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秘传经验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77494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氏奇穴秘传经验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董氏奇穴秘传经验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董氏奇穴秘传经验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董氏奇穴秘传经验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董氏奇穴秘传经验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董氏奇穴秘传经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氏奇穴秘传经验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a,1,董氏奇穴针灸学讲座安徽省中医院孟超,2,a,前言,董氏奇穴针灸学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方法,它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传统针刺治疗方法有较大的不同。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是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它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形成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历来以口授心传的方式继承,不著文字,不传外姓。 董其昌(师):十代传人,幼承庭训,绍衍祖学,并打破成规,开门授徒。1973年辑成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在台湾出版。至此,董氏祖传数十代之绝学秘技流传于世。 杨维杰(徒):经数十年临证,潜心研究,继承发展,将董氏奇穴针灸发扬光大,形成蔚为大观之董杨大成针灸体系。董氏奇穴的理论日臻完善

2、。逐渐引起业界同道的广泛注意。,3,a,董氏奇穴之穴位,董氏奇穴内容计有七百四十余穴,分别散布在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虽不若十二经络之循环不断,相接无端,但亦有一定的脉络可寻,规律而简单,主要可分为十二部分。指部【一一部位】,手掌部【二二部位】,小臂【三三部位】,大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耳朵【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前胸部位】,【后背部位】。,4,a,董氏奇穴之命名,董氏虽然创见奇穴甚多,但从无一穴以自己姓名命名。以部位命名:正筋,灵骨,肩中,侧三里以五行命名:木穴,水金,木火,土水以脏象命名:妇科穴,脾肿穴,肝

3、门穴部位和效用命名:手解,指肾穴位之数字命名:三重,五岭,七星等。,5,a,理论基础,董氏奇穴针灸学对藏象理论、经络理论、脾胃学说、五行学说均有独到的发挥。在继承这些传统中医理论的同时,还引入了以下几个理论学说。 1.脏腑别通论 2.病象理论 3.整体局部全息观,6,a,董氏奇穴针灸在继承传统中医脏象、经络理论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个传统中医极少运用脏腑别通的理论。该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董氏奇穴针灸在继承传统中医脏象、经络理论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个传统中医极少运用脏腑别通的理论。该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脾与小

4、肠相通。”董氏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心包与胃相通。 脏腑别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行而来,实乃脏腑之气化相通。此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例如:“三通穴”(既:通天、通关、通山三穴),位于胆经之上而为治疗心脏疾患的特效之穴;“中白穴”位于三焦经之上而用于治疗肾虚腰痛效果显著;“木穴”位于大肠经之上,在治疗肝火旺盛方面有特效。“火包穴”在胃经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绞痛特效。,脏腑别通,7,a,所谓“病象”,即身体内部病变表现于外的现象,如瘀斑、瘀点、斑块样色素沉着、局部疼痛、压痛等。董氏奇穴针灸学提倡诊病首看掌诊,次看面诊,再看局部的三步诊法。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使用,以查病象,定其治疗

5、穴位。即于体表异常颜色、异常感觉、异常形态、异常疼痛或压痛处进针。 病象理论在传统针灸学里也有所应用。如脉诊法、舌诊法、“阿是”穴即是最好的例子。由此可见,二者理相同而法有别。,病象理论,8,a,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均与全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反应全体,也皆能以之治疗全体,这就是全息论的观点。因此有了掌针,眼针,耳针,足针,头针等多种针法的发明。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律亦有相似之处,董氏强调任一局部皆能治疗全身疾病。董氏虽然将全身分为十二治疗部位,但每一个部位均可治疗全身疾病。例如五虎穴(),自指尖向手掌,依次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董氏原治全身骨肿。按此五穴的

6、分布及主治本身即有全身意味,五虎一常用于治疗手指痛,手掌痛,腱鞘炎,五虎三用于治疗脚趾痛(五虎二则用于加强五虎一,三之作用);五虎四用于脚背痛,五虎五用于脚跟痛。,整体局部全息观,9,a,【体应全息】针法应用,一 以骨治骨以骨刺股相当于古法的刺骨法,此一刺法之要有二: 一是进针抵骨 二是贴骨进针例如:灵骨贴骨治疗坐骨神经痛,脚跟痛。 太冲贴骨治疗手脚痛,膝痛。,a,10,二 以筋治筋以筋治筋相当于古法之刺筋法。此一刺法之要有二: 一 刺在筋上 二 刺在筋旁例如:董氏奇穴之【正筋】在足跟健上,刺入筋中,治疗颈项强直及其疼痛效果不错,11,a,以脉治脉以脉治脉相当于古法之刺脉法,此一刺法之要亦有两

