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企业职业健康卫生安全技术讲座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7661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PPT 页数:163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山企业职业健康卫生安全技术讲座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矿山企业职业健康卫生安全技术讲座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矿山企业职业健康卫生安全技术讲座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矿山企业职业健康卫生安全技术讲座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矿山企业职业健康卫生安全技术讲座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矿山企业职业健康卫生安全技术讲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企业职业健康卫生安全技术讲座课件.ppt(1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矿山企业职业健康 安全卫生技术讲座,2,前 言,矿业开发是高危行业,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的几率要比其他行业高出许多,如何最大限度降低安全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减少和杜绝人员伤亡,关系到社会、家庭和个人,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要求,完善安全技术措施,保证安全投入和效果,加强培训教育,提高综合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落实严格监管措施,杜绝任何形式的“三违”,维护集团发展的大好形势和企业形象。安全是生命之本,违章是事故之源。事故处于麻痹,安全来于警惕!安全是幸福家庭的保证,事故是人生悲剧的祸根。安全就是节约,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3,内容与要点,一、国家对职

2、业健康安全卫生的基本要求与法律规定,三、我国安全事故及职业病危害分类,四、职业病危害产生的因素分析,二、我国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五、职业性危害防治与控制,六、现代企业必须重视并做好职业健康卫生安全防范与控制,4,一、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入门,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和别人三不伤害: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5,什么是职业健康安全法?,调整劳动关系中规范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劳动法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也指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的具体法律。,6,我国非常重视职业健康安全的立法,1956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工厂职员伤亡事故

3、报告规程“三大规程”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矿山安全法。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7,职业健康安全法,宪法职业健康安全法律职业健康安全行政法规地方性职业健康安全法职业健康安全规章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的国际劳工公约,8,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介绍,1.适用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的安全生产;2.安全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3.安全责任制: 本单位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指挥权的领导成员:1、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最高负责人;2、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指挥者4.安全管理体制: 国家监督、政府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

4、,9,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方针,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10,安全责任制,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卫生工作全面负责。,11,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制,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12,1.應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2.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必須具備響應的知識和能力3.從業人員“三級”安全教育4.特種作業人員須持證上崗5.新建.改建.擴建“三同時”要求6.特種設備管理7.危險化學品處置.8.日常安全檢查.9.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參加工傷保險10.警示標誌,国家对所有生产经营企业要求,13,1.勞動和同中載明安全保障事宜.2.員工有提出批評檢舉

5、控告的權利,有權拒絕違章指揮.3.在發現直接危及人身安全之情況時,有權停止作業及採取可能的應急措施後撤離作業場所4.工傷賠償5.遵守安全規章,服從管理,佩帶防護具的義務6.接受教育訓練7.發現事故,及時報告,企业权利与义务,14,安全生产责任制,1.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职责2.企业职业安全卫生专职机构的安全生产职责3.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4.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5.人事部門的职责,15,誰主管,誰負責 誰受益,誰管理,誰負責 誰主辦,誰負責,安全生产责任制界定原則,16,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制度,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教育 基本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 专业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

6、识典型事故教育,17,三級安全教育,入廠教育車間教育現場崗位教育老带新制度一帮一活动,18,职业健康安全检查制度,日常性检查专业性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前后的检查不定期检查,19,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工伤事故:厂矿在册职工,在生产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区域內,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危险因素的影响,突然使人体组织受到损伤或使人体某些器官失去正常的机能,致使负伤人员立即中断工作的一切事故。属地化原则:在企业区域内,发生的所有安全、职业健康均计入企业之内。,20,职业健康安全措施计划制度,单位或工作场所措施名称措施内容和目的经费预算及其来源负责设计、施工的单位或负责人开工日期及竣工日期措施执行情

