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体系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3547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PPT 页数:159 大小:8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管理体系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能源管理体系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能源管理体系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能源管理体系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能源管理体系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能源管理体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管理体系ppt课件.ppt(1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第一章 我国目前的能源状况,一、能源的概念能源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资源。能源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社会离不开能源。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新能源、耗能工质。,3,1. 一次能源: 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其中前三者又叫化石能源。,4,2. 二次能源: 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而取得的另一形态的能源。如电力、焦炭、煤气、蒸汽、热水以及成品油、燃料油、液化气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能也属于二次能源。如:高温烟气、可燃气体、水蒸汽、热水、带有压力的液体、气体等。 一次能源无论几次转换

2、而得到的另一种能源都是二次能源。,5,3.新能源: 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大多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6,4.耗能工质 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那种不作原料使用,也不进入产品,制取时又需要消耗能源的工作物质,这些工作物质被称为耗能工质。它是由能源经过一次或多次转换而成的非热性属性的载能体,例如工业水、压缩空气、

3、氧气、氮气、氩气、保护气等。消耗这些物质也间接地消耗了能源。,7,从能量利用角度观察耗能工质可分两类:一类通常称为能量形式来使用(如压缩空气、电石、乙炔、氧气等),另一类通常不用作为能量使用的耗能工质(如工业用水、自来水、深井水等)。,8,二、能源的作用,1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能源的利用史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与更替。 火实现了由猿变成人,创造了最初的文明。 煤导致了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开启了人类的文明。 电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步入了现代文明。 核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力量。,9,2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过去的100多年的时间里

4、,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世界的GDP增长了30多倍,而煤的消耗从7.53亿吨增加到45.5亿吨,增长了5倍。石油从2043万吨增加到35亿吨,增长了175倍。这些能源中的大部份都被发达国家所消耗掉了。,10,中国正在步入工业化阶段,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耗的增加也是必然的。 事实说明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都离不开能源的作用。,11,三、我国的能源现状,1我国能源的特点 1)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 煤:探明储量10345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3%,居世界第三。水能:理论蕴藏量6.19万亿千瓦时,占世界第一。但煤、水的人均拥有量只有

5、世界平均水平的1/2。 石油:储量2200兆吨,天然气储量2.35万亿兆立方米。但石油、天然气的人均拥有量只有世界的1/15。,12,2)我国拥有的资源分布不均,西部资源丰富,东部资源较少,北部资源集中,南部资源分散。而且埋藏深、品位低、夹杂多,多分布于荒山沙漠,开采难度大。 煤90%以上分布在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集中在蒙、晋、陕。而且优质无烟煤、炼焦煤少。 石油、天然气大部份在松辽、渤海湾、新疆、内蒙等地区。 水能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区。,13,带来的后果是: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成本加大。 据测算2010年2020年期间铁路的货运能力缺口高达1亿吨以上。,14,3)资源的储

6、藏后备不足。 中国煤炭和石油资源集中在北方,水力资源偏在西南,华东和中南是能源资源缺乏的地区。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将在14年后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油气后备资源不足,是制约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15,人均化石燃料储备的国际比较(2006年),16,2能源利用效率低 我们的状况是:能耗高,浪费大,如:每吨标煤创造GDP(美元):中国830.64,美国2922,德国4666.89,日本5973.53。 吨钢能耗(大中型企业):中国 705kgce/t,国际先进水平610 kgce/t,相差95 kgce/t。,17,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利用效率分析(%),18,3对外的依存度大

7、由于国内能源的不足,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不足,近十余年来对外依存度逐年加大,过分对外依赖会严重危及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19,据测算,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如下表:,20,四、节能是我国能源形势的必然要求,1.我国的能源形势 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能源建设也成绩斐然,表现为:供给能力提高,节能效果显著,能源结构有所优化,但存在的问题也是突出的,主要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大,后备储量不足。所以我国的能源形势是严重的,可概括为:需求增长快,供给、储备紧张,使用效率低,浪费、污染严重。,21,1)我国是能源严重短缺的国家; 石油、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仅有世界

