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培训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培训ppt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 技术指南培训,2,第一部分 施工准备 一 施工调查 1.施工调查前应查阅设计文件和相关资料,制定调查大纲,调查结束后根据调查情况编写书面的施工调查报告 2.施工调查内容 (1)地理环境、气象、水文水质情况; (2)辅助坑道、洞口位置及相邻工程情况 (3)施工运输道路、水源、供电、通信、施工场地、征地拆迁情况、弃渣场地及容纳能力等; (4)原材料及半成品的品种、质量、价格及供应能力等。爆破器材的供应情况、供货渠道及管理方式等; (5)对隧道施工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其他问题。 3.施工调查报告除应包括施工调查的主要内容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包括工程环境、工程
2、地质、水文地质、工程规模、数量、特点; (2)临时设施方案,包括临时房屋、材料厂、施工便道及码头、电力及通讯干线等的选择、规模和标准;,1,3,(3)砂、石等当地材料的供应方案; (4)施工调查中发现的设计有关的问题和优化设计建议。 二 设计文件现场核对 1.隧道工程施工前,应重点对设计文件中的拆迁工程、工程设计方案、工程措施、大型临时工程等进行现场核对,并做好核对记录。 2.设计文件核对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设计文件相互间的一致性、系统性,是否存在差、错、漏、碰。重点是各设计专业接口工程的相互衔接; (2)隧道平面及纵断面参数计算是否正确; (3)设计工程数量计算是否正确,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内
3、容是否完整; (4)设计的洞口地形、地貌、地上、地下管线和周边建构物等是否与现场一致; (5)隧道穿越不良地质地段的设计方案、工程措施的合理性、可实施性、应急预报警系统是否完善; (6)弃渣场的结构设计、位置及容量位置及容量是否满足施工需要和环保要求; (7)洞口位置,洞口边,仰坡的稳定程度,辅助坑道的类型和位置等; (8)洞口排水系统是否完善。隧道排水与桥涵、路基排水设施及农田灌溉系统的配合、衔接是否合理,排水沟、天沟等的尺寸、深度、纵坡等排水设施的结构图是否完备、细致,4,(9)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的设置位置、规模和数量是否合理,能否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10)设计的电力、通讯、信号设施
4、及油管、气管、给排水管等拆迁工程的位置、数量是否与现场一致; 3.在设计文件核对后,应将结果及存在的问题以书面形式报送建设、设计、监理等相关单位。 三 施工方案选择及资源配备 1.隧道施工方案应根据施工条件、地质条件、隧道长度、隧道横断面、埋置深度、工期要求、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等因素综合选定。 2.地质复杂及高风险隧道应结合周边环境及现场实际情况,分析工程机水文地质资料,进行风险评估,制定施工技术方案和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3.资源配置应与隧道施工方案匹配,按照拟定的施工方案和进度安排,计算主要材料、设备、关键施工机械的数量及分阶段消耗量,确定分阶段的进料时间、储存及供应数量。 4.人力资源配置
5、应按隧道规模、进度安排、工序专业类别等要求,编制人力资源需求和使用计划,在满足施工组织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料精干高效。 四 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 1.高速铁路隧道施工应针对隧道的特殊过程、关键工序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使施工人员掌握特殊过程、关键工序的作业程序、施工方法、质量标准。了解安全、节能环保等有关注意事项。,5,2.施工作业指导书应按照标准化管理要求,将先进成熟的工艺工法、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与建设标准、质量目标、安全要求及现场施工条件结合的原则编制,做到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 3.高速铁路隧道工程作业指导书编制范围应包括隧道开挖、初期支护、地基处理、防排水、二衬衬砌、超前地质预报、
