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79165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3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培训课程课件.ppt(1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能源管理体系标准(GB/T23331-2009)培训课程标准理解,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三、管理和行为节能,提高节能意识的作用:开源节流,节约放在首位。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 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方法,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管理节能和行为节能,成为能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对社会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建立和谐社会 有利于发挥企业节能的积极性 有利于促进国家有关能源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落实;_ 推广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

2、, 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促进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现实意义 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组织架构,规定职责; 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 保持良好的公共、社会关系,增进相互了解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能源管理体系理论基础,采用与其他管理体系相同的系统理论:发挥能源管理体系的整体优势,达到系统节能的目的。采用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运行模式:持续改进的循环模式有助于改进组织的管理业绩。应用过程方法:使所有过程有机地结合,促进PDCA循环发挥更显著的管理效率。注重融合与协调: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相融合,以达到管理体系的相互兼容、相互协调。,体系的模式,在管理承诺的基础上采用“P-D-C

3、-A”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为实现管理承诺、能源方针和目标而进行策划、实施、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等过程,对能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GB/T23331的运行模式,GB/T23331的特点,特点:自愿性未提出绝对的绩效要求,但要求建立基准与标杆,在组织内/外进行能源绩效的比较(对标)与其他体系的兼容性将能源统计、能源审计、能源计量、能源绩效与管理体系过程相结合,促进持续改进运行模式:PDCA,GB/T23331标准适用范围,标准规定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并未对其所提供产品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实施本标准能够改进能源管理绩效,但还需要相关技术和方法的支持。在适宜且经济条件许可时,考

4、虑采用最佳可行的节能技术和方法,同时充分考虑采用这些节能技术和方法的成本效益。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建立系统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规范内部管理;开展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评价或认证等,术语与定义,能源 Energy 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资源。理解:是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一种资源;一次能源:有些可从自然界直接取得,如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风能、太阳能等,这种能源通常被称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通过加工、转换取得的,如电力、热力、成品油等,这种能源也被称为二次能源;直接能源和间接能源的概念;耗能工质的概念:,能源因素 energy aspect,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

5、务中,影响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理解:识别能源因素,制定能源管理方案和/或运行控制措施,实施能源绩效的改进;来源: “活动、产品和服务”;识别范围: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确定优先次序:影响大小;识别方法:能源诊断、能耗分析、头脑风暴、专家识别等。,能源方针 energy policy,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能源管理的宗旨和方向。最高管理者是指管理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能源方针必须以文件的形式由最高管理者正式签署批准发布;能源方针通常应体现一系列的能源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能源目标是对能源方针的细化;能源方针是组织经营管理总宗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能源日益紧

6、张的情况下,能源利用效率(如煤对于合成氨厂占成本的55%)对于组织的生存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源目标 energy objective,组织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能源目标是一个组织在能源管理方面要实现的总要求,主要依据基准、标杆、法律法规、财务、运营、标准及相关技术要求而制定的;能源目标可以是定性的,针对某一具体的能源因素提出总体要求;一个组织除了制定总的能源目标以外,还可以把总能源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和层次,形成有总目标和分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中长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能源指标 energy target,由能源目标产生的,为实现能源目标所需规定的具体要求,可适用

7、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根据能源目标制定的,是为实现能源目标而规定的具体要求;能源指标通常是定量的,并且是可测量的,如综合能耗指标、节能量指标等;能源指标可以对整个组织制定,也可以对于组织的局部制定,总的指标也可分解为若干个分指标。,能源管理体系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ergy(EnMS ),在能源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理解:组织应依据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组成部分可称为“要素”;其管理对象是“能源”,其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组织应进行内审和管理评审;组织应不断改进其绩效。,能源管理绩效,组织对其能源

8、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理解: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对能源因素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而取得的结果,即能源管理绩效;能源管理绩效可通过能源管理目标指标方案的实现程度来具体体现;可通过节能量评价、能源审计、能源统计分析等具体评价能源管理绩效。,能源管理绩效energy management performance,能源管理基准 energy management baseline,组织针对自身能源管理情况,确定作为比较基础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理解:基准主要用于进行纵向比较;通过初始能源评审建立基准;在初始能源评审的基础上,组织应选择一个基准年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作为比

