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48221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PPT 页数:239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9页
《教育学基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9页
《教育学基础》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9页
《教育学基础》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9页
《教育学基础》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课件.ppt(2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认识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价值练习,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日常用法某同学看电影后:“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政府官员大会发言:“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家庭主妇:“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一种社会制度,方法,思想转变过程,教育的词源,英语及法语和德育的“教育”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 就是“引出”,就是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汉语的“教”的甲骨文的写法是 ,金文的 写法是 。表示成人手拿器械督促孩子的学习行为。,“学”在甲骨文中常见的写

2、法是 ,金文的 写法是 。 意思是孩子在一所房间里学习有关的知识。,结论: 从词源上看教与学是统一的,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事物,同一种活动。我国“教育”一词取代“教”与“学”是在清末民初从日本引进,逐步演化而来的。,教育家解释什么是教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子思说:“修道之谓教。”卢梭认为:“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和发展,以适

3、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分 析,有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来解释教育,有的则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教育。 他们各持各的观点,各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某些特点,但又各有自己的偏颇和局限。,从社会视角定义教育,1广义:2狭义: 3更狭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从个人视角定义教育,特朗里的“教育”定义 “成功地学习(一般地说借助于教学,但非必

4、然如此)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这里所学的应该是值得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凡使用教育一词者皆作如是观),学习方式(与培训相对而言)则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分 析:1.教育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2.教育是个耦合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的异同,学习:灌输:养育:,教育包含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的学习都是教育。例如,完全独立的自学就不是教育。,片面强调个体社会化,强调个体发展要与社会发展无条件的一致,

5、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是在日常自然状态下发生的随机的教育活动,起不到促进的作用。,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学习是个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三、教育的形态,非制度化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

6、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出现并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信息社会的教育,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功能的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第三节

7、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中国孔子的论语;中国古代的学记世界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欧洲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二、教育学的独立,培根1623年首次将“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康德最早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三、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 德国教育家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文化与教育、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实用主义教育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前苏联加里宁的论共产

8、主义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中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批判教育学 美国的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利、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法国的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超越经验普及科学,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科学的阐释教育现象科学指的是波普尔以来建构的概念,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理论是一门“临床科学

9、”启发教育时间工作这的教育自觉,是他们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练 习(一)名词解释,教育p4教育影响p6 制度化的教育 P8,(二)简答题1关于教育的起源,有四种观点,教育的神话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或圣人创造的;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类本能,因为原始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10、人的教育也主要是因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发生,其中社会生产是最根本的需要。,2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现代学校也就是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为全体大众服务,而不是仅仅为特权阶级服务。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也是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早期教育学蓬勃发展的原因。,3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类型多样化,一个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将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政治和经济的狭隘范围内。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

11、趋势相辅相成。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二)简答题,4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p20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p20,(三)论述题 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谈谈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哪里,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就其沟通二者的“中介”或“桥梁”作用论,又有以下的表现:(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2)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践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第二章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概述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实现,第一节教育功能

12、的概述一、教育功能的含义,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 这一作用有两个方面:其一,它在该活动或系统内部所具有的特定作用,这完全由该事物的结构所决定;其二,它在更大的系统中或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具有的特定作用,即该事物对其他事物的作用,这是由该事物的结构和外部事物的结构共同决定的。 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 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二、教育功能的类型,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美国社

13、会学家默顿。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个体思想意思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思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标准化教学扼杀创新精神。教育的异化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

14、功能,教育一方面可能对提高人的遗传素质、改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观念有所作用。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精神因素,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2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教育通过

15、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二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具有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自然的功能 原始时代属于自然 农业文明走出自然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信息社会重回自然,教育具有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教育传授人们征服自然的知识,具有帮助人们征服自然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

16、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一、教育功能的形成,(一)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二)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是指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有教育行动,具体包括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结构的确立、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编制以及教育手段的选择。)(三)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 教育功能的形成社会发展的期待 选择 功能取向 转化 功能行动 产生 直接的功能结束个体发展的期待,二、教育功能的释放,教育功能释放的两个环节一是产品的输入(毕

