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政治学概论》之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要点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26854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政治学概论》之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要点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十章:《政治学概论》之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要点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十章:《政治学概论》之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要点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十章:《政治学概论》之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要点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十章:《政治学概论》之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要点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政治学概论》之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要点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政治学概论》之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要点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教学目的与要求:,第十章 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第一节 国际政治,一、国际政治的含义 1、国际政治的定义 广义的国际政治指国际关系,包括国际交往关系(国际政治关系、国际法律关系、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文化关系等)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国际政治专指国际社会成员(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其他行为主体)之间所发生的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是国际社会成员为自身利益而以其他国际社会成员为对象所进行的各种政治活动的总称。,第十章 第一节,2、国际政治的内容 (1)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即国际社会中为了实现特定意志、利益和主张,具备国际社会活动能力而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行为实体。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主要是主

2、权国家,也包括国际组织和其他行为主体。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特征有: A.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实体形态。一般说,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政党、政治团体等,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态。 B.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特定的利益要求,这是他们参与国际政治的根本动机与主要目标。,C.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交往、表达、实现)。 (2)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按照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差异,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 A. 基本政治关系,即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这是因为国家是国际政治最重要的行为主体,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在国际政治中具有

3、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影响和决定着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B. 派生政治关系,即由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派生或衍生而来的政治关系,或者围绕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政治关系,如国际组织之间的政治关系。,第十章 第一节,按照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内容,这种政治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其特点是:a. 利益关系的存在单位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b. 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同一属性主体(如国家与国家)间的利益联系,也有不同属性主体(如国家与跨国公司)间的利益联系。c. 其利益关系具有双重性,即利益矛盾性与利益同一性。 第二层次,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它

4、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其中经济力量是基础。力量对比关系和利益关系密切联系:利益关系是力量对比关系的出发点,而 力量对比关系是利益关系建立和实现的条件。,第十章 第一节,第三层次,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形态多种多样,主要包括:a.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对外政策的实施和调整。b.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从事的外交活动。c.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遵循的活动规则。 (3)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当前国际政治的特点: A. 全球性。主要体现在:a. 行为主体(范围与资格)的全球性;b. 涉及领域的广泛性;c. 产生影响的全球性。 B.多极趋向性。 C. 多种复杂因素和

5、矛盾交叉互动性。 D. 变动性。呈现阶段性和历史性特征。,第十章 第一节,3、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 (1)国际政治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政治现象。 (2)国际政治最基本的参与者是民族国家。 (3)国际政治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4)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 4、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关系 (1)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相互区别 A. 行为主体不同。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其他行为主体;而活跃在国内政治舞台上的是阶级、阶层、政党、政府、政治团体等。,第十章 第一节,B. 有无公共权威不同。国内政治存在一个统一集中的公共权威。而国际政治不存在一个集中统一的公共权威。 C. 利益构成和内容不同。国

6、际政治中,主要是国家利益(统治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全人类利益。而国内政治中,主要是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社会团体利益。 D. 活动范围不同。国际政治具有全球性,而国内政治具有国别性。,第十章 第一节,(2)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是密切联系 A. 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出发点,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的延伸,各国的对外政策对外活动为其国内政治服务。 B. 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的环境和影响因素,是国内政治的体现。 (3)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是相互影响 国内政治状况,决定该国在国际政治中的行为力和影响力。而一国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成败,会对国内政治和政府权威构成挑战,甚至会引起国内政局动荡或根本变化。,第十章

7、第一节,二、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一)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是政治国家和民族国家的综合体。是国际政治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具有独立参与国际政治的能力,并能参与国际法的制定,享有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并履行义务。 1、主权国家的地位 主权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是由其特质及作用决定的。 (1)主权国家能够控制和最大限度地调动、配置、运用一切资源,形成国际社会强大的行为主体、实体。,第十章 第一节,(2)主权国家是人类生活诸共同体的唯一合法总代表。 (3)国家间政治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 2、主权国家基本构成要素 (1)固定的领土。物质载体。国土包括领土、领海、领空。 (2)定居的

8、居民。必要条件。 (3)统一的政权。国家权力的承载者和依托者。 (4)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一国具有的独立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它是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力。一国的主权主要体现为国家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第十章 第一节,国家主权的基本特点: A. 对内最高性。B. 独立性。C.平等性。 国家主权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其对国家参与国际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A. 国家主权是国家获得参与国际政治生活能力的基础(凝聚、调动资源,形成国家力量)。 B. 国家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先决条件。 C. 国家主权是国家获得与他国平等地位的重要保证。 D. 国家主权是国

9、家参与制定并遵循国际行为准则的必要资格。,第十章 第一节,(二)国际组织 1、含义 国际组织是指国家、政党、民间团体或者个人之间基于特定目的和需要,根据特定国际规则而形成的国际联合体。它是重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国际法确认国家间的国际组织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非国家间的国际组织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 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国际组织是发轫于国际会议,至19世纪60年代才正式成形(1965年国际电报联盟、1873年国际气象组织)。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二战后,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第十章

10、 第一节,2、国际组织的特征 (1)国际组织是一个联合体。(按照协议) (2)国际组织具备明确的目标和稳定的组织机构,并承担一定的职能。 (3)国际组织具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其权利是参与者让渡的,应尊重国家主权。 (4)国际组织的存在和活动的合法性依据是参与者订立的条约。超越和违背条约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属非法或无效。 (5)国际组织的组织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各自的权利。,第十章 第一节,3、国际组织的分类 (1)按组织职能分 综合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 专门性国际组织(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 (2)按成员地域分 全球性国际

