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的基本知识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45789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访工作的基本知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信访工作的基本知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信访工作的基本知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信访工作的基本知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信访工作的基本知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访工作的基本知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访工作的基本知识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访工作的基本知识,0,信访的含义,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1,信访工作机构、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信访工作机构,工作职责,受理、交办、转送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对本级人民政府其他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的信访工作进行指导,研究、分析信访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完善政策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督促检查信访事项的处理,协调处理重要信访事项,承办上级和本级人民政府交由处理的信访事项,2,信访工作机制,3,信访

2、事项的引发责任,信访事项的引发责任是指特定行政工作人员因某些违法行为严重侵害相对人或信访人的合法权益,且未能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常规救济渠道予以纠正而导致信访事项发生,或者拒不执行支持信访请求的行政意见导致信访事项再次发生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4,信访事项的引发责任的构成要件,存在特定违法情形,导致信访事项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5,可能构成信访事项引发责任的事项,6,信访事项的受理责任,信访事项的受理责任是指在信访事项受理过程中,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受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以下简称信访条例)规定,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职责而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

3、,7,信访事项的办理责任,信访事项的办理责任主要是针对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在办理信访事项过程中,推诿、敷衍、拖延信访事项办理或者未在法定期限内办结信访事项的;对信访事实清楚,符合法律规定的投诉请求未予支持的。对于信访事项的受理责任,由其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通报批评。,8,信访渠道,信访渠道是指便利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求的信访救济途径。,9,信访渠道的制度保障,1、根据信访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信访工作机构的通讯地址、电子邮箱、

4、投诉电话、信访接待的时间和地点、查询信访事项处理进展及结果的方式等相关事项。2、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在其信访接待场所或者网站公布与信访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信访事项的处理程序,以及其他为信访人提供便利的相关事项。,10,信访渠道的制度保障,3、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行政机关负责人信访接待日制度,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协调处理信访事项。,11,信访接待日制度和下访制度,信访接待日制度即领导接待日制度,是指信访人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点向有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当面反映信访事项。下访制度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负责人或者其指定的人员

5、,可以就信访人反映突出的问题到信访人居住地与信访人面谈。,12,信访人如何查询投诉请求的办理情况,信访人可以持行政机关出具的投诉请求受理凭证到当地人民政府的信访工作机构或者有关工作部门的接待场所查询其所提出的投诉请求的办理情况。,13,信访人的法律责任,信访人的法律责任是指信访人违反我国信访条例规定,扰乱信访工作秩序,诬告陷害他人而应负的法律责任。具体来说,对于信访人的违法责任,即违反、信访条例中相关规定的,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对信访人进行劝阻、批评或者教育。经劝阻、批评和教育无效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训诫或者制止;违反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

6、依法采取必要的现场处置措施、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4,信访人可以提出信访事项的情形,信访人对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不服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信访事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派出的人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15,信访事项提出的形式,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书面形式;信访人提出投诉请求的,还应当载明信访人的姓名(名称)、

7、住址和请求、事实、理由。,书面形式,书信,电子邮件,传真,16,属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法律法规,通过的决议、决定的意见和建议;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违法失职行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建议、批评、意见和违法失职行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生效判决、裁定、调解和决定不服的申诉;对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意见和建议;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决定任命、批准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

8、法失职行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属于全国人民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其他事项。,17,属于各级人民法院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1、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建议、意见、批评;2、对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的报案、申诉、控告和检举;3、对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调解和决定不服的申诉;4、依法应当由人民法院处理的其他事项。,18,属于各级人民检察院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对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对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对人民检察院生效决定不服的申诉;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的控告或者检举;对公安机关不予立案决定不服的申诉;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的

9、控告或者检举;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行为的控告或者检举;依法应当由人民检察院处理的其他事项。,19,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注意的问题,根据信访条例第十六条、十八条规定,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并且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并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人数不超过5人;信访人应当逐级提出信访事项,即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上一级机关提出。在法定受理期限内避免信访事项重复提出。,20,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被禁止的行为,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

10、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的;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的;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杌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 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的;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为。,21,信访事项的受理方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收到信访事项,应当予以登记,并区分情况,在1 5日内分别按下列方式处理:1、分析与告知;2、转送与提请;3、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4、反馈、提交,22,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有权受理以下信访事项,对本级、下级人民

