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总论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5734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PPT 页数:138 大小:2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总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传染病总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传染病总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传染病总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传染病总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总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总论课件.ppt(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染病总论及护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 王芸2012.3.6,主要内容,传染病概述感染与免疫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护理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一、概述,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 性的疾病。是一组常见病、多发病。古老传染病始终或重新蔓延和肆虐。新发现的传染病亦不断传入我国。,历史上的传染病灾害1、大规模传染病的流行,古人称为瘟疫,历史上那个最骇人听闻的瘟疫是鼠疫 a. 公元541-710年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时间长达170年之久,造成罗马帝国人口死亡一半,导致其灭亡。 b.1346年,西征蒙古军队把患鼠疫死亡的死者投入战场,传到欧洲大

2、陆,5年内导致欧洲1/3的人口死亡,随后300年反复爆发。,c.20世纪中叶,随着抗生素的发明,控制了鼠疫,但仍会传播 d. 20世纪80年代,非洲、亚洲和南美洲每年都有鼠疫报告,目前每年有1000到2000人感染鼠疫。2、另一种恐怖程度可与鼠疫相比是天花 a. 在古代,大约60%的人口受到天花的威胁,25%的感染者死亡,幸存者会有伤疤。 b. 历史早于鼠疫,在3000多年前起源于印度或埃及,天花最早是在公元前11世纪印度的木乃伊上发现的 。,c. 公元165年爆发于军队的传染病就是天花,持续15年,造成1/3的患者死亡。 d. 公元251-266年,每天死亡人数高达5000人。幸运的是,天花

3、已经被人类灭绝。3、19世纪初,霍乱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疾病 a.1817年以前,霍乱主要流行于印度,6年内传播的日本和欧洲。 b.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20年,仅印度,霍乱就使700多万人丧生。,4、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流行性感冒 a.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所造成的灾难是流感流行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也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估计全世界患病人数在7亿以上,发病率约20%40%,死亡人数达4000-5000多万 。 b. 1957年的“亚洲流感”(H2N2)。死亡200万 c. 1968年的“香港流感”(H3N2)和1977年的“俄罗斯流感”(H1N1)。死亡100万。 d. 衍生出的

4、 禽流感、猪流感等,2002年中国流行的SARS2004年禽流感2008年手足口病2009年甲型H1N1病毒二十世纪的瘟疫 是艾滋病,20世纪的传染病流行情况,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30人中有1人是AIDS患者 HIV: 2002年全球500万可能感染, 截止2004年 全球近4000 万人携带HIV 310万死于HIV2010年中国发展将由现在的100万-1000万,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几种常见的病原体 蛔虫卵和蛔虫,几种常见的病原体,蛔虫卵和蛔虫,几种常见的病原体,HIV立体模式图,二、感染与免疫,一、感染(infection),感染:病原

5、体侵入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构成感染的条件:病原体、人体、所处的 环境。,感染的过程,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感染的过程,一、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 人体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 (胃酸组织细胞吞噬) 特异性被动免疫 (来自母体的抗体) 特异性主动免役 (预防注射或感染后 获得),感染的过程,二、隐性感染病原体 人体 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应答,不引起或仅引 起轻微组织损伤,而 无临床症状体征。隐 性感染是大多数传染 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感染的过程,三、显性感染 病原体 人体 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 答 导致组织损伤 出现临床症状 如天花、麻疹,感染的过程,

6、四、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 人体 在体内某一部位生长繁 殖,不断排出体外, 但不出现任何疾病状 态。 病原携带状态是许多 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感染的过程,五、潜伏性感染病原体 人体 潜伏于机体某一部位, 机体免疫力将其局限化 不引起显性感染 但又不足以将其清除 如结核、疟疾等。,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IgG:临近恢复期出现 IgA:呼吸道、消化道局部抗体 IgM:近期感染标志 IgE:寄生虫感染、病态反应中 IgD:,三、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a. 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 的病原体,才能使人感染这种传染病。患者体内检出病原体是确诊的