8、平均水平的7.1%和7.2%,煤炭也只有58.6%。按目前探明储量和开采能力计算:我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开采年限分别是80年、15年和30年,而世界平均水平是230年、45年和61年。,22,2)能源浪费惊人;,每万元国内产值(美元)能耗(吨标煤/万元),23,万元工业产值耗标煤(吨标煤/万元),从近几年的统计情况看,我国的能耗水平还有上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万元工业产值耗标煤如下表:,24,2.节约能源的必要性,1) 为了国家的安全 a.我国能源对外的依存度越来越大; 据测算我国的能源依存度将从2005年的8%上升到2020年的16%,特别是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从2005年的49%上

9、升到2020年的60%。,25,b.能源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武器; 近十余年来为能源引发的武装冲突已很多,伊拉克战争就是明证,因此能源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演化成了政治斗争。 温家宝总理指出;能源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必需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26,2)减少环境压力,a.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是主要的能源。由于 洁净煤、煤脱硫技术落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特别大。用煤燃烧排出的SO2和烟尘量占全部排放总量的80-90%。 2010年我国的硫化物(SO2)和氮化物(NO)排放量理论值为:4056万吨 2020年我国的硫化物(SO2)和氮化物(NO)排放量

10、理论值为:3512万吨 但国内的实际降解能力为:1622万吨,排放量是实际降解能力的:2.5倍和1.87倍。,27,b.能源利用率低更加大了我国的环境压力。煤的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我国每年要多用2.3亿吨煤,造成的SO2外排增加了920万吨,烟尘1541万吨。 环境问题关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所以节能降耗是必需的。,28,3)节能潜力很大a.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3%,与世界先进 水平比要低10%左右。b.我国的节能潜力为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05年全国总量的13.5%。 工业锅炉运行效率提高10%(目前只有65%,国外为85%),目前国内50万台锅炉可年节煤7000万吨。,2

11、9,节能灯把全国的白帜灯全部换成节能灯,一年可节电6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一个省的用电量。 电动机目前98%的电动机的效率达不到国家节能标准,如能有10%达标就可一年节电100亿千瓦时。 农作物秸杆全国每年产生农作物秸杆约为6亿吨,如能够利用10%进行汽化,可代替1480万吨煤,减少烟尘100万吨,减少SO2排放60万吨。,30,3. 国家能源法规与政策1)国务院在中国的能源形势2007年国务院白皮书中强调,我国的能源战略方针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31,同时提出了全面推进节约能源的六个依靠:

12、节约能源的途径是依靠结构调整;节约能源的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的措施是依靠加强管理;节约能源的保障是依靠强化法制;节约能源的动力是依靠深化改革;节约能源的基础是依靠全民参与。,32,2)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为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从1995年起开始制定节能法。1997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并于1998年1月1日正式实施。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并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33,节约能源法将节能工作纳入基本国策: 第四条明确规定:

13、节约资源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 国家鼓励工业企业采用高效、节能的电动机、锅炉、窑炉、风机、泵类等设备,采用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洁净煤以及先进的用能监测和控制等技术。(第三十一条),34,明确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第七条)。 规定,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在5,000吨以上不满1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均为重点用能单位。(第五十二条),35,3)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之配

14、套政策措施 根据节能法的要求,国家加大了配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力度,出台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其中:规划2项 a.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b.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 其中,国家级实施细则75项、主要的有: a.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的通知 国办发200948号,36,b.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的通知 国办发200880号c.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715号 d.关于印发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建2007 371号 e.关于印发“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改环资200

15、61457号f.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国发200628号 等等。,37,4) 国家节能的具体措施 a.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 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 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38,b.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十一五”期间形成2.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十大节能工程: 燃煤工业锅炉(炉窑)改造; 区域电热联供; 余热余能利用; 节约和替代石油; 电机系统节能;,39,能量系统化工程;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