7、况及其效果,21,职业健康安全措施计划,安全技术措施职业卫生措施建筑设计等辅助性措施环境治理等措施个体防护措施职业健康安全宣传教育措施,22,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安全技术方面的设施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职业卫生方面的设施生产性辅助设施,23,劳动防护用品,安全帽类呼吸护具类眼防护类听力护具防护鞋防护手套防护服防坠落护具护肤用品,24,特种作业,电工作业 金属焊接切割作业起重机械(含电梯)作业 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登高架设作业 锅炉作业(含水质化验)压力容器操作,25,制冷作业爆破作业 矿山通讯作业(煤矿含瓦斯检验)矿山排水作业(含尾矿坝作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或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

8、提出,并经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作业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規,特种作业,26,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职业安全及职业卫生工程技术标准 工业产品在设计、生产、检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卫生技术标准 特种设备和安全附件的安全技术标准,起重机械使用的安全技术标准 工矿企业工作条件及工作场所的安全技术标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和工人技能考核标准 气瓶产品标准地方标准,27,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职业健康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59条规定: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它禁忌从事的劳动。 国务院颁布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28,内容与要点,一、国家对职业健康安

9、全卫生的基本要求与法律规定,三、我国安全事故及职业病危害分类,四、职业病危害产生的因素分析,二、我国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五、职业性危害防治与控制,六、现代企业必须重视并做好职业健康卫生安全防范与控制,29,根据世界职业健康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各类伤亡事故约2.5亿起;68.5万起/天,2.8万起/小时,475.6起/分;全球每年死于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的人数:110万人;其中:25%为职业病引起的死亡;估算:每天有3000人死于工作中,到2020年翻一番;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甚高。,全世界的安全状况,30,我国的安全生产现状,每年因伤亡和职业病造成的损失800亿元,特别重大事故、特大事故、重

10、大事故频繁发生;,全国共发生各类作废事故近百万起,死亡1012万人;,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竣!,31,我国的安全现状,32,我国矿业开发的安全现状,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总体安全形势严峻,基础设施差,安全投入不足,事故与隐患问题多,安全事故数量与伤亡数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矿业开发先进国家差距甚大。矿业安全一度成为西方国家指责中国人权的重要话题。,33,我国矿业开发的安全现状,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非煤矿山94753座,其中:金属矿山8395座,非金属矿山83431座,其他矿山2927座。2007年,全国共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6087座,另有8919座在建矿山。据统计,20

11、07年,全国非煤矿山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1861起、死亡2188人,其中发生一次死亡39人的较大事故79起、死亡301人,发生一次死亡1029人的重大事故2起、死亡46人。,34,我国矿业开发的安全现状,2007年,冶金行业发生伤亡事故261起、死亡300人,其中,发生较大事故8起,死亡34人,发生特大事故1起,死亡32人;建材行业发生伤亡事故524起、死亡552人其中,发生较大事故9起,死亡30人,有色行业发生伤亡事故105起、死亡122人,其中,发生较大事故2起,死亡8人,发生重大事故1起,死亡20人。,35,我国矿业开发的安全现状,事故类型分析:事故主要集中在物体打击、冒顶片帮、高处坠落、

12、坍塌4类事故,共发生1252起,死亡1418人,分别占事故总起数和死亡总人数的67.3%和64.8%。在各类事故中,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居第一位的是物体打击事故,共发生413起,死亡395人,分别占事故总起数、死亡总人数的22.2%、18.2%;其次是冒顶片帮事故,共发生319起,死亡370人,分别占事故总起数、死亡总人数的17.1%、17.1%,36,我国矿业开发的安全现状,37,我国矿业开发的安全现状,38,集团公司的安全态势,39,集团公司的安全态势,40,全国有16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 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2亿以上; 截止2002年,全国累计检出尘肺5

13、8万余例,其中累计死亡近14万人,尘肺现患者44万余例;自1990年至现在平均每年新诊断尘肺病人9000人左右;2002年发生尘肺病人12000人,几乎恢复到1990年以前的水平; 接触职业危害人数多 职业病患者累积数量 死亡数量大 新发现病人数量增加,居世界首位,职业危害状况十分令人担忧,41,严重的工伤事故与职业危害: 1、直接威胁千百万劳动者的生命与安全; 2、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影响国家安定团结,稳定发展的政治经济大局; 4、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我国的安全形势严峻原因分析,42,主要原因:法制不健全;安全投入不足,欠帐多,条件差;人员素质低,安全意识差;“三违”严重;