9、较基准,来确定、评价和比较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估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和能源管理绩效。,能源管理标杆 energy management benchmark,组织参照同类可比活动所确定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水平。标杆主要用于进行横向比较;为了进行横向比较,组织参照同类可比活动选定的先进水平作为比较标杆(对标);选定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水平可以是: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自己的最好历史水平,4.1 总要求,组织应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形成文件,以确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范围主要是指生产运营过

10、程、管理运营过程和生活运营过程。,4.1总要求,理解要点:文件化的体系;建立、实施、保持、改进体系;覆盖与能源有关的全部过程;确保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定范围。,4.2 管理职责,4.2.1 管理承诺4.2.2 能源方针4.2.3 作用、职责与权限,4.2.1 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并通过以下活动提供证据:1)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组织内贯彻实施;2)制定和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并作为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3)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4)确保配备能源管理体系所需的适宜资源;5)进行管理评审。,

11、4.2.1 管理承诺,理解要点:守法制定并实施方针、目标配备资源管理评审,4.2.2 能源方针,最高管理者应制定组织的能源方针,并确保其:a) 适用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特点,与已有的其他管理体系方针相协调;b) 包含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持续改进的承诺;c)包含对遵守与能源管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承诺;d)为制定和评价能源目标、指标提供框架;e)形成文件,使全体员工能充分理解并实施;f)可为相关方所获取。,能源方针,理解要点:三个承诺:守法、持续改进、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和实践;一个依据:评价目标指标;两个适用:特点、能源性质,4.2.3 作用、职责和权限,最高管理者

12、应确保对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形成文件,并进行沟通。最高管理者应指定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a) 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c) 提出改进建议;d)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4.2.3 作用、职责和权限,理解要点:最高管理者的职责:制定方针;任命管理者代表;提供资源;主持管理评审。管理者代表职责:建立、实施、保持体系;报告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外部联系,4.3 策划,4.3.1 能源因素4.3.2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4.3.3 基准与标杆4.3.4 能源目标和指标4

13、.3.5 能源管理方案,4.3.1 能源因素,4.3.1 能源因素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 识别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包括应考虑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b)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以及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等,对能源因素进行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c) 将上述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加以考虑。,4.3.1 能源因素,理解要点:识别能源因素;确定能源因素的优先次序,即评价重要能源因素;能源因素的更新,能

14、源因素的来源,过程:生产过程、试验过程、包装过程、动力提供过程、生活、设备维护产品:煤的热值服务:运输、设备维修,影响能耗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影响能耗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常可以将其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两大类。常见的因素包括:原材料、生产工艺、设备型号与规格、使用能源品种、环境、设备的维护状态、生产计划与调度、设备及工序的操作流程与条件、管理水平与操作人员的素质等。以上各种因素中,生产产品的工艺是决定产品能耗的主要因素,一旦工艺确定,产品的基本能耗随之确定。,影响能耗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能耗在某一数值一定范围内波动。这种变化主要是影响产品能耗的其它因素的变

15、化所致。生产产品的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以下方面识别能源因素,能源和原材料工艺技术设备控制过程管理,员工废弃物产品建筑物气候,从以下方面识别能源因素,燃料燃烧合理性(可燃性气体排放、空气系数、渣中含碳量、燃烧设备的热效率)传热的合理性(管道、装置保温和保冷)燃料和热载体的泄漏余热的回收利用(余热、余能、余压、可燃性废物利用)热的综合利用和用能设备合理配置(高品位热能的梯级利用、热电冷联产、热源和用热设备的合理匹配)供电的合理性(供电方式合理性、功率因素、线损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合理性(节能型电机的使用、电动机功率在经济运行范围内、变频器的采用)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合理性(电加热设备效率)电

16、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合理性(电解电镀设备的选型合理性、电力整流设备转换效率)易燃易爆燃料的应急,能源因素识别,热量/冷量的辐射和传导散失燃料、热载体和耗能工质的跑、冒、滴、漏加热反应釜中物料时蒸汽的消耗载热性余能未完全利用可燃性余能未利用余压未利用输变电线损夏天气候热导致空调耗电增加,能源因素举例,供热管网热散失;蒸汽的泄漏;锅炉的煤消耗;高温烟气的排放;炼油厂的炼油气(含烃气体)的排放炼钢高炉余压气体放散余热的利用程度输电线路电损变压器损耗,能源因素的识别需要 详细到工序和设备,以铸件制造为例:熔化工序的电力消耗;退火工序的煤油消耗;干燥工序的液化气的消耗;铸件处理工序的重油消耗;铸造工序的重油

