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3588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职业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职业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职业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职业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ppt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职业劳动过程中的生理与心理,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一方面会受到劳动种类、劳动强度、劳动姿势、轮班工作、自身个体差异等条件或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和适应,不仅完成了作业而且可促进健康。 但若劳动负荷过大、劳动时间过长、劳动制度和分配不合理及环境条件太差,以至人体不能适应和耐受时,这些就可能构成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造成生理和心理过度紧张,从而使作业能力下降,甚至损害健康。 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人在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第一节 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协调和适应,一、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 人类的劳动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生产活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由于骨骼肌约占体重

2、的40%,故以其活动为主的体力劳动消耗的能量较大。在一般的营养条件下,一个人每天摄入约20000KJ的能量,除基础代谢(约8000KJ)及业余活动等所需能量外,供劳动消耗的能量约为10000KJ。,什么是基础代谢?,这些需消耗的能量来源何处呢?,基础代谢:人在清醒、静卧、空腹、环境温度在20左右时的能量代谢水平。一般以基础代谢率为指标,即在上述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人体表面所散发的热量的千卡数。,1、人体活动时的能量来源 人体活动时,实际上是肌肉的收缩与松弛运动,供给该活动的能量,主要通过以下三大作用系列来提供:(1)ATP-CP系列 肌肉活动时的能量,首先是由肌细胞中的三磷酸腺甙(AT

3、P)迅速分解直接提供的(式2-1),由磷酸肌酸(CP)及时分解补充(式2-2) ,称为ATP-CP系列。,(2-1),(2-2),人体在安静状态下,肌肉中CP的浓度约为ATP的5倍,但其贮量甚微,只能供肌肉活动几秒至1分钟之用,如果用力很大,则30s之内即可完全耗尽。因此,需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来提供再合成ATP的能量。,(2)有氧氧化(需氧系列)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动用蛋白质。中等强度肌肉活动,ATP以中速分解,糖和脂肪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提供能量来合成ATP;在开始阶段利用的糖类较多,但随着活动时间的延长,利用脂肪的比例增大,脂肪即成为主要的能源。这一氧化磷酸化过程需要氧的参与才能进行,故

4、称需氧系列。此时,1mol的葡萄糖或脂肪能相应地产生38或130分子的ATP,能使活动持久地进行。,在有氧氧化供能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氧化完全,体内没有过多的乳酸蓄积,不易产生疲劳,劳动可以持续较长时间。,(3)乳酸系列在大强度活动时,ATP分解非常迅速,需氧系列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形成ATP的速度不能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此时,需靠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来提供能量,称为乳酸系列。这种方式提供的能量少,如1mol葡萄糖只提供2分子的ATP,同时产生大量的乳酸,机体容易疲劳,劳动不能持久。但这种方式供能速度快,是有氧氧化供能速度的32倍,故能提供较多的能量供肌肉活动之用。,(4)几个概念氧需:劳

5、动1min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氧需(oxygen demand)。氧上限:血液在1min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maximum oxygen uptake)。成年人的氧上限一般不超过3L,有锻炼者可超过4L。氧债: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oxygen debt)。,二、体力劳动强度的等级划分劳动强度是指人在劳动中所负担的工作量以及由此对人体所施加的生理负荷量的大小。此处的生理负荷量主要是指心率加快、心输出血量增加、耗氧量增加、能量代谢增大等。评定体力劳动强度的大小,可采用劳动过程中的心率(次/min)、耗氧量(L/min)和能量消耗等指标来进行。其中常用能量消耗的方法对体力劳动强度进行分级。 实际上

6、,在生产劳动中,各工种每日所从事的劳动内容不是单一的,有的工种包含几个单项操作,而每一单项操作强度大小不尽相同,各项操作所占用的总时间也不相同,工间休息和工作中暂停的长短也不一样。,(1)劳动强度指数 劳动强度指数包括两部分,一是平均劳动时间率,二是平均能量代谢率。,平均能量代谢率系指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kJ/(mincm2)来表示。把平均能量代谢率和平均劳动时间率综合为一体即劳动强度指数。,平均劳动时间率系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持