14、管理水平底下;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我国的安全形势严峻原因分析,43,我国的安全现状, 我国的安全现状已经引起国际关注。每年的国际劳工组织大会上都引起批评。每次发生特大事故时,“美国之音”、BBC等国外媒体都大肆渲染,造成很坏的影响。,44,安全事故“金字塔”理论 (1:30:300),千万次的隐患,海因里希事故法则20世纪50年代统计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48334件轻伤事故 1666件死亡重伤事故,45,事故系统要素4M,人-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机的不安全状态;环-环境不良;管理-管理欠缺。,事故隐患Hidden Peril,46,安全系统要素,47

15、,内容与要点,一、国家对职业健康安全卫生的基本要求与法律规定,三、我国安全事故及职业病危害分类,四、职业病危害产生的因素分析,二、我国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五、职业性危害防治与控制,六、现代企业必须重视并做好职业健康卫生安全防范与控制,48,地下开采主要危险源和易发生事故的因素,按照国家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划分(1)物体打击(指落物、滚石、锤击、碎裂、崩块、击伤等伤害、不包括因爆炸而引起的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包括挤、压、撞、倾覆等);(3)机械伤害(包括机械工具等的绞、碾、碰、割、戳等);(4)起重伤害(指起动设备或其操作过程中所引起的伤害);(5)触电(包括雷击伤害);(6)

16、淹漏;(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包括从架子上、屋顶坠落以及平地上坠入地坑等);,49,地下开采主要危险源和易发生事故的因素,(10)坍塌(包括建筑物、堆置物、土石方等的倒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指生产、运输、储藏过程中发生的爆炸);(15)瓦斯爆炸(包括煤粉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包括化学物爆炸、炉膛、钢水包爆炸等);(19)中毒(煤气、油气、沥青、化学、一氧化碳中毒等)和窒息;(20)其他伤害(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等)。,50,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

17、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 1、粉尘类 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3、化学物质类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51,(1)粉 尘 类,(1)矽尘(游离SiO2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2)煤尘(煤矽尘) (3)石墨尘 (4)炭黑尘 (5)石棉尘 (6)滑石尘 (7)水泥尘 (8)云母尘 (9)陶瓷尘 (10)铝尘(铝、铝合金、氧化铝粉尘) (11)电焊烟尘 (12)铸造粉尘 (13)其他粉尘,52,(2)放射性物质

18、类(电离辐射),可能导致放射性职业病的各类放射性物质,53,(3)化学物质类,(1)铅及其化合物 (2)汞及其化合物(3)锰及其化合物 (4)镉及其化合物(5)铍及其化合物 (6)铊及其化合物 (7)钡及其化合物 (8)钒及其化合物(9)磷及其化合物 (10)砷及其化合物(11)铀 (12)砷化氢 (13)氯气 (14)二氧化硫(15)光气 (16)氨 (17)偏二甲基肼 (18)氮氧化合物(19)一氧化碳 (20)二硫化碳,54,(3)化学物质类,(21)硫化氢 (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 (23)氟及其化合物 (24)氰及腈类化合物 (25)四乙基铅 (26)有机锡 (27)羰基镍 (

19、28)苯 (29) 甲苯 (30)二甲苯 (31)正己烷 (32)汽油 (33)一甲胺 (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 (35)二氯乙烷 (36)四氯化碳 (37)氯乙烯 (38)三氯乙烯 (39)氯丙烯 (40)氯丁二烯,55,(3)化学物质类,(41)苯胺、甲苯胺、二甲苯胺、硝基苯、硝基甲苯、对硝基苯胺、二硝基苯等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42)三硝基甲苯 (43)甲醇 (44)酚 (45)五氯酚 (46)甲醛 (47)硫酸二甲酯 (48)丙烯酰胺 (49)二甲基甲酰胺 (50)有机磷农药 (51)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52)杀虫脒 (53)溴甲烷 (54)拟除虫菊酯类 (55)导致职业性