17、业生和精神文化产品)二是产品的利用(毕业生的就业,科技的转化;进一步的利用等)提高教育功能释放效益一要提高教育产品自身的素质二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练 习(一)名词解释,教育功能 P30 隐性教育功能 P32,(二)简答题,1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传递、保存文化;活化文化;选择文化;批判文化;交流、融合文化;更新、创造文化。 2教育在促进政治民主化方面的作用是:p46,(三)论述题,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谈谈怎样发挥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并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其负效应。P33-39,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

18、及其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内涵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 但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

19、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知道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可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有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定再认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藏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行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定在发

20、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民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行的各种要求。,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一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具有都必须遵循的具有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具有思想、具有理论重的教育目的,它不是一定权利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三、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依据一是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二)人的

21、依据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 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包括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流派: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观点: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流派: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观点: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人本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不能代替教育目的 第一,这两种主张虽然各含一定的合理性,

22、但都不是一个超历史德抽象公式,它们各自德合理性需联系具体德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 第二,这两种主张对我们理解人社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性是有帮助德,但二者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小结: 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就一个社会整体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化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 其次,就价值取向的事项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满

23、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或“分量相等”,应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 最后,教育无论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满足人的需要,都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没有人的发展,一切都是空话。,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适应与超越问题,适应: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肯定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超越: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德发展

24、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教育的功利价值: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即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共有性和效益,这方面的意义体现具有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井绳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民族性:涉及对之际民主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即维护问题。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忍痛或接受,进而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二)人的价值

25、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问题,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个性化:一般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得理性遵循,以及运用理性来揭示真理或把握客观对象的普遍性本质和规律,来看待或处理问题的特点等。非理性:即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非理性遵循,以及运用非理性来把握或说明客观对象或事物,来看待或处理问题。,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科技素质:指与人认识、作用与自然,与人从事物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得科学技术方面得素

26、养、品质即能力发展得水平,通常体现为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掌握即运用得能力,与此相关的思维品质、探索创新的意识、崇尚科学理性的精神。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即能力发展水平,通常体现为在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

27、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勒新的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 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

28、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四、教育目的的实现的策略,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防止教育目的实践的缺失,美国的现代小学的六项任务,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美国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学习基本技能成为家庭有效成员养成就业技能胜任公民职责善于运用闲暇时间具有道德品质,美国2061计划

29、,美国所有儿童在上学时都做好了学习的准备高中毕业率至少提高到90%美国学生在结束4、8、12年级时必须证明自己在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方面有显著的能力在科学、数学成绩方面美国学生将名列世界第一每个美国人都有文化美国所有学校没有毒品和暴力现象,1996年克林顿提出教育目标,8岁以上的儿童必须具有读写算能力12岁以上的青少年必须学会使用互联网18岁以上的青年必须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成年人必须坚持能够终身学习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练 习(一)名词解释,教育目的P56 价值性教育目的P57 操作性教育目的P57 终极性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30、P58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P63 人文素质P74 德育P79 美育P80 全面发展教育P79,(二)简答题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1957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对教育目的的最为经典的表述。 1990年,中共中央把教育目的明确地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历采体现了这样几点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

31、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要均匀地发展人全部的特性()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自由的发展。,(三)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认识并实现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第四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概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

32、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教育制度的特点1客观性2取向性3历史性4强制性,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古代社会现代社会,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大学和高等学校中学小学初级中学职业学校高级中学短期大学和大学幼儿教育机构研究生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学制,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制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从横向学校阶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教育阶段 高中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 职业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第三节 我国现行

33、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学制,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建国后的新学制,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练 习(一)名词解释,教育制度P85 学制P90 义务教育P108 终身教育P88,(二)简答题,1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2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未采走势()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切实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尤其是要确立

34、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师生关系,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教师的概念即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 :就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的产生:原始社会就存在兼职教师。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产生后出现。(奴隶社会) 教师职业的发展:人类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是指教师职业对一定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教师专业的政治地位 是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

