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心理学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心理学ppt课件.pptx(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药物心理学,主讲人:孟宇 临床药师,定义,药物心理学(Pharmacopsychology)是一门新兴学科,药物心理学是研究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规律及影响药物效应的心理因素,是提高药物疗效的心理学分支科学。,药物心理学正是建立在药物心理效应基础之上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众所周知,用同样的药物,由专家、名医开出的则效果会更好,这就是药物心理学最简单而明显的例子。,现代医药学认为:药物大多能产生两种效应。药物通过其药理作用来达到治病的目的,此为药物的生理作用。药物还可以通过其非生理作用,在病人的心理上产生良好的感觉,加速疾病的康复,此为药物的心理效应。,药物作用于人体的病变部位,
2、而病人的心理作用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药物的作用。为了使药物治疗达到最佳疗效,人们必须研究药物心理学,讲究服药心理。,药物的心理效应是指由医生的威信,病人对药物的信任感,接受药物治疗的体验、评价,治疗时外界的暗示及药物的广告效应等心理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综合效应。,一个形象的比喻,药物是治疗疾病的“种子”,而心理状态是种子赖以生长、开花和结果的“土壤”。药物的药理作用是药物治疗疾病的基础,而药物的心理效应则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特别是在治疗心因性疾病和心理精神疾病中,良好的心态显得更为重要。,与服药心理关系最密切的是药物的信誉,原因为:虔诚的信念和愉快的心情能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增加肾上腺
3、皮质激素的分泌;而适量的肾上腺素能耐受 200倍致死量的细菌内毒素。药物的良好信誉,能树立人对药物治病救人的坚定信念。,为什么不良心态会降低药物的生理效应?,人体是复杂的有机整体,不良心态会影响内分泌、心脑血管系统等的功能,从而减弱人体的抗病能力,体内病菌就乘机繁衍滋生,药效当然就降低了。积极的服药心理,可激活内分泌和潜在的免疫功能,药物在免疫器官分泌抗体增多时,能发挥最佳疗效。,临床案例,药物心理学对人体的作用,在某些人中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有神经质、意志薄弱、心理缺陷和易受暗示的人。药物心理学揭示了安慰剂止痛和心理安慰的奥秘:安慰剂可通过心理暗示作用刺激大脑产生内源性脑啡肽,其结构类似天然
4、吗啡,作用于疼痛部位,从而减轻疼痛。,临床案例,许多人有以自觉症状为主的慢性病。许多慢性病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如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腹胀和隐痛等,这些症状与心理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而药物的心理作用正是通过心理暗示来调整人的心态,在不知不觉中治愈或缓解了原有的慢性病。,临床案例,医护人员的语言、举止和行为对病人的用药心理影响很大。目前世界各国对癌症、类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等尚无特效药。但医生绝不可对患者说: “此病为绝症,无药可治。”如对症适时选用安慰剂,有时会收到真正特效药所没有的神奇作用,至少可解除病人精神上的痛苦,在心灵上得到安慰和鼓励,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药物心
5、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暗示疗法和安慰剂。安慰剂通过心理暗示作用而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现代医学证明:药物心理效应不但具有心理上的安慰作用而且还有改变器官功能活动和躯体症状的多种作用,故可用于治疗某类躯体疾病及多种心理疾病。,安慰剂与安慰剂效应,安慰剂,定义:它是指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试验药外观、气味相同的制剂,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物。,主要作用,排除医师、患者精神因素在药物治疗 中的干扰排除治疗过程中疾病自身变化因素作为阴性对照用于随机对照试验,使 新药在盲法条件下得到确切评价在有阳性对照时,安慰剂对照以监控 测试方法的灵敏
6、度,适用场合,作用较弱、慢性疾病阴性对照药 轻度精神忧郁症,配合暗示有安慰剂效应的慢性疼痛,间歇治疗期用药已证实不需用药如坚持要求用药可以给予安慰剂,注意事项,不得用于危、重、急性病人以安慰剂为对照组时,受试者应得到 可靠的监护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和临床药 理工作者指导试验。参加试验工作人 员应接受过临床药理学培训,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 (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定义为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历史上第一个将安慰剂( placebo ),安慰疗法,引入