20、中毒性肝病的化学类物质: 二氯乙烷、四氯化碳、氯乙烯、三氯乙烯、氯丙烯、氯丁二烯、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三硝基甲苯、五氯酚、硫酸二甲酯 (56) 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的危害因素: 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有机溶剂、急性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溶血性毒物、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热裂解气)、氰及腈类化合物(丙烯腈)、农药、 金属类金属化合物等。,56,(4)物 理 因 素 类,(1)高温(2)高气压(3)低气压(4)局部振动,57,(5)生 物 因 素,(1)炭疽杆菌(2)森林脑炎病毒(3)布氏杆菌,58,(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1)导致接触性

21、皮炎的危害因素(2)导致光敏性皮炎的危害因素(3)导致电光性皮炎的危害因素:紫外线(4)导致黑变病的危害因素(5)导致痤疮的危害因素(6)导致溃疡的危害因素(7)导致化学性皮肤灼伤的危害因素:硫酸、硝酸等(8)导致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59,(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1)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的危害因素(2)导致电光性眼炎的危害因素:紫外线,60,(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1)导致噪声聋的危害因素:噪声(2)导致铬鼻病的危害因素:铬及其化合物、铬酸盐(3)导致牙酸蚀病的危害因素:氟化氰、 硫酸酸雾、硝酸酸雾、盐酸酸雾,61,(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石

22、棉所致肺癌、间皮瘤的危害因素:石棉(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的危害因素:联苯胺(3)苯所致白血病的危害因素:苯(4)氯甲醚所致肺癌的危害因素:氯甲醚(5)砷所致肺癌、皮肤癌的危害因素:砷(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的危害因素:氯乙烯(7)焦炉工人肺癌的危害因素:焦炉烟气(8)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的危害因素:铬酸盐,62,(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1)氧化锌 (2)二异氰酸甲苯酯 (3)嗜热性放线菌 (4)棉尘 (5)不良作业条件(压迫及摩擦),63,职 业 病 目录(10类115种),2002年4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职业病目录的通知”中规定了我

23、国修订后的法定职业病名单,共计10类115种 一、尘肺 13种二、职业性放射疾病 11种三、职业中毒 56种四、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5种五、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3种六、职业性皮肤病 8种七、职业性眼病 3种八、职业性耳鼻 3种九、职业性肿瘤 8种十、其他职业病 5种,64,内容与要点,一、国家对职业健康安全卫生的基本要求与法律规定,三、我国安全事故及职业病危害分类,四、职业病危害产生的因素分析,二、我国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五、职业性危害防治与控制,六、现代企业必须重视并做好职业健康卫生安全防范与控制,65,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生产性粉尘、有害化学物质、物理因素、

24、放射性物质而对劳动者身体健康所造成的伤害。 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主要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危害因素,66,职业发病过程的3个条件,职业病的发病过程取决于下列3个主要条件 1有害因素的性质 有害因素的理化性质和作用部位与发生职业病密切相关。 2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量 物理和化学因素对人的危害都与量有关(生物因素进入人体的量目前还无法准确估计),一

25、般作用剂量(D)是接触浓度/强度( C)与接触时间(t)的乘积,可表达为D=C t。 3人体的健康状况 健康的人体对有害因素的防御能力是多方面的。某些物理因素停止接触后,被扰乱的生理功能可以逐步恢复。 但是抵抗力和身体条件较差的人员对于进入体内的毒物,解毒和排毒功能下降,更易受到损害。,67,职业病特点,l 职业病是由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l 职业病危害后果是远期的l 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祸l 职业病难以治疗,但可以预防l 职业病不仅仅是一个疾病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l 不采取有效措施,必将成为严重社会问题,68,职业危害的严重后果,(1)职业危害损害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安全权利、健康权利、生命

