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舌诊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25993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3.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舌诊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三章舌诊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三章舌诊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三章舌诊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三章舌诊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舌诊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舌诊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教学时数: 6学时目的要求: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的特征、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掌握舌象分析要点,并能识别临床常见舌象。熟悉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及舌象的生理变异因素。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重点难点: 舌质的神、色、形、态,舌苔的苔质、苔色是重点掌握内容;舌象的综合判断与分析,尤其是舌质与舌苔不一致时,舌苔之腐腻、剥落与真假是学习中的难点。,一、概念 舌诊,又称“望舌”,是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舌诊一法,首见内经,元代有其专著,明代得以发展,至清代温病学派之兴起而日臻完善。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对舌象的临床应用有了新的拓展。 有学者曾提出:“舌是消化道黏

2、膜变化的一面镜子”(摘自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5)。说明了舌诊一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一节 舌诊概说,二、舌诊原理1、舌的形态结构,与舌苔形成密切相关(薄白而润),舌的形态结构图,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 足厥阴肝经络舌本。,(1)经 络,2、舌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3)血以成色、 津以成润,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望诊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体位坐位、卧位均可。 姿势自然、平展、舌尖 略向下。,(二)诊舌的方法,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先察舌质,再看舌苔。根据需要,可用刮舌与揩舌之法。,操作演示,揩舌验苔法,(三)诊

3、舌的注意事项,1光线影响 以白天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最佳。 2.饮食或药品影响 硬食致薄苔,牛奶、豆浆可致白苔,核黄素可致黄苔等。 辨别染苔的关键是,染苔多在短时间内自然退去,或经揩舌除去,与病情亦不相符。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张口呼吸苔必干,镶牙可使舌边留有齿痕。临床应注意鉴别。,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一)舌诊的内容 舌质色、形、态 舌苔苔质、苔色 观察舌质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气血津液的盛衰;观察舌苔重在辨别病邪的性质、邪正的消长及胃气的存亡。望诊时,必须全面观察舌质与舌苔,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全面了解病情,舌质柔软灵活,淡红明润,简称“淡红舌”。 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简称“薄白苔”

4、。,特征,正常舌象,患者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脉浮紧。其舌苔应是:(B)A.白厚 B.薄白 C.黄腻 D.花剥E.白腻,(二)正常舌象,淡红舌,淡红舌,(三)舌象的生理变异,在内外环境影响下,舌象可产生生理性(调节)变异,了解其生理性变异的特征和原因,有助于判断舌象的临床意义。如: 1、年龄性别因素 儿童舌质多淡嫩,舌苔少或薄;老年人舌质较暗红。女性经期舌质常偏红等。 2、体质禀赋因素 禀赋不足,体质较弱者,多出现齿痕舌、先天性裂纹舌。 3、气候环境因素 夏季苔较厚且微黄等。,第二节 望舌质,舌质,即舌的本体,故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色、舌形、舌态、及舌

5、下络脉四个部分。一、舌色 舌色即舌质的颜色。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青紫五种。,(一)淡红舌特 征淡红润泽,白中透红。临床意义为气血调和的征象,见于正常人;病中见之属病轻。辨 证外感病见之,提示病之初;内伤病见之病轻或转愈之兆。,淡红舌,淡红舌,(二)淡白舌 特 征较正常舌色浅淡。舌色白,几无血色者,称为枯白舌。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脱血夺气。 舌体瘦薄而淡白属气血两虚。 辨证 舌体胖嫩而淡白湿润多属阳虚水湿内停。 脱血夺气则舌枯白无华见于病情危重者。,淡白舌,淡白舌,.气血两虚证的舌象是:(A) A.舌质淡瘦 B.舌淡齿痕C.舌尖芒刺 D.舌暗瘀点E.舌红裂纹,(三)红舌

6、特 征较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 临床意义主实热证;阴虚证。 舌体大,色鲜红多属实热证; 辨 证 舌体小,色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虚热证; 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舌边红多为肝经有热,红 舌,红 舌,舌红绛而光者,属 A阴虚 B气虚 C血虚 D气阴两虚 E水涸火炎 答案:A,特 征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临床意义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舌绛有苔多属温热病热入营血;脏腑内热炽盛。 辨 证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久病阴虚火旺; 热病后期阴液耗损。,绛 舌,(四)绛舌,绛 舌,值得注意的是:舌边尖红者,多提示外感表热证初期;舌面上有出血点,在外感热病中多为邪热迫血妄行,行将吐衄、