11、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提出的建设性建议;信访事项的处理需要本级人民政府协调的;要求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不适当的措施、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措施、决定;对本级对下级信访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不满的;其他需要由本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受理的事项。,23,信访事项的受理程序,24,信访事项的办理方式,信访事项的办理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对信访人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类信访事项的办理:该类信访事项的办理一般不适用强制性程序,不一定启动信访调查等,主要是由相关行政机关在本机关自由裁量权范围内予以办理。对投诉请求类信访事项的办理:我国信访条例对投诉请求类信访事项的办

12、理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责任规定,要求必须经过信访调查、提出办理意见、书面答复信访人等步骤,同时,信访人对办理意见不服的,还可以寻求复查、复核等申请救济。,25,信访调查的概念,信访调查是指信访事项的办理机关在依法受理信访事项后,办理决定作出之前,为了查明信访事项所涉及的基本事实,依据职权所进行的材料收集、证据调取的活动。,26,信访调查的步骤,27,信访时间规定,信访事项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最长延期不得超过30日,并告知信访人延期理由。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28,信访事项办理的答复,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经调查

13、核实,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 有关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处理,并书面答复信访人:(1)请求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予以支持;(2)请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据的,应当对信访人做好解释工作;(3)请求缺乏事实根据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不予支持。,29,信访程序的终结,1、如果做出处理意见的行政机关是国务院,则该决定为终局裁决,依照法律规定,不但信访程序终结,而且也不能被提起行政诉讼或者行政复议。2、如果办理(复查)意见是应当被申请复议或诉讼的,那么信访人就不能申请信访复查(复核),该意见就是信访终结意见,无论信访人是否申请了复议或诉讼,信访

14、程序均告终结。3、如果办理(复查)意见是不能被申请复议或诉讼的,而信访人在收到办理(复查)意见,并被告知相应救济途径之日起30日内未向相关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查或者复核的,办理复查意见为信访终结意见,信访程序终结。4、复核意见是当然的信访终结意见,无论信访人是否应当或已经申请复议或诉讼,信访程序均告终结。,30,信访人对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情形,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收到复查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予以书面答复。,31,信访复查的程序,32,信访复查申请

15、,提出复查申请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由不服办理意见的信访人提出。2、有具体的复查请求和事实依据。3、属于信访复查的范围。4、属于该接受申请机关的职权范围。5、该复查请求必须自收到办理机关的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提出。,33,信访复查程序中的审查,分为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两个方面。形式审查主要对条件和法定申请期限进行审查,如果不符合则不予审查;实质审查主要是审查关于信访事项的事实认定是否准确,办理意见是否合法与适当。,34,信访复查时的复查意见,复查意见应当自收到复查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并向信访人作出复查的书面答复。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

16、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收到复核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再受理。,35,补充习题,一、单选题1、信访工作机构应设立在( )级以上人民政府。A、省级 B、市级 C、县级 D、乡级2、信访事项的受理责任是指在信访事项受理过程中,( )以上各级人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受理信访事项的行政机关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以下简称信访条例)规定,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职责而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 A、省级 B、市级 C、县级 D、乡级,36,补充习题,3、信访人要求查询投诉请求的

17、受理情况,可以凭( )到当地人民政府的信访机构或者有关工作部门的接待场所查询其提出的投诉请求办理情况。A、本人身份证 B、行政机关出具的介绍信 C、行政机关出具的投诉请求受理凭证 D、本人身份证和行政机关出具的投诉请求受理凭证4、信访者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人数不超过( )人。A、3 B、4 C、5 D、8,37,补充习题,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收到信访事项,应当予以登记,并区分情况,在( )日内作出处理。A、5 B、15 C、30 D、606、有关行政机关收到信访事项后,能够当场答复是否受理的,应当当场书面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

18、 )日内书面告知信访人。A、5 B、15 C、30 D、60,38,补充习题,7、信访调查的步骤正确的是:A、表明身份、事前通知、说明理由、制作笔录、实施调查B、事前通知、表明身份、说明理由、制作笔录、实施调查C、表明身份、事前通知、说明理由、实施调查、制作笔录D、事前通知、表明身份、说明理由、实施调查、制作笔录,39,补充习题,8、信访事项应当自受理之日起( )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最长延期不得超过( )日,并告知信访人延期理由。A、15,30 B、30,15 C、30,30 D、60,309、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