16、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40,c.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编制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再生金属利用等发展规划。 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41,d.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 中国目前火电平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如果每度电的供电煤耗下降10克标准煤,则全国一年可少消耗2000多万吨标准煤。,42,第二章 节能降耗是钢铁工业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钢铁工业的节能潜力巨大 1.钢铁工业是高能耗工业 1) 钢铁工业的能耗

17、占全国总能耗的15%,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耗煤为3.2亿吨,消耗新水达18亿立方米。 2)钢铁产品成本中能源的费用已达30%,而且在产品价格增长缓慢的情况下,能源价格迅速攀升。,43,2.钢铁生产中能源的有效使用率较低 1)目前钢铁生产中能源的有效使用率平均仅为28.3%,余热余能占全部能耗的70%以上,折合490kgce/t。,44,下表对于吨钢热轧材产生的余热余能进行了测算:,余热按品种分,45,余热按品质分,46,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回收率不高,我国的钢铁生产余热余能的回收率为25.8%(2005年20家代表性企业调查),其中:产品50.4%,烟气1.92%,冷却水1.9%,渣1.59%

18、。世界先进国家回收率平均为90%,日本高达92%。 2)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在20%以上。,47,3.钢铁工业能源管理粗放 1)能源系统没有得到精细管理,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不够,导致管理粗放。 2)“大马拉小车”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工艺装备长时间处于高耗能状态。 3)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不充分,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回收,轻转化,不重视回收利用的效率,造成了低效回收,无效回收,甚至负效回收。 4)工艺技术落后,装备落后,介质使用不合理,过程的控制集约化程度低造成浪费等问题。,48,4.加强能源管理经济效益可观 目前的装备水平测算:吨钢产品的余热余能可创造的效益是很高

19、的,一个年产钢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仅余热余能的产值就可达2025亿,其创造的效益远非一般的新产品可比。 如果再考虑装备改进、工艺优化、能源配置的合理选用等,能源管理必然是企业在市场制胜的利器之一。,49,年产钢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余热余能的产值,50,二、钢铁工业的节能的方向 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过去关注的重点是单体设备或单一产品的单耗,但对系统的优化,对高效转化、高效利用方式关注不够,这是我们今后应重点关注的地方。 今后钢铁工业的节能的方向是:,1.进一步理顺现有钢铁企业的制造流程,淘汰落后工艺装备,淘汰落后产品,大力节约能源、改善环境,

20、使钢铁制造流程(铁素流)、能源管理流程(炭素流)进一步合理优化。,51,钢铁工业生产不仅是铁素流的变化,也是碳素流的变化 殷瑞钰院士指出:钢铁生产的本质是:铁素流在能量流(碳素流)的驱动作用下,按设定的程序沿着特定的“流程网络”进行运动,实现设定的目标。,输入原燃料,碳素流,产品,铁素流,余能回收,余能回收,52,2.大力推动节能技术的普及以及系统集成。 3.进一步提高钢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4.大力推行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的开发和新环境治理技术的应用。5.实施绿色制造,为钢铁企业的生态化转型创造条件。,53,1.高炉炉顶余压发电(TRT) TRT是利用高炉炉顶排出的具有一定压力和温度

21、的高炉煤气,推动透平膨胀机旋转做功、驱动发电机发电的一种能量回收装置。将高炉煤气中蕴含的压力能和热能予以回收,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三、钢铁工业各主要工序节能技术,54,膨胀机,55,2.干法熄焦(CDQ) 利用冷的惰性气体在熄焦炉中与红焦换热,达到冷却红焦的目的,吸收了热量的惰性气体集中后将熄焦锅炉加热产生蒸气,冷却后的惰性气体再循环利用。 干熄焦技术有明显的节能、环保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吨焦可产出0.5吨(450度)的蒸气,采用干熄焦可回收约80%的红焦显热。,56,57,3.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CPP) 将煤气压缩到1.5-2.2Mpa在燃烧室燃烧,高温高压气直接进入透平机组