7、发斑。在内伤杂病中往往是内脏出血的征兆;同时亦应掌握,红舌、绛舌均主热证而不主寒证,仅有程度之分。有人认为绛舌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并可以作为“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之佐证。红绛舌多见于重症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甲亢及严重的肺、肝、肾等实质脏器的疾病。,(五)青紫舌,特 征全舌呈现紫色,或局部出现青紫斑点,统称青紫舌。 有淡紫、红紫、绛紫和斑点舌之分。 临床意义主血行不畅(血气瘀滞)。 淡紫而湿润阴寒内盛而血凝;阳气虚衰而血瘀。 辨 证 红紫、绛紫而干枯少津热毒炽盛,气血壅滞。 全舌青紫全身性血行瘀滞。,淡紫舌,青紫舌,绛紫舌,附:水牛舌 水牛舌,又称青舌。即舌色如皮肤暴露的

8、“青筋”,缺少血色,状若水牛之舌,故称。多由阴寒邪盛,阳气郁而不宣,血液凝滞所致。现代研究:紫舌与某些疾病有关系。肺心病(尤其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舌必青紫或绛紫)、严重的肺结核(舌紫暗少津)、急性心梗(舌多紫红或紫暗)、肝硬化(舌紫)、癌症晚期(舌紫暗),(一)老、嫩舌,特 征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者,为 苍老舌;舌质纹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为娇嫩舌。 临床意义老舌多见于实证;嫩舌多见于虚证。 舌苍老,苔粗糙而干实热证, 舌娇嫩,苔薄白而滑虚寒证(阳虚湿盛),二、舌形(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舌),老舌,嫩舌,辨 证,(二)胖、瘦舌,特 征舌体大而厚,伸舌满口者,称

9、胖大舌;舌体肿大,甚至 不能闭口,难以缩回者,称为肿胀舌;舌体瘦小而薄者, 称为瘦薄舌。 临床意义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瘦薄舌多主 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舌红胖大多为脾胃湿热;痰热内蕴。 辨 证 舌肿胀色红绛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舌瘦薄而色淡气血两虚。 舌瘦薄色红绛而干燥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胖大舌之主病有虚、实、寒、热与中毒之分,临床上判断时应注意与舌色、 舌苔相结合,即综合判断。临床发现:“脑垂体机能亢进”、“青春期的指端肥大 症”、“甲减”导致的黏液性水肿患者,均可出现胖大舌。,淡胖舌,肿胀舌,淡瘦舌,红瘦舌,曾考题,1.邪热夹酒毒上壅的舌象

10、是:(C) A.舌色青紫 B.舌色晦暗 C.舌紫肿胀 D.舌脉粗长 E.舌多瘀斑2、气血两虚证的舌象是:(A)(2000、2001复老) A.舌体淡瘦 B.舌淡齿痕 C.舌尖芒刺 D.舌暗瘀点 E.舌红裂纹3、阳虚湿盛的舌象是:(B) A.舌红苔白滑 B.舌淡嫩苔白滑 C.舌边红苔黑 D.舌红瘦苔黑 E.舌绛苔粘腻4.舌红绛而光者,属:(D) A.阴虚 B.气虚 C.血虚 D.气阴两虚 E.水涸火炎,(三)点、刺舌 特 征点,指突起于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星点。大者称红星舌; 小者称红点舌。刺,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或 黄黑色点刺,称为芒刺舌。 临床意义脏腑热极;血分热盛。 舌红而生芒刺多

11、为气分热盛。 点刺色鲜红多为血热内盛;阴虚火旺。 点刺色绛紫为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 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 ,点刺舌,点刺舌,辨 证,(四)裂纹舌,特 征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沟裂中无舌苔覆盖。 临床意义邪热炽盛;阴液亏虚;血虚不润。 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舌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伤津;阴虚液损(重)。,有报道:裂纹舌多见于高热脱水或营养不良患者。,裂纹舌,裂纹舌,辨 证,(五)齿痕舌,特 征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临床意义主脾虚;水湿内盛证。 舌淡胖大而润多属寒湿内盛;阳虚水湿内停。 舌淡红而舌边有齿痕为脾虚或气虚。 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多为先 天性齿痕舌;病

12、中见之示病轻。,齿痕舌,齿痕舌,国外报道:舌胖嫩与齿痕是机体营养不良的早期变化。,辨 证,三、舌态 (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舌) (一)痿软舌 特 征舌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临床意义多见于阴伤;气血俱虚(病重)。 舌淡白无华多属气血俱虚。 舌红绛少苔或无苔 热极伤阴;阴虚火旺。,红绛舌,现代研究:恶性贫血、外感病高热、大汗后可见此舌。,辨 证,痿软舌,(二)强硬舌 特 征舌失柔和,屈伸不利,或不能转动,板硬强直。 临床意义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 舌红绛少津多因邪热炽盛。 舌胖苔厚腻多因风痰阻络。 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多为中风先兆。,强硬舌,辨 证,值得提及的

