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概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2954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概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一讲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概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一讲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概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一讲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概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一讲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概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概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概论ppt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思想政治课程与教材分析 主讲:黄家勇 手机:13707973967 电子邮箱:,参考书目:,1、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版。3、孟庆男: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4、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5、肖川: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有一位任教多年的政治教师,回顾他多年的教学经历,发出了“思想政治,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慨。他写道:不经意间,当了

2、十五年的政治老师,任教思想政治,可以说荣光不过少许,更多的是难教的无奈。,一位思想政治教师的无奈,教材变!变!变!,家长不关心,学生不重视,第一讲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概论,第一节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界定,课程,是教育学领域争议较多、歧义较大的概念之一。随着西方课程理论的引进,特别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理解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由于人们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不同,也由于人们从事课程研究的经验、着眼点、层次的不同,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多种多样。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课程定义为:课业及进程。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

3、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列出9种不同的课程定义 。,一、课程与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我们这里的课程概念是从学科的意义上来谈的,即课程是指学科。所谓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就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性质、担负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承载着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中学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的教学科目。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类教学科目会有所不同。就我国现在来看,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指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中学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它是中学课程方案明确规定的国家课程;另一方面,中学思

4、想政治课程也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也是中学德育的核心,具有无可替代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一直以来人们有各种不同的认识和界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程兼有德育性和智育性,其中德育性是其的根本属性,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历史、课程内容,以及它与中学其他课程相比表现出来的特殊性,都可以清楚地表明其德育课程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德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也有很强的时代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社会条件的变化,对德育内容、要求等的认识会有差别。就思想政治课程来说,虽然根本上是德育性质

5、的课程,但在不同的时期,相关课程文件对课程性质的规定会有一定的差异。我们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的,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二、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特征,(一)思想政治课程是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公民课的设置和德育课的设置,其目的就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的公民。在西方不少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公民素质教育主要通过社会科实施。在我国,思想政治(品德)课就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6、。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课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虽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前者侧重于公民的思想品德素质,后者侧重于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但归根到底都是把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作为根本目标。,(二)思想政治课程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课程,知识性和思想性是思想政治课的双重属性。思想性是其根本属性,也是这门课程的灵魂。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很多,这些学科知识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其着眼点和落脚点也在于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学科就是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

7、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特殊重要的德育功能,在中学德育系统中起着基础的和导向的作用。,思想政治课程是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特点的课程,思想性。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综合性。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宽泛的学科背景,综合的课程形态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构建方式。人文性。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课程,既要体现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也要反映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特有价值,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实践性。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内容具

8、有显著的实践性,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在社会实践中完善,并指导社会实践。同时,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也只有在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提升。,第二节 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历史考察,民主革命时期,建立民族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强盛,是精英与民众共同关注的时代话题。中学政治课程建设,反映了这种时代的要求、国家的意志、民众的呼声。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产生,与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中新式学堂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关于课程内容的规定,从整体趋势看,体现了从修身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一、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一)清朝末年的思想政治课程,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兴起,推动

9、了新式学堂制度在我国的建立。1862年开办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此后,新式学堂不断建立。随着新式学堂制度的建立,开始按照学科相对固定地设置课程。这时虽然没有政治课的名称,但已经开始设置相关内容的课程。1902 年,清政府公布了第一个关于学校课程的文件,即钦定蒙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的设置修身、讲经科。钦定学堂章程因故没有真正实施。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中学堂设置修身科、读经讲经科,两科的设置,标志着政治课在学校教育中取得独立地位,正式成为独立课程。清朝末年的修身科、读经讲经科,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教育。,第一,仍以中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为内容核心内容,虽然开始出现了一些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但总体上看,还是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第二,仍是以中国传统的修身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向。虽然也开始注意道德教育的经世致用,强调道德教育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来进行,但关注的主要方向还是自省自克、独善其身。,清朝末年的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二)民国时期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华民国成立后,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大的革新。1912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和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废除了晚清充满封建意识、宣传“忠君”“尊孔”的读经讲经课,开设修身、法制经济。192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推行新学制。在新学制下,加强了公民教育,以公民课代替了修身课。此

11、外,还开设了人生哲学、社会问题等课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取得政权之后,竭力推行“党化教育”。1929年,国民政府改公民科为党义科,主要教学内容有“建国大纲浅说”、“建国方略概要”、“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浅释”、“直接民权运用”。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改党义科为“公民”科,仍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特色。1932年到1949年,“公民”科的教学目的和主要教学内容曾作多次调整。,第一,突出公民教育,由传统的修身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变。即使是个人的品格修养,也被置于社会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民族、国际关系等背景下,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第二,课程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党化色彩,强调借助该课程来为统