26、权利(人权)。(2)职业危害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灾难,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不利因素。(3)职业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每年职业病损失近百亿元。 (4)职业危害有损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形象,成为国外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借口。,69,职业危害因素分类,随分类标准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 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70,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71,(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 生产性粉尘:2、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

27、异常气压: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3、生物因素,72,(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 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 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4、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5、 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73,(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危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74,伤 亡 事 故,

28、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是指职工在本岗位劳动,或虽不在本岗位劳动,但由于企业的设备和设施不安全、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良,所发生的轻伤、重伤、死亡事故。,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1991年国务院颁布),75,职 业 病,职业病是指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76,危 害、风 险,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风险是指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77,危害、风险

29、与控制关系图,78,危害因子認知与分析,化學性因子,生物性因子,人體工學因子,物理性因子,危害风险因子,79,機械性切傷割傷捲傷壓傷夾傷撞傷,能量性窒息墜落跌傷X-ray紅、紫外線震動溫度(燙傷、凍傷)壓力電擊,生理性窒息通風照明噪音,物理性因子,危害因子認知与分析,80,機械性切傷割傷捲傷壓傷夾傷撞傷,能量性窒息墜落跌傷X-ray紅、紫外線震動溫度(燙傷、凍傷)壓力電擊,生理性窒息通風照明噪音,物理性因子,危害因子認知与分析,81,化學物質形式煙霧 (mist):懸浮於空中的液滴。蒸氣 (vapor):由液態化學物揮發的氣體。氣體 (gas):各類氣態化學物。燻煙 (fume):物質受熱氣化

30、的固體微粒。煙塵 (dust):各類固態微粒及纖維。液體 (liquid):各類液態化學物。化學傷害火災、爆炸、人員中毒、慢性疾病、皮膚腐蝕及肺部灼傷,化學性因子,吸入 90%以吸入為途徑皮膚吸收 誤食注射,危害因子認知与分析,82,化學性因子,作業,發散,蒸氣,擴散,作業環境空氣污染,高濃度,低濃度,侵入人體,呼吸道,皮膚,消化道,代謝反應,蓄積,排泄,健康損害,1,3,2,4,5,6,6,7,8,9,化學性因子,危害因子認知与分析,83,來源昆蟲黴菌菌類 (fungi)細菌病毒原生蟲,途徑針頭感染空氣感染唾液感染食物感染皮膚感染,生物性因子,單調重複的工作工作壓力工作場所及工具設計不良不正

31、確的提舉與搬運工作姿勢不當肌肉拉傷下背部疼痛過度疲勞,人體工學因子,危害因子認知与分析,84,危害風險控制关系图,停止使用該危害性物質,改使用危害性較低的物質,修改程序以減輕危害性,隔離人員與危害,侷限危害,工程技術控制,管理控制,個人防護,消除風險,降低風險,個人防護,緊急應變,85,企业活动,法律、法规,应急反应,作业控制,方针,管理方案,培训与意识,目标及指标,危害,不可接受风险,绩效测量与监测审核管理评审,86,0事故!双赢或多赢,工作,避免失误-失误情况下无害化-事故状态下减少损失的处理原则,通过改进管理体系要素阻止事故发生,通过改善工作条件阻止事故发生,通过提高人的素质阻止事故发生

32、,通过本质安全设计阻止,通过HSE设施设备,工作-危害風險避免控制关系图,87,关键任务,严格按照规程操 作,机械设备维修和保养,工程技术活动,关键任务,危害,可预见的事故,预防措施,后果,应急措施,危害与后果关系,88,采场冒顶事故,人员责任,管理责任,技术水平,自然环境条件,操作失误,违章蛮干,员工素质,技术措施,技术规则,工艺条件,现场管理,赋存条件,自然条件,环境条件,作业条件,事故(职业病)因素分析,89,内容与要点,一、国家对职业健康安全卫生的基本要求与法律规定,三、我国安全事故及职业病危害分类,四、职业病危害产生的因素分析,二、我国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五、职业性危害防治与控