6、监控量测等。特殊岩土及不良地质隧道还应编制针对性的作业指导书。 4.施工作业指导书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试用范围; (2)作业准备; (3)技术要求; (4)施工程序及工艺流程; (5)施工要求; (6)劳动组织; (7)材料要求; (8)设备机具配置; (9)质量控制及检验; (10)安全及环保要求。 5.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应通过组织现场作业交底和人员培训,确保施工人员全面掌握作业指导书内容和要求。 五 施工技术交底 1.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交底实行分级交底制度,施工技术交底应覆盖所有参与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6,2.对项目部各部室及技术人员的交底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7、: (1)隧道地质、水文情况、围岩等级等工程概况、工程的重难点、施工调查情况; (2)安全、质量、环保、工期目标及主要节点进度计划安排等; (3)隧道总体施工组织方案、施工场地布局、大临设施及过渡工程方案; (4)总体施工顺序、技术方案,长及特长隧道及其平导、斜井、竖井的通风、运输方案;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 (5)主要工程材料、设备、劳动力安装及资金计划; (6)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段的施工方法,安全技术措施; (7)重大安全技术、环保措施; (8)主要危险源、应急预案及抢险救援机构和设备。 3.对作业队的技术交底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总体施工组织安排及施工方案,包括长、特
8、长隧道及其平导、斜井、竖井的设配置及通风、运输方案; (2)工程质量、安全、环保、进度目标及保持措施; (3)施工方法、操作规程及施工技术要求; (4)新技术、新工艺操作要求; (5)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6)施工作业指导书,7,(7)设备加工图、拼装图及使用说明; (8)试验参数及理论配合比; (9)控制测量桩撅、监控量测等; (10)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措施及抢险救援机构和设备; (11)成品保护方法及措施。 4.对作业班组的技术交底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工序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先后顺序、工序间衔接处理等; (2)施工工艺细则、操作要点; (3)作业标准和质量验收标准等; (
9、4)工程结构物尺寸、里程、中线偏位、高程等;有关施工详图和加工图,包括爆破设计、开挖轮廓、支护结构、模板制作设计、钢筋配筋、结构尺寸大样图等; (5)使用材料规格及材质要求,污工等级,施工配合比等; (6)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7)施工安全及技术措施; 5.施工技术交底应形成书面记录,并履行复核、签认手续,交底可采用会议、口头或书面形式。交底资料应留存备查。,8,9,10,6.隧道仰拱浇筑应配备仰拱作业栈桥、防干扰工作平台或仰拱模板台车。 五、辅助施工机械 1.隧道施工通风设备应根据掘进长度、运输方式、断面大小、通风方式等计算确定。通风机应配置高效节能底噪型多级风机,通风管宜选用高频热塑焊接工
10、艺加工的高强、低阻、阻燃的大直径风管。 2.隧道施工作业时,应配置粉尘检测仪、噪声计、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检测仪对粉尘、噪声、有害气体进行检测。 3.施工供风设备宜配置螺旋杆式电动空压机。 4.隧道施工采用机械排水时,应配置扬程、流量、性能与设计涌水量相适应的抽水设备,富余量不小于20%。并配有满足需要的备用电源。 5.隧道防水层铺设作业应配置专用台架。防水板焊接应配置可调温调速的自动爬行焊接机及用于局部处理的热塑焊机。第三部分 测 量 一、一般规定 1.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测量应在复测设计单位交接的测量成果基础上,根据隧道贯通误差要求,采取相应的施测方法,保证隧道的中线、水平、开挖断面、支护厚度和
11、净空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平面控制测量应结合隧道长度、平面形状、辅助坑道位置以及线路通过地区的地形地貌等,采用GPS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及其综合测量方法。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11,3.隧道长度大于1500m、水准路线长度大于5000m时,应分别进行平面和高程控制网设计。当线路平面控制网精度不能满足隧道贯通精度要求时,应建立隧道独立平面控制网,并与两端线路平面控制网联测。 4.隧道独立平面控制网应建立以隧道平均高程面为基准面、隧道长直线或曲线切线(或公切线)为纵坐标轴的坐标系。 5.隧道高程系统应与线路高程系统相同。 6.隧道洞外控制测量应在隧道开挖前
12、完成。 7.隧道两相向开挖洞口施工中线在贯通面上的横向和高程贯通误差应符合表6.1.7的规定。,12,注:1.本表不适用于利用竖井贯通的隧道。 2.相向开挖长度大于20km的隧道应作特殊设计。,13,8.利用已有控制点增设新点时,应对已有控制点进行检测,检测精度不应低于原测精度。 二、洞外控制测量 1. 洞外控制网应与线路控制网联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基础平面控制网CP I或线路平面控制网CP II精度满足隧道控制测量精度时,应复测CP I 或CP II控制网,并在此基础上加密,建立隧道施工控制网;当CP I 或CP II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隧道贯通精度要求建立隧道隧道独立控制