12、治者服务。第三,政府对课程建设高度重视。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安排等,都组织得相当严密和系统,反映出统治者重视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实行道德观念灌输及思想统治。,民国时期的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三)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也注意兴办教育,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建设。我党在中学设置思想政治课程,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都根据自己的实际和条件,开设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课程。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也都注重中学政治课的开设。这些都为新中国中学政治课的建立和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13、。,第一,在课程设置上,各不相同。民主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处于分割状态,使得各地的思想政治课程不尽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第二,在课程功能上,有浓厚的政治化色彩,基本上都是密切配合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紧密服务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忽视了课程应有的完善人、发展人的价值。第三,在课程内容上,有明显的超前化现象,关注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基本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在中学一直开设有思想政治这门课程。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1、中学政治课的建立时期(1949195

14、9) 2、中学政治课的加强和发展时期(19601966) 3、思想政治课受到严重破坏的时期(19661976)4、思想政治课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771985)5、思想政治课改革时期(1985今),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建国以来,我国中学政治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不断进行着调整,这种调整体现出思想政治课怎样的特点?我国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取得了一些什么样的成效?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随堂讨论,回顾政治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历来重视思想政治课设置形成了比较系统、成熟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体系在教材、教师队伍建设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课程功能上,强调课程的社会功能,忽略了学生自身发展的

15、需要课程目标中,过高、过大,容易使目标落空;结构不完善,情感目标关注不够课程内容上,长期存在繁、难、偏、旧问题,脱离生活,远离学生。,以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为标志, 思想政治课进入了改革的时期。改革发展到今天,其间经过了几个阶段,经历几次大的调整。第一阶段:改革实验(1985年1992年) 第二阶段:调整完善(1992年1994年)第三阶段:总结发展(19941999年) 第四阶段: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1999今),三、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改革及其带来的变化,第三节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理念,案例一:“雪化了变成什么?”案例二:“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

16、一只之后,树上还剩几只鸟?” 。上述案例反映了我们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中什么样的弊病?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随堂讨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弊端:在目标上,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对学生基本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内容上,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评价上,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等等。后果:学生片面发展。如何改变:更新课程与教学理念,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

17、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理念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建构的基础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课程的追求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就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通过完成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而使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一,课程目标的指向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第二,课程目标是预期的结果和标准。第三,课程的实施,尤其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一、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含义,二、思

18、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分类,结构分类 就是以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把思想政治的课程目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方面。一般来说,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在结构上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以知识、能力、觉悟为基本要素的结构分类以知识、情感、行为为基本要素的结构分类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基本要素的结构分类,水平分类 在目标结构分类的基础上,对构成其基本结构的每一要素所要达以的水平所作的进一步分类。,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来呈现,所要达到的水平主要是通过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来体现。课程标准中的动词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动词,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通过对这些行为动词的分析,可以初步了

19、解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以下是几段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陈述,试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课程目标的水平层次的。“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与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案例研讨,三、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定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分为四个层次总目标:分类目标:知识、能力、情

20、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别包括5、6、7条。模块目标:(四个必修、六个选修模块)内容目标:分两级(一级以“通栏”的方式编排,用具有整合意义的主题表达,呈现课程的组织体系;二级内容目标以“左栏”的方式编排,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表达,呈现具体的内容标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总目标:总目标中没有有关“知识”的表述,这实际上反映出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定位。分类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维度,分别包括7、6、4条)。内容目标:两个角度(三个层次的生活主题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目标)。,思想政治新课程目标定位的特征,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发生的重大转变课程目标体系有了大的更新

21、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学科逻辑和学科体系,而是定位为“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而且在三维目标体系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摆在首要地位,其次是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仅仅是作为手段而存在。课程目标增加了一些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成果。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第四节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课程结构问题,应该说与教育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杜威等人的研究中都涉及课程结构问题。但真正比较系统地对课程结构进行探讨,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

22、以后开始。我国则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课程改革实践的推动下,一些课程理论专家也开始从理论上研究课程结构问题。什么是课程结构,人们的理解不太一致,至今还没有形成比较广泛和规范运用的相对确切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看,课程结构是指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同一学科或科目中不同内容的确立及其相互关系。根据这种理解,课程结构应该涉及到三个层次、两个方面内容。,一、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的含义,课程结构的三个层次,宏观层次。就是课程的类别结构。学校课程包括多种类型,每一类型的课程都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不同类型的课程结合在一起

