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赋第十一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5220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PPT 页数:7 大小: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墨竹赋第十一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墨竹赋第十一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墨竹赋第十一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墨竹赋第十一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墨竹赋第十一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墨竹赋第十一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墨竹赋第十一段赏析【北宋】苏辙骈体文课件.ppt(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文同的墨竹不仅象征了情操高尚的君子,同时也是他自我人格的隐喻,借竹枝的挺拔和竹叶的飘逸来抒发内心情感。文同的墨竹作品,早在元代就已鲜见,且真伪难辨。历经近千年,今天公认为他传世墨竹真迹的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墨竹图。关于这幅倒垂竹的研究文章很多,涵盖面也广,涉及气韵、技法、流传等各个方面,在此不做赘述。文同传世书法墨迹仅见跋范仲淹道服赞,萧萧数行,落落从容,笔墨散漫而不怠,结字清奇而可爱。都说“画如其人”“见字如面”,由文同之书画可见苏轼言辞之恳切。文同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形成墨竹一派

2、,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北宋 苏 辙,国学 骈体文,墨竹赋是北宋诗人苏辙创作的一篇赋。此赋先写文同画艺的高超,再写文同画艺高超的原因,最后指出文同画竹合乎大道。全赋语言简洁凝炼,流畅疏宕,准确精到,既形象鲜明,又意义深邃,句式整齐中有变化,音韵节奏跳荡活泼,语言形式与内在意蕴的表达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文同“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他与竹为友,日日俯仰林中之烟云,呼吸吐纳间,竹的操挺之姿、虚怀之德都潜化进他的心里。自然与人心相契,竹与文同“物我无间”。此时,竹与君子的关系比唐人“比德于竹”又更近了一步。 文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

3、生、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梓潼郡泰永县(今四川省盐亭县东)人,为北宋著名画家。曾任邛州知州、洋州知州,宋神宗元丰初年知湖州,病逝于赴任途中,后人称之“文湖州”。文同诗、文、书、画具佳,尤以善画墨竹著称,创造了画竹以深墨为竹叶面,浅墨为竹叶背的写意画法,后人争相效仿,被称为“湖州竹派”。苏辙作墨竹赋是为赞美文与可所画的墨竹。 中国古代题画赋肇始于晋、唐,但多模山范水、毕肖人物的“形似”局限。至北宋苏轼、文同、米芾等人提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诗、书、画异迹而同体的观念,主张论画明理,体物写意,追求高标远韵的“神似”境界,于是使题画赋成为与题画诗相媲

4、美的抒发自我心胸的文人赋。苏轼在文与可画贫笃谷偃竹记中提出“成竹在胸”和“身与竹化”的观点,其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亦云:“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此赋或是作者为对此理论观点作一形象化诠释而创作,同时巧妙地赞美了文同高洁的人格和纯朴率真的节操,从而表自己的思想情趣和审美理想。,文同的故乡在四川,川蜀之地的竹子尤为特别,簇簇丛丛,叶阔竿长,不见结顶,遮天蔽日,生长之势用凶猛形容亦不为过。文同曾在故乡建“墨君堂”,并自比王子猷的居室。墨君就是墨竹,文同“嗜竹种复画”,以“墨君”名其室。南宋家诚丹渊集拾遗卷跋:“湖州三仕于邛

5、,笔墨遗迹甚多。后一百三十年,诚之被命守邛,凡故旧之相属者,必湖州墨林是求。”可见影响之深且广。文同是苏轼、苏辙兄弟的从表兄,与三苏交谊很深。操韵高洁,以学名世,尤擅墨竹。元丰二年(1079年)去世,苏轼作筼筜谷偃竹记以示悼念。老苏曾有“与可许惠所画舒景,以诗督之”一首,形容文同作画时的神态“昼行书空夜画被,方其得意尤若痴”。苏轼与文同的交往就更亲密了,二人常有诗歌书画往来。苏轼亦擅长墨竹,常与文同在一起研讨书画技法,颇得文同之真传。文同与苏辙的关系也很密切,两家联姻,经常互赠诗书信札,过从甚密。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这个道理就是:先要“胸有成竹”,但动笔的的时候,又不

6、能墨守成规,须随手写去,千变万化。这也就是郑板桥所谓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 文同之前的竹画,多为双勾着色,而且仅作背景。文同则单画竹,以水墨单色一笔画出竹的竿、节、枝、叶,并首创以深墨的叶为正面,淡墨的叶为背面。后人谓之墨竹画。画竹必先爱竹,文同作诗赞美竹:“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他命其住舍为“墨君堂”,在四周广栽竹林,他观竹,赏竹,画竹,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见解。他曾指点苏东坡:“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然而他的画竹,不只是画竹之状,更是寄情于竹,借竹之荣、枯、丰、瘠,抒写人

7、的悲、欢、穷、达。,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