13、是: 强硬舌是类中风的早期症状,因此、对脑中风病的早期诊断和超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千金要方说:“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说明舌体强硬一般不是局部病变,而是关系到内脏的病变。可见舌强硬,既可见于外感病中,亦可见于内伤病。其规律是以热入心包、痰蒙心窍及中风证较为多见。 现代研究证实强硬舌多见于中枢性疾病,如流脑、乙脑等 ,特 征伸舌时舌体歪向一侧,或左或右。 临床意义中风、喑痱;中风先兆。 舌绛红而势急属肝风发痉; 舌淡红而势缓多见于中风偏枯(肝风夹痰瘀) 。,值得提及的是,左侧瘫者,舌歪向右侧;右侧瘫者,舌歪向左侧。现代研究:歪斜舌多为神经系统损害或舌神经功能丧失。,歪斜舌,(三)歪斜舌,辨

14、证,歪斜舌,(四)颤动舌 特 征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 临床意义为肝风内动的征象。 久病舌淡白而颤动多属血虚动风。 新病舌绛而颤动多属热极生风。 舌红少津而颤动多属阴虚动风。 舌红少津,突发偏瘫肝阳化风。 例如: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舌颤动的 原因: A.气血两虚 B.热极生风 C.阴虚动风 D.肝阳化风 E.心脾有热,辨 证,(五)吐弄舌 特 征伸舌于外,不即回缩者,称为吐舌;舌反复吐而即 回,或舌舐口唇四周,掉动不宁者,称为弄舌。 临床意义热毒闭神动风;痴呆 舌红绛而吐弄多见于热极化风。 吐弄舌,智力低先天愚型儿。,弄舌,先天愚型,辨 证,吐舌,(六)短缩舌 特 征舌体卷短、紧缩,难以伸长,

15、甚者舌不抵齿。 临床意义病情危重征象。 舌色淡白或青紫湿润寒凝筋脉;气血俱虚。 舌胖大,苔滑腻多属脾虚痰阻。 舌红绛,苔干燥多属热盛伤津。,短缩舌亦称“舌卷”,多见于危重病人,但应与先天性舌系带过短者相鉴别。,短缩舌,辨 证,短缩舌,四、舌下络脉 望舌下络脉作为一个常规诊断方法,与诊察舌苔、舌质等一样成为舌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血瘀证辨证有相关关系。我们不仅要掌握其形色与分布,还应熟悉其不同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内 容: 长度、形态、颜色、粗细、舌下小血络。 观察方法: 让病人张口,将舌体向上腭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腭,勿用力太过,使舌体自然放松,舌下络脉充分显露。,临床意义气血不足,或血

16、瘀证。 络脉细短,舌色偏淡多属气血不足证。 络脉粗大曲张如珠,色青紫、绛紫、或紫色网络血瘀证。,病理舌下络脉,正常舌下络脉,病理舌下络脉,临床发现:舌下络脉的变化,有时会出现在舌色变化之前。,辨证,第三节 望舌苔,舌苔,是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蒸化胃阴上潮于舌所形成。正常舌苔的特征是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面的中部和根部稍厚。异常舌苔则是由胃中浊气上泛于舌所产生。望舌苔要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现代研究证实, 丝状乳头是形成舌苔的基础,乳头间夹杂有食物残渣、脱落细胞、细菌、唾液等。,一、苔质 (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 (一)薄、厚苔 特 征透过舌苔隐约可见舌质者,称为薄苔

17、;不能透过舌苔 见到舌质者,称为厚苔。 临床意义反映邪正的盛衰;反映邪气之深浅。 苔薄白而润 正常人;表证初期;内伤轻证。 厚苔 痰湿;食积;里热。 舌苔由薄转厚邪气渐盛入里,主病进。 舌苔由厚转薄正复邪却,主病退。 注意:舌苔厚薄之变,当为渐变属常,骤变为异,尤其对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辨 证,薄 苔,示邪盛病进,示正复邪却,厚 苔,薄 苔,厚 苔,(二)润、燥苔 特 征干湿适中称“润苔”;伸舌欲滴称“滑苔”;干燥无 津称“燥苔”;苔质粗糙,扪之棘手称“糙苔”。 临床意义反映津液盈亏;反映津液输布情况。 润苔正常人;病中示津液未伤(如风表表证)。 滑苔痰饮;水湿。 燥苔津液已伤