22、,带动压缩机+发电机组发电。透平机组排出的烟气(温度在500度以上)再利用余热锅炉产生中压蒸汽并利用汽轮机发电。为了充分回收利用这些副产煤气,实现煤气“零”放散,采用中低热值燃气轮机建设联合循环发电(CCPP),是最为经济可行的技术措施。,58,59,4.烧结机余热发电; 将烧结产生的烟气回收,利用余热锅炉将烟气从860度左右降至200度左右产生的蒸汽用于发电,低温烟气再用于烧结生产,可使烧结工序节能 10kgce/t焦。,60,61,5.热装热送; 利用连铸钢坯的显热,在400度以上时装入加热炉,可使加热炉的产量提高20-30%,提高轧材的成材率0.5-1%,可缩短轧钢生产周期。,62,6.

23、能源管控中心: 集成仿真、计量、信息化、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了水、电、煤气等能源介质在线监控、适时数据生成、动态优化、全过程集中统一管理,促进了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能源中心对能源产生、转化、使用、回收、再利用采取一系列信息自动化、智能化、适时监控、智能优化,实现了系统能效的提高和能量、能质、能级及用户的初步耦合匹配。,63,第三章 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的背景及其作用,一、加强管理是节能工作的重要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抓好节能工作就必需抓“建设促进能源节约的体制建设”、“建立建全节约能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法规和政策引导”,这就说明了在节能工作中管理的重要性。,64,企业的节能工作是

24、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进行装备的改造只是节能降耗的一个方面,加强管理,推广能源管理的体系建设,利用系统的方法,管好每一个能耗过程,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是节能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企业正在进行的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正体现了系统的管理思想。据分析,企业只要加强了管理就可取得降耗 8-25%的效果。,65,二、能源管理体系将提升企业的系统能效及整体素质1目前的大部分企业能源管理比较粗放,通过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对能源管理流程进行整顿、规范、优化,以挖掘企业的巨大潜能,实现“负能炼钢”和能源转化器的作用。2利用系统管理的思想,用低成本或无成本的管理,将现有的政策、措施、技术、方法相结

25、合,相互推进,提高能效,节约能源。,66,3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实施。4由于能源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可减少管理的随意性,规范管理活动和要求,将有利于提高节能管理的整体效果和效率。,67,三、能源管理体系产生的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能源需求的增加,不同程度的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能源制约的问题,发展的需求和能源的制约,强化了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在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们意识到单纯的开发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于是人们开始关注系统节能问题,研究采用低成本、无成本的办法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68,人们发现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这

26、就导致了一些思想前瞻的组织按系统管理的方法实施能源管理,将节能的措施技术与管理相结合,使得组织的能耗持续降低,利用效率稳定提高,因此产生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思想和概念。,69,中国在经济的发展中,资源不足、能源短缺已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相当多的企业还处于粗放型的管理,能耗高、利用率低,造成能源浪费的现象十分突出,能源的短缺和浪费又给我国的资源不足和环境治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更需要加强节能降耗工作,更需要利用系统的方法管理能源的利用工作,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就是必然的要求。,70,四、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起草与推出 中国出于自身管理的需要,2006年就决定起草能源管理

27、体系标准,并于当年开始了工作,计划2007年推出标准。后来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决定由中、美、英、巴西等国共同起草能源管理标准,并成立OPC242能源管理体系项目委员会,于2008年9月开始了起草工作。为了更好的借鉴国际标准,并考虑到与国际标准的协调一致性,所以中国的国家标准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于2009年11月才正式推出。,71,五、贯彻能源管理体系的作用 1.有利于企业获得体系的认证注册,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2.促进企业能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3.有助于企业满足相关方的要求,有利于降低成本,开拓市场; 4.有