7、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I= 3 T + 7 M式中,I劳动强度指数;T净劳动时间率, ,% ;M8h工作日能量代谢率,kJ/(minm2);3劳动时间率的计算系数;7能量代谢率的计算系数。,测定能量代谢率采用肺通气量计算法。实验证明,机体的能量消耗与耗氧能量成正比,即能量消耗越大,机体消耗的氧量也越大。机体的耗氧量又与肺通气量成正比,即耗氧量越大,肺的通气量亦越大。所以由肺通气量可以直接计算能量代谢率。,我国于1984年正式颁布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3869-83)。它是根据对我国20多个具

8、有代表性的行业中的262个工种工人的劳动工时、能量代谢和疲劳感等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后,提出劳动强度指数来划分体力劳动强度的大小。,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2)体力劳动强度的划分,三、体力劳动时适用机体的调节与适用,在劳动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实现能量供应和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以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 劳动时机体的调节和适应可产生如下变动:,(一)神经系统 劳动时每一有目的的活动,既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大脑皮层内形成的意志活动主观能动性;又取决于从机体内外感受器所传入的多种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内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一时性共济联系,以调节各器官系统适应作业活动的需要

9、,来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当长期在同一劳动环境中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项作业的动力定型,使从事该作业时的各器官系统相互配合得更为协调、反应更迅速、能耗较节省、作业更轻松。建立动力定型应依照循序渐进、注意节律性和反复的生理规律。动力定型是可以改变的。但要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定型,特别是要用新的操作活动来代替已建立的动力定型时,对皮层细胞是一种很大的负担,若转变过急,有可能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启示?),体力劳动的强度和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改变大脑皮层的功能。大强度作业能降低皮层的兴奋性并加深抑制过程。长期脱离某项作业,可使该项动力定型消退而致反应迟钝。此外,体力劳动

10、还能影响感觉器官的功能。如重作业能引起视觉和皮肤感觉时值的延长,作业后数十分钟才能恢复,而适度的轻作业,时值则反而缩短。,(二)心血管系统方面 心血管系统在作业开始前后发生的适应性变动,表现在心率、血压和血液再分配等方面。 1)心率 在作业开始前1min常稍增加,作业开始3040s内迅速增加,经45min达到与劳动强度相应的稳定水平。作业时心输出量增加,缺乏体力锻炼的人主要靠心跳频率的增加;经常锻炼者则主要靠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有的每搏输出量可达150200ml,每分输出量可达35L。对一般人,当心率增加未超过其安静时的40次时,表示能胜任该项工作。,作业停止后,心率可在几秒至15s后迅速减少,

11、然后再缓慢恢复至原水平。恢复期的长短随劳动强度、工间歇息、环境条件和健康状况而异,此可作为心血管系统能否适应该作业的标志。2)血压 在作业时收缩压即上升,劳动强度大的作业能使血压上升8.0010.67kPa(608OmmHg) 。舒张压不变或稍上升,致使脉压变大。当脉压逐渐增大或维持不变时,体力劳动可继续有效地进行;但若持续进行紧张劳动,脉压可因收缩压下降和(或)舒张压上升而下降;当脉压小于其最大值的一半时,则表示疲劳和糖原贮备接近耗竭。,作业停止后血压迅速下降,一般能在5min内恢复正常。但大强度作业后,收缩压可降至低于作业前的水平,3060min后才恢复正常,血压的恢复比心率快。,3)血液

12、再分配安静时血液流入肾、腹腔脏器的量最多,其次为肌肉、脑,再次为心、皮肤(脂肪)、骨等。体力劳动时,通过神经反射使内脏、皮肤等处的小动脉收缩,而代谢产物乳酸和C02却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扩张,使流人肌肉和心肌的血液量大增,脑则维持不变或稍增多,而肾、腹腔脏器、皮肤、骨等都有所减少。,4)血液成分劳动期间血糖浓度一般很少变动。若劳动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则可出现血糖降低,当降至正常含量一半时,即表示糖原贮备耗竭而不能继续劳动。 劳动期间血乳酸含量变动很大,它取决于无氧代谢乳酸的产量及其清除速率。,(三)呼吸系统作业时,呼吸次数和肺通气量随体力劳动强度而增加。重劳动可达3040次/min,极大强度