7、医学实践的是18世纪的英国名医 William Cullen (17101790),他彻底转换了placebo 的词义,将它从一个宗教词汇转义为医学术语。如今,安慰剂一词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医学词汇之一。,1876年,哈佛教授爱德华H克拉克(Edward H. Clarke),出版了一本书美国百年医学:1776-1876。书中系统总结了许多疾病自愈的研究,并明确指出,只护理不予治疗,患者通常更快恢复,或者死亡率下降。治疗的面纱就此被无情地撕破,这本书彻底摧毁了,一个不知流传了多少万年的信念。生了病就得进行某种治疗,无论是巫术还是药物。,这个顽强的理念,终于被彻底打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的医
8、生和患者已经习惯了,重护理轻治疗。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的内科医生们不再谈论如何治疗病人。医生们开始转换身份,成为安慰者、观察者以及病理学家,将疾病仔细分类,统计死亡率,自愈需要的时间,研究患者的具体死因据说,这段治疗的虚无时期,也是西方医学史上,医患关系的黄金时期,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是颇有人情味的帮助和安慰。,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 (Henry K. Beecher)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安慰剂效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比比皆是。甚至如心绞痛这样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使用安慰剂也有1/3以上的患者获得症状的改善,许多
9、镇痛剂都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还有一些病人,在使用安慰剂时,也可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及嗜睡的药物副反应,这也属于安慰剂效应。,评价指标,医务人员可以利用安慰剂,以激发病人的安慰剂效应。当对某种药坚信不移时安慰剂效应,就可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当某种新药问世,评价其疗效价值时,要把药物的安慰剂效应估计进去。如果某种新药的疗效与安慰剂的疗效经双盲法试用后,相差不大,没有显著的差异时,这种新药的临床使用价值就不大。,反应人群,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
10、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在病人中安慰剂效应是较易出现的,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此种效应。也正由于病人有此心理特点,才使江湖医生和巫医术士得以有活动市场,施展其术。,对照研究毕阙博士的研究(1955年),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led)测试,方能获得认可。测试结果不单要证明患者对药物有反应,而且测试结果要与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群组作比较,证明该药物比安慰剂更为有效由于医生对有关疗程实用性的观感会影响其表现,亦可影响病人对疗程的观感。因此,此药物测试必须以双盲(double-blind)方式进行:医生及病人都不会知道该药物是否安慰剂。,几
11、乎所有以这个对照方式进行的研究都显示安慰剂对可改善病情。举例:Kahn公布了一项有关抗抑忧药的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发现服用安慰剂的群组中出现自杀或企图自杀的情况下降了30%,而服用抗抑忧剂的群组则下降40%。,美国牙医约翰杜斯在其27年行医生涯中,就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牙痛患者在来到杜斯的诊所后便说:“一来这里我的感觉就好多了。”其实他们并未说假话可能他们觉得马上会有人来处理他们的牙病了,从而情绪便放松了下来;也可能像参加了宗教仪式一样,当他们接触到医生的手时,病痛便得以缓解了,杜斯医生对安慰剂研究的兴趣始于其对医疗作假案件的调查。他指出,牙医和其他医生一样,有时用误导或
12、夸大医疗需求的办法来引诱病人买药或接受较费钱的手术。为了具体说明“安慰剂效应”究竟是怎么回事,他援引了美国医疗协会期刊刊登的安慰剂效应接受试验的人员分为4组:A组服用一种温和的镇痛药;B组服用色泽形状相似的假药;C组接受针灸治疗;而D组接受的是假装的针灸治疗。试验结果显示:4组人员的痛感均得以减轻,4种不同方法的镇痛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这说明,镇痛药和针灸的效果并不见得一定比安慰剂或安慰行为更为奏效。,科学家在实验对象身上制造疼痛,然后使用吗啡控制这种疼痛。一天这样做几次,连续进行几天,实验的最后一天,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溶液。像吗啡一样,生理盐水也有效地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用生理盐水做成的安