18、;津液输布障碍。 糙苔热盛伤津之重证; 秽浊之邪结聚中焦。 临床有湿盛苔反燥,热盛 苔反润者,说明舌苔润、燥 的形成的机理不是单一的。,辨 证,润 苔,糙 苔,A.病邪人里 B寒邪化热 C.邪退正复 D.热退津复E.湿热留恋1.舌苔由黄燥转为白润,提示 答案:D2舌苔由薄白转为白厚,提示 答案:A,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三)腻、腐苔 特 征苔质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称为腻苔。 苔质疏松,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称为腐苔。若舌 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称脓腐苔。 临床意义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食积; 苔厚腻,口中发甜多脾胃湿热

19、。 苔白腻而滑为痰浊、寒湿; 苔黄腻而厚为痰热、湿热、暑湿 注意: 腐苔渐退, 续生新苔,示病邪 消散; 腐苔脱落, 新苔不生,示胃气 衰败(假苔)。,腐 苔,腻 苔,辨 证,(四)剥(落)苔 特 征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剥苔; 剥落处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舌乳头,称为类剥苔。 临床意义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气血两虚(全身虚弱征象)。 舌红苔剥阴虚。 舌淡苔剥或类剥苔血虚,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舌质红绛阴虚重证。 镜面舌,舌质淡白营血大虚,阳气衰败之重证。 未剥处仍有腻苔正气亏虚,痰浊末化,病情复杂。,花剥苔,类剥苔,辨 证,在注意剥苔与类剥苔之区别的同时,还应熟悉以下几个问题:

20、,1剥苔有前剥、中剥、根剥、花剥和镜面舌之分。 2地图舌是指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且剥落部位时时移动。 3剥落部位多与其相对应的脏腑病变有关。 4舌苔之有无及消长变化的意义。 5先天性剥苔与病理性剥苔的区别。,(五)偏、全苔,特 征苔满布舌面,称为全苔。苔仅布某一局部,称为偏苔。 临床意义全苔主邪气散漫。偏苔示邪聚局部。 苔仅见于舌中痰饮、食积停滞中焦。 苔偏布于左或右肝胆湿热。 苔偏布于舌根部外邪已退胃滞依然(下焦湿热) 偏、剥苔鉴别:偏苔为舌苔分布上的病理现象,并非剥苔之本有苔而剥落致苔见一处。,全 苔,偏 苔,辨 证,(六)真、假苔,特 征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称有根苔,亦称真苔。苔

21、不紧贴 舌面,易于刮脱,脱后舌质光洁者,称无根苔,即是假苔。 临床意义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 新病见真苔胃气壅实,病较深重。 新病见假苔胃气匮乏,病情较重。 久病见真苔胃气尚存。 久病见假苔病情危重。,讨论: 剥苔、腐苔和假苔是否属无根苔?,辨 证,二、苔色(白苔、黄苔、灰黑苔),(一)白苔 特 征舌面上附着的苔垢呈现白色。 临床意义正常人、表证、寒证、湿证、热证。 苔薄白而润正常人、表证初起、里证轻者、阳虚内寒。 苔薄白而干风热表证。苔白厚腻湿浊内停痰饮食积。 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积粉苔)瘟疫或内痈。 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燥热伤津,阴液亏损。 ),,薄白苔,白厚腻苔,.阳虚湿盛的舌象是:

22、(B)A.舌红苔白滑B.舌淡嫩苔白滑C.舌边红苔黑润D.舌红瘦苔黑E.舌绛苔粘腻,辨 证,(二)黄苔 特 征舌苔呈现黄色。有淡黄(微黄苔)、深黄(正黄苔) 、焦黄(老黄)之分。 临床意义热证(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极) ;里证。 薄黄苔风热表证 ;风寒入里化热。 黄腻苔湿热或痰热内蕴; 食积化热。 黄糙、黄瓣、焦黄苔个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证。 黄滑苔痰饮化热;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辨 证,淡黄苔,深黄苔,焦黄苔,(三)灰黑苔 特 征苔色浅黑,称灰苔;苔色深灰,称黑苔。二者合称灰黑苔。 临床意义阴寒内盛(重证);里热炽盛(重证)。 舌中、根部苔灰黑湿润(边白腻) 阳虚寒湿内盛;痰饮内停

23、。 舌中部苔灰黑(边黄腻)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芒刺感内伤,均系热极津枯。 苔黄黑,称霉酱苔湿浊宿食,日久化热。 霉酱苔宿食湿浊久积。;湿热夹痰。,辨 证,灰苔,黑 苔,注: 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1.患者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脉浮紧。其舌苔应是:(B) A.白厚 B.薄白 C.黄腻 D.花剥 E.白腻2.患者腹部痞胀,纳呆呕恶,肢体困重,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尿黄便溏。其舌象应是:(A) A.舌红苔黄腻 B.舌红苔黄糙 C.舌绛苔少而干 D.舌绛苔少而润 E.舌红苔白而干3.患儿,3岁。形体消瘦,面色不华,山根青筋显露,容易感冒,腹泻