23、,构成课程的宏观结构。中观层次。就是课程的学科结构。学校课程由若干科目构成,每一科目都是课程体系在组成部分,都在课程体系中占有特定的位置,这些科目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构成课程的中观结构。微观层次。就是学科或科目的内容结构。学校课程中的每一科目,又是由多方面的内容构成,每一特定的内容都在相应的科目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就构成课程的微观结构。,资料卡片:课程类型的划分,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划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划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根据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可以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可以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24、与校本课程;根据课程的存在形态,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等等。,两个方面内容是指构成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课程结构包括多方面基本要素,如我们前面介绍的宏观层次上的各种课程类型、中观层次上的各具体科目、微观层次上的各方面内容等,都属于课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构成课程结构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涉及到三方面: 比例关系。既包括各类课程间的比例关系,也包括各科目之间以及科目内部课程内容之间的比例关系。 空间关系。主要是指相邻课程成分和课程要素之间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上的横向组合关系。 时间关系。主要表现为各种课程类型、科目、学科内容之间的开设时间

25、安排与前后衔接关系等。,课程结构的两个方面内容,思想政治课程是中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科目,因此,思想政治课程的结构属于微观层次上的学科内容结构,是指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由不同的内容要素构成,如必修课程要素和选修课程要素、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要素等;另一方面,构成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的各种内容要素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必修与选修的比例关系、相关课程模块内容的开设时间安排及衔接关系等。只有构成要素合理,相互关系协调,才能使思想政治课程结构和谐,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课程结构的确立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课程设计包括的内容很多

26、,其中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灵魂,课程设计的其他方面都围绕课程目标展开,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和基础,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的核心,课程设计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要为实现一定课程目标而组织恰当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决定课程的结构,课程结构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反映。课程结构的确立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和依据。,二、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的确立,依据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来确立课程结构,大体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确定课程的总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的中心目标和努力方向,必须在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加以确定。确定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子目

27、标及其优先顺序。课程总目标相对比较笼统、抽象,需要通过若干子目标来体现、落实。要对总目标加以分解,形成课程的子目标,并依据各个子目标自身的重要性、子目标之间的关联性等,确定课程子目标的优先顺序,形成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系。对课程目标和学科内容进行相关分析。课程目标确定以后,要将课程目标与学科内容进行对照分析,寻求与课程目标相对应或吻合的学科内容,并明确这些内容对实现哪些课程目标有支持作用、有多大程度的支持作用。确定课程的结构。这一步,重点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二是确定课程的框架结构。课程的框架结构是组织课程内容的逻辑主线,确定课程的框架结构就是确定组织课程内容的逻辑主线。,需要说

28、明的是:以上这种“确定课程目标寻求课程目标与学科内容的对应性确定和优化课程结构”的课程结构确定方式只是一种学理化的方式,在实际的思想政治课程的结构确立中,往往受到许多经验性的、习惯性的、传统性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事实上,各个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都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而是理性与非理性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课程结构确定以后,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呈现出来。就呈现方式来看,主要有描述性方式、数量化方式和应用性方式。 描述性方式是指以语言文字表述课程内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呈现方式。 数量化方式是指以数量表述课程内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呈现方式。这种数量化呈现方式可以是通过各种数字、时

29、间、分值等来具体体现。 应用性方式是指在课程实施中将课程内容要素及其关系具体展示出来的方式。就物质载体来看,呈现程结构的物质载体主要有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案等。 课程标准从总体上对课程的基本结构进行了设计和安排,明确了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内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从方便教学的角度对课程的内容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设计和规划,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内容结构体系; 教学方案主要从课程实施角度对课程的内容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具体安排。,三、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的呈现,调整课程结构,就其实质而言,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以及同一科目中不同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调整课程结构是基

30、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长期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 从课程类型看,呈现单一化现象。 从具体科目看,表现出不平衡性。 从学科内容看,不仅过分注重学科逻辑,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完整,而且繁、难、偏、旧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三、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结构的调整,针对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把调整课程结构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以往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

31、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综合性,是指要改变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一方面设置综合课程,另一方面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选择性,是指课程结构要加强选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适应不同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符合不同地方、学校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一样,思想政治课程的结构也一直存在多方面的弊病。主要表现在: 重必修,轻选修,没有很好地考虑不同地方的实际和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逻辑结构的严密性,脱离现实,远离生活,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课程内容繁琐、艰深,超越了基础教育的水平,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占用了学生

32、开展其他有益于身心发展活动的时间,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没有很好地反映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对中学德育课或中学生的要求,制约了现代化人才的培养,等等。调整思想政治课程结构,也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课程在结构调整的趋向,增强选择性。增加选修内容,形成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提高综合性。突出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关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突出基础性。力求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筛选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的典型事例。体现时代性。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