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文献阅读读书报告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24768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类文献阅读读书报告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建筑类文献阅读读书报告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建筑类文献阅读读书报告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建筑类文献阅读读书报告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建筑类文献阅读读书报告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类文献阅读读书报告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类文献阅读读书报告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献阅读读书报告,2014.12,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建筑十书 Ten books of Architecture,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GREEN ARCHITECHURE,封面说明: 风土建筑是绿色建筑师法的对象,本封面图片为印尼Sumba岛民居协力造屋的景象,其高耸的屋顶内部为祭拜祖灵的神圣空间,生活、生态、生产三生一体,象征绿色建筑最珍贵的精神。,书 名: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 丛 书 名:绿色建筑著 译 者:林宪德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书 号: ISBN 978-7-112-0923-9,林宪德,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1977成功大学建筑系毕业,1984获日

2、本东京大学建筑工学博士。 近来对于建筑省能、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推广不遗余力,目前则将研究领域扩展至都市层面,致力于城乡生态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多已落实于建筑相关法令 ( ENVLOAD、PACS、绿建筑九大指标等 ),同时,也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落实于建筑设计之中 (嘉义市228纪念馆、射日塔等),是兼具科技及人文素养之建筑学者。 1986非洲传统建筑 1988被历史遗忘的建筑 1989建筑秏能评估之研究 1990为您的住宅把脉 1994现代人类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科学之一) 1994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的解说与实例 1996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计画(生活环境科学之二) 1997建筑节能法规的解说与实例专

3、辑 1997建筑风土与节能设计亚热带气候的建筑节能计画(生活环境科学之三) 1997建筑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空调系统耗能系数PACS (生活环境科学之四) 1999城乡生态 2000绿建筑设计技术汇编 2002旧有建筑物屋顶隔热节能改善工程设计手册 2002旧有建筑物外遮阳节能改善工程设计手册 2002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2003年版 2002建筑节能法规的解说与实例专辑2003年版 2003建筑节约能源设计规范与实例2003年版 2003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 2004永续校园的生态与节能计画,本书简介 ,绿色建筑是当今全球建筑界最流行的议题,但许多人对绿色建筑仍有很深的误解。本书包含了大量亚洲和世

4、界各国生态气候与耗能的案例分析,使内容更具地方特色与国际视野。本书以古西洋神话Ouroboros神兽传说为序幕,展开生态气候的绿色建筑理论,最后以当今许多绿色建筑政策追求高科技与商业化的陷阱为隐忧,提出理想的绿色建筑发展远景。 本书是作者绿色建筑研究的精华,作者希望的绿色建筑应该是更便宜、更自然、更有效益、更无公害的生活智慧,让人类能享受更久的朝日夕阳,让子孙的明天更有希望。本书是建筑设计人员、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政府官员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本书适用于建筑设计人员、规划师、房地产商、政府官员以及相关专业师生。,绿色建筑就是生态、节能、减废、健康的建筑,也是“建筑资源利用的四倍数革命”。许多人常存

5、在“高科技终会拯救人类”之幻想,以为绿色建筑必须花更多钱、投资更多设备,事实上正与绿色建筑的精神背道而驰,常造成以“更无效率的新科技替代更高效率的传统技术”的荒谬。地球只剩五十年,必先考虑更便宜、更自然、更有效率、更无公害的“四倍数绿色建筑设计法”才能救急,这些方法通常只是“俭朴无华的建筑设计、有效率的材料力学、重复使用的家具建材、小巧的遮阳板,韵律变化的阴影、最少管理的自然庭园景观”而已。,作者自序 ,目录架构 ,第一章永远的欧伯罗斯第二章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第三章建筑的通风文化第四章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第五章建筑水循环设计第六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第七章建筑CO2减量设计第八章绿色营建 第九章