13、网。 (2)洞外高程控制测量应从隧道一端的线路水准基点联测至另一端的线路水准基点。 2.洞外控制测量精度应根据洞外允许横向、高程贯通中误差,结合实际布网情况确定。 3.洞外控制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3-1和表6.2.3-2的规定。,14,注:当采用GPS观测、基线长度短于500m时,一、二、三等边长中误差小于5mm。,15,4.洞外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导线、三角形控制网应沿两洞口连线方向布设成多边形组合图形,构成闭合检核条件。 (2)控制点应布设在视野开阔、通视良好、土质坚实、不易破坏的地方。 (3)视线应超越和旁离障碍物1m以上,通过水田、沙滩时,应适当增加视线高度。
14、 5.洞口控制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个洞口布设的平面控制点不应少于3个,并应便于向洞内引测导线。水准点不应少于2个。 (2)用于向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不宜短于500m。 (3)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不宜大于15 (4)洞口GPS控制点应便于采用常规测量方法检测、加密、恢复和向洞内。,16,洞口子网各控制点间应尽量通视。 (5)洞口附近的水准点宜与隧道洞口等高,两水准点以水准测量1 2站可联测为宜。 6.洞外GPS平面控制网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GPS控制网应由洞口子网和子网之间的联系主网组成。洞口子网宜布设成大地四边形,联系边应为直接观
15、测边,联系网应在不同时段观测。 (2)当洞口子网采用GPS测量困难时,可测量一条GPS定向边,其他控制点可采用全站仪测量。 (3)测量时应将选定的施工独立坐标系坐标原点和X轴方向点直接边纳入GPS控制网。 7.洞外导线控制测量应符合系列规定: (1)导线网应布设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导线环由46条边构成。 (2)导线边长应根据隧道长度和辅助坑道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结合地形条件和仪器测程确定,宜采用长边。 (3)控制网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时段进行。地形和地面条件复杂、旁边折光影响较大的地方,应选择最有利的时段观测。 8.洞外高程控制测量应根据设计测量精度进行。三等及以下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或
16、三角高程测量。 9.高程测量路线的选布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二、三等水准路线宜沿隧道进出口间的公路或车马道勘选。四等及以下高程路线应首选三角高程导线沿越岭道理勘选。,17,(2)三角高程测量路线应避开大面积水域、荒漠、公路、铁路等,减小气差影响。 10.洞外控制测量应估算洞外贯通中误差,贯通中误差应符合表6.1.7规定。根据估算的洞外贯通中误差及洞内设计贯通中误差,进行洞内控制测量设计,确定进洞联系边、洞内导线边长、测量精度及布网方式。 11.洞外控制测量成果应包括洞外控制测量坐标及高程成果、线路关系计算成果、洞口放样成果、洞内控制测量设计等内容。 三、洞内测量 1.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应采用导
17、线控制测量方法,控制导线应从测量设计确定的洞外联系边引入,洞内、外平面控制网宜以边连接。洞内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水准测量,测量精度应满足设计的洞内高程测量精度。 2.洞内导线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线边长应根据测量设计确定。 (2)导线点应布设在施工干扰小、稳固可靠、便于设站的地方,点间视线应旁离洞内设施0.2m以上。 (3)洞内导线应布设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导线环由46条边构成。长、特长隧道宜布设成交叉双导线,增加控制网的内部检核条件。 (4)洞内导线应联测开挖附近临时中线点。 4.隧道掘进长度大于2倍设计导线边长时,应进行一次洞内平面控制测量。,18,5.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完成后,应根