17、消耗,确定控制能源因素的优先次序,方法:专家判定,即专家诊断法数据标杆和技术标杆对比,即对标法;采用各工序能耗费用的比率分析方法、能源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率的分析方法,即二八原则识别法。巴列特图(可以确定节能的主要对象工序和设备)平衡测试法;,4.3.2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a) 识别适用于能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b) 建立及时获取这些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渠道。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确保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4.3.2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理解要点:识别获取遵守,4.3.2法律法

18、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其他要求包括:能效标识制度;能源审计制度;高耗能产品淘汰制度;优惠和激励政策包括:财税补贴、低息贷款政策,主要的能源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节约用电管理办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主要标准(强制性),2006年以来,我国制修订22项高能耗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批准发布了30项耗能产品能效标准,批准发布了15项交通领域的节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了68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相关国家标准。2009,工业信息化部出台淘汰耗能高、落后

19、的机电设备名录政策:节能奖励能效评估及审查,能效标准,GB 19153-2003 容积式空气压缩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12021.2-2003 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 19415-2003 单端荧光灯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19573-2004 高压钠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574-2004 高压钠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12021.3-2004 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 19576-2004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 19577-2004 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 19578

20、-2004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 GB 12021.4-2004 电动洗衣机能耗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 19761-2005 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19762-2005 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12021.7-2005 彩色电视广播接收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20052-2006 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20053-2006 金属卤化物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20054-2006 金属卤化物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454-2008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455-2008转速可控型

21、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456-2008家用电磁灶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21518-2008交流接触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519-2008储水式电热水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520-2008计算机显示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521-2008复印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能耗限额标准,GB 21248-2007 铜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249-2007锌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250-2007 铅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251-2007镍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252-2007

22、 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256-2007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57-2007 烧碱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58-2007 常规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19762-2007 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16780-2007 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0-2008 平板玻璃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1-2008 铁合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2-2008 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3-2008 电石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4-2008 合成氨单位产品能源消

23、耗限额 GB 21345-2008 黄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6-2008 电解铝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7-2008 镁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8-2008 锡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49-2008 锑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50-2008 铜及铜合金管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1351-2008 铝合金建筑型材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能评”与审查,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中要求,“要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加快建立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

24、组织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加强对地方开展“能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项目可研报告节能篇,应包括的内容: 项目应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能耗指标; 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等。,4.3.3 基准与标杆,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形成文件的程序,用来建立能源管理的基准。可行时,建立能源管理标杆,作为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组织应对基准和标杆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更新。 组织所建立的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应形成文件。,4.3.3 基准与标杆,理解要点:建立基准,组织确定能源管理基准的

25、目的是建立改进能源管理绩效的基础。可行时建立标杆,作为努力的方向。基准和标杆要评审并定期修订。,4.3.3 基准与标杆,能源管理标杆包括技术标杆和数据标杆.技术标杆反应所使用技术的状况;数据标杆以数据指标来表示,反映了能源使用或能源管理的水平。技术性标杆的来源: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国家能耗限额强化性标准行业推广节能技术,基准和标杆,标杆侧重于数据性标杆,但有时数据性标杆是比较难以收集的,这时应该考虑将整体分解成模块进行数据对比,或者使用技术性标杆进行对比。,4.3.4 能源目标和指标,在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时,组织应:a)在其内部和有关职能层次上,建立和保持形成文件的

26、能源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标应是可测量的;b)在建立、评审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以及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此外,还应考虑技术、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C)适时更新或调整能源目标和指标。,4.3.4 能源目标和指标,理解:能源目标和指标是根据组织的能源方针而制定的,是能源方针的具体体现;能源目标应具体,可行时指标应量化;能源目标指标必须与能源方针保持高度的一致;组织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时要考虑到其内、外部条件;能源目标和指标的更新。,4.3.5 能源管理方案,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用于实现能源目标、指标的能源管理方案,其内容应包括:a)有关

27、职能和层次上的职责和权限;b)技术方案、实施方法和财务措施;c)时间进度安排。适用时,对能源管理方案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4.3.5 能源管理方案,理解:内容应包括:目的和作用措施时间表评价/考核的方法及时调整,能源管理方案(理解),管理方案中的方法、技术和措施可包括管理的途径和技术的途径。技术的途径可包括:a、改变产品的生产工艺,用先进工艺替代落后工艺; b、更换耗能设备,用高能效设备替代低能效设备; c、适当扩大生产规模,一般情况下生产规模较大的设备的能效水平要高于规模较小设备的能效水平; d、优化工艺能源系统过程,使能源供应与能源使用的数与量相匹配,加强与设备负荷配套的动力装置的调