13、劳动时可达60次/min。肺通气量可由安静时的68L/min增至40120L/min或更高。肺通气量的增加经常锻炼者主要靠增加肺活量来适应;缺乏锻炼者则靠增加呼吸次数来维持,一般情况下这无法保证氧的供应。停止劳动后,呼吸节奏的恢复较心率、血压快。,(四)排泄系统 l、肾脏。由于腹腔的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加、血浆中水分减少等,体力劳动时及其后一段时间内尿量可减少50%90%。尿液成分的变动较大,乳酸含量从每小时20mg增至1001300mg,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2、汗腺。排汗具有调节体温与排泄的双重功能。体力劳动时,汗中乳酸含量增多。 (五) 体温 体力劳动时及其后一段时间内体温有所上升,以利

14、于全身各器官系统活动的进行,但不应超过安静时的1 ;否则人体不能适应,劳动不能持久进行。,第二节 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现代社会脑力劳动在劳动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脑的功能十分复杂,对于脑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和适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脑力劳动的内容及特点、定义脑力劳动是与以体力劳动 (physical work)为主的作业相比较而言的,也称信息性劳动。一般认为:凡以脑力活动为主的作业为脑力劳动 (mental work)。,、脑力劳动的特点)类似于“信息转换器”通过感觉器官感受信息,经中枢神经系统加工处理信息,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转化和输出信息。)脑力劳动多数是非重复性的,互不相同的

15、,而且几乎没有明显规律可循。)脑力劳动是抽象的或以抽象为主的,并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如科学研究、教学活动、技术革新和文艺创作等。,二、脑力劳动的生理变化和适应1)脑的氧代谢较其他器官高,安静时约为等量肌肉需氧量的1520倍,占成年人体总耗氧量的10%,睡眠时则减少。但由于脑的重量不超过体重的2.5%,即使是最紧张的脑力劳动,全身能消耗量的增高也不致超过基础代谢的10%。葡萄糖是脑细胞活动的最重要能源,平时90%的能量都靠糖分解来提供。但脑细胞中贮存的糖原甚微,只够活动几分钟之用,主要靠血液送来的葡萄糖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来提供能量。因此,脑组织对缺氧、缺血非常敏感。但仅增高总摄氧量并不能使脑力劳动

16、效率提高。,2)脑力劳动常使心率减慢,但特别紧张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稍加快、脑部充血而四肢和腹腔血液则减少;脑电图、心电图也有所变动,但并不能用来衡量劳动的性质及其强度。3)脑力劳动时,血糖一般变化不大或稍增高;对尿量没有影响,对其成分也影响不大,仅在极度紧张的脑力劳动时,尿中磷酸盐的含量才有所增加;对汗液的量与质,以及体温均无明显的影响。,三、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脑力劳动系统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和工作组织制度等条件和要素,对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可据此加以考虑。 如工作场所应保持安静,噪声不应超过45dB;室内光线应明亮,但需防止阳光直射,光线应从左边来;人

17、工照明应有足够亮度,一般应为500 lx,制图等精细工作应为1000 lx;室内温度以合适温度为宜,我国相应标准规定为夏季2428,冬季1922(GB5701-85)。 墙壁颜色应明亮柔和,避免使用黑色、深色或刺眼的颜色。,照度:被照面上的照射程度,常用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来量度,用符号E表示。光通量:光源放射出来的辐射能流只有一部分能产生光的感觉,其从光源每秒发出的辐射能流即为。它是说明光源发光能力的基本量,光通量的单位是流明(lumen, lm),1lm是发光强度为1cd(坎德拉)的均匀点光源在1sr(球面度)立体角内发出的光通量。1cd相当于1cm2面积的熔化白金在凝固时所放射出来光