18、据控制测量成果及时纠正施工中线。 6.洞内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水准测量往返观测。高程控制点每隔200500m设置一对。 四、施工测量 1.洞内施工中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导线控制点测设中线点,一次测设不应少于3个,并相互检核。 (2)采用独立中线测设中线点,直线段可采用正倒镜法延伸;曲线可采用偏角法测设。 (3)用于控制衬砌的临时中线点宜每10m加密一点,加密前,应检核现有中线点与洞内导线点间的几何关系。 (4)知道开挖的施工中线可采用激光导向,并用全站仪、光电测距仪定期复核。 (5)洞内中线点应采用混凝土包桩或铁芯,严禁包埋木板、铁板和在混凝土上钻眼。 2.洞内施工高程测量可采用光
19、电测角三角高程测量或水准测量,并闭合与高程控制点。 3.隧道开挖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爆前应测设开挖断面轮廓线,并应考虑曲线隧道的中线内移值、设计加宽值以及施工误差预留值。 (2)开挖断面轮廓线可采用自动断面仪法、全站仪极坐标法或断面支距法测设。,19,(3)每一循环应测量隧道开挖断面。 4.隧道衬砌施工前,应检测洞内平面永久或临时中线点及高程点,测设衬砌台车控制点,并符合下列要求: (1)检测永久或临时中线点及高程点的平面坐标及高程,与原测成果较差不应大于5mm。 (2)衬砌台车范围内放设的隧道中线点不应少于3个,并测量其高程,同时测设相应的横断面十字线方向点。 (3)衬砌台车就位后
20、,应依据放样点检查校正,净空断面应符合设计要求。 5.采用盾构或全断面岩石掘进施工的隧道,进度前应测量机首、机尾三维坐标,反算始发时设备轴线的平面偏角、倾角及旋角。利用千斤顶校正始发姿态。倾角、旋角也可利用安装于设备上的测斜仪自动测量。 6.施工过程中,掘进设备的姿态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掘进设备的姿态参数测量应符合第6.4.5条的规定。 (2)姿态调整应根据通视条件确定。曲线地段每次换站均应测量姿态参数并调整姿态;直线地段姿态调整间接不应大于100m。 7.盾构施工的隧道,采用通缝拼装管片时,每150环应测量管片里程,通过石棉纠偏贴片调整管片方向与及管片进尺。 五、贯通测量 1.隧道贯
21、通后,应分别测量隧道横向、纵向、方向和高程贯通误差。,20,2.采用常规方法施工的隧道,横向、纵向、方向和高程贯通误差应按下述方法测定: (1)洞内采用中线法测量的隧道,应从两相向开挖方向向贯通面引伸中线,确定各自的贯通点,测量两贯通点间的横向和纵向距离,得到横向和纵向贯通误差; (2)洞内采用导线测量的隧道,应在贯通面中线附近设一临时点,通过两端导线分别测量该点坐标,计算其坐标较差在该里程处法向及里程方向上的投影值,得到横向和纵向贯通误差。测量贯通点与进出口方向相邻导线点连线的夹角,计算该夹角的理论与实测较差,求得方向贯通误差; (3)按设计的洞内高程测量精度,由进、出口端分别测量贯通面处临
22、时点的高程,计算临时点的高程较差,求得高程贯通误差。 3.采用盾构施工的隧道,隧道贯通后,应将始发端洞口控制点通过导线测量引测到接收井的地下控制点,确定贯通误差。 4.贯通误差可通过平差计算调整,并依据调整后的导线坐标调整线路中线。调整后的线路应满足隧道建筑限界和轨道平顺性的要求。超限时应分析原因,必要时调整线路。实际贯通误差宜在未衬砌地段调整。 六、竣工测量 1.长度大于800m的隧道竣工后,应采用导线测量方法进行洞内CPII控制网测量。 2.隧道竣工后,应依据洞内导线点测设线路中线、增设洞内永久水准点,测量隧道净空断面。,21,3.线路中线测设及水准点增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中线应放设
23、公里桩、百米桩。 (2)曲线起终点、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隧道进出口、隧道内断面变化点应设加桩。 (3)洞内水准点应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施测,每千米埋设1个,水准路线应起闭与隧道进、出口两端的线路水准基点。 4.隧道净空断面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隧道净空断面测量应依据竣工线路中线及高程进行。 (2)隧道净空断面测量仪器可采用测距精度不低于5mm+2ppm的全站仪或断面测量仪。 (3)隧道净空断面测量间距直线段宜为50m、曲线段宜为20m。断面变化处应加测净空断面。 第四部分 洞口工程 一 一般规定 1.洞口工程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宜避开雨季及严寒季节。 (2)隧道与相邻路基断面
24、的宽带和高程差应在路基范围内调整。 (3)紧邻洞口的桥、涵、路基挡护等工程的施工,应结合隧道施工场地布置,及早完成。 (4)洞口工程施工应减少仰坡开挖高度,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植被破坏。 (5)洞口工程施工应采取微振动以震动等情况作必要的监测。 (6)洞口临近交通道路的施工,应采取确保道路通行安全的防护和加固措施,并应对道路沉降、边坡稳定等进行监测。,22,2.施工便道的引入和施工场地的平整应尽量减少对原地貌的破坏和对洞口岩体稳定的影响。 3.洞外排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1)洞外施工期间排水应结合永久排水系统、辅助坑道设置统筹考虑,并以较短途径引排到自然沟谷中。 (2)洞外排水系统应避开不良、不