7、依据。b. 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c.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周期性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蔓延的特性称之为流行性。包括:散发(某传染病发病率是某地区近几年的一般水平);流行(传染病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水平);大流行(传染病流行范围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暴发流行(若传染病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疾病的流行呈现有规律的时间间隔,称为周期性。甲型流行性感冒2-3年一次,流脑7-9年一次,等。,d.有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

8、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感染。再感染:指某一传染病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又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如流感、菌痢等。重复感染:某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感染,如血吸虫病、疟疾等。,d.有感染后免疫,3.复发:疾病已转入恢复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原症状再度出现,如伤寒、菌痢等。4.再燃:临床症状以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或又上升,症状略见加重,如伤寒等。,传染病临床基本特点 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 a.潜伏期 即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时间。 b.前驱期 是从起病至症状明显

9、开始为止的时期。起病急者可无明显的前驱期。c.发病期(症状明显期)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症状和体征,随病日发展陆续出现的时期。 d.恢复期 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间。,常见临床表现,发热 :按热度分 按热型分:稽留热(伤寒)、弛张热( 出血热)、间歇热(疟疾)、波浪热(布 鲁菌病)、回归热(回归热)、双峰热 ( 黑热病)、消耗热(结核病)皮疹:水痘发生于病后第1天,猩红热第2天,天 花第3天,麻疹第4天,斑疹伤寒第5天,伤寒第6天中毒症状:毒血症,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不规则热,常见皮疹形态,1、斑疹:不凸出皮肤,压之褪色,多见于猩红热。2、丘疹

10、:凸出皮肤,压之褪色,多见于伤寒。3、斑丘疹:斑疹、丘疹同时存在,多见于麻疹。4、出血疹:表现皮肤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多见于留热、流脑、登革热。5、疱疹:皮疹凸出皮肤,内有液体,多见于水痘。6、荨麻疹:凸出皮肤表面的结节状皮疹,多见 与病毒性肝炎。,丘疹,丘疹是皮肤的小结状隆起,可见于水痘与天花早期,斑疹,疱疹,庖疹是有清晰液体的小水泡,可不规则的散布在皮肤上(水痘)。或呈簇状群集分布(如带状疱疹及单纯疱疹)。,疱疹,脓疱疹,淤点及淤斑,瘀点及瘀斑是紫色斑疹。表皮下小出血形成瘀点,较大的出血形成瘀斑.见于肾综合症出血热,流脑等。,四、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源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传播途径

11、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患者1、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 物,传播途径常见环境传播因素可分为以下五类:a、空气、尘埃、飞沫等。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白喉等,均可经此传播。b、水、食物等。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痢疾、甲型及戊型肝炎等主要经此传播。c、手、用具等。即生活接触传播,很多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及皮肤传染病均可经此传播。d、吸血节肢动物。即虫媒传播,疟疾、乙脑、斑诊伤寒、登革热等均可经此传播。e、血液、体液。通过应用血制品、分娩、或性交等传播,如疟疾、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主要经此传播。

12、,各种传播途径的特点,1、空气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途径易于实现,传播范围广泛,易感者中常发生续发病例。 常见冬春季节发病升高。 儿童多发。 流行的发生常与居住拥挤、人群聚集、易感者比例高等因素有关。,2、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 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均有饮用同一水源史;除哺乳婴儿外,各种年龄、性别、职业者均可发病,暴饮者发病更多;如水源被一次性大量污染,可致肠道传染病爆发、流行;停止供水或水源经净化、消毒后,爆发、流行即可平息;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饮水传播发生的病例的临床症状较轻。,3、经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 患者均有接触疫水的历史;病例的季节性、地区性及