18、强的1/20。 照度的单位:lx(勒克斯)。1 lx=1 lm/1m2如:在40瓦白炽灯下1米远处的照度为30 lx; 无云满月夜晚的地面上照度约为0.2 lx; 晴天中午太阳直射时的照度可达(0.21)105 lx,工作空间、桌椅应符合中国人身体尺寸和工效学的要求。脑力劳动的任务是信息加工处理,外界提供的信息应明确,量要适中,信息的区分度要高,否则会加重脑力劳动者的负荷。同时要注意信息的和谐性和剩余度问题。前者即信息显示、控制性活动或系统的应答要与操作者所预期的保持一致,否则将产生信息冲突。如按钮左旋为关,右旋为开。后者是表示信号所携带的实际信息量低于它可能携带的最大信息量的程度。如塔吊司机

19、和下面装物人员间的通话有一定的信息剩余度。“可以开塔吊了吗?”,“可以开塔吊了!”。,多余的信息可使操作者能够交叉地检查和确认信息,保证信息交流的可靠性,但过多的信息可增加脑力劳动的负荷,使人分心。故应根据作业需求,保持适量的剩余信息。此外,脑力劳动者也应注意改进记忆和思考的方式方法,还要注意合理营养、体育锻炼和工间休息以维护作业能力,防止过劳。,第三节 职业性心理紧张与疲劳,人类劳动的产生:需求动机劳动。需求又分为基本的生活需求和个人的发展前途需求等。如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其需求得不到满足及劳动条件不符合卫生及工效学要求,则会使其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可造成不良后果。一、紧张的概念紧张是人体

20、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心理反应,是在客观需求与主观反映能力之间的一种(可感受到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满足需求就可能引起相应的(可觉察的)功能性紊乱。,紧张因素:使劳动者产生心理紧张的环境事件或条件。 紧张反应:指紧张引起的短期生理、心理或行为表现。 调节因素:指影响紧张反应的个体特征或环境因素。 紧张反应有如下表现: 1)心理反应:过度紧张可引起人们心理上发生变动,主要表现为对工作不满意、躯体不适应感、疲倦、焦虑、感情淡漠、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兴奋增强、易怒等。,2)生理反应:紧张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是短期性神经内分泌反应造成的。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凝加速、皮肤生物电反应增强、血和尿中

21、儿茶酚胺和17-羟类固醇增多、尿酸增加等。3)行为表现:紧张可引起有害的个人行为,如过量吸烟、酗酒;频繁就医、药物依赖;怠工、缺勤;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二、职业性紧张的模式在劳动过程中,基于环境与人之间的不平衡而产生紧张的概念,发展了两种关于形成紧张的动因模式:1)人-环境相适应模式强调主观的人(指人的动机和才能)与主观的环境(感受到的供给和要求)之间不能很好地相适应时,就会引起种种紧张反应;2)工作需求-控制模式强调紧张反应是工作需求与劳动者自主(控制)之间的不平衡所引起的。,根据这两种模式,当个人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环境所能提供的,如工资、待遇、地位等发生矛盾;或个人体质,如体力、知识、经验

22、或技能等与工作对本人所提出的要求,如工作负荷、复杂性和职责等不相适应,而个人又无力控制或更改时,就会造成心理紧张,即职业性紧张。紧张按其状态可分为过度紧张、适度紧张和紧张不足三种。 在职业劳动中,保持适度紧张是顺利完成生产任务的必备条件。适度紧张能有效保证工人适用一般情况下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效控制和分配注意力;准确感知劳动对象;积极完成各种思维、判断活动;同时,保证工人在严格遵守,劳动操作程序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和体力的消耗,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从而有利于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事故,使工人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适度紧张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不会对工人