28、利于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72,5.有利于获得财税支持和给予的奖励; 6.为企业培养能源方面的管理人才; 7.有助于克服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扩大国际贸易; 8.有助于树立节能减排的观念,建立起节能减排的自律机制。,73,六、能源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 1.全过程控制:运用系统管理的方法和过程的方法,将管理工作与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机结合,对企业用能的全过程进行识别、控制、管理,达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2.运用PDCA循环的方法,实现企业用能管理的持续改进。 3.充分体现能源管理的特点:如能源计量、基准、标杆等。 4.借鉴现有的管理体系的观念、方法(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

29、全管理体系等),在构架、表达和要求方面尽可能与国际通行方法相协调一致。,74,七、能源管理体系的控制要求 控制范围全过程控制、包括管理、生活设施、能源供应商。 控制对象企业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 控制程度强调了“相对性”,注重不断挖潜,持续改进。 控制方法本标准基于“PDCA”方法运行能源管理体系。 控制底线达到法规要求,实现企业目标,节能减排。,75,八、能源管理体系的特点 自愿性组织自愿采用本标准用以管理能源绩效。 灵活性标准提出了对组织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要求,具体的实施方法是由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定的。 广泛适用性任何组织,各种类型、规

30、模的组织均可使用。,76,强调效率原则不仅要求降低消耗,而且强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兼容性能源管理体系是组织全面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组织的其他管理体系兼容。,77,第四章 术语和定义,1.能源 energy 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资源。【理解要点】1.能源是指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天然物质,它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引力能等。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新能源等。2.能源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社会离不开能源。,78,2.能源因素 energy aspect 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

31、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79,【理解要点】1.因素:决定事物或工作是否有效的原因或条件。2.在设备、设施、产品、服务中使用能源,而在使用中影响能源消耗、转化、数量及形态变化的因素,即为能源因素。 例如:在加热炉的生产活动中,煤气的消耗是能源消耗,而影响煤气消耗的因素就是能源因素。如:管道泄漏、操作时风比不合理、煤气质量不好、余热未能回收利用,80,3.能源方针 energy policy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能源管理的宗旨和方向。【理解要点】 能源方针是一个组织基于自身现状的能源管理总体的指导方向,是组织开展能源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与工作原则的概括性表述,体现了组织对于能源管理所要取得

32、的能源绩效的总体意图。它可为组织制定能源目标提供依据和出发点。,81,4.能源目标 energy objective 组织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理解要点】1.目标是期望的结果,是组织规定在预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实现、追求、达到的目的。 2.能源目标是组织在能源管理工作中实现节能、提效的期望结果,是将能源方针具体化和量化。,82,5.能源指标 energy target 由能源目标产生的,为实现能源目标所需规定的具体要求,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理解要点】 能源指标是整个组织或在职能层次上依据能源目标制定的,对于能源绩效做出的具体规定。它直接来源于能源目标,是对

33、能源目标的分解与量化。是预期中要达到的具体绩效水平。,83,6.能源管理体系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ergy(MSE) 在能源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理解要点】1.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和目标,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和集合。2.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实施与运行、分析和改进有关的过程。3.能源管理体系是组织全面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需要融入组织的整个管理当中。,84,7.能源管理绩效energy management performance 组织对其能源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理解要点】1.结果即为成

34、绩和效果。这一结果,是根据能源方针、目标、指标的要求,控制能源因素得来的。2.这一结果应是可测量、可评估、可比较的,组织可将自身的现状与以前的情况进行比较。3.这里强调的行为的结果,而非行为本身。,85,8.能源管理基准 energy management baseline组织针对自身能源管理情况,确定作为比较基础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理解要点】1.由组织根据设备、工艺、操作水平、原料、技术和管理制定的,符合实际的控制或工作水平。2.在能源方面用于管理、比较能源消耗利用情况的标准。,86,9.能源管理标杆 energy management benchmark 组织参照同类可比活动

35、所确定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水平。【理解要点】1.标杆是代表同类活动中最佳做法或绩效的过程和结果。2.标杆是指标杆分析(或标高分析)活动所欲达到的目标。 标杆分析:对照最强的竞争对手或公认的产业领先者持续地对本组织的产品、服务以及行事方式进行衡量的过程。(朱兰质量手册),87,第五章 GB/T23331-2009标准讲解,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识别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88,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