19、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 )日内请求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收到复查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 )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予以书面答复。 A、15,30 B、30,15 C、30,30 D、60,30,40,补充习题,10、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 )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收到复核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请求之日起( )日内提出复核意见。A、15,30 B、30,15 C、30,30 D、60,30二、多选题1、以下属于信访工作机制工作过程的是:接待受理 B、协商调解 C、签订协议 D、信访处理回复 E、信访工作回访,41,补

20、充习题,2、以下属于信访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的是:A、受理、交办、转送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B、承办上级和本级人民政府交由处理的信访事项C、处理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并作出裁决;D、督促检查信访事项的处理E、研究、分析信访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完善政策和改进工作的建议。,42,补充习题,3、可能构成信访事项引发责任的事项有:A、超越或者滥用职权,侵害信访人合法权益的。B、行政机关应作为而不作为,侵害信访人合法权益的。C、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或者违反法定程序,侵害信访人合法权益的。D、拒不执行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做出的支持信访请求意见的。E、对信访人造成人身侵害的。,43,补充习题,

21、4、根据信访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的内容包括信访工作机构的:A、通信地址 B、组织架构 C、负责人姓名 D、投诉电话 E、接待时间地点5、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的形式正确的是:A、书信 B、电子邮件 C、传真 D、口头表达 E、当面指正,44,补充习题,6、信访人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信访事项的组织和人员包括:A、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B、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C、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派出的人员 D、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 E、无业流窜人员,45,补充习题,7、属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县级

22、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 信访事项包括:A、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法律法规,通过的决议、决定的意见和建议B、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违法失职行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C、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生效判决、裁定、调解和决定不服的申诉D、对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意见和建议E、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或者下级人民政府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意见,46,补充习题,8、属于各级人民法院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包括:A、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B、对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的报案、申诉、控告或者检举C、对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调解和决定不服的申诉D、

23、对公安机关不予立案决定不服的申诉E、对人民法院违法失职行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47,补充习题,9、属于各级人民检察院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包括:A、对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B、对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C、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的控告或者检举D、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行为的控告或者检举E、对本辖区内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建议和意见,48,补充习题,三、判断题1、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2、

24、信访事项的引发责任是指特定行政工作人员应某些违法行为严重侵害相对人或信访人的合法权益,且未能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常规救济渠道予以纠正而导致信访事项发生,或者执行支持信访请求的行政意见不当导致信访事项再次发生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49,补充习题,3、信访事项的受理程序一般分为登记、初步审查、受理、作出决定四个步骤。4、如果做出处理意见的行政机关是法院,则该决定为终局裁决,依照法律规定,不但信访程序终结,而且也不能被提起行政诉讼或者行政复议。5、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应引起重视,着力调查,重新审理。,50,补充

25、习题,四、案例题1、顺德村民张秀连因对其丈夫杨某被胞弟杨冠辉杀害案的刑事案件判决不满,从2010年开始信访。因案件因家庭矛盾引起,且案发后大部分家属对杨冠辉的行为表示谅解,且其有自首情节,法院判决杨冠辉无期徒刑,并附带赔偿张秀连40余万元。判决后,张秀连频繁信访,法院多次解释并给予心理辅导和生活救助,但张秀连仍不间断到法院上访。提问:,51,补充习题,(1)、张秀连对法院的判决不满,该信访事项属于( )的职权范围:A、县人民政府 B、县人民代表大会 C、县法院 D、县检察院(2)、信访机构在收到信访事项后,应当予以登记,根据不同情况在( )天内作出处理意见。A、10 B、15 C、30 D、60,52,补充习题,(3)、提出复查申请必须满足的条件有:A、必须由不服办理意见的信访人提出。B、有具体的复查请求和事实依据。C、属于信访复查的范围。D、属于该接受申请机关的职权范围。E、申请复核的机关对原裁定机关有管辖权。,53,补充习题,(4)、复查意见应当自收到复查申请之日起( )日内作出,并向信访人作出复查的书面答复A、10 B、15 C、30 D、60(5)、张秀连在法院判决后,并在法院的各种帮助下,仍不间断到法院上访,法院可以不再受理。判断,54,本章结束,谢谢,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