25、稳定地质体,当无法避开时,应先采取处理措施,消除隐患。 (3)洞外排水系统应避免对相邻工程及其基础产生冲击、冲刷、淘蚀及浸泡等不利影响;当难以避免时,相邻工程应采取措施。 (4)洞外排水沟渠宜采用可防止泥沙淤积的排水坡度,但应避免流速过大导致沟渠毁损,期采用的建筑材料应具有防冲涮的能力,必要是设置消能设施。 二、边、仰坡开挖及防护 1.洞口边、仰坡开挖及防护按照施工工艺流程进行施工。 2.边、仰坡开挖前应完成截排水工程,洞顶地表水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边、仰坡截、排水沟应与洞外路基排水系统良好连接;纵坡较陡时,沟身应采取设缓坡段和基座等稳定措施,沟口应采取设垂裙的防冲刷措施。 (2)对
26、不利于施工及运营安全的地表径流、坑洞、漏斗、陷穴、裂缝等,应采取封闭、引排、截流等工程措施。洞口自然冲沟、水渠横跨隧道洞口时,应设渡槽排水。,23,3.边坡、仰坡以上可能滑塌的表土、危石应全部清除,不留后患。 4.洞口边坡工程应自上而下逐级开挖支护,即使完成洞口仰坡加固、防护剂防排水工程。 三、明洞 1.明洞宜采用明挖法施工。 2.当明洞位于陡峭山坡或破碎、松软地层时,为保证施工安全,宜先施作明洞衬砌轮廓外的整幅或半幅套(护)拱,必要时还应在外侧施作挡墙,然后在套拱护顶下暗挖明洞土石方,并及时支护边墙,成形后按暗挖隧道施作明洞衬砌。 3.明洞宜及早施作,明洞仰拱应安排在明洞拱墙衬砌施工前浇筑。
27、隧道采用爆破开挖时,宜在洞身掘进适当距离后施作明洞;当隧道采用非爆破开挖时,宜先施作明洞,然后开挖隧道。 4.明洞基础应设置在稳固的地基上,当两侧墙体地基松软或软硬不均时,应采取措施加以处理,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 5.明洞衬砌结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明洞施工衬砌不侵入设计轮廓线,浇筑混凝土前应复测中线、高程和模板的外轮廓尺寸 (2)明洞混凝土的浇筑应设挡头板、外模和支架。 (3)需要时及时回填明洞,内模板支架应在回填至拱脚位置且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拆除。 6.明洞防排水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24,(1)明洞外模拆除后应及时施作防水层及排水盲管,并与隧道的防水层和排水盲管顺
28、接,排水管应排水畅通; (2)明洞施工应和隧道的排水侧沟、中心水沟的出水口及洞顶的截、排水设施统筹安排; (3)明洞外侧的排水盲管设置完成后方可填土施工,确保出水口通畅。 7.明洞回填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明洞回填应加强对防水层及排水系统的保护,不得损坏防水层及排水系统; (2)侧墙回填应对称进行,石质地层中岩壁与墙背空隙较小时用与墙身同级混凝土回填;空隙较大时用片石混凝土回填密实。回填至拱顶齐平后,再分层满铺填筑至设计高度; (3)应在小型机械分层进行拱顶回填,回填分层厚度不大于0.3m,两侧回填土面的高差不得大于0.5m。夯填超过拱顶1.0m以上后方可采用大型机械回填。 (4)表土层
29、需作隔水层时,隔水层应与边、仰坡搭接平顺,防止地表水下渗 四、洞门 1.隧道洞门应及早完成,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隧道洞门的截、排水设施应与洞门工程同步施工,当洞门顶部水沟置于填土上时,填土必须夯填密实,必要时应加以铺砌; (2)隧道洞门端墙和翼墙、挡护墙的反滤层、泄水孔、变形缝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泄水孔排水应通畅; (3)隧道洞门拱墙应与洞内相邻的拱墙衬砌同时施工,练成整体; (4)施工放样位置应准确、墙面应平顺,浇筑混凝土时应杜绝漏浆、跑摸;,25,(5)基底不得有虚渣、杂物、积水、软层,基底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超挖部分应采用同级混凝土与基础同步浇筑; (6)模板及支(拱)架应根据
30、洞门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施工工艺条件设计。 (7)隧道洞门采用端墙式时,浇筑与回填两侧对称进行,不得对衬砌产生偏压。第五部分 施工方法 一、一般规定 1.隧道施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环境条件、地质条件、隧道长度、断面大小、设备条件、工期要求、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可选择钻爆法、掘进法、盾构法、明挖法。 (1)采用钻爆法施工时,视围岩级别及断面大小等因素可选用全断面法、台阶法、中隔壁法、双侧壁导坑法等,宜优先选用全断面法或台阶法开挖; (2)围岩条件以岩石为主的长及特长隧道可采用掘进法。 2.隧道地质条件变化时,应及时变更设计,调整施工方法,做好工序衔接,并采用相应的工程措施
31、。 3.隧道开挖应控制循环进尺,最大不宜超过3.5m,仰拱一次开挖长度不应大于1倍洞径。 4.隧道开挖后,应及时喷射混凝土封闭围岩,并及早完成初期支护。采用分部开挖,初期支护设有钢架时,下部开挖后应及时安装钢架,严禁拱脚长时间悬空。,26,5.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应选用锁脚锚管(杆)、扩大拱脚、临时仰拱等措施,以控制围岩及初期支护变形量。 6.当围岩地质较差、开挖掌子面不稳定时,可采用喷射混凝土或锚杆等对其进行加固。 二、全断面法 1.全断面法是狗狗一般适用于、级围岩,、级围岩在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开挖工作后,也可采用全断面发开挖。2.全断面法施工工序示意图 1开挖;初期支护;2检底;铺底混凝土