7、种: 一 刺络出血,即刺血疗法 二 刺入至大血管(动脉)旁,不伤血管不出血,紧贴血管治血管之病。例如:哑门刺血治疗失语,委中刺血治疗后头痛,颈项腰背痛。肘弯刺血治疗五十肩。太渊治疗各种血脉之病。火硬穴下有太冲脉经过,亦可治疗血脉病。,12,a,以肉治肉以肉治肉相当于古法之刺肉法。相当于浮刺(刺浅层肌肉),分刺(刺深层肌肉),合谷刺(直刺至一定深度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向左右或前后各斜刺一针。),13,a,以皮治皮以皮治皮相当于古法之刺皮法。相当于毛刺(刺浅恰如毫毛之浮浅细微,手法轻虚),半刺(浅刺,浅内疾发如拔毛状,相当于现代的皮肤针扣刺微出血。),14,a,董氏奇穴针法,董氏奇穴施针手法简单,

8、持针、进针与传统针灸没有差别。手法上分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留针等。不采用循、弹、刮、摇、飞、震等行气手法,亦不采用苍龙摆尾、龙虎交战等复杂手法,刺激量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减少了晕针等意外的发生。,15,a,针法特点一,董氏奇穴有一套特殊针法“动气针法”,临床疗效显著。具体操作如下:(一)选取针刺穴位。(二)进针的气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稍微活动患部,病痛往往可立刻减轻,表示针穴与患部之气相引,达到疏导和平衡作用,效果立竿见影。(三)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如病程较长,可留针稍久,中间再捻针数次以行气,可令患者再活动患部以引气。或不动亦可。若病在胸腹部,不便活动引气,可用按摩或

9、深呼吸,使针处与患处之气相引,以疏导并邪。这与大陆某些学者提出的“互动式针法”、“动守神针法”有相似之处。,16,a,针法特点二,董氏奇穴的外姓传人 杨维杰先生所创的“牵引针法”、也是董氏奇穴特色针发之一。所谓“牵引针法”,即先以 侧远端取穴,为治疗针,在于患处远端取牵引针,然后两处同时捻针,交互感应, 相引,这样患处必在两穴之间,再配以动气针法, 两 之,往往立见奇效。如治疗坐骨神经痛,先取 侧手上的“灵骨穴”、“大白穴”二穴为主治穴,在于患侧远端去取膀胱经之束骨穴作为牵引针。此针法真正起到了“引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17,a,针法特点三,“刺络疗法”是董氏奇穴针灸的另一特色。该疗法从内经

10、发源而来,为灵枢小针解篇中所述的“宛陈则除之”之法。以三棱针为针刺工具,具有取穴少而简单,疗效快、效果好的特点,董氏奇穴刺络疗法在选穴上更具特点,这与传统刺络疗法有较大差别。前胸部如喉哦九穴、十二猴穴、金五穴、胃毛十穴等,后背部位如分枝上/下穴、七星穴、五岭穴、双凤穴等都是刺络的重点腧穴。多年大病、久病、难治之病往往通过刺络放血,豁然而愈。传统针灸刺络放血部位多在肘窝、掴窝、四肢之端,后背部,而董氏奇穴刺络疗法全身上下无处不放。且远离患处放血,这与临床上常用的阿是血刺络放血相比较,则是更前进了一步。在放血部位的选择上,多遵循素问缪刺论理论,上下左右对称选取。多选取异常状态的血管,即“青筋”部位

11、。常不拘于穴位。这于素问缪刺论中所述的“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的说法完全一致。,18,a,配方选穴上的特点,穴精效专 组合穴与倒马针法 同气相求取穴,19,a,穴精效专,提倡用穴精要,反对一病多针董氏奇穴配方选穴的特点之一,董氏奇穴针灸法强调临床针刺不宜超过六针,以二三针以内为佳。这种配穴理念使功效更加专一,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在这一点上,与传统针灸理论并无差别,却与现代针灸临床有较大差别。,20,a,组合穴与倒马针法,董氏奇穴中,有些穴位组合使用可增强数倍效果,即所谓“1+12”的现象。如通关、通山、通天三穴组合使用,称为三通穴,临床治疗心脏疾患以及心血管系统某些疾病时疗

12、效远大于用单穴的疗效。董氏奇穴命名时往往把临床常用的组合穴命组合名,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黄等。 倒马针是特殊的组合取穴方法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的方式加强治疗效果的一种特殊针法,亦为董氏奇穴所特有。选穴时首先选取某穴定为主穴,然后就近选取有协同作用的一穴或多穴作为配穴以加强作用。如在治疗心脏疾患时选取内关配以间使形成倒马针。临床疗效远胜与单用内关。此针法在临床应用时常于动气针法、牵引针法结合使用以提高疗效。,21,a,同气相求取穴,董氏奇穴在选穴时具有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脉治脉的特点。“正筋穴”和“正宗穴”位于脚后跟之大筋之上,故用于治疗颈项筋痛、项背强急;列缺透太渊治疗血管性头痛可以识为以脉治脉,以为太渊是脉之大会;“肩中穴”位于臂上肌肉最丰隆之处。故刺之治小儿麻痹症之肌肉萎缩,取其以肉治肉。董氏奇穴在针刺时治骨病沿骨缘进针;治肌肉病时,针刺在肌肉丰厚处;治筋病时,针刺在筋上。如治疗各种骨刺,常用削骨针(四花副穴及其下2.5寸之倒马针),必须贴骨扎针方有特效;,22,a,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