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分类鉴赏之登赤壁矶【宋】韩驹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17036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分类鉴赏之登赤壁矶【宋】韩驹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诗歌分类鉴赏之登赤壁矶【宋】韩驹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诗歌分类鉴赏之登赤壁矶【宋】韩驹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诗歌分类鉴赏之登赤壁矶【宋】韩驹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诗歌分类鉴赏之登赤壁矶【宋】韩驹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分类鉴赏之登赤壁矶【宋】韩驹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分类鉴赏之登赤壁矶【宋】韩驹课件.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水,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下列题目: 登赤壁矶 韩驹 缓寻翠竹白沙游,更挽藤梢上上头。 岂有危巢尚栖鹘?亦无陈迹但飞鸥。 经营二顷将归老,眷恋群山为少留。 百日使君何足道,空余诗句在江楼。,注释补充,注:(1)据张邦基墨庄漫录载:“靖康初,韩子仓知黄州,颇访东坡遗迹。常登赤壁,而赋(指东坡前后赤壁赋)所谓栖鹘之危巢不复存矣,悼怅作诗而归。” 岂有危巢尚栖鹘?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

2、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注释补充,注:(2)经营二顷:史记苏秦列传:“使吾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2、“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肥阳,二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多金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城边)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二顷田:指供温饱的田产,或用作归隐之词。,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登赤壁矶的过程,“寻”和“挽”点明了题目中的“登”。B、颔联写登上赤壁矶后所见,暗用了苏轼后赤壁赋句意,说自己登上赤壁矶

3、已不再见到当年栖鹘的危巢,也看不见从前苏轼贬谪黄州的陈迹。C、颔联景中有情,将怀慕前贤之情与世事沧桑之感寓于写景中,给人一种空廓虚无之感。D、尾联是说在黄州当百日地方长官,与苏轼那样的大文豪相比实在不相称,又为自己的诗句能留在江楼而感到无比的高兴。D(要点:本诗末句是说自己被贬黄州,无比惆怅失落,为只能赋诗题诗而自嘲。并无高兴之意。一个“空”字可证,“空”,只,仅仅。),2、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加以解析。经营二顷将归老,眷恋群山为少留。颈联写作者登赤壁矶所感 上句用了苏秦的典故,借“经营二顷”表达自己因人世沧桑而兴归隐之心,希望经营田园以返乡终老; 而下句则说由于眷恋这里的山川风物

4、的壮美,又不能不为之少留时日。 这两句既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志,又赞美了这里的壮美景色。(要点:先分说,再总说。情感离不开细节和诗意,故要结合诗意而说感情),三、田园,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下列题目:二月二日出郊王庭珪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初出郊时,大雾微雨,连城池都看不见了,其中“失”用得好,秦观曾写出的“雾失楼台”句亦同样工妙。B. 颔联写雾消天晴后的景色,着重描写了天、山、云、石,从大处着笔。C. 颈联是近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

5、描绘了烟村、黄鹂、麦陇、紫燕,烘托出一片春日的生机。D. 尾联描绘清晨罢牛耕,放牧归村,是一幅农家乐图,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惆怅之情。D(要点:本诗无比愉悦,本无惆怅之意。),2、颔联描写生动,苏轼在新城道中亦有类似的句子“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请比较两者的优劣异同。(新城道中前两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相同: 两诗都描写了清晨雨过天晴的景象,都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2、颔联描写生动,苏轼在新城道中亦有类似的句子“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请比较两者的优劣异同。相异: 苏轼描写了雨后早晨,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山峰仿

6、佛戴上了一顶白丝棉的帽子,一轮朝日正冉冉升起,远望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铜钲。景物描写以静态为主。王诗主要描写景物的动态,原来在下雨,天忽然放晴,山把原来的雾幔卷起来,云故意作态笼在山石上还没散去,就像给山石披了件衣服似的。比较优劣: 王诗比苏诗更凝练曲折,而且将天、云、山、石写得好像全都活起来了一般,更富于动感和情态美。,四、边塞,阅读下面李益的两首诗,然后完成下列题目:塞下曲 听晓角伏波惟愿裹尸还, 边霜昨夜堕关榆,定远何须生入关。 吹角当城汉月孤。莫遣只轮归海窟, 无限塞鸿飞不度, 仍留一箭定天山。 秋风卷入小单于。,用典故,伏波惟愿裹尸还。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马援曾封为伏波将军,他说:

7、“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女子手中邪?”定远何须生入关。典出自后汉书班超传: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用典故,莫遣只轮归海窟。出自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觳晋人与姜戎要之觳而击之,匹马只轮无返者。”“海窟”,原义为大海,这里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在此表明了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态度。仍留一箭定天山。 出自旧唐书薛仁贵传: 薛镇守边疆时,九姓突厥十余万人来挑战,仁贵在天山连发三矢,射杀三人,余部都下马请降,军中歌道:“将军

8、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一箭是概称。 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这里是说杀敌不仅要彻底,还要留下得力将士,继续镇守边关。,四、边塞,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塞下曲前两句,诗人一褒一贬,充分表露诗人怀着必死之心,誓以生命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B、“莫遣只轮归海窟”,表明要像春秋时晋和戎联合起来击败秦军一样,不让敌人逃走一个,表达了要彻底消灭敌人的决心和勇气。C、听晓角前两句是说边塞树叶已尽,边城上一片孤月悬照,此刻响起了角声,悲凉哀伤。D、听晓角最后一句,侧面描写听晓角,秋风呼啸,又加入了“小单于”的合奏,角声更为凄厉,甚至连本来南飞的鸿雁也吓得不敢飞过关城再向南飞行了。D(尾句意为:

9、连南飞的鸿雁也被这悲凉哀伤的角声所吸引,因而徘徊不进),2、这两首边塞诗同为李益所写,但写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塞下曲运用大量典故,抒发杀敌报国的壮志,也表达了诗人对边防的关心。听晓角寓情于景,表现了边塞的荒凉和征人(戍边之人)的悲苦。,听晓角赏析,这首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诗中只有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既没有明白表达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诗篇采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从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见篇外。诗的前两句“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是以环境气氛来烘托角声,点明这片角声响起的地点是边关,季节当深秋,时间方

10、破晓。这时,浓霜满地,榆叶凋零,晨星寥落,残月在天;回荡在如此凄清的环境气氛中的角声,其声情会是多么悲凉哀怨,这是不言而喻的。从表面看,这两句只是写景,写角声,但这是以没有出场的征人为中心,写他的所见所闻,而且,字里行间还处处透露出他的所感所思。首句一开头,写霜而曰“边霜”,这既说明夜来的霜是降落在边关上,也写出了征人见霜时所产生的身在边关之感。次句在句末写到月,而在月后加了一个“孤”字;这不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零零的,更是写地上的人看到这片残月时的感觉也是孤零零的。,长期身在边关的李益,深知边声,特别是边声中的笛声、角声等是怎样拨动征人的心弦、牵引征人的愁思的;因此,他的一些边塞诗往往让读者从

11、一个特定的音响环境进入人物的感情世界。如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云。“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从军北征诗云:“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两诗都是从笛声写到听笛的征人,以及因此触发的情思、引起的反应。 这首听晓角诗,也从音响着眼下笔,但在构思和写法上却另有其独特之处。当人们读了诗的前两句,总以为将象上述二诗那样,接下去要由角声写到倾听角声的征人,并进而道出他们的感受了。可是,出人意料之外,诗的后两句却是:“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原来诗人的视线仍然停留在寥廓的秋空,从天边的孤月移向一群飞翔的鸿雁。这里,诗人目迎神往,驰骋他的奇特的诗思,运用他的夸张的诗笔,想象和描写这群从塞北飞到南方去的候鸟,听到秋风中传来画角吹奏的小单于曲,也深深为之动情,因而在关上低回留连,盘旋不度。这样写,以雁代人,从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层地写出了角声的悲亢凄凉。雁犹如此,人何以堪,征人的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