33、制,六、现代企业必须重视并做好职业健康卫生安全防范与控制,90,五、职业性危害防治与控制,一)职业性危害控制技术二)职业卫生三)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91,1.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2. 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3.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4. 有关的规范和标准,一)职业性危害控制技术,92,1.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生产性粉尘按成分分类: 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混合性粉尘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 化学成分:影响对人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 分散度粒度:影响粉尘沉降速度和对人体危害程度 溶解度和密度:影响粉尘沉降速度和对人体危害程度 形状和硬度:影响粉尘沉降速度和对人体危害程度 荷电性:帮助选择除尘设备

34、爆炸性:判断粉尘危害的大小和后果,93,生产性粉尘治理的工程技术措施改革工艺(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湿式作业;集尘、收尘、除尘;通风排尘;个人防护。,1.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94,2.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来源:原材料、辅料、成品和中间产品、三废等。 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固态、气溶胶 进入人体的方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95,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局部排气罩(密闭罩、开口罩、通风厨); 气体净化(洗涤、吸附、袋滤、静电、燃烧); 个人防护,2.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96,洗涤法:用液体吸收剂处理混合气体,完成沉降、降温聚凝、洗

35、净、中和、吸收和脱水,以实现气体净化。 吸附法:使有害气体接触吸附剂(多孔性固体)被吸附后可以解吸、再生、重新使用。 袋滤法、静电法:同除尘。 燃烧法:有害气体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2.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97,密闭空间作业:1无需办理准入证 定时检测和持续进行机械通风。2需要办理准入证 批准; 作业负责人,作业者,监护人及各自职责; 职业安全卫生培训; 警示标志; 安全评价; 安全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报警器; 应急救援保障。,2.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98,3.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噪声振动辐射异常气象条件,99,噪声的分类: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噪声的危害:

36、听觉疲劳听力损失噪声聋噪声控制:吸声,消声,隔声,隔振,阻尼,个人防护,工业布局。,3.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100,振动: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危害:手臂振动病。控制:减振,改进工艺,减少作业时间,个人防护。,3.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101,辐射电磁辐射:射频辐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等。伤害主要是皮肤和眼睛。电离辐射防护:外照射防护:时间;距离;屏蔽。内照射防护:围封隔离、除污保洁、个人防护,3.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102,异常气象条件北方:防冻、防寒、防滑、防火、防中毒南方:防中暑、防台风、防暴雨、防山洪、防泥石流特殊:辐射、放射性元素、硫化物等,3. 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

37、术,103,二)职业卫生,职业卫生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评价作业场所有害因素危害的控制,104,职 业 卫 生,1、生产过程中存在职业有害因素。2、有害因素可损害健康。3、职业卫生的涵义。(1)职业病预防:(2)职业病诊治:,105,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就是判断有害因素的种类、形态、发生源、扩散途径、侵害人体的途径、造成的损害,以及影响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106,有害因素的形态。1、物质形态:固、液、气态和烟尘、雾以及生物体2、能量形态:机械能、热能、电磁能 有害因素的分类。1、生产工艺中的有害因素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

38、素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107,生产工艺中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1)生产性粉尘 a. 粉尘的产生。机械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均可产生。 b.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导致尘肺病是最主要最严重的危害,有毒粉尘可致中毒。 c. 直接影响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尘粒粒径 粉尘游离二氧化硅 粉尘毒性(2)生产性毒物a. 来源。来自生产中使用与产生的物质。b. 毒性。指损害生物体的能力c.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108,2、物理因素(1)不良气象条件及异常气压气温、湿度、压力过高过低,强热辐射和有害气流a. 产生。气候、工艺条件、