13、职业性分布特点,均与疫水接触机会有关,下水的季节(雨季、水产品收获时)多见、易与疫水接触的年龄(青、壮年)、性别(男性)、职业(农民、渔民)、地区(水网地区)多见,特别是洪水灾害后易发生爆发、流行;如大量人群进入流行区与疫水接触,可发生爆发、流行;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病例的发生。,4、经食物传播流行病学特征患者都有食用被污染食物的暴露史,不吃者不发病;如一次污染大量食物,在进餐者中可引起爆发、流行,潜伏期短者,临床症状较重;停止供应该污染食物后,爆发流行即可终止;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一般不会形成慢性流行,如果食物多次被污染,流行也可持续较长时间。,5、 间接接触传播流行病学特征

14、为:病例以散发为主,很少造成流行;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在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多见;通过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严格实施消毒、隔离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以减少这类疾病的传播。,6、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例呈现一定的地区性分布特点,病例的地区分布与媒介节肢动物分布一致;病例有一定的季节性分布特点,其发病率高低与媒介节肢动物消长、活动季节一致;病例分布有明显的职业、年龄特点,多见于从事特殊职业人群的成年、男性多见;一般没有直接人传人的现象。,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之为易感者。传染病的流行取决于易感者在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及人群易感性

15、。当易感者比例增高,同时有传染源和相应的传播途径时,该传染病易暴发流行。,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那些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的人群,易感人群的多少,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往往有很大影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地理、气象、生态条件等,这些因素对传染病流行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许多传染病都呈现严格的地区和季节分布,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蚶传染病又与生态条件关系密切。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等。起主导作用。包括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计划免疫。,五、 传染病的分类和国家法律管理的传染病,传染病的分类

16、医学上将传染病按照其途径不同,将传染病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血液、性传播传染病、虫媒介传染病等。a.呼吸道传染病。SARS、禽流感、流感、麻疹等b.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等c.血液、性传播传染病。艾滋病、淋病、梅毒等d.虫媒介传染病。鼠疫、登革热、疟疾等e.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寄生虫类疾病。,国家法律管理的传染病,由于已知传染性疾病中,部分可对人类造成重度伤害,或是可能引发大流行,许多国家因此借用政府的公权力,协助医疗体系严密监控这类疾病的发生及后续发展,避免疫情扩大,这些传染病特称为法定传染病,在相关法律下,通常医师有义务依照疾病分级,在指定的时间内或以规范的流程对卫生主管机关进行通报。

17、,法定传染病分类(按种类分),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甲类传染病主要指:鼠疫、霍乱。(强制管理2h),法定传染病分类(按种类分),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

18、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严格管理24h)2009年甲流H1N1列为乙类。,法定传染病分类(按种类分),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监测管理24h)手足口病2008年列为丙类传染病。,法定传染病分类(按种类分),细菌性感染:霍乱、鼠疫、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新生儿破伤风、百日咳、白喉、炭疽、麻风病、布鲁氏菌病、淋病。,法定传染病分类(按种类分),病毒

19、性感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乙型脑炎、登革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法定传染病分类(按种类分),立克次氏体感染: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 斑疹伤寒等。蠕虫感染: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等。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梅毒。原虫感染:疟疾、黑热病。,法定传染病分类(按传播途径分),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肺结核、猩红热、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法定传染病分类(按传播途径分),经消化道传播:霍乱、细菌性和阿米

20、巴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伤寒和副伤寒。,法定传染病分类(按传播途径分),医源性传播:艾滋病、乙型肝炎、淋病、梅毒等。经接触传播:狂犬病、鼠疫,黑热病、炭疽,布鲁氏菌病、一些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等经土壤传播:包虫病、炭疽等一些寄生虫病经虫媒传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六、传染病的预防,关键做好三个环节管理,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病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传染病预防,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报告 早诊断 早隔离、早治疗 早预防、早处理,传染病的报告传染病报告是我国传染病防治规定的重要制度之一,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也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重要职责。(1)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