28、节性能。特别是当设备负荷变化范围较大的情况下,其配套的动力装置必须是可以调节的。 e、回收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余热余能,管理的途径,a、加强设备维护保养,提高设备运行水平; b、优化产品生产计划和调度,合理调整设备的运行; c、合理安排和改变工序操作条件及操作流程; d、提高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强化企业相关管理措施的执行。,能源管理方案的评价和考核,对于节能量的核定,可参考节能项目节能量的审核指南及国际节能效果测量和认证规程,IPMVP监测方法应符合GB/T15316节能监测技术通则的要求,监测设备应符合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的规定。,4.4 实施与运行,4.4.1

29、资源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4.4.3 信息交流4.4.4 文件和文件控制4.4.5 记录控制4.4.6 运行控制4.4.7 应急准备与响应,4.4.1 资源,组织应为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提供适宜的资源,特别是:a) 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人员;b) 配备所需的节能产品/设备、设施;c) 配备所需的能源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d)充分识别和利用最佳节能管理实践和经验,以及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e)配套充分的资金。,理解要点:,提供适宜的资源,包括人员、产品/设备和设施、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节能管理实践和经验以及节能技术和方法、资金;,4.4.1 资源,理解要点:人、财、物的保

30、障特别是:设备和设施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节能方法的选用,包括管理的和技术的资金配套,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组织应:a)确保所有从事能源管理有关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的记录。该能力应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b)确定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c)对与能源管理工作有重大影响活动的人员进行专门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并保存适当的记录;d)组织应采取措施,使全体人员都意识到: 1)符合能源方针和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2)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给组织带来的效益,以及个人工作改进所能带来的能源管理绩效。 3)偏离规定运行程序的潜

31、在后果。,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理解要点: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确定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意识教育。如招聘、转岗要求员工强调具备能力和胜任工作范围包括所有从事能源管理有关的人员培训需求的对象是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提出满足培训需求的方式不仅是提供培训,可采取其它措施对于与能源管理工作有重大影响的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应保持适当的记录,4.4.3 信息交流,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旨在就有关能源因素和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沟通:a ) 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b) 外部相关方信息的接收、回应并形成文件。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能源因素以及能源管理体系

32、的运行情况与外部进行交流,如果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应将其决定形成文件,规定交流方式并予以实施。,4.4.3 信息交流,理解:建立内、外部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顺畅有序的信息流动和传递是能源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信息交流的内容是与能源因素、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信息;信息的内部交流是指组织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各层次之间的关于能源信息方面进行沟通;组织应就有关的能源信息建立与外部进行交流的渠道,应收集和记录外部相关方向组织所传递的能源信息;组织应考虑法规、方针、相关方要求、风险等因素,决定是否与外界就重要能源因素的信息进行主动的沟通和交流的连续性。,外部交流,例如,节能法规定:对于重点用能单位,需要

33、每年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年度能源状况报告。能源利用状况包括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措施等内容.,4.4.4 文件和文件控制,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a) 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和记录;b)组织为确保能源管理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c) 对能源管理体系主要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关联关系。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对能源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以便:,文件和文件控制,a) 在文件发布前应由授权人进行审批,以确保其适宜性和充分性;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审批;c) 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

34、态做出标识;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e) 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标识明确;f) 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对其分发进行控制;g) 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如果出于某种目的保留作废文件,应作出适当的标识。记录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文件,按4.4.5进行控制。,4.4.4 文件和文件控制,理解要点: 包括审批、标识、有效性、分发、作废等。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能源记录、表格、图表 能源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能源方针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节能信息基准和标杆目标和指标、管理方案职责和权限,4.4.4 文件和文件控制(理解要点),组织应建立一套程序对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内部文件和来自于组织外部

35、的文件进行控制,包括文件的编制、批准、发放、使用、更改、作废和回收等事项 ;文件在发布前应由授权人员进行批准;文件应能清楚地表明其更改情况及修订状态;组织应保证所有岗位的人员都能获得适用的文件;组织应对无效的、作废的或暂时不用的文件做出相应的标识,防止误用;所有的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必须字迹清楚。,4.4.5 记录控制,组织应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用来证实符合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以及所取得的能源管理绩效。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和处置。所有记录均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追溯性。,4.4.5 记录控制,理解:包括标识、存放、保护、检索和处置等。记录