36、利用效率;b)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能源方针;c)过下列方式证实符合本标准:1)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2)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3)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对其符合性的确认;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认证。,89,【理解要点】1.组织建立的能源管理体系是根据而下列条件建立起来的: 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 能控制或能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2.本标准运用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组织,是通用的标准。3.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90,4.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起到的作用是:增加各相关方对组织能源方针的信任程度。5.证实组织符合标准要求的几种方式: 组织的自

37、我评价和声明。 由外部组织(第二、三方)对组织的自我声明进行确认。 由外部组织(第二、三方)对组织的能源体系的符合性进行确认。 由第三方进行审核认证、注册。,91,4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4.1 总要求 组织应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形成文件,以确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92,【理解要点】1.组织应建立一个覆盖范围明确的、文件化的能源管理体系。2.能源的管理是连续的,只有范围确定,才能识别范围内组织所消耗的能源的种类、数量、性质,才能对其实施控制、管理,反之则不然。范围的确定应依据组织的职责。3.文件化的目的是为了明确要求,规

38、定作为,便于控制。,93,4.2 管理职责4.2.1 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并通过以下活动提供证据:a) 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组织内贯彻实施;b) 制定和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并作为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c) 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d) 确保配备能源管理体系所需的适宜资源;e) 进行管理评审。,94,【理解要点】1.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是“在最高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由于他们的作用是组织中其他人所取代不了的,因此最高管理者对能源管理体系是否重视,就成为了组织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的关键。2.最高

39、管理者在能源管理体系中的职责即是标准4.2.1的要求。3.最高管理者应提供证据证明其履行了以上职责。,95,4.2.2 能源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组织的能源方针,并确保其: a) 适用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特点,与已有的其他管理体系方针相协调; b) 包含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c)包含对遵守与能源管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d)为制定和评价能源目标、指标提供框架; e)形成文件,使全体员工能充分理解并实施; f)可为相关方所获取。,96,【理解要点】1.能源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能源管理的宗旨和方向”,因此,能源方针应由最高管理者

40、批准发布。2.作为本组织的方针,应体现本组织的特点,包括“二个承诺”。3.作为组织最高的宗旨和方向,能源方针应为能源目标、指标的制定确定方向。4.方针应广为宣传并得到贯彻执行。,97,4.2.3 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对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形成文件,并进行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 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 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c) 提出改进建议; d)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98,【理解要点】1.组织应对其组织内的各级层岗位的权限、职责做出明确的规

41、定。只有明确的职责、权限,相关人员才好在规定的范围内尽职尽责的工作,才能对他们的工作做出正确的评价。2.这种规定应当形成文件,并在组织内得以沟通,沟通的内容仅组织内的人员知晓,各岗位的职权,以便可规定职权的行使。3.规定职责的文件不是单一的,它渗透在整个体系文件中。4.标准未对管理者代表的职级、人数进行规定。,99,4.3 策划4.3.1 能源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 识别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包括应考虑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100,b)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以及组织

42、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等,对能源因素进行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c) 将上述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加以考虑。,101,【理解要点】1.组织要对能源体系范围内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这一识别的过程要形成程序文件,以保证是按组织策划的要求实施。2.能源因素识别的范围包括二部分:即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其中能够控制的能源因素是指组织自身的活动、产品、服务过程中存在的能源因素。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是指相关方的活动中存在的能源因素,而这种活动与组织有着密切联系,组织能够影

43、响相关方的活动或管理。,102,3.对那些虽然还没有实施的活动产品,但已有计划或准备变更的活动产品的能源因素也需要识别以保持管理体系的一致性、有效性。4.对已识别的能源因素,要按组织确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在制定这些评价标准时,应考虑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以及组织的活动产品的特点,评价的目的是“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103,5.识别的结果要形成文件如“清单”、“计划”等。6.为了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如:法规、设备、能源种类、能源质量等),组织应根据变化,及时更新能源因素和优控因素。,104,4.3.2 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 识别