23、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些影响都是工人适应能力可以加以克服的。紧张不足和过度紧张都不利于工作的有效完成,对工人的身心亦有不良影响。,工作组织方面。这包括工作时间与进度不当和工作的客观整体结构上存在问题,如加班加点、兼职过多;按机械速率操作的单调重复性工作;按产品数计件付酬的工作;轮班制等。工作量方面。这方面的紧张因素又有三种情况:a)工作量上超负荷,如工作太多,时间紧迫或限期临近等;b)工作质量上负荷不足,如工作要求低,内容少等;c)缺乏控制,尤其在进度和工作方法上,劳动者不能主动加以控制,就会同时感到工作量上超负荷和质上负荷不足,而致心理紧张。,三、劳动场所中能引起职业性紧张的因素,工作经历

24、方面。劳动生涯中的变动和长期不变动本身就是紧张因素,如工作调动、晋升、解雇、退休等。劳动条件方面。如通风照明不良、噪声强度大、工作空间狭窄拥挤、环境脏乱差等都是紧张因素。组织关系方面。如个人在组织机构中的职责不明确,接受的任务相互冲突,工作中得不到信任与支持,缺乏自主权;个人所负责任重大;组织关系不协调;竞争与对抗;人际冲突等都是紧张的来源。个人与社会因素。如个人性格、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都可影响个体对职业性紧张因素的易感性;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差和不断发生重大生活事件等都能使劳动者对职业性紧张因素更为敏感。,四、疲劳的原因及其发展阶段在劳动过程中人体各系统、器官或全身生理功能和作业能力出现明显

25、下降的状态称为疲劳。疲劳的长期积蓄会造成过度疲劳,发展为病理状态。疲劳是人们熟悉但又十分复杂的一种现象,不论从事何种作业,随着劳动时间延长,均会出现疲劳,表现为作业能力下降,感觉疲倦,对任何用力都感到厌烦等。疲劳可视为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起预防机体过劳的警告作用。,疲劳的发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疲倦感轻微,作业能力不受影响或稍下降。此时,浓厚兴趣、特殊刺激、个人意志等可战胜疲劳、维持工作效率,但有导致过劳的危险。第二阶段:作业能力下降趋势明显,但仅涉及生产的质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大。第三阶段:疲倦感强烈,作业能力急剧下降或有起伏,最终感到精疲力竭、操作发生紊乱而无法继续工作。 幸运的是

26、,人的疲劳与金属的疲劳是不一样的,经过适当的休息是可以恢复的。,对疲劳按其形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局部疲劳。疲劳主要发生在身体的某一部分或个别器官,如抄写、打字等引起的上肢疲劳和仪表工人的视觉疲劳。这类疲劳发生在局部,一般不影响其他部位的功能。如手指疲劳时,对视力和听力并无明显影响。(2)全身疲劳。主要是由于全身参加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所致,表现为肌肉关节酸痛、疲倦、运作迟缓、反应迟钝、错误增加、作业能力下降等。(3)智力疲劳。主要是长时间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所引起头昏脑胀、全身乏力、嗜睡或失眠等。这种疲劳与对某项工作缺乏兴趣而产生的厌倦感不易区别。,(4)技术性疲劳。常见于需要脑力、体力并重

27、且精神紧张的作业,如驾驶员、报务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等,这种疲劳与前两种疲劳无本质上的差别。,五、疲劳的预防和消除能够引起疲劳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如劳动强度过大或速度过快,不良体位或节奏单调,劳动时间过长等;劳动环境不符合卫生要求,如存在有毒物质及高温、高湿、噪声、振动、照明不足等,以及生产设备和工具太差,不适合劳动者生理特点等;劳动者个体的因素,如年龄及健康状况、营养状况、技术熟练程度等,都与疲劳发生的早晚有关。,1)疲劳的预防(1)改革生产技术和设备。以机械化、自动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的根本措施。机器、设备和工具适合

28、于人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也是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如机床、工作台的高度,要根据使用者的平均身高进行设计,以便适合绝大多数人使用;工作椅的高度最好能上下调节,并有舒适的靠背;用于操作的各种装置,如把手、踏板、电钮等的高低、远近、间隔要醒目、方便,以便减少差错和事故;各种显示器的排列、显示方式和刻度要适合人的视觉特点和习惯。手工工具,如钳、镊、钻、烙铁等的形状设计,既要便于操作,又要符合人的手和前臂的解剖特点,减少把手对手脆弱的三角区产生压力等。,(2)合理运用体位。体力劳动时工人一方面受外力的影响,如搬运重物或手中工具的重力,开关旋钮或操纵控制器时遇到的阻力等;另一方面还受自身重力的影响。当人体向某