32、 拱墙混凝土3.全断面法施工工艺流程如下:,27,4.全断面开挖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全断面法开挖时,应控制一次同时起 爆的炸药量,减少爆破震动对围岩的影响 (2)长及特长隧道应采用大型施工机械,各 种施工机械设备应合理配套,充分发挥机 械设备的综合效率;,28,三、台阶法 1.台阶法施工一般适用于级围岩,、级围岩在采取必要的超前支护措施稳定开挖工作面后也可选用台阶法。台阶法分为二台阶法、三台阶法、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等 2.三台阶法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 超前小导管;1上台阶开挖;上台阶初期支护;2中台阶开挖;中台阶初期支护;3下台阶开挖:下台阶初期支护;4仰拱开挖;仰拱初期支护;仰拱填充混凝
33、土;拱墙混凝土 3.台阶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台阶法开挖隧道时,应根据围岩条件合理确定台阶长度和高度。台阶长度不宜过长,宜控制在一倍洞径内; (2)台阶形成后,各台阶开挖、支护宜平行作业; (3)下台阶开挖,左右侧宜交错进行,29,(4)循环进尺应根据围岩地质条件和初期支护钢架间距合理确定。级围岩不宜超过2.0m,级围岩不宜超过1.5m,级围岩不宜超过1.0m。第六部分 开挖 一、一般规定 1.隧道开挖应根据施工方法、机械设备、地质条件及施工环境等因素,选择开挖方式和步骤,确定合理循环进尺及施工速度。隧道、级围岩地段、隧道浅埋、下穿建筑物及邻近既有线地段施工开挖应按照爆破安全规程采
34、用控制爆破或采用非爆破方法。 2.开挖作业应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保护围岩的自承能力。岩石隧道钻爆开挖应采用光面爆破技术,控制循环进尺及一次同时起爆药量;软岩或土质围岩隧道,宜采用机械开挖。 3.隧道开挖断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开挖断面应以包括预留变形量在内的设计轮廓线为基准,考虑贯通测量误差和施工误差等因素适当加大。 4.开挖轮廓线应采用有效的测量后端进行控制,轮廓线和炮眼位置宜采用激光指向仪、隧道激光断面仪、全站仪等配合测定。 5.开挖爆破作业不得危及支护结构、机械设备及人员安全。钻眼及装药作业应分区定人。爆破后应及时清理危石,清理工作宜采用机械作业。 6.隧道贯通前,两开挖工作面相距不小
35、于40m时,应加强联系、统一指挥;距离15m时,应从一端开挖贯通。 7.并行隧道同向开挖的两个工作面应保持合理的纵向距离,不宜小于30m;隧道净距较小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后开挖隧道队先开挖隧道产生不良影响。,30,8.爆破器材的运输、贮存、检验、加工、使用和退库、销毁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现行爆破安全规程的规定。 二、超欠挖控制 1.隧道开挖的允许超挖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cm) 注:1.本表使用炮眼深度不大于3.0m.炮眼深大大于3.0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另作规定。 2.平均线形超挖值=超挖横断面积/爆破设计开挖断面周长(不含隧底)。 3.最大超挖值是指最大超挖处至设计开挖轮廓线的垂直距离
36、。 2.隧道应严格控制欠挖。岩石个别突出部分(每1m2不大于0.1m2)欠挖不应大于5cm. 3.隧道超欠挖可按下表方法测量。,31,隧道超欠挖的测定方法 三、钻爆作业 1.隧道开挖应根据地质条件、开挖断面、开挖方法、掘进循环进尺钻眼机具、爆破器材要求等进行钻爆设计。钻爆设计应根据爆破效果不断调整爆破参数 2.钻爆设计的内容应包括炮眼(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底板眼)的布置、深度、斜率和数量,爆破器材、装药量和装药结构,起爆方法和爆破顺序,钻眼机具和钻眼要求、主要技术指标及必要的说明等。3.掏槽形式应根据钻眼机具、隧道断面大小、循环进尺、围岩级别及爆破震动等要求选择直眼掏槽或楔形掏槽。4.岩石
37、隧道光面爆破一次开挖进尺不宜大于3.5m,爆破参数应通过实验确定。,32,5.炮眼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光爆层周边眼应延隧道开挖断面轮廓线布置,内圈眼布置应满足周边眼抵抗线要求; (2)其余辅助眼应交错均匀布置在光爆层内圈眼与掏槽眼之间,间距应满足爆破岩石块度的需要; (3)周边炮眼与辅助炮眼的眼底应在同一垂直面上,掏槽眼应加深10-20cm。 6.隧道爆破应根据地质、水文条件及环境保护要求选择适当的炸药品种和型号,掏槽眼宜选用高猛度或高爆力的炸药。 7.起爆网路宜采用导爆管和非电毫秒雷管,雷管段位的选用应便于操作及满足设计所需的段位数。必要时可采用电子延时电雷管起爆。 8.常用的周边眼