6、绿色建筑的隐忧 附录一世界绿色建筑评估系统发展简史附录二台湾地区建材生产及运输CO2排放量表,第一章 永远的欧伯罗斯,欧伯罗斯(Ouroboros)怪兽美国明尼苏达州Ouroboros生态住宅(1974年),今天所面临的地球环境问题,已不是自给自足的Ouroboros住宅式之隐居生活所能解决。生活在工商社会的人们,不可能在家中同时兼作种菜的农夫、捕鱼的渔翁及修理太阳能板的工程师。本书所谈的“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建筑的尺度扩大至地球规模,希望整个居住环境能像Ouroboros一样,整个建筑产业能自我循环、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第一章 永远的欧伯罗斯,绿色建筑起源于能源危机“风土建筑”与“生态

7、建筑”两大思想脉动,“风土建筑”:“绿色建筑”的最高境界在于师法自然、顺应风土。自古以来一些生长于各种气候下的传统民居,有着极高的自然环境设计的智慧,值得现代建筑借鉴。受此思想影响,许多建筑师纷纷转向一些没有受到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建筑”、“传统民居”去追求灵感,去挖掘“地方风格“、 “乡土特色” 。 “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思想脉动可以说是对机械文明提出严重控诉的环境设计理论,萌芽于1960年代的生态学,受到生物链、生态共生思想的影响,对过分人工化、设备化环境提出彻底的质疑。“生态建筑”强调使用当地自然建材,尽量不使用近代能源及电化设备。,第一章 永远的欧伯罗斯,建筑产业破坏山林、耕地、河道、

8、生物物种等等建筑产业是高污染产业建筑物也可以是鸟类杀手,小结 ,21世纪是资源浪费全球化、环境风险全球化的时代。如今地球每秒钟就有一人饿死,每分钟就有30公顷的雨林遭到破坏,每小时就有一种动物灭绝,每天就有60种植物灭绝(Franz Alt,2005中译本,P20)。尤其全球有一半资源消耗于建筑产业中,不谈绿色建筑显然已非人类可持续生存之道。 绿色建筑起源于1970年代初期能源危机的“节能建筑”风潮,后来结合“风土建筑”、“生态建筑”的环境设计理念,现在更融合了最新的地球环保评估与生命周期评估LCA(life cycle assessment),而成为崭新的建筑科学体系。今天的绿色建筑,与过去

9、的“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在环保尺度上已是截然不同的层级。它已经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诗歌,而是彻底从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枯竭、资源短缺、生物多样化恶化等地球尺度,来塑造整体建筑文化的环保生活哲学。 绿色建筑政策贵在有一套简便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英国的BREEAM、加拿大的GBC、美国的LEED、中国台湾的EEWH、日本的CASBEE、中国大陆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的发展、普及与深入。,第二章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谈论绿色建筑,必应先有正确的建筑风土美学修养,否则支离破碎的解读绿色建筑技术,只会见树不见

10、森林从而无所适从。现代机械设备提供了环境控制的无限科技,但却使建筑物日渐丧失气候调节能力,也让建筑与都市丧失地方风貌。 本章通过绿色建筑的生态气候理论来提供部分答案,不但由全球气候来探索传统风土民居,同时以科学量化的建筑耗能特性,来探讨建筑的绿色风土美学。,玻璃大楼混淆建筑风土 玻璃大楼起源于温室建筑(寒带气候) 大玻璃建筑师能源杀手大玻璃建筑不适合寒冷气候的原因,在于玻璃的保温性能永远比不上外墙;大玻璃建筑不适合热带气候的原因,在于玻璃窗的遮阳性能永远比不上不透光的外遮阳与外墙。,第二章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人类生活圈与建筑环境技术的发展史 人类发源于热带 人类以“穴居”与“火塘”征服寒带