21、卫生防疫人员是法定报告人,其它行业的职工、干部、居民等各类人员也都有报告的义务。(2)报告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报告病种分甲、乙、丙三类,共计39种。 (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应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24小时以内报告;发现传染病爆发时,应以最快方式报告。,对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以及密切接触者的措施除患者外,病原携带者常常也是重要传染源,也应争取尽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使之无害化,因为各种传染病的携带者对于传播疾病的重要性不一样,处理措施也不完全相同。对密切接触传染源,可能受到感染的人,应采取应急预防接种,药

22、物预防,医学观察,隔离或留验等措施,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家禽),应尽可能加以治疗。无经济价值的动物(如鼠类),则应杀灭,并处理好尸体。,切断传染途径对许多传染病来说,切断传播途径常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但因各种传染病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如对肠道传染病,重点在搞好粪便等污染物的处理及环境消毒;对于呼吸道传染病,重点是空气消毒、通风换气、个人防护(如戴口罩)等;对虫媒体染病,应以杀虫防虫为主;某些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由于传播因素复杂,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切断其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改

23、善营养及加强体育锻炼提高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传染病流行期间预防服药。,传染病隔离,定义:指将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地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便于治疗和护理,防治传染和扩散。,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隔离引流物/分泌物 隔离血液/体液隔离结核病隔离,隔离,隔离,严密隔离 预防有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的传染病,防止空气和接触传播。隔离措施:专用房间,禁止探视;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勤洗手;医疗垃圾套双袋,贴标签后焚烧;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品应及时消毒处理;病室每日消毒,最后终末消毒。,隔离,呼吸道隔离 用于呼吸道分泌物引起空气传播的呼吸

24、道传染病。隔离措施:设隔离室,床间距至少2m,外出戴口罩;接近病人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口罩;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先消毒后弃去,痰具每日消毒,食具每餐消毒;病室空气紫外线灯消毒,每日2次。,隔离,消化道隔离 适用于消化道传染病,目的切断粪-口传播途径。隔离措施:不同病种最好分室居住,不同病种同住一室病人之间必须实施床边隔离;接触病人穿隔离衣,护理不同病种应更换隔离衣;生活用具专用;呕吐物、排泄物严格消毒;室内做到无蝇、无蟑螂。,隔离,接触隔离 用于预防高度传染性及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经接触传播的疾病。隔离措施:不同病种分室收住;接触病人时戴口罩、戴手套,穿隔离衣;工作人员手部皮肤破损时,不应护理

25、该病人;病人用品专用,污染物品严格消毒或焚毁。,隔离,引流物/分泌物隔离 为预防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性引流物或分泌物引起传染的隔离。隔离措施:换药时戴口罩、戴手套;接触病人污染物时戴手套;污染物装袋贴签,封闭消毒、灭菌处理或焚烧。,隔离,血液/体液隔离 防止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血液和体液的隔离。隔离措施:同种病人安置一室,出血不能控制单独一室;戴口罩、手套,穿隔离衣,及时洗手,避免损伤;用过输液器、针头、注射器消毒后毁形;污染物品装贴标签后统一回收毁形处理;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物品要用消毒液清洗。,隔离,结核病隔离 用于痰涂片结核菌阳性,X线检查为活动性肺结核病病人。隔离措施:隔离室有特别通风设

26、备,门窗关闭,同疗程可住同病室;接触病人时戴口罩;在有可能污染衣物时才穿隔离衣;一般可不戴手套;污染品应装袋贴签消毒、灭菌处理或焚烧。,七、传染病患者护理,传染病护理工作程序,安置、护理患者(按不同传染病的隔离要求进行) 评估患者(可以在操作的同时评估,以及参考医生的体检结果) 配合治疗或抢救 消毒隔离、疾病护理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出院后终末消毒处理(环境、用物、患者均要彻底消毒),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体温过高:与病原体感染有关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感染病原体后引起皮肤黏膜损伤有关急性意识障碍:与肝肾功能损害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有关有受伤的危险:与惊厥、抽搐发作有关活动无耐力:与能量代谢障碍