24、,食欲不佳,舌淡红,其舌苔应见:(B) A.白厚 B.薄白 C.黄腻 D.花剥 E.白腻 A.病邪人里 B.寒邪化热 C.邪退正复 D.热退津复 E.湿热留恋4.舌苔由黄燥转为白润,提示:(D)5.舌苔由薄白转为白厚,提示:(A),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一、舌象分析的要点 (一)察舌之神气和胃气 1.舌之神气 舌神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舌体的色泽和舌体运动两方面。尤以舌色是后“红活荣润”为辨证要点。舌体颜色正常与否可反映气血的盛衰;舌体润泽与否可反映津液的盈亏;舌体运动灵活与否可反映脏腑的虚实。舌体红活荣润谓之有神,舌体板硬枯暗谓之无神。 2.舌之胃气 有根苔提示胃气充足,无根苔提示胃

25、气衰败,是无胄气的征象。气的盛衰,可从舌苔是否有根表现出来。,(二)舌质、舌苔综合分析 一般认为,舌色、形态变化,主要反映脏腑气血津液(即正气)的情况舌苔变化,主要与感受病邪和病证的性质(即邪气)有关,所以望舌诊病时,不仅要二者互参,更应注意二者变化之关系。 1.舌苔或舌质单方面异常 无论病之新久,均提示病情尚属单纯。如:淡红舌白厚苔,表明正气未损,治当祛邪为主。 2.舌苔和舌质均出现异常 (1)舌苔与舌质变化一致:提示病机相同,主病一致,说明病变比较单纯。如:舌红苔干黄,主实热证;舌淡嫩苔白润者,主虚寒证。,(2)舌苔与舌质变化不一致:提示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临症时应具体分析两者的病因病机及其

26、相互关系。如: 淡白舌黄腻苔脾胃虚寒,复感湿热邪气。 营分有热, 气分有湿。 阴虚火旺,复感寒湿或食积停滞。 湿温病(体内既有热,又有湿。),淡白舌黄腻苔,红绛舌白滑腻苔,红绛舌白滑腻苔,注: 舌苔与舌质变化不一致是临床常见现象,应注意分析病变的标本缓急。,(三)舌象的动态分析 舌苔由薄转厚表邪入里。 舌质由淡红转红、转绛邪热充斥,气营两燔。 舌苔骤退示胃气将绝。 舌质由暗渐复淡红病情好转。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一)判断邪正盛衰 气血充盛舌体红润。 气血不足舌色淡白。 胃气旺盛舌苔有根。 胃气衰败舌苔无根。,外感病,内伤病,舌 质,舌 苔,(二)区别病邪性质 燥热为病舌红而干。 瘀血内阻舌质

27、紫暗或见瘀点、瘀斑。 外感风寒苔多薄白。 外感风热苔多薄黄。(三)辨别病位浅深,舌 体,舌 苔,邪入营分舌绛。 邪入血分舌深绛或紫暗。 病情轻浅苔薄白。 病情深重苔黄厚。,舌 体,舌 苔,(四)推断病势进退 舌色淡红转红至绛而紫热入营血。 舌苔薄白转黄至灰而黑邪热渐甚。 (五)估计病情预后 舌荣有神,苔薄而润预后较好。 舌枯无神,舌苔无根病情凶险。,舌诊小结 舌诊在辨证中占居重要地位。舌通过经络气血与脏腑密切相关,舌质可反映脏腑气血的虚实,舌苔可辨别邪气的浅深和胃气的存亡,大抵气病察苔,血病观质。舌淡主虚寒,舌红主热证,青紫为寒(润),为热(燥),白苔主表证、寒证,但亦见于里证及热证;黄苔主里证、热证,但亦见于寒证;黑苔则为寒(润),为热(燥),临证时,舌质与舌苔当综合判断。 患者,男,60岁。形寒便溏,完谷不化,夜尿频多清长,下肢 不温,舌质淡白,脉沉细。其舌苔应是: A.透明苔 B.白干苔 C.黄苔 D.黄腻苔 E.灰苔,患者腹部痞胀,纳呆呕恶,肢体困重,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尿黄便溏。舌象 是:(A) A.舌红苔黄腻 B.舌红苔黄糙 C.舌绛苔少而干 D.舌绛苔少而润 E.舌红苔白而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