39、生产设备产生。b. 高温作业对人体的影响。人体散热困难而中暑。(2)噪声与振动a. 产生。噪声来自物体振动,分为机械噪声、流体动力噪声、电磁噪声。b. 噪声的强度和频率。c.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听力损害、致聋 全身健康不良影响 干扰信息传递 不良心理影响d. 局部振动危害。 局部振动病,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109,(3)电磁辐射。电磁波波长越短、即频率越高,生物学作用就越强,危害越大a.电离辐射即放射性辐射b. 非电离辐射包括高频、超高频、微波、红外线、激光、紫外线来自设备及大自然;对人体危害可分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眼、睾丸和中枢神经对电磁辐射最敏感,皮肤也会受损害3、生物因素。使人致病

40、的病毒、细菌、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体(五)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过强的劳动强度 2、不合理的作业方式 3、过长的劳动时间 4、不合理的工具、设备,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110,(六)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2、工艺环境中的3、人工环境中的4、不合理的厂房设计和设备布置。 (七)识别有害因素的基本方法1、了解物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识别有毒有害物料。2、分析工艺过程、识别存在或产生有害作用的工序、中间产物。3、了解设备、工具结构性能,分析其工作状况,识别设备工具产生的有害因素。4、了解操作方法,分析作业方式是否合理。5、了解生产环境状况,分析厂房设计、生产布局、设备布置是否合理

41、。识别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因素。6、了解工时与人力安排,分析劳动组织是否合理,识别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111,(八)有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1、有害物质和生物体侵害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吸入;(2)皮肤吸收;(3)消化道食入。2.了解早期症状有利于及早发现。侵害后果有:(1)出现职业特征(2)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3)官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引起职业病(4)死亡(5)潜在性损害(6)胎儿损害,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112,3、法定职业病概念。法定职业病指列入国家职业病目录的十类职业病。4、有害因素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条件。(1)人与有害因素有接触机会,有害因素侵害了人体。(2)

42、有害因素作用人体的剂量超过了人的耐受能力。 5、影响耐受力的主要因素。(1)年龄;(2)性别;(3)健康状况;(4)营养状况;(5)遗传缺陷,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113,6、影响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1)作用人体的剂量 (2)体力劳动强度 (3)有害因素形态 (4)进入人体的途径与作用部位 (5)有害因素固有的危害性 (6)有害因素的联合作用 (7)人对有害因素的耐受能力,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识别,114,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评价,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评价就是以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衡量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判定作业人员会否受到职业性损害。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评价的方法 1、测定作业场所有害

43、因素的浓度(强度)。 2、将实测值与标准值比较。,115,评价的标准1、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1)粉尘毒物的职业接触限值 a. 最高容许浓度 b.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2)噪声的职业接触限值2、标准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评价,116,作业场所有害因素危害的控制,作业场所有害因素危害的控制控制就是采取职业卫生工程技术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卫生保健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消除、减弱、限制有害因素,使作业人员不受其害。,117,控制的对象、措施、对策。1、控制对象接触浓度(强度)与接触时间。(1)控制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2)控制直接

44、作用人体的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3)控制接触时间。包括单次接触时间和累计接触时间。2、控制的基本措施。(1)优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2)辅以个人防护措施(3)配套卫生保健措施(4)采取组织管理措施,强化职业病防治管理。,作业场所有害因素危害的控制,118,控制的基本对策。(1)消除,使作业环境不存在有害因素,实现本质安全。(2)减弱,部份消除作业环境的有害因素,使危害程度降低。(3)限制,将有害因素局限在作业环境中的特定空间。 限制形式有: 限制在一个全密闭(屏蔽)的系统 限制在一个半密闭(屏蔽)的系统内 限制有害因素进入隔离操作室 限制有害因素与人接触 限制有害因素与人接触的时间,作业场所