11、人类以“干栏”与“吊床”征服雨林 人类以“帐篷”与“泥土”前进沙漠 热湿气候是最难控制的气候,第二章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建筑气候风土论 Bergmann法则:温血动物为了适应不同的寒暑气候而改变其形体大小。 Bergmann法则与人类的演化、人类的建筑文化,第二章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在建筑上调节气候最主要的技术,莫过于控制室内外的“气温差”及“日射量”两 项气候因素。调节“气温差”的建筑技术就是“保温”,而调节“日射量”的建筑技术就是“遮阳”。任何一种建材都有“保温”与“遮阳”的双重功能,所谓良好的建筑气候对策,事实上就是针对当地气候选择最佳的“保温”与“遮阳”组合而已。就“保温”的观点来

12、看,越大型、越集中、越方圆的建筑形态,越可减少散热面积而适于寒冷气候。反之热湿气候的居住形态为了消暑散热,则适合规模小、分散、凹凸多、遮阳多的造型。我们可将北方民居视为一种保温特色的“保温文化”,而南方民居是以防暑功能的“遮阳文化”,我们甚至可由“保温”与“遮阳”的技术原理,来展开说明“建筑气候风土论”。,第二章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建筑气候风土论”的建筑美学 寒冷气候“保温文化”,就是“墙面文化” 防止“由内向外的热损失”。 干燥气候的“保温文化”是另一种“墙面文化” 抑制“由外向内的热取得”。 热带的“遮阳建筑美学”,甚至可称为“屋顶文化” 热带传统民居都具有大大的屋顶、深深的遮阳,甚至

13、可以没 有墙面,但不能没有屋顶。 泛亚热带的“保温遮阳并重文化”建筑美学 适中的开口 丰富的阴影 充分的通风,第二章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第二章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小结 ,推行绿色建筑必须顾全建筑美学,这样建筑文化才会可持续发展。然而建筑美学到底是什么,都市风格到底是什么?“建筑气候风土论”似乎是一把解惑之钥。所谓都市风格、建筑美学并不需要什么伟大的工程来体现,只要是符合气候、生态、节能的绿色设计,自然会呈现其风土特色。本书所谈的建筑气候风土美学,以“保温文化”、“遮阳文化”、“遮阳保温并重文化”为寒冷干燥、热带与泛亚热带气候的建筑表现,建筑设计者应引以为建筑风土表现的座右铭。其中虽然热带与

14、亚热带的细微差异在于:热带气候可以设计无外墙的开放式亭台建筑,而亚热带气候因有短暂寒冬与台风需要明显的外墙构造。但无论如何,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的建筑物对于遮阳、遮雨、露台等功能构件均有强烈需求,其建筑风格应该呈现“轻巧谦虚、阴影韵律”的特色才对。 在空调设备与玻璃科技的普及化中,建筑设计者常丧失了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能力,放弃了固有的“南遮阳、北保温”的建筑纹理。这样,千篇一律的透明亮丽的大玻璃建筑,成为“千城一面”的无表情的都市景观,并因而造成地球能源危机。以气候能源为科学根据的“建筑气候风土美学”,希望能提供建筑造型设计的省思,以摆脱过去媚俗、跟风、抄袭的桎梏,并开创出一套有自主性、有地方文化

15、、适合气候风土的绿色建筑美学。,第三章 建筑的通风文化,良好的建筑通风设计,是减低建筑空调耗能的先决条件,是最自然的建筑节能手法,也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气候调节对策。本章以气候观点,归纳出北方的“封闭型通风文化”与南方的“开放型通风文化”,作为建筑通风造型设计的参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浮力通风”与“风力通风”的设计。,台风建筑文化 在北纬15以上的东亚太平洋沿岸,多为台风地区。 在南北纬5以下的赤道附近,为无台风带。 台风对建筑造型的限制条件,乃是识别东亚民居文化的一种建筑生态指标,也是东亚民居研究者必须铭记在心的建筑风土观。,第三章 建筑的通风文化,干热气候的通风塔建筑文化 中亚至北非沙漠一