38、装药宜选用小直径连续装药或间隔装药结构;岩石较软时,可采用导爆索装药结构;眼深不大于2m,可采用空气柱状装药结构。其他炮眼应采用连续装药结构。应采用反向装药结构,提高炸药的能量爆破效果;有瓦斯、煤层爆炸危险的开挖工作面采用正向装药结构。 10.浅埋、软弱破碎围岩、邻近有建筑物等特殊地段爆破,应监测洞口附近的建筑物、浅埋隧道地表的建筑物、相邻隧道或地下构筑物等爆破振动。爆破振速的扰动范围,质点振动速度应符合现行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的规定,振速超过规定应调整爆破设计参数。 11.特殊环境条件下,爆破作业应对噪声、空气污染和粉尘进行监测和控制。 12.钻眼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33,(1)
39、爆破炮眼数量、位置、深度及斜率应符合钻爆设计要求。掏槽眼眼口间距和眼底间距的允许误差为5cm;辅助眼眼口间距允许误差为10cm;周边眼眼口位置允许误差为5cm,眼底不得超出开挖断面轮廓线15cm。钻孔作业高度超过2.0m时,应配备与开挖断面相适应的台架; (2)开挖面凹凸较大时,应按实际情况调整炮眼深度及装药量,使周边眼和辅助眼眼底在同一垂直面上; (3)钻眼完毕,应按炮眼布置图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炮眼应重钻,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装药; (4)凿岩台车钻眼应符合台车的构造性能要求。 13.装药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1)装药作业与钻孔作业不得同一开挖面进行。 (2)炮眼装药前应对装药
40、开挖工作面附近进行安全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处理。 (3)装药前应进行清孔,清除炮眼内的岩粉、积水。使用压缩空气吹眼器时应避免炮眼内飞出的岩粉、岩块等杂物伤人。 (4)炮眼清理完成后,应检查炮眼深度、角度、方向、炮眼、内部情况,处理不符合要求的炮眼。炮眼缩孔、坍塌或裂缝时不得装药。 (5)装药宜采用装药机。正向装药的起爆药卷最后装入,起爆药卷和所有的药卷的聚能穴朝向眼底;反向装药起爆药卷首先装入,起爆药卷和所有哦的药卷聚能穴朝向眼外。,34,(6)装药的炮眼应采用炮泥堵塞。炮泥宜采用粘土和沙混合制作,炮泥应干湿适度。光面爆破周边眼堵塞长度不宜小于炮眼深度的1/2,深度12.5m堵塞长度不宜小
41、于0.5m,深度超过2.5m堵塞长度不宜小于1m. 14.起爆宜采用非电毫秒管、导爆管或导爆索系统。 15.连线起爆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次起爆前,爆破员应仔细检查起爆网络 (2)在同一开挖断面上,光面爆破起爆顺序应由内向外逐层起爆 (3)延迟时间宜采用孔内控制 (4)起爆人员必须最后离开起爆地点,并在有掩护的安全地点起爆。 (5)爆破前必须清点人数,确认无误后,方可下达起爆命令。起爆人员接到起爆命令后,必须发出爆破警号,并等待5S后方可起爆。 (6)处理瞎跑(残炮)必须在爆破员直接指导下进行,并应在当班处理完毕;当班未处理完毕,必须向接班爆破员现场交接。 16.实施爆破时,所有人员应撤
42、至不受有害气体、振动及飞石伤害的安全地点。安全地点至爆破工作面的距离,应根据爆破方法与装药量计算确定,在独头坑道内不得小于200m。 17.爆破效果应符合下列要求: (1)硬岩无剥落,中硬岩基本无剥落,软弱围岩无大的剥落或坍塌。开挖轮廓符合设计要求,开挖面平整。 (2)隧道两次爆破形成的接茬错台,采用凿岩机钻眼时,不应大于15cm;采用凿岩台车钻眼不应大于25cm. (3)隧道进尺达到钻爆设计要求,渣块块度满足装运要求。 (4)隧道爆破周边眼痕迹保存率,硬眼不应小于80%,中硬岩不应小于60%,并应在开挖轮廓面上均匀分布。,35,18.提高光面爆破效果可采用下列技术措施: (1)周边轮廓线和炮
43、眼向放样宜采用隧道激光断面仪或其他类似的仪器,周边轮廓线的放样允许误差为2cm。 (2)周边眼开眼位置应视围岩软硬调整:硬岩在轮廓线上;软岩可向内偏移510cm。 (3)减小周边眼外插角度,孔深不小于3m时外插角的允许斜率宜为孔深的5%;孔深大于3m时外插角斜率宜为孔深的3%;外插角的方向应与该点轮廓线的法线方向一致。第七部分 钻爆 一、一般规定 1.隧道施工爆破后应及时清除开挖作业面石渣。独头掘进较长的隧道,根据经济技术比选及弃渣条件,可采用转渣倒运的方式。 2.隧道施工装渣运输方式应根据断面大小,施工方法、机械设备及施工进度等要求综合考虑,可选择汽车运输、轨道运输及皮带运输方式。 (1)正
44、洞、平行导坑、横洞及综合坡率i10%的斜井,宜采用汽车运输方式。 (2)独头掘进大于3000m的单线隧道可采用轨道运输方式。i27%的斜井,根 据经济技术及环境条件比选,可采用皮带运输方式。 3.隧道运输应建立运输调度,根据施工进度编制运输计划,协调组织,统一指挥,提高运输效率。 4.隧道运输应设置警示标志牌及声光信号。,36,5.施工中仰拱、铺底应适时跟进开挖作业面,改善洞内运输路面条件。 6.隧道仰拱、防水板、拱墙衬砌等的施工设备,应充分考虑与隧道运输相适应,并设置信号、标志予以警示。 二、汽车运输 1.运输车辆应定期检查制动、转向系统和安全装置的完好性,大型自卸汽车应设置示宽灯或标志。