35、为教师的政治身份获得、教师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 是指教师所得到得物质报酬,它包括工资、奖金及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福利,它是教师劳动得价值表现形式之一。教师职业的权利 主要指法律赋予职责时所享有得权利。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 是指其他职业相比教产生的,它是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内在标准。教师的从业指标有软性指标和硬性指标。,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一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 二是提供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拥有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 教师通过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

36、向学生传递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知道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学习,营造良好地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健康、快速地成长。,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地内涵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地发展过程,即由一个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地过程。包括: 专业理想地建立 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地基础上所形成地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专业知识地拓展 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 专业能力地发展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

37、的能量和本领。 专业自我地形成 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地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国外学者富勒和鲍恩认为教师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从教前关注阶段 2、早期求生阶段 3、关注教学情景阶段 4、关注学生阶段国内学者叶澜将教师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非关注”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入职教育在职培训自我教育,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教师的职业角色 学习者和学者

38、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心灵的培养者 教学活动的设计 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学生学习的榜样 学生的朋友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的道德形象 教师的文化形象 教师的人格形象,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二、学生的地位,学生的生活地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三、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含义 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学生发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和阶段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 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 整体性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生理成熟期提前 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

39、高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自我意思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心理问题增多,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因素,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 对学生的态度、领导方式、 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学生方面 主要是学生对老师的认识 环境方面 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组织环境,练 习(一)名词解释,教师个

40、体的专业性发展P117 教师的专业能力P118 教师的职业形象P124 主体性P127 人的发展P127,(二)简答题l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 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2)专业知识的拓展。 (3)专业能力的发展。 (4)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的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 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合。,2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八个方面,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

41、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 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3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4对教师职业角色的基本认识要点,(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5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三)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良性的师生关系以及怎样构建这样的师生关系。P137-138,第六章 课 程,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的组织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

42、含义,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生活改造的过程,二、课程理论流派,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第二节课程的组织一、课程目标,课程目目标的特征 整体性 阶段性 持续性 层次性 递进性 时间性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筛选法 参照法,二、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教材 教材的编排 教材的作用,三、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活动课程:有多种含义。以儿童为中心称“儿童中心课程”;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则称“生活课程”;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的,则称“经验课程”或

43、“经验本位课程”;以设计教学为方法,则称“设计课程”;强调无固定教材,则称“随机课程”。,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 “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更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核心课程:即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如美国的科学、数学合外语,英国的科学、数学合英语,中国的语文、数学和外语。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际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

44、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四、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五、课程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课程变革目标的厘定 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 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 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 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 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 科技革命推动课程

45、结构的变革 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 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 文化多元化与课程变革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 学生需要与课程 变革 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我国于1999年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了划时代的课程改革。已取得成就 第一,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力求把“集权制”与“分权制”两种体制的优势结合起来,确立“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以充分发挥中央与地

46、方在课程教材改革中的积极性。 第二,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敢于突破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等内容在各地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都占由重要地位。,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第一,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 第二,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第三,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第四,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第五,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练 习(一)名词解释,课程目标p148 课程

47、标准p150 教材p151 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也有人认为教材即教育材料,所有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资源都可以包含在教材的范围内。综合课程p153 核心课程p154 国家课程p156,(二)简答题,1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有什么不同?p152-153 2什么是核心课程?它有哪些优缺点?p154-156 3新世纪我国课程改革应当朝着什么方向去发展?p170,(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市场经济对我国普通中学课程的冲击以及我们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P163-164,第七章课堂教学,教学与教学理论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策略,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

48、、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教学的含义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水平的活动。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智育 教学的功能 教学使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学使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教学理论的一般概述 教学理论的概念 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 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教学理论的形成 教学理论发展的线索,当代主义教学理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

49、论 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程序教学的方法,认知教学理论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情感教学理论教学目标非指导性教学过程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师生关系的品质,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教学设计的含义 格斯塔弗森指出:教学设计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指导实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习的整个过程。 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 瑞奇认为:教学设计是为了便于学习各种大小不同的学科但愿,而对学习情景的发展、评价和保持进行

50、详细规划的科学。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特征 指导性 统合性 操作性 预演性 突显性 易控性 创造性教学设计的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合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合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合学习动机、状态等;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考虑如何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