45、有害因素危害的控制,119,(三)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1、工程技术措施(1)改革工艺(2)湿法作业(3)密闭尘源(4)通风除尘2、个人防护措施3、卫生保健措施4、组织管理措施,作业场所有害因素危害的控制,120,(四)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1、工程技术措施。(1)改革工艺(2)生产过程密闭(3)隔离操作(4)通风净化,2、个人防护措施3、卫生保健措施4、组织管理措施,作业场所有害因素危害的控制,121,(五)噪声危害控制1、工程技术措施(1)降低声源噪声(2)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a.吸声 b. 隔声 c. 隔振 d. 阻尼减振 e. 消声,2、个人防护措施3、卫生保健措施4、组织管理措施,作

46、业场所有害因素危害的控制,122,(六)防暑降温1、工程技术措施。(1)合理设计(2)隔热(3)通风散热,2、个人防护措施3、卫生保健措施4、组织管理措施,作业场所有害因素危害的控制,123,三)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的要素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作业环境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作业环境布设作业环境职业有害因素生产性粉尘、毒物危害控制技术防暑降温噪声危害控制技术,124,1、设备、工具、物料的布局、放置。2、物流的流向与通道。3、作业人员的操作空间。4、事故疏散通道、出口,及泄险区。5、安全标志。6、职业卫生状况。,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的要素,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125,以人为本地确

47、定人与物在生产空间、场地的相互位置关系,使作业环境整洁有序、无毒无害,保障生产安全、高效。,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126,作业环境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1、现场调查,了解现状,分析作业过程,识有危险、有害因素。2、评价危害程度,确定整治对象。3、确定整治方案并实施,评价整治效果并完善。4、日常检查,维护整洁有序、无毒无害状态。5、持续改进,完善提高。,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127,作业环境布设,1、布置原则(1)按危害程度分区,有害与无害分开(2)按功能分类(3)按顺序排列(4)频繁使用优生,重要优先(5)符合人机工程学,2、定置管理(1)定位、定向、定量、定人、定作

48、业方式(2)实现安全、优质、高效、经济(3)相对稳定、持续改进,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128,3、定置管理的具体方法(5S)整理 按使用频繁分为常用、偶用、不用的整顿 分类定位放置、常用优先清扫 清除不用的清洁 日常维护、各置其位、清除废物素养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4、安全标志 准确迅速传递信息5、采光与照明(1)不良光照对作业人员的影响(2)照度与光照质量,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129,作业环境职业有害因素,(一)有害因素的分类和来源: 1、化学因素(1)生产性粉尘(2)生产性毒物2、物理因素(1)不良气象条件(2)噪声振动(3)电磁辐射3、生物因素:使人致病的生物体,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13

49、0,(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造成伤害的条件1、有害因素侵害人体的途径2、对人体的危害3、有害因素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条件有害因素作用人体的剂量超过人的耐受能力。(三)有害因素危害控制的基本措施1、工程技术措施2、个人防护措施3、卫生保健措施4、组织管理措施,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131,生产性粉尘、毒物危害控制技术,(一)有害源控制1、工艺措施(1)消除或减少有害物(2)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以减少接触2、密闭措施 将产生有害物的部位封闭起来,使有害物不能逸散到生产环境中,3、通风措施 设置吸风罩,在散发区内建立有足够吸捕速度的吸捕气流,将有害物抽走。 因通风措施 的吸风量比密闭措施大很多,且易受

50、外部气流干扰,故只有不能密闭时才采用。 4、湿法防尘,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132,(二)控制设施1、除尘系统与毒物净化系统的构成2、除尘与毒物净化系统的划分原则,3、系统配置要点(1)负压操作(2)设备联动(3)密闭良好(4)防积尘、易清扫(5)避免积尘下尽量降低风速(6)设置调节阀等附件,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133,4、系统防火防爆5、系统的运行管理(1)基本要求:严密不漏;不积尘;阻力平衡;装置完好;及时清运。(2)管理要点:专人管理、定期清灰、加强检查、维护、定期测定、定期检修。,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134,(三)空气中有害物的净化1、净化的基本方法(1)分离法 将有害物直接从空气中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