29、一方向偏移或倾斜时,重心也随之偏移,这时需要更多的肌肉群收缩以维持身体平衡,肌肉的紧张也随之增加。生物力学的观点认为,除整体重心以外,人体每个部分也有一个重心,头、臂、躯干等,尽量使身体各部分的重心靠近躯干,可以明显减少肌肉的紧张和提高工作效率。,(3)锻炼与练习。锻炼与练习可使机体形成某种动力定型,使参加活动的肌肉数量减少,动作协调、敏捷和准确。由于形成了工作节律,大脑皮层负担减轻,不易发生疲劳。锻炼和练习要循序渐进,坚持进行,逐渐增强机体负荷,以提高适应能力和作业能力。锻炼的强度太小,时间太短,不能引起疲劳,则效果不大,反之,如果强度过大或时间太长,则可以引起疲劳,反而使作业能力下降。经过

30、锻炼和练习形成的动力定型,若长时期中断,已具有的能力也会逐渐减退。,(4)改善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劳动组织是指工作的分配和协作,应根据劳动的性质和强度与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和作业能力来合理分配和组织劳动。如工人就业时挑选的依据,不只限于是否有职业禁忌的疾患,还要根据生产中每一岗位所从事的作业特点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操作技能等要求,制定录用标准。劳动制度是指劳动和休息交替安排的规定,应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合理分配休息和劳动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以减少工作对生理和心理造成的紧张,预防疲劳过早发生,从而提高作业能力。(5)改善劳动环境,加强卫生保健。改善劳动环境条件,减少或消除影响工人健康的各种不良因素,

31、注意卫生,合理营养,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都是提高作业能力的积极措施。,2)合理安排休息,消除疲劳(1)工间休息。劳动中随着时间的延长,人会逐渐感到疲劳,作业能力下降。适当安排工间休息,可以有效地减轻疲劳程度。工间休息的长短和次数,视劳动强度、性质和劳动环境而定。重体力劳动,特别是高温作业,休息次数应多一些,时间相对长一些,以免体内蓄热过多。工作单调或精神紧张的作业,休息应多次短时间。一般体力劳动只需上下午各安排一次工间休息即可。 休息方式也应不同,重体力劳动宜安静休息,静坐或静躺;中、轻或脑力劳动,最好采用积极的休息方式,安排适当的文娱活动或工间操,更加有助于解除疲劳;局部紧张为主的作业,

32、应针对性地加强局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以消除疲劳。,(2)轮班工作制。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如体温、内分泌、心血管等都有一定的生物节律,一般以24h为一周期。这种节律和外界环境的时间变化一致时,人体生理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否则将会对人体生理过程产生影响。然而现代社会轮班工作已是不可避免的,轮班工作改变了人的生物节律,易引起疲劳,作业能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甚至疾病。目前已推行的“四班三运转”就是在以往执行的“三班三运”的基础上,研究改进而实行的。据认为这更有利于机体的适应,减轻疲劳感,提高出勤率和降低人身伤亡事故。,(3)劳动以外的休息。工作后或节假日要合理安排,才能消除疲劳,补偿工作和家务劳

33、动中多余的能量消耗,达到恢复体力和作业能力的目的。文娱活动可以起到积极休息的良好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促进睡眠。如果睡眠不足,人的生理机能就不能完全恢复,因此对于上夜班的人,创造安静的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更为重要。,第四节 劳动过程中的有关疾患及其预防,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需要劳动者长时间保持某种特定的姿势或处于一种强迫体位,或者由于劳动负荷过大或节奏过快等原因,可以引起机体某些部位的损伤或疾病。此外,由于牵拉、压迫或磨擦等原因,也可使机体某些器官或组织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甚至形成职业性疾患。 劳动过程中的有关疾病有:一、强制体位所致疾患 (一)肌肉骨