16、带,人们通常在通风塔内摆设水盆或是淋湿的草席,利用水分的蒸发冷却作用,让通过的气流变成湿润的凉风,以改善当地的干热气候。,第三章 建筑的通风文化,干栏民居的通风除湿智慧(热湿气候) 热湿气候的自然蒸发冷却作用远不如干热气候,而是室内外温差小的热湿气候中,通风塔的性能也远不如干热气候。因此热湿气候地区的人们,自古利用对流通风技术,来争取微弱的蒸发冷却作用,以获取“通风除湿”之凉意。发挥此“通风除湿”的最高智慧,莫过于采取“干栏”的居住文化,以即以柱子将建筑物架高,把人体生活层提升于最大风场中,以争取最大的蒸发冷却与干燥除湿效益。,第三章 建筑的通风文化,必要换气量的需求 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尤其在寒

17、冷地区严重。 在汉语中有“通风”、“换气”两个不同名词,但英文却只有“Ventilation”一词。“通风”之用语通常着重于“舒适性要求”,而“换气”之用语则放眼于把不健康的污浊空气换成新鲜外气的“健康性要求”,因此我们可说:“换气”乃是封闭型的通风,而“通风”乃是开放型的换气。有鉴于此,本章提出“北方封闭型通风文化”与“南方开放型通风文化”的相对观点,来论述建筑通风造型的设计理论。,第三章 建筑的通风文化,封闭型通风文化 在北方寒冷气候,建筑必须同时注重气密性与保温性,其通风设计只是维持生命安全的最小必要换气量即可。 新风量一般不直接吹拂过人体表面 浮力原理,烟囱效应开放型通风文化 理想的通

18、风方式是将新风吹越过人体,以达到直接蒸发冷却作用 亭台建筑、干栏建筑,第三章 建筑的通风文化,通风的定义 “风力通风”,是利用风压来进行换气之行为,它必须藉由风速之气流才 得以替换空气。 “风力通风”是利用水平风压来推进气流,较适用于热湿气候的“开放型通风文化”。 “浮力通风”,是利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之浮力原理来进行换气之 行为。 “浮力通风”是利用垂直气温差的吸力来引导气流,较适用于较凉爽气候的“封闭型 通风文化”,第三章 建筑的通风文化,浮力通风设计 利用中庭烟囱效应的通风设计 通风塔建筑设计,第三章 建筑的通风文化,风力通风设计 善用季节风与地形风 “深度小于14M”的平面布置 热

19、湿气候的多孔隙导风建筑文化,第三章 建筑的通风文化,小结 ,热湿气候是最适用“风力通风设计”的地区,而较凉爽的温暖气候是“浮力通风设计”潜力最好的地区,唯有善用“风力通风”与“浮力通风”之原理来进行建筑设计才能成就最好的绿色建筑。然而,并非所有的建筑类型均可利用自然通风来设计,尤其是机能复杂化、巨型化的现代建筑,更不可能全部依赖通风来调节气候。对于像医院、旅馆、文化中心、高层办公建筑之类的空调型建筑,在寒冷或干燥气候地区可采用“平整立面”与“明确体量”等手法来设计,在热湿气候地区则依“适当的开口”、“丰富的阴影”等语汇来设计。 另一方面,对于住宅、宿舍、学校、疗养院、底层办公建筑等通风潜力良好

20、的建筑,在寒冷或干燥气候地区,应展现“封闭型通风设计”的建筑语汇,亦即采用气密性良好的围护结构,以及固定通气口、控制通风量与通风路径的通风管、通风塔、壁炉、烟囱造型来设计;在热湿气候地区则应展现“开放型通风设计”特有的建筑语汇,亦即(1)细长平面、(2)回廊、(3)中庭、(4)大屋顶、(5)屋顶百叶通风窗、浮力通风塔、多孔隙围护结构、导风遮阳板、镂空阳台、导风型开窗等元素。设计者如能善用这些特色,必定能创造出通风、健康、节能的绿色建筑文化。,任何生物多样性的理想,必须透过景观绿地质量设计,才能落实于城乡环境之中。(1)绿化量量;(2)绿地生态质量质;(3)生物共生建筑对生物的友善设计(一)绿化