36、包括:与QMS/EMS相同或相似的记录如培训记录、设备维护记录、内审记录能源管理体系特有的记录如能源因素登记表、能源统计报表、工艺设备运行记录等来自外部的资料如能源审计报告、重点用能设备档案等,4.4.6 运行控制,4.4.6.1 总则组织应根据能源方针、目标、指标,识别、策划与所确定的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相关的运行,以确保它们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a)对缺乏文件程序而可能导致偏离的运行过程,应制定、提供和执行形成文件的程序和/或操作指导书;b)在运行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和能源管理绩效的评价方法;c)当这些运行控制涉及对相关方的要求时,应将适用的程序和要求通报相关方。,4.4.6 运行控制,4.4.

37、6.2产品和过程设计控制在进行新的产品和(或)过程设计中,应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改进能源管理绩效,并在实施前得到有效的评审和(或)确认。适用时,应:a)考虑所使用能源的种类、经济性、质量、环境影响,以及可获得性等;b)合理匹配各系统和设备/设施,优化用能;c)借鉴节能新技术和方法、最佳节能实践与经验;d)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4. 4 .6 运行控制,4.4.6.3设备、设施配置与控制组织应确定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设备、设施,并对其采购、使用和处置进行有效控制,包括:a)在新设备和替代设备选用时,充分考虑能源利用效率;b)定期监控重点用

38、能设备、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其经济运行;c)进行合理的设备维护、保养和更新,以确保能源的有效利用;d)对重点用能设备、设施操作人员的资格进行鉴定。,4.4.6 运行控制,4.4.6.4能源采购控制组织应确保采购和配置适宜的能源,达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组织应:a)根据满足组织要求的能力评价和选择能源供应商;b)制定标准或规范,其中应考虑能源质量、可获得性和经济性等因素。在发布前评审其适宜性和充分性;c)对采购的能源产品进行计量和(或)验证;d)规定相关能源的输配和贮存要求。,4.4.6 运行控制,4.4.6.5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组织应确定和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

39、率有重要影响的过程,使其在受控状态下运行,可包括:a)评价生产工艺和服务流程的耗能状况,淘汰落后的工艺;b)识别能源管理方面的最佳可行技术和良好操作规范并予以实施;c)监测过程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定期进行能源统计和消耗状况分析;d)有效利用余热、余压及其他废弃物等;e)对能源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进行维护,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并保存相关记录。,4.4.6.1总则,理解:组织应根据能源方针、目标、指标,识别、确保能源因素在受控状态下运行:制定 作业文件在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和能源管理绩效的评价方法对相关方施加影响,4.4.6.2 产品和过程设计控制,理解: 应考虑产品实现

40、过程能耗、设备设施能耗及系统匹配、能源类型选择、节能技术实践应用等。如:产品设计时,在满足产品性能、质量、安全、环保和成本的前提下,考虑能源合理利用、降低能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流程设计时,尽量进行绿色设计,采用较短的工艺和步骤,做到能源的梯级利用等。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4.4.6.3 设备、设施配置与控制,理解:选型、监控能耗、维护、淘汰高耗能以及操作人员资质鉴定等。对于重点用能设备:采购时考虑节能要求优化配置在经济条件下运行维护和保养大中修后的调试对操作人员资格提出要求,4.4.6.4 能源采购,理解:供应商评价、计量与验证、输配和贮存等。供应商的选择能源采购标准能源的计量和验证输配和

41、贮存要求,4.4.6.5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理解:淘汰高耗能工艺、识别良好操作规范、检测过程能耗、余热余压利用、计量检测装置维护等。评价耗能状况,淘汰落后工艺节能技术的应用监测用能过程,进行能源统计利用余热余能及可用作能源的废弃物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维护、校准,先进的节能技术,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强化传热技术余热利用技术隔热保温技术热泵技术热管技术新型高效换热器空冷技术,“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一、燃煤工业锅炉(炉窑)改造工程 二、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三、余热余压利用工程四、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五、电机系统节能工程六、能量系统优化工程(系统节能)七、建筑节能工程八、绿色照明工程九、政府机构节