34、骼损伤 肌肉骨胳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影响范围很广,在各种行业都可以发生。,1、下背痛 (low back pain,LBP),这是肌肉骨骼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半数以上的劳动者在工作年龄都曾患过下背痛。站姿作业和坐姿作业均可发生下背痛,其中以站立负重作业发病率最高,如搬运工。 (1) 引起职业性下背痛的常见原因 负重,负荷过大可使腰部肌肉、骨骼和椎间盘等支撑系统发生损伤。 姿势,长时间保持某种姿势,为了支撑人体上部的重量 ,使腰部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如果不能保持自然姿势,使姿势负荷加大,更增加 了腰部负担。 用力不当,用力要自然、顺畅,避免突然用较大的力。, 在负重过程中突然转身也是

35、造成损伤的常见原因。(2) 职业性下背痛主要有三种类型 腰功能不全,表现为下背部疲劳、强直或疼痛。清早起床、向前弯腰、持久保持站或坐的姿势均可引起发作,发作时腰不能伸直。 腰痛,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多发生于突然用力或转身等动作。 坐骨神经痛,疼痛向腿的后、侧部放射,脚和趾可有麻木或刺痛。 上述几种情况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一种以上同时发生。下背痛一般呈间歇性,严重发作时可丧失劳动力,间歇期数月至数年不等,不发作时症状消失且能进行正常活动。,2、颈、肩、腕损伤,主要见于坐姿作业,常见的职业活动有:键盘操作者,如秘书、打字员、计算机操作人员,计算机广泛应用以后,这类损伤的数量和程度明显增加;流水

36、线生产工人,如电子元件生产、仪表组装、食品包装等;手工工人,如缝纫、制鞋、刺绣等;音乐工作者,如钢琴师、手风琴演奏者等。 (1) 引起颈、肩、腕损伤的主要原因 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特别是不自然或不正确的姿势下工作更容易发生,如头部过分前倾增加了颈部负荷,工作台高度不合适使前臂和上臂抬高,肩部肌肉过度紧张。, 频繁活动,工作中进行重复、快速的操作,如手部反复曲、伸。 用力,作业中反复用力等。(2) 颈、肩、腕损伤主要表现疼痛、肌张力减弱、感觉过敏或麻木、活动受限等,严重者只要处于工作姿势即产生剧烈的疼痛,以至于不能坚持工作。腕部损伤严重者还可以引起手部肌肉的萎缩等。,(二)下肢静脉曲张由于劳动引

37、起的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作业,如警察、纺织工等,如果站立的同时还需要负重,则发生这种疾患的机会更多 。本病随工龄延长而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常见部位在小腿内上侧。出现下肢静脉曲张后感到下肢及脚部疲劳、坠胀或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水肿、溃疡、化脓性血栓静脉炎等。,(三)扁平脚 1、引起扁平脚的主要原因脚部长期承受较大负荷,如立姿作业、行走、搬运或需要用力踩脚控制器,可以使胫部肌肉过劳,韧带拉长、松弛,导致脚弓变平,成为扁平脚。扁平脚形成比较缓慢,但青少年从事这类作业发生和发展均较快。2、扁平脚主要表现 早期表现为脚跟及跖(zhi)骨头疼痛,随着病情继续发展,可有步态改变、下肢肌肉

38、疲劳、坐骨神经痛、腓肠肌(即腿肚子)痉挛等,严重时,站立及步行即出现剧烈疼痛,并伴有胫部水肿。,(四) 腹疝 1、引起腹疝的主要原因腹疝多见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者,由于负重,使腹肌紧张,腹内压升高,久之可形成腹疝,青少年从事重体力劳动更容易发生这种疾病。其中脐疝和腹股沟疝比较常见,其次是股疝。2、腹疝的主要表现 一般无疼痛,对身体影响不大。劳动中突然发生的称为创伤性疝,疼痛剧烈,但很快可缓解或转为钝痛。,二、个别器官紧张 (一)视觉器官紧张所致疾患1、引起视觉器官紧张的主要原因(1)有些作业需要视觉器官长时间处于紧张调节状态,如计算机录入、文字校对、钟表工 、细小零件装配工等。(2)电子元件生