45、2.斜井内长距离坡道运输系统,应在适当位置设置避难车道和缓坡道。 3.运输车应在挖装机械发出信号后,方可进入或驶出装车地点。 4.汽车运输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施工作业地段的行车速度不得大于15km/h,成洞地段不得大于25km/h。 (2)单线隧道可结合避车洞位置,间隔150300m设汽车调头位置。 (3)自卸汽车卸渣时,应将车辆停稳制动,不得边卸渣边行驶;不得在坑洼、松软、倾斜的地面卸渣;卸渣后应及时使车厢复位,严禁举升车厢行驶。 5.严禁汽油机械进洞,内燃机应由尾气净化装置。 三、弃渣 1.隧道弃渣应充分利用,弃渣场应综合自然环境、人文景观、运输条件、弃渣利用等因素进行规划。 2.弃渣
46、应做到先挡后弃,并做好防护、排水、绿化等配套工程。 3.弃渣应按照设计的位置和容量弃土。如现场与设计不符,应按程序进行变更设计。 4.应避免在路堑上方弃土,严禁在膨胀土、黄土路堑边坡上方弃土。严禁在不良地质体、不稳定斜坡、软弱地基上弃土。,37,5.弃渣场周边应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当弃渣场规模较大时,应在顶面设置排水沟,坡面采取植被防护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影响生态环境。第八部分 支护、衬砌与基地处理 一、一般规定 1.隧道支护、衬砌施工时,中线、水平、断面和净空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不得侵入隧道建筑界限,放样时可将设计的轮廓线扩大5cm。 2.隧道施工应根据设计文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
47、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地段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支护施工方案。 3.隧道超挖部分应采用喷射混凝土或衬砌混凝土回填。 4.初期支护与围岩应成为整体的支护体系,防水层、衬砌应与初期支护紧密贴合,并符合下列要求: (1)喷射混凝土应与岩面、初喷混凝土面、钢架、钢筋网等基面密贴。 (2)除防排水结构外,初期支护内不得留有空洞和间隙。在初期支护中增设排水板、排水盲管等防排水结构必须另行设计。 (3)防水层基面应平整,并应符合技术指南第14.3.3条的要求,防水板的固定应松紧湿度。 (4)衬砌拱顶应做压浆回填。 二、超前小导管 1.超前小导管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38,(1)沿隧道拱部均匀布设;环向间距应符合设计
48、要求,宜为30-50cm;外插角宜为10-15。 (2)小导管应按设计长度施作,应大于2倍循环进尺,宜为3.5-5.0cm,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m。 (3)应与钢架构成联合支护。 2.小导管材质和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宜采用42cm的无缝钢管,前端做成圆锥状,在后端焊接钢筋箍,管体不是梅花形溢浆空。 3.小导管的钻孔,安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小导管的安设应采用引孔顶入法。 (2)钻孔方向应顺直。 (3)钻孔深度和直径应与导管匹配。 (4)钻孔采用吹孔法清孔。 (5)小导管口应安装空口阀门,外露长度不宜小于30cm。 4.小导管注浆应符合下列要求: (1)注浆应采用注浆泵注浆,为加速注浆,可
49、安装分浆器同时多管注浆。 (2)配制好的浆液应在规定时间内注完,随配随用。 (3)注浆顺序为右下至上、浆液先稀后浓。 (4)注浆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使浆液充满钢管及其周围的空隙。三、其他超前支护,39,1.初期支护开挖掌子面自稳能力差、易坍塌应采用喷混凝土封闭、锚杆加固等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掌子面喷混凝土加固应在开挖后立即进行,厚度不小于10cm。 (2)锚杆加固宜采用玻璃纤维锚杆或其他易拆除的锚杆。 四、初期支护 1.初支支护应在开挖后及时试做,以控制围岩变形,防止坍塌。 2.锚喷支护施工中,应做好锚喷支护施工记录,并检查喷射混凝土的强度、厚度、平整度及锚杆抗拔力等。 (1)喷射
50、混凝土 1.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喷混凝土应采用湿喷工艺,特殊地质条件下不能湿喷时另行设计。 2.喷混凝土应与岩面、钢架、钢筋网密贴,不得留有空洞和间隙,初期支护与围岩应成为整体的支护体系。 3.喷混凝土必须满足设计的初期强度、长期强度、厚度及其与围岩粘结力要求。设计无明确要求时,喷混凝土3h强度应达到1.5Mpa,24h强度应达到10.0Mpa。 4.喷混凝土配合比应满足设计强度喷射工艺的要求,并通过试喷确定。湿喷混凝土水胶比不大于0.5,水泥(胶凝材料)用量不小于400kg/m3。 5.喷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40,(1)初喷混凝土应在开挖后及时进行,厚度不小于4cm。 (2)初喷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