和范围,这些要素的等级是随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文化水平越高的人对广州市越易了解。 居住地点。它影响到区域、边沿和范围,它是由于市民居住地点不同,日常活动范围也不同而形成的。 交通工具。虽然它只影响到区域的等级,但它表示出了城市穿越方式对意象要素的影响。,四、研究感应空间的作用,地理学对市民生活空间和感应空间的研究尚处于起
48、步阶段,不过按现有成果显示来看,感应空间和客观存在的土地利用功能区和社会空间是不相同的。对此作深入研究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城市功能区和各种用地的布局应尽可能为居民构想图增加美丽的印象,深刻的要素,突出各具特色的功能区,从而增加居民对城市的好感;(2)城市功能区的布局要增加适当的标志,枢纽和区的布局亦要考虑其辨认性,以便扩大市民的感应空间;(3)如果市民的感应空间扩大了,构想图的内容丰富了,就有助于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和规划。,课后进一步阅读:,1 许学强. 广州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J. 地理学报. 1989:385-399.2 李郇,许学强.广州市城市意象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1993(3):27-35.,作 业,1.名词解释: 邻里 社区 社会区 社会空间 感应 城市意象图2. 简述行为地理学与传统地理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差异。3. 林奇关于居民构想图的要素包括哪些方面。4. 研究感应空间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