27、、营养摄入不足有关,焦虑:与担心传染病的病情、预后、传染等有关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增加、粘稠不易咳出有关腹泻:与病原体引起肠道感染有关有传染的危险:与传染病有传染性有关恐惧:与疾病引起死亡的威胁有关知识缺乏:与不了解所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有关,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一)发热的护理,配合降温: 物理降温为主:避免持续冷敷 注意观察病情 T37.5,停止冷敷 药物降温为辅:不能一下将体温降太低 用亚冬眠疗法,需注意,2、观察病情:发热时间、程度、热型有无伴随症状生命体征、神志、出入量降温效果及物理或药物降温后的不良反应,3、休息与饮食高热要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

28、流质或半流质保证每日足够液体量退热后可改为半流质或软食,4、环境、衣着环境整洁、空气清新一般室温20-24,湿度55%-60%居室经常通风穿透气纯棉衣物有寒战时注意保暖,5、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可用生理盐水饭前、后、睡前漱口病情严重,每日做口腔护理及时更换潮湿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协助昏迷患者更换体位,防止压疮发生,6、宣传教育介绍发热的相关知识介绍降温方法和注意事项冷敷注意事项温水擦浴的注意事项,(二)发疹的护理,1、观察发疹情况2、防治破溃3、保持皮肤清洁4、皮疹结痂的处理5、粘膜斑的处理6、疱疹护理7、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三)意识障碍的护理,1、严密观察病情2、避免惊厥3、注意患者安全

29、4、加强基础护理适当体位 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眼睛护理、会阴护理,(四)呼吸衰竭护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翻身、拍背、湿化2、吸氧3、应用呼吸兴奋剂,观察用药效果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六)休克护理,1、取休克卧位2、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3、配合纠正酸中毒4、改善微循环5、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末端皮肤色泽及温度,准确记录出入量,(七)心理护理,1、理解、同情2、树立信心3、耐心解释4、有效沟通5、良好环境,传染病科的要求,传染病科门诊的设施传染病房的设施传染病房的区域划分 清洁区 污染区 半污染区,感染科门急诊,发热筛查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肝炎,四固定:物品、诊室、人员、

30、就诊时间 六分开:挂号、候诊、收费、取药、化验、厕所 三合格:就诊流程、消毒隔离、制度落实防护,污染区,传染病病区划分及隔离要求,病室、病人洗浴间、厕所、处置间工作人员进入需按要求穿隔离衣、戴口罩、穿隔离鞋。离开病室严格消毒双手。非单一病种的病室,需按不同病种要求穿隔离衣。,半污染区,内走廊、医生和护士办公室、治疗室、消毒室。 工作人员进入半污染区时一般不穿隔离衣。 病人不得进入半污染区。 治疗室内已消毒的器械要与污染的物品严格区分放置。,传染病病房内区域划分及隔离要求,传染病病区划分及隔离要求,值班室、配餐间、会议室 病人和病人接触过物品不得进入 工作人员不能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隔离鞋

31、进入,清洁区,消毒,消毒的目的: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的种类 随时消毒 预防性消毒 终末消毒消毒的方法 物理消毒法 化学消毒法,传统护理教育“为病人服务不怕脏,不怕累,一切为病人考虑”,现代强调双向防护 更新观念: 重视自身职业安全与健康并不断 学习 摆正经济核算与职业安全的关系,八、标准预防与额外预防,标准预防定义: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使用的一种预防措施。目的:防止疾病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护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患者。额外预防定义:对于确诊或可疑的传染病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基于传播方式采取的附加隔

32、离措施。,防护原则,按照导致感染的危险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一级防护原则,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快速手消毒剂(0.30.5%碘伏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二级防护原则,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眼镜。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三级防护原则(近距离操作),在二级防护基础上,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适用于为病人实施