13、慰剂还可以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和肌肉僵直症状。随着生理盐水的注入,病人丘脑下部的神经核团兴奋程度有所降低,神经元的“应激兴奋”次数也有所减少:生理盐水显然产生了效果。,作用原理,对于安慰剂如何产生作用,有以下两个假设:受试者期望效应(Subject-expectancy effect)及条件反射。,期望效应,受试者期望效应引导病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报告病情得到改善,因此导致安慰剂效应的出现。有学者质疑“大部份病人有礼貌地倾向为迎合实验人员而报告病情得到改善,即使他们并不感到改善。”主观的偏见亦可能使病人潜意识相信病情因为得到关注及照料而改善。,制约反应,古典制约是一种关联学习模式,使受训者学习
14、到特定情况下作出特定的反应。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于每次给予狗食物之前都发出铃声,经多次反复后,每当铃声一响,狗就会自动分泌唾液,原因是狗已经学习到将铃声及食物关联起来。所以,安慰剂使病人产生与有效药物相似的生物反应,有可能是因为制约所造成。,心理咨询,完全依赖于心理咨询中的实际效果,经实验证明很可靠和很有效的疗法之一是安慰剂效应。,安慰剂使至少1/3甚至更多的患者病症显著改善。安慰剂药物和安慰剂医疗过程已证明对一大批病症有效,包括长期性病痛、高血压、心绞痛、抑郁、精神分裂症、甚至癌症、这是20世纪对神秘魔术、巫术、用水蛭放血、拜药王庙、仙丹等乱七八糟的疗法的实验继续。,安慰剂效应是我
15、们心理预期任何能操控来自于身体的信号的明显例证。安慰剂只有在患者相信其作用时才会十分有效。如果心理医生说服患者相信这种治疗会使他们身体症状好转,或者提供安慰剂的方式能够增强其心理效果,安慰剂药物或医疗过程的效力会大大提高。举例来说,注射安慰剂比服用安慰剂通常效果要好,这是因为注射药物比吞服药片能产生更大的心理影响。研究发现,以药片的方式服用安慰剂时,其颜色、大小和形状都会影响其效果。,生活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安慰剂效应”随处可见。几个很少接触乡村环境的城里人到野外郊游,到达山腰时,他们为眼前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迷人的风景所深深吸引。休息时,其中一人很高兴地接过同伴递过来的水壶喝了一口水,情
16、不自禁地感叹道:山里的水真甜,城里的水跟这儿真是没法比。水壶的主人听罢笑了起来,他说,壶里的水是城市里最普通的水,是出发前从家里的自来水管接的。这种现象说明,我们在对现实进行分析的时候,很明显地搀杂了很多个人因素,包括我们的期望、经验和信念等。,药物依赖的心理学问题,WHO把凡能引起心理依赖和生理依赖的物质统称为精神活性物质,它们包括毒品(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卡因、大麻等),麻醉止痛药(度冷丁、可待因、美散痛等),镇静安眠药(巴比妥类、安定类、利眠宁等),酒,烟,兴奋剂等。而毒品、麻醉止痛药及镇静安眠药依赖都统称为药物依赖。,联合国2014年统计资料表明,美国、加拿大、尼日利亚和澳大利亚为排
17、名最靠前的几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均有超过10%国民承认吸食大麻,他们的年龄跨度很大,1564岁不等。,毒品和药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化学物品,许多毒品开始都是药品。例如吗啡,1858年美国的两位医生首次试验将吗啡直接注入血管内止痛,但不久便产生了严重成瘾问题。大麻在南美洲居民中作为止痛药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1860年从可卡叶中提炼出可卡因,当时也作为医学应用。1900年就有法律限制它的使用。,药物依赖者滥用前心理特点,许多滥用者在病前多半显示人格不成熟或有缺陷,常见的有:愿望要立即得到满足,尚未学会延缓满足的方法;容易冲动,不经考虑便行动;经受不住失败与挫折,呈破罐破摔的态度;反社会倾向;缺乏
18、自信与决策能力;自卑感强烈而隐蔽,内心孤独,害羞,不会交知心朋友;冷酷无情,仇恨,缺乏爱心;没有责任感。,回顾他们的家族史,往往可发现各种缺陷,或父母不和,继父继母,矛盾重重;或教养无方,虐待或放纵子女;或家庭中就有酒中毒和药物滥用者。个人史中,也常见种种不良记录,如留级,逃学,打架,偷窃,乱搞男女关系,出入拘留所、少管所等等;他们大都较早学会吸烟、酗酒。缺乏自尊自爱、责任感和远大抱负的人,不能从正常生活中找到乐趣的人,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引诱。,用药物后的心理变化,毒品、精神类药物极易成瘾,快则使用一次就可成瘾,慢的常用剂量两周即可产生依赖,但也有一些人因服用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肠蠕动加快等
19、症状而不易产生药物依赖。使用药物后的心理变化分三类,欣快状态,应用毒品或阿片类镇痛药后,有强烈的快感,继之以1/22小时的松弛状态,其时似睡非睡,自感宁静、温暖、快慰、愉悦的幻想驰骋,忧愁苦恼全消。松弛状态之后,出现精神振作阶段,此时自我感觉良好,办事效率提高,如此维持24小时,直到下次使用。由此而对药物形成耐受性和依赖性。,人格改变,一旦形成药物依赖,患者就会出现明显的人格改变。自私、说谎、诡辩、不关心家人、道德沦丧。会不择手段弄钱,男性以行凶盗窃为多,女性以卖淫诈骗为多,戒断综合症,精神和躯体依赖都很明显,极易产生耐药性。戒药症状十分痛苦,一旦停药,则会出现食欲丧失、脸红、头晕、性欲减退、