21、量设计: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的第一步 绿化功能:吸收CO,调节气候,阻绝噪音。植物CO固定量是最实用化的绿化指标。 生态复层/乔木/灌木/多年生蔓藤/草坪等各种植栽单位面积二氧化碳固定量Gi(/)。(二)绿地生态质量设计 生态绿网(生物走廊) 小生物栖地(生态驿站,水域/绿块/多孔隙) 植物多样性(生命活力,植物歧异度/原生或诱蝶诱鸟植物绿化/复层绿化) 土壤生态(三)生物共生建筑设计,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绿色建筑的水循环设计,考虑三种水循环生态,亦即(1)保水(防洪与生态),(2)节水(水资源利用),(3)净水(污水处理)。(一)基地保水设计 不透水化环境加速热岛效应 直接渗透设计 (

22、1)绿地、被覆地或草沟设计(2)透水铺面设计(3)透水管路设计 贮集渗透设计(例:景观渗透水池)(二)绿色建筑节水设计 设置雨水贮集利用系统 设置中水系统(性价比不高)(三)绿色污水处理,第五章 建筑水循环设计,建筑节能计划必须由大至小,进行系统化、层级化的节能设计,才能发挥最大成效。 由越大尺度开始着手节能计划,越能事半功倍;由越细部的末端讲求节能对策,越能发挥节能之功效。(一)空调耗能影响因子(1)开窗率(即窗墙比)(2)窗面遮阳(南)(3)围护结构保温(北)(4)方位(二)开窗节能设计 (1)选用好的节能玻璃(北保温,南遮阳,LOW-E玻璃) (2)外遮阳节能设计 (3)屋顶节能设计(例

23、:双层屋顶通风的隔热方法),第六章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第八章 绿色营建,绿色构造 推广钢构造建筑 轻量化、节约建材、低污染性、高回收率 推广木构造建筑 改变对木造建筑防火性能错误的认识 改进木造建筑防虫、防腐、耐久的性能 提倡轻钢构木造建筑 高性能混凝土 建筑耐久化设计 旧建筑物再利用的省思,第八章 绿色营建,绿色施工 营建自动化 以工业生产的方式来兴建建筑物。可减少不必要的建材浪费和营建污染。 建筑空气污染防治 建筑废弃物再利用 以Reduce、Reuse、Recyle之三R原则,来减少建筑产业废弃物污染,第八章 绿色营建,绿色室内装修 俭朴装潢 室内环境污染当然与室内装修量成正比关系。

24、 绿色建材 (1)无匮乏危机之自然建材 (2)低逸散性、低污染之建材 (3)循环利用之建材 (4)废弃物再生建材 本土建材 “绿色建材”设计实例,第八章 绿色营建,第九章 绿色建筑的隐忧,“不建筑”是最好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虽然标榜地球环保设计,然而假如是不当的需求、不必要的建设,再好的 绿色建筑也是枉然。 “越简单”是越好的绿色建筑 能量第二定律。冗长化、复杂化的建筑系统,只是徒增设计、施工、维修、管理之能量转换损失而已。 “高科技”绝非拯救地球的万灵丹 “适当技术”的原则 “俭朴建筑美学”的原则,第九章 绿色建筑的隐忧,“越简单”是越好的绿色建筑,第九章 绿色建筑的隐忧, “高科技”绝非拯

25、救地球的万灵丹,第九章 绿色建筑的隐忧, “适当技术”的原则,维特鲁威 著,建筑十书,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遗稿。 建筑十书按现代语言来说,第一卷,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第二卷,建筑材料;第三、四卷、庙宇和柱式;第五卷,其他公共建筑物;第六卷,住宅;第七卷,室内装修及壁画;第八卷,供水工程;第九卷,天文学,日晷和水钟;第十卷,机械学和各种机械。本书提出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主张一切建筑物都应考虑实用、坚固、美观,提出建筑