33、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前,在半污染区间换上防护服;离开隔离病房时,在缓冲间更换防护用品并进行手的卫生处理。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出入 。,废弃物分类处理,废弃物,均按感染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打双结,并有标识(科别、垃圾类型和时间)。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其它医用物品必须经过消毒后才能移出病区。,医疗废弃物处理管理,用3000mg/L(6% “84”)喷洒垃圾袋表面后,装入密闭的收集箱内有专职人员送到我院临时贮存站放置。每次工作结束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认真洗手下班离开医院前进行全身淋浴清洁。,尸体处理,对病人的尸体用0.5% 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布单严密包

34、裹后尽快火化。浸有上述消毒液的棉球将口鼻耳、肛门、阴道等开放处堵塞。,先进的感染预防理念,电子门禁系统实现真正的单独隔离区域单独的空气净化、负压通风系统专用卫生设施的传染病房无纸化医疗护理记录自动化的物流配送系统污物、污水无害化的减量处理设施,而不是仅靠使用消毒剂或床边隔离,呼吸道隔离负压病房,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护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冰山图-标准防护原理,10-15%AIDS明确诊断,85-90%AIDS感染者未被诊断,不要认为只有在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个体才具有传染性。很可能,一个被感染的人看上去和健康人一

35、样。,标准防护的核心内容,所有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病人,提倡使用保护措施(血液,体液,排泄物等),体液- 胸水,腹水,脑脊液,带血的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标准防护的措施,措施1,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穿一层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液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液量低50%以上,手套,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时,必须戴手套手套的次数越多就越习惯在开始操作时戴手套开始穿刺前和处理完毕后洗手治疗过程完毕和整体处理完毕后摘手套保持手套完整性,措施1,洗手,洗手时间,操作前后/戴手套前后,洗手方式,流水/液体肥皂冲洗,有效的洗手可减少50%的院内感染,措施2,Hand washi

36、ng,操作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应戴防护镜和隔离衣,措施3,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输液器具,措施4,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并注意防止锐器伤害,措施5,使用锐器收集器,措施6,禁止回套针帽,与感染密切相关的活动,静脉穿刺,注 射,抽 血,重新回套针帽,处理针头,处理废物,与感染密切相关的活动,收拾手术污物,经常发生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时,分离输液器时,职业暴露与职业危害,职业暴露:指接触与特定职业相伴的某种因素。职业危害:人体的不同器官,接触存在于劳动场 所与特定职业相伴的各种有害的化 学、物理、生物等因素,而发生的影 响人体的正常功能或引发各种各样的 疾病。,

37、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局部处理措施,1、保持镇静。2、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手套。3、(肥皂)流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生理盐水冲洗粘膜。4、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流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5、消毒液-碘伏、酒精消毒受伤部位,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职业暴露处理程序,局部紧急处理,基线检测,职业暴露发生,危险性评估,选不用药,选择用药,其它不良反应检测,上级,检测随访、心理咨询,暴露级别,一级暴露二级暴露三级暴露,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

38、暴露时间短。,二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三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医务人员锐器伤后的处理流程,发生锐器伤 伤口紧急处理 报告部门负责人 报告医院感染科 被针刺伤的人员抽血化验 紧急 评估其级别,1、锐器未污染乙肝、丙肝、HIV病毒 进行抽血,密切观察、随访2、锐器污染或可能污染乙肝、丙肝、H

39、IV病毒暴露源HBsAg阳性,越早越好,最好在2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7天注射HBIG,与乙肝疫苗 并当天、第3个月、第6个月随访暴露源HCV阳性,可于当天、第3个月、第6个月随访,暴露源HIV阳性,可预防性用药,越早越好,最好在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24小时,并当天、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第6个月随访,职业暴露的预防,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绝对不要将针帽套回用过的针头,必要时用单手法。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在创口缝合时,特别注意减少意外伤害。手持锐器行动时,要避免将锐器面对他人尽快就近和正确地丢弃所有用过的锐器。操作后及时清理,不要留给他人处理。不要将锐利废器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绝不徒手拾破玻璃碎片。,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