42、能工程十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4.4.7应急准备和响应,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对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作出响应,并预防和(或)减少随之产生的影响。组织应定期评审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特别是当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后。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验证上述程序。,4.4.7应急准备与响应,理解:识别潜在紧急情况和事故并制定应急预案识别出组织所有的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规定响应措施;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采取有关响应措施;预防或减少其发生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例如油管泄漏时,事故池就

43、是减少损失的措施)定期评审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应对该程序进行修订;若条件许可,组织应定期试验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的有效性。,4.5 检查与纠正,4.5.1监视、测量与评价4.5.2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4.5.3内部审核,4.5.1 监视、测量与评价,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以下方面的监视、测量和评价:a)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方案的日常运行情况;b)对照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对能源管理绩效进行评价;c) 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特性的变化;d) 定期对适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进行评价。组织应保存监视

44、、测量和评价结果的记录。,4.5.1 监视、测量与评价,理解:对象包括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日常运行情况、绩效评价、关键特性的变化、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评价等。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监测;对照基准、标杆,进行绩效评价关键特性的监视和测量合规性评价保持记录,关键特性,指对能源目标指标的实现、能源质量、节能潜力、设备能耗、能源利用效率,或能源管理绩效改进具有重大影响的特性。如:采购的煤的热值、锅炉的热效率、炉窑的温度等。,能源统计,企业能源统计根据能量流动过程划分为能源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和最终使用四个部分。企业能源统计包括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和耗能工质所消耗的能源。参见GB/T

45、16614-1996企业能量平衡统计方法,企业能源统计表,燃料收支统计表燃料消耗统计表能源加工转换日报表全厂能源消耗日报表产品工序耗能日报表能源费用构成月报表节能统计表能源成本分析表能耗分析表能源计量器具运行统计月报表企业能耗综合统计表,4.5.2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组织应建立、实施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程序中应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a)识别和纠正不符合,并采取措施减少所造成的影响;b)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产生原因,评价采取纠正措施的需求,并采取措施以避免重复发生;c)对潜在的不符合,评价采取预防措施的需求;若需要,制定并实施预防措施

46、,以避免不符合的发生;d)记录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结果;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f)所采取的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相适应。组织应确保对纠正和预防措施涉及到的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4.5.2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定义不符合: 未满足要求;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符合原因所采取的措施。理解:识别并纠正不合格、查明原因或潜在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4.5.2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理解:1) 明确职责;2) 对不符合进行调查及处理;3) 分析不符合原因,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减少由此 产生的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47、4) 分析潜在不符合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产生 对能源消耗的影响;5) 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程度及伴 随的对能源消耗的影响程度相适应。6) 涉及到文件的修改时应按规定执行,用来证明符合本 标准的要求。,4.5.3 内部审核,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的程序,内部审核程序应包括审核准则、范围、频率和方法,以及策划和实施审核及报告审核结果、保存相关记录的职责和要求,组织应定期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以便:a)判定能源管理体系是否:1)符合组织的需要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2)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和保持。,4.5.3 内部审核,b)确认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绩

48、效,其内容可包括: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综合能耗和节能量等;c)向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应根据对组织的能源管理工作的影响和过去内部审核结果,对内部审核进行策划并形成审核方案。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均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应记录内部审核的结果并将审核发现和审核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理解,定期开展内审,确定体系是否有效运行、确定体系运行绩效(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综合能耗和节能量等)、报告审核结果并采取纠正措施。,4.5.3 内部审核(理解),符合性、有效性按计划时间间隔进行内审;编制审核方案内审的目的;编制审核方案:考虑运行

49、的重要性和以前的审核结果;审核程序要求:规定审核范围、准则、频次和方法、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及相应职责。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均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实施内审的人可以是外部的,但要以组织的名义进行内审核员的能力和保持,4.5.3 内部审核(重点关注),确认能源管理绩效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重点用能设备的效率综合能耗的计算节能量,4.6 管理评审,4.6.1 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机会和变更的需求。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4.6 管理评审,4.6.2 评审输入管理评审的

50、输入应包括:a)内部审核结果;b) 与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与反馈;c) 组织的管理承诺和能源管理绩效;d) 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e)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f) 以往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g) 能源管理体系的客观变化;h) 改进的建议。,4.6 管理评审,4.6.3 评审输出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a) 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节约的持续改进措施;b) 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方针、目标、指标变更的重大决策;c) 资源需求,4.6 管理评审,理解:评审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在计划的时间间隔内评审;评审的目的:评价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内容:评价改进的机会、体系修改的需求;包括能源方针、能源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