20、哈欠、涕泪交流、大汗淋漓、战栗忧郁、焦虑、失眠、全身疼痛,或抽搐,药物依赖者的心理治疗,戒毒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脱毒,第二步是康复接受相当时间的心理康复治疗。实际上,脱毒并不十分困难,因为戒断症状不予任何处理,在2周后也会逐渐消失。但在躯体戒断症状消失后,继续保持不吸毒的状态(操守),摆脱对毒品的渴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终生的努力。,认知治疗,认知治疗是目前国际心理治疗领域应用最广的治疗方法。它多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以及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美国等一些国家还用来治疗药物依赖。因为药物依赖多半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共病,而药物以来本身也存在强迫症状和焦虑症状。认知疗法
21、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反应。认知治疗的目的是从三个不同的水平纠正患者的认知:1.自动思维;2.潜在的设想;3.策略。认知治疗的目的是指出自动思维。然后找出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如,我再也不会吸毒了;经过这次治疗,我再也不会复发了;要能发明一种药使我永远不吸毒就好了。,行为治疗,系统脱敏疗法放松疗法厌恶疗法森田疗法集体心理治疗,系统脱敏疗法,是目前欧美最为盛行的行为治疗方法之一。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思想是:使一个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处于全身松弛状态下的病人面前重复暴露,从而使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系统脱敏法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步骤:放松训练 训练病人全身肌肉进入
22、松弛状态。建立焦虑的等级层次 针对病人对不同情景产生不同程度焦虑的情况,从可以引起最轻微焦虑到能够引起最强烈恐惧,将各种恐惧情境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想象脱敏 让病人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从最低层次开始,想象产生焦虑的情绪。如果在想象焦虑情景时肌肉仍保持松弛,说明没有引起焦虑,就可往高一层次的焦虑情景想象,并进行肌肉松弛训练,直到焦虑消失,肌肉放松,然后在进行高一层次的想象。焦虑情景层次的建立要根据每个病人具体疾病和症状而定。,放松疗法,放松疗法又称放松训练,是行为治疗的基本疗法。患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治疗者指导病人使用意念是情绪轻松和肌肉放松,以缓解病人紧张、焦虑、不安、气愤的情绪。具体方法
23、包括:深呼吸放松疗法 病人双肩自然下垂,闭上双眼,然后慢慢地做深呼吸,吸气快、呼气慢,以减弱紧张的情绪反应。*法 病人采取坐或卧的姿势,调整呼吸,排除杂念,使头脑一片空白,即达到“入静”。,厌恶疗法,厌恶疗法是指使用一种厌恶性的刺激(如疼痛刺激)来减少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酗酒、吸毒和性变态等。厌恶治疗主要包括:电击厌恶法 为一种物理厌恶刺激。具体做法是:让病人想象自身的不良行为(如开始吸毒),当产生这一念头时,病人向治疗者示意,治疗者立即对病人是施以电击。休息几分钟后进行第二次。治疗次数从每周6次到每两周1次。使病人吸毒的念头逐渐减少。需注意的是,电击强度要在引起足够的疼痛和病人又能够
24、忍受之间。药物厌恶法 属于一种化学厌恶刺激。是指治疗者通过给病人服用呕吐药物而发生呕吐反应,形成对食物的条件反射。药物厌恶疗法多用于治疗与吃有关的行为障碍包括吸毒。想象厌恶疗法 是指又治疗者口头描述一些厌恶情景,让病人去现象,从而达到消除不良行为障碍的目的。例如,用想象厌恶法治疗酗酒者,可以让病人想象酒中有某种有毒物质,喝了会产生不良后果如浑身抽搐、口吐白沫等。这样在将要饮酒时便会有一种欲呕吐的感觉。,森田疗法,森田疗法的基本方法是住院治疗。分四期40天(现代住院时间为3个月)。第一期:把患者隔离起来,禁止一切活动,绝对卧床休息。时间1周或更长。第二期:轻作业期,可从事轻体力活动,卧床78小时/日,写日记,时间1周。第三期:随意选择各种重体力劳动,读书、写日记,时间12周。第四期:社会康复期或称生活训练期,此期进行适应外界变化的各种生活训练,为各自回到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准备。至此,把自己的一切都看成病态、被病态所束缚的患者。洞察到自己存在的顺其自然的常态,从根本上促发其自然治愈力。,集体心理治疗,利用社会心理学知识进行小组集体心理治疗,对吸毒者来说是一种较好的心理治疗方式。这里面有利用社会角色、社会态度、模仿、认同、社会助长效应、社会致弱效应、团体归属效应、团体认同效应、从众心理的原理,对吸毒者进行心理治疗。以前的一些演讲会,学习心得会等,就或多或少含有集体心理治疗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