44、适用于能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b) 建立及时获取这些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渠道。 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确保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105,【理解要点】1.能源管理体系的运作,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这是组织经营管理的底线。2.为遵守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就必须识别、掌握法津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知法才能守法。3.情况是在发展变化,法律法规,标准也会同情况而变化,所以必须建立及时掌握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渠道,以便及时掌握随时更新,要建立“清单”以方便使用。4.组织对于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识别,要形成文件加以规

45、定。,106,4.3.3 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形成文件的程序,用来建立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建立能源管理标杆,作为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组织应对基准和标杆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更新。 组织所建立的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应形成文件。,107,【理解要点】1.为加强管理,作为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依据,组织必须针对自身的情况制定能源管理的基准和标杆。2.组织应依据基准和标杆,制定能源管理一定时期应达到或争取达到的目标或指标,并按基准对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审。3.组织确定的基准、标杆要形成文件以便沟通和使用。4.确定基准或标杆的

46、过程要求应形成程序文件。,108,4.3.4 能源目标和指标 在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时,组织应: a)在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实施和保持形成文件的能源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标应是可测量的; b)在建立、评审能源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以及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此外,还应考虑技术、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 c)适时更新或调整能源目标和指标。,109,【理解要点】1.组织应在内部的有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实施和保持能源目标、指标。本标准并未要求在所有单位都建立,要看是否需要,关键是要发挥作用。2.确定的能源目标、指标应当是可测量的,

47、即是定量的、可计量的。3.根据变化和需要对目标、指标应更新调整,注意“适时”。,110,4. 能源目标、指标的确定应考虑: 1)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2)管理基准和标杆的情况,与组织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3)作为组织评价出来的优控因素,在制定目标、指标时,应放在突出的位置。 4)要综合考虑目标、指标在技术上是否可行,财务是否合算,运行上是否行得通,经营上是否有影响和需求。 5)相关方的要求,如:政府的要求、顾客的要求、行业协会等。,111,4.3.5 能源管理方案 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用于实现能源目标、指标的能源管理方案,其内容应包括:a)有关职能与层次上的职责和权限;b)技术方案、实施

48、方法和财务措施等;c)时间进度安排。 适用时,对能源管理方案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112,【理解要点】1.为实现能源管理的目标、指标,组织应制定管理方案,并实施、保持方案的作用是统一意志协调关系、明确要求,方便实施。2.方案的内容就是本条款的规定。3.本标准要求在“适用时”对方案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要进行评价,“适用时”是指实施过程和结果与方案的安排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或方案的实施环境、法律法规要求发生变化。“适用时”的判断是由组织进行的。,113,4.4 实施与运行4.4.1 资源 组织应为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提供适宜的资源,特别是: a) 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人员; b

49、) 配备所需的节能产品/设备、设施; c) 配备所需的能源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 d)充分识别和利用最佳节能管理实践和经验,以及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 e)配套充分的资金。,114,【理解要点】1.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提供适宜的资源。2. 适宜资源包括: 1)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人员。 2)节能产品/设备、设施。 3)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 4)识别利用最佳节能经验、技术、方法。 5)充足的资金。,115,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为使能源管理工作人员是能够胜任的,组织应: a)确保所有从事能源管理有关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的记录。该能力应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 b)确

50、定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 c)对与能源管理工作有重大影响的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并保存适当的记录。,116,d)采取措施,使全体人员都意识到: 1) 符合能源方针和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2) 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给组织带来的效益,以及个人工作改进所能带来的能源管理绩效; 3) 偏离规定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117,【理解要点】1.从事能源管理的人员应是能“胜任”。 胜任:完全可以担当。2.应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四个方面考虑,明确相关的岗位要求,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确保从事能源管理的人员有能力、并有证据证明这一点。3.当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