26、物的均衡的关键在于它的局部。此外,在建筑师的教育方法修养方面,特别强调建筑师不仅要重视才更要重视德。这些论点直到今天还有指导意义。书中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建筑构图原理的论述总结了古希腊建筑经验和当时罗马建筑的经验。,本书简介 ,1.建筑师的教育2.建筑术语3.建筑的分类4.选择健康的营建地点5.筑城6.朝向7.公共空间的定位,第一书:建筑的基本原理与城市布局 ,1.各种技艺及建筑技艺的发明2.基本原理3.泥砖砌筑墙体4.混凝土墙体用沙5.用于混凝土墙体的石灰6.用于混凝土墙体的火山灰7.用于混凝土墙体的石料8.混凝土墙体及石造墙体的各种样式9.木料10.树木生长地的重要性,第二书:

27、建筑材料 ,1.均衡的基本原理2.神庙的类型3.神庙的种类4.神庙的建造5.爱奥尼亚圆柱式的柱础柱头和柱上帽,第三书:神庙 ,1.均衡的发现2.建筑装饰3.神庙室内4.神庙的朝向5.神庙的门与入口6.托斯卡纳型神庙7.圆形神庙8.祭坛,第四书:科林斯型多里克型与托斯卡纳型神庙,1.集市广场与巴西利卡2.集市广场的其他特色3.剧场4.和声的基本原理5.共鸣缸剧场中的扩音器6.剧场设计7.希腊剧场8.剧场的选址9.柱廊10.浴场11.角力学校12.港口,第五书:公共建筑 ,1.纬度与民族2.比例与光学的重要性3.内庭4.房间的朝向5.得体6.乡村建筑7.希腊住宅8.构造:分散压力的拱券基础结构和挡

28、上墙,第六书:私人建筑 ,1.铺筑地面2.抹灰艺术3.顶棚4.潮湿地点的抹灰艺术5.正确的绘图方法:综述6.大理石粉7.颜料8.朱砂9.朱砂的加工10.混合颜料11.蓝颜料12.千百合铜绿13.紫颜料14.替代性颜料,第七书:建筑装修 ,1.寻找水源2.雨水与河水3.泉水4.检验水质5.水平测量:地平仪6.供水,第八书:水 ,1.宇宙2.月亮3.太阳4.位于升起之太阳右侧的星座5.位于升起之太阳左侧的星座6.天文学的历史7.绘制日行迹8.日晷与水钟,第九书:日晷与时钟 ,1.基本原理2.起重机与卷扬机3.机械运动的两种类型4.提水5.下击式水车6.螺旋式提水机7.克特西比乌斯的水泵8.克特西比

29、乌斯的水风琴9.计程器10.弩机11.石弩炮12.调谐作战机械13.迪亚德斯与他的攻城器械14.维特鲁威和他的老师的攻城器械15.更多的攻城器械16.防御手段0,第十书:机械 ,维特鲁威特别强调建筑的整体、局部以及各个局部之间和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强调它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量度单位。以这一点为主,维特鲁威详尽地总结了希腊晚期和罗马共和时期的柱式的经验,而在阐发这一点时,总是把以数的和谐为基础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性主义同以人体美为依据的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统一起来。他说:最和谐的比例存在于人体,人体是最美的,因此建筑应该仿照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他根据男女人体的比例,阐明了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特鲁威对建筑的研究,始终联系着建筑物的性质、位置、环境、大小、观赏条件以及实用、经济等等,并注意根据各种情况而修正规则,并不教条式的死守规则。,设念计理 ,除了科学本身发展水平的历史局限之外,主要是:第一,为迎合奥古斯都皇帝的复古政策,有意忽视共和末期以来券拱技术和天然火山混凝土的重大成就,贬低他们的质量。第二,对柱式和一般的比例原则,做了过于苛细的量的规定。第三,文字有点晦涩,有些地方语焉不详,以致后来有些人随意加以解释。,不足之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