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轮复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0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轮复习课件.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最新考纲1.群落的结构特征()。2.群落的演替()。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2,同一时间内聚集在_中各种_的集合,叫做群落。,生物种群,一定区域,一、群落的概念与特征,下列叙述中,属于群落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一片草地C、一片稻田里的全部蛇D、浅海中的鱼类、节肢动物、海藻等生活在一起的全部生物,D,1、概念:,即全部的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3,研究某群落,2、群落特征:,物种的丰富度、_、 空间结构、_等。,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4,常绿阔叶
2、林,常绿针叶林,1、意义: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物种组成,2、衡量指标:,物种数目,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即群落中 _ 的多少,规律: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与高度、深度、纬度的关系?,5,苔原,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热带雨林,6,(2013全国)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
3、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C,7,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C,3、物种丰富度统计方法:,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8,(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
4、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的活动能力,可用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 法,栖息场所,较强,取样器取样,目测估计,2、实验过程,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9,诱虫器,吸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纱布作用: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酒精作用:杀死并固定小动物,采集小动物,诱虫器,吸虫器,镊子,10,观察,用肉眼观察,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观察,普通显微镜(四倍的物镜和五倍的目镜),分类,借助有关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记为“待鉴定,观察和分类,11,1、桦木林中出
5、现云杉幼苗后,不断生长,最终桦木林被云杉林取而代之。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3、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4、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5、菟丝子与大豆6、根瘤菌与大豆7、鸟与羽虱8、大鲈鱼吃小鲈鱼,竞争,捕食,共生,共生,寄生,共生,寄生,三.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判断下列是属于哪种种间关系,种内斗争,画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图和营养关系图?,12,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
6、;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互利共生,寄生,13,图a:生存能力不同,图b:生存能力相当注: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捕食,14,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如图1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图2所示的四个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数量关系相符合的是(),图1,图2,D,15,(2014课标,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
7、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16,.种内互助,蜜蜂群、蚂蚁群等,羊群、鱼群等,狼、乌鸦等,蜂、蚂蚁等,“群聚”互助,“社会性”群聚,“生活性”群聚,“报警”互助,发声报警,释放化学物质报警,形态动作报警,危险时鹿闪动尾巴,拓展内容:种内关系,.种内斗争,同类相食,争夺配偶,争夺生活场所,17,四、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类型,分布特点,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动物;水域生物
8、:,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光照、温度、盐度、溶氧量等及生物条件,生物本身的高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镶嵌分布,影响因素,光照,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环境的光、热、水、土质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原因,18,思考:一块地里的玉米,高低不齐,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高山不同的海拔高度群落分布可以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形成原因:在长期_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_的充分利用。,自然选择,自然资源,19,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
9、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20,五、群落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1、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能,增加,增加,越多,不可逆,2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群落演替的实例(1)裸岩上的演替,(乔木阶段),思考:演替的某个阶段,原有的物种还可以存在吗?,22,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树林),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思考: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演
10、替成树林吗?,23,内容,类型,3.演替的类型和区别,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缓慢,较快,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过度放牧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24,初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25,次生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26,图2,如图2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不为“0”,次生,快,相,同,不,同,初生,27,4.发生演替的原因,内因,外因,人类活动(放牧、砍伐、开垦
11、草地、放火烧山等),动力:,先决条件:,催化剂:,诱因:,重要影响因素:,植物的入侵和定居,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外部环境变化(气候、地貌、土壤、 火山爆发等),28,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和_ _ 进行。 (2)有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_等(举一例)。 (3)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_等(举一例)。,速度,方向,退耕还林、治理沙漠,围湖造田、捕杀动物,29,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
12、,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增强,B,30,(2015浙江)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B.,3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
13、再变化()(3)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4)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5)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6)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7)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32,结束语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33,谢谢大家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