39、产以及有些科研和医务工作者需要一直在显微镜下工作,视觉紧张也很明显。 2、视觉器官紧张主要表现长期限视觉紧张可以出现眼干、眼痛、视物模糊、复视等一系列症状,并可出现眼睛流泪、充血、,眼睑浮肿、视力下降等临床改变,严重者可发生黄斑性脉络视网膜炎,甚至视网膜剥离。(二) 发音器官过度紧张所致疾患有些职业,如歌唱家、教师、讲解员等,不仅发音器官使用多,而且紧张度高,可以引起发音器官的变化或疾病。可分为两类:1)功能性发音障碍。开始发音后不久即出现声音嘶哑、失调、或失声。2)器质性损害。表现为发音器官炎症、声带出血、声带不全麻痹,和“假性歌唱家小结节”,这是一种声带粘膜上的一时性小隆起,在较重的咽喉炎

40、或气管炎之后过早地歌唱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三、压迫及摩擦所致疾患,(一)聠胝 身体与工具或其他物体接触的部位因摩擦和压迫,可使局部皮肤反复充血,表皮增生及角化,形成聠胝 (callus)或聠胝化 (callosity)。聠胝范围小且厚,界限清楚,反之则为聠胝化。聠胝和聠胝化最常见的部位是手部,其次是脚。这种情况一般不影响作业,甚至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如果数量多或面积大,也会使活动受限,感觉灵敏度降低,影响正常功能。如果发生感染,出现炎症,则会影响身体健康。,(二) 滑囊炎滑囊炎是一种常见疾患,很多工种都可以引起滑囊炎,尤其多见于快速、重复性的操作。滑囊炎可以发生于各种不同的部位,如包装工的

41、腕部,跪姿工作者的膝部等。滑囊炎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局部长期受到强烈的压迫和摩擦,职业性滑囊炎呈慢性或亚急性过程,一般症状较轻,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对功能影响不大。 当关节使用过度,或当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压或紧张时,附近的粘液囊可能发炎。囊中充满过多的液体,给周围的组织造成压力。即刻出现的症状是疼痛,常伴有发炎、肿胀和局部压痛。,滑囊位于肌腱与骨面或皮肤与骨突起之间。外伤、摩擦和压迫引起的滑囊炎表现为滑囊肿胀、疼痛、压痛,慢性期囊壁增厚、粘连。少数滑囊炎为痛风、类风湿病、结核或化脓感染引起。局部热疗有效。非感染引起的滑囊炎可抽出囊液,并注入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透明质酸酶。化脓性者切开引流。结核性

42、者,清除病灶加抗结核药物治疗。反复发作者作滑囊切除术。,慢性滑囊炎、滑囊钙化: 右膝正侧位示髌上滑囊肿大,囊壁钙化,似滑囊造影。,(三)掌挛缩病 长期使用手控制器,如手柄、轮盘等,由于持续压迫和摩擦,可引起掌挛缩病。掌挛缩病发生缓慢,一般要工作2030年才发生。其发生过程先是由于手掌健鞘因反复刺激而充血,形成炎性小结节,在此基础上,出现腱膜纤维性增生及皱襞化,进一步发展腱膜可与皮肤粘连,使手掌及指的掌面形成线状瘢痕,皮肤变厚,活动受限,严重者失去活动功能。掌挛缩病以右手多见,常发生于尺侧,累及无名指和小指,病程进展缓慢。,四、如何预防劳动过程中的疾患(一)流行病学及工效学调查分析(二)采取正确的作业姿势(三)改善人机界面(四)减少负重作业(五)减少压迫和摩擦(六)作业人员的选择和培训(七)工间休息(八)优化劳动组织(九)改善作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