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精)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3356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精)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精)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精)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精)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精)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精)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精)ppt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复习讨论,结合自身实践谈谈社区教育的意义结合所处社区谈谈社区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特征,归纳,社区教育的意义p161、社区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2、社区教育是促进公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社区教育有助于基层政权的巩固和社区文体的解决4、社区教育促进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政府职能的转变5、社区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教育的基本原则p171、大众化2、本土化3、多样化4、人性化,社区教育的特征p231、全民学习2、终身学习,一、终身教育的理念,21世纪,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的变化,世界将迈向知识社会,教育正在出现新的变革趋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

2、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十七大对此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融合社区各项功能,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一)知识社会的提法,“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二)知识社会的内涵,知识将成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知识和智力开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知识将改变未来社会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知识网络促使国家创新体系的进步,科学系统、教育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和学习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人将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终身学习将成为人的自我

3、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正规教育并非是教育和学习的唯一途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构成知识社会的基础构建学习社会是迈向知识社会的必然环节,(三)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终身教育的提出是现代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的回答。,杜威()首先提出现代终身教育的观念“真正的教育来自于离开学校之后,而且没有理由显示教育应该在临终之前停止”。教育历程是一个继续不断地重组、重建、转化的历程,教育不应该在一个人离开学校后即停止,学校不应为儿童及青少年服务, 学校也应向成年人开放,供成人进修,一个人学习得愈多,他就能保持成长。,史密斯(),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报告书中提出了终身教育概念。西方学者认为其是终身教育概念发展和兴起

4、的一个转折点。,郎格朗()法国成人教育家提出终身教育的提案。他认为数百年来,人们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这是毫无根据的。 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一生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5年在巴黎召开国际成人教育会议时,讨论了他的提案,并获得了肯定。,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被称为“可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比,是教育是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书中强调“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学会生

5、活,书中提出“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三个基本概念。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包括它的各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的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二、终身学习概念与终身教育并列,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十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报告:

6、 学习是人体现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人自身如果没有这种终身学习的需求,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着重从学习者的主体角度出发,强调个人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实现个人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的满足;终身教育着眼于教育客体,着眼于建立各种教育机构,提供各种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建立和架构一个使学习者能够终身受到教育的体系。,(一)终身教育概念在我国的提出,首次正式提出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纳入正式法规 1995年教育法第十一条“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

7、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推广与深入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指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到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从质量、途径形式的多样化,体系的完善等方面为全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对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解,终身教育体系应该理解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整合、协调和互动。我们也可

8、以把它看作是学校教育系统、企事业(行业)教育系统、社会(社区)教育系统的整合、协调和互动。,正规教育,主要是指各级各类的学历教育,能获得国家和政府所承认的文凭。,非正规教育,主要指的是在职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受行业委托的职业资格教育,再就业教育,在业和退休人员继续教育,居民文化生活教育,青少年生活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等等。,非正式教育,主要指的是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电影、戏剧、计算机网络等,以及参与图书馆、展览会、读书会、文化宫、俱乐部等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团体活动、小组活动,所受到的影响和教育。,(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素,健全的领导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

9、网络化的实体畅通的运行机制得力的保障措施到位的经费投入权威的督导评估科学的理论研究,(四)终身教育体系的特征,关于终身教育体系的特征有不同的表述,比较有影响的是克帕尔提出的三项特征和黄富顺教授提出的六点特征,以及胡梦鲸教授的归纳。,克帕尔(,),扩充创新统整,黄富顺教授提出的六点特征,开放性整体性连贯性统整性弹性化生活化,胡梦鲸教授的六点归纳,本质,终身性、生活化、民主化和动态性目的个别化范围统整性阶段连贯性内容多样化方法有弹性,(五)实施终身教育的政策,1、影响终身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理论认识政策环境决策者素质组织整合,2、政策是实现目的或目标的反映,终身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提高个人和群

10、体的素质与生活质量。分解来讲,可以说目标和目的又有差别。,教育目标,通常是指经由教育历程和手段,所欲达到的短程的具体的、甚至是可测量的结果。(终身教育的目标)教育目的,则通常指的是经由教育历程和途径,所欲完成的长程的、抽象的、终极的后果。 (终身教育的目的) 胡梦鲸,终身教育的目标,1、建立终身教育体系2、扩充均等的教育机会3、增强个人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终身教育的目的,1、帮助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及变迁2、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及自我实现3、达成社会的改造和重建4、发展以教育为中心的学习社会,3、政策是自主行为的向导,是一种解决问题或改良问题的策略,三、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终身教育“时时”社区教

11、育“处处”,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的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也影响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发展,比如:1、社区学院的发展2、远程教育形式的运用3、回流教育制度的形成,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既是社区教育的实体,也是终身教育的实体和构建学习社会的实体。社区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原则应是依托社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社区学院与社区是互动的关系,谋求共同发展。社区学院的性质和类别一般有三类:社区教育中心性质的社区学院,高等教育性质的社区学院,混合型的社区学院。,远程教育,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信息传输、信息网络的使用,通过卫星、电视、电脑网络是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回流教育制度,瑞典教育

12、家巴莫1968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教育与工作可以轮替。1973年回流教育:终身学习的策略一书面世,强调教育机构应具有开放性,且有弹性,使工作的成人于需要时随时有机会回流参与学习。,实施终身教育、社区教育,也对当今的人事制度、用人制度和招工制度产生了一定积极的影响,比如:淡化学历证书,重视资格证书,重视工作经历和经验等。,小结,一、终身教育的理念(一)知识社会的提法(二)知识社会的内涵(三)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二、终身学习概念与终身教育并列(一)终身教育概念在我国的提出(二)对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解(三)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素(四)终身教育体系的特征(五)实施终身教育的政策三、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