11、组织(联合国) 区域性国际组织(欧盟、东盟、非盟) 政治性国际组织(非盟、联合国) 经济性国际组织(WTO、OPEC)(3)按活动内容或领域分 军事性国际组织(NATO) 文化科技卫生体育性国际组织(万国邮政) (4) 按成员性质分 政府间国际组织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社会党联盟),第十章 第一节,(三)其他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其他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主指活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等。 1、政党 政党是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 (1)政党是国际政治的积极参与者。 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政党分执政党和非执政党两大类。其作用不一。 (2)政党间关系是国际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 (3)政党通过特定

12、形式的组织和活动,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和重要作用的政党有共产党、社会民主党、民族主义政党和绿党。,第十章 第一节,2、政治团体 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团体既包括一些政治组织和政治运动,也包括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全球性经济组织(跨国公司)。 3、个人 指能够对国际政治产生特定影响的人物。这些可以划分为政治人物和非政治人物。 政治人物通常是指哪些能够以主权国家代表的身份参与国际政治的人。也包括不代表主权国家的政治人物,如民间著名政治人士、曾经从事政治职业的政治家、职业官僚。 非政治人物,如经济学家、经济实业家、文化人士等常常通过经济、文化等非政治手段影响国际政

13、治。,第十章 第一节,4、其他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作用 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活动与作用的重要补充。 (1)可以配合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对外活动。 (2)可以创造非政府对话和沟通的渠道,扩大国际政治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3)可以在广泛的范围内参与和解决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不能、不宜、不该涉及或解决的国际事务。 (4)可以由它们来表达国际社会中各方面的意愿和意志,以间接地影响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决策,从而间接地影响国际政治。 当然,因为它们既不具备国际法的主体资格,也不具备国际法约束的行为能力,因而其“国际政治影响力”是有限的。,第十章 第一节,第十章 第一节,三、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1、含义 国际政

14、治基本准则或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参与国际政治、处理对外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既体现为主权国家之间或国际组织之间所共同制定的条约、宪章、盟约、协约、公约、协定和宣言等有形规则,也体现为国际政治中长期形成并且得到多数国家认可的传统、习惯等无形规则。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包括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法(主指国际公法)、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是一个历史范畴。奴隶与封建社会是萌芽时期;一战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形成时期;一战后是发展时期,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得以法律规范化和推行普遍化。,2、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特点 (1)普遍性。它适用于一切国际政治行

15、为主体。 (2)共识性。它建立在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共识基础上。 (3)应然性。它应该得到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共同遵守。 (4)约束性。它对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约束力。,第十章 第一节,3、当代国际政治行为准则的基本内容 (1)主权平等原则。是基础性和前提性规定。这一原则确认各国主权的完整独立(政治独立、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主权(不得贬低、歧视、排斥别国)。 (2)互不侵犯和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不得诉诸战争、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胁。(联合国宪章第七条:和平之外的手段。) (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联合国宪章第七条:和平之外的手段。) (4)平等互利原则。互通有无、取长补

16、短、平等合作、互惠互利。 (5)和平共处原则。共存共处、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第十章 第一节,四、国际法 1、国际法的构成 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是指在国际政治中形成的,用以规范政治行为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节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关系,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1)平时法 平时法是对正常状态下主权国家以及其他国际法主体的主权、管辖权、外交规则和外交惯例、谈判与条约的规则等的规定。平时法一般适用于和平状态下的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在战争状态下仅适用于中立国。它在国际法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第十章 第一节,(2)战争法 战争法是规定交战国之间作战的原则、制度和规则的

17、总称。它是对战争状态下交战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规定。其基本内容包括战争状态下交战国之间调整相互敌对行为的规则,以及调整交战国同非交战国与中立国之间关系的规则。它规定了战争状态下国家可作为、不可作为的边界、行为方式等。国际法中的战争法规则一般分为陆战法规、海战法规和空战法规。 (3)中立法 国际法上的“中立”是指一国在国际战争时处于战争之外,不许任何一方利用其领土作战的事实状态;或在平时奉行不参加军事联盟、不承担任何足以使自己卷入战争的义务的政策。,第十章 第一节,中立法就是规定战争状态下中立国的形成规则、中立国应承担的义务和实际享有的权利等的国际法规。中立法适用于特定国际战争状态下的中立国,也适

18、用于永久中立国。 2、国际法的基本特点 (1)国际法主体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其调节对象是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其中,主权国家是完全国际法主体,其他一些组织如政府间的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是不完全国际法主体。 (2)国际法的制定过程,是相关国际政治行为主体通过博弈互动(谈判等),达成妥协和共识的过程。其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3)国际法的约束性主要依靠相关国家自身行动来实现。其约束性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其执行主要靠相关国家的自愿、自动和自觉。,第十章 第一节,3、国际法的作用 (1)国际法是国际政治关系有序性(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这通过国际法的约束性来实现。国际法的

19、约束性按照强弱可分为:内在约束性和外在约束性。前者只具有指引和评价能力,不具有强制约束性,因此处于国际法效力初级层次;后者则具备指引、评价、预测和间接强制执行功能。 (2)国际法是保证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地位的法定依据。这主要通过规定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责任范围、行为界限等来实现。 (3)国际法是仲裁和解决国际纠纷与冲突的法律原则。 (4)国际法为非常状态下的国际政治关系提供基本行为准则。,第十章 第一节,一、国际政治格局 1、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含义 (1)格局 格局指事务的内在结构、式样和规模。 (2)国际关系格局 国际关系格局是指一定时期内国际社会舞台上各种力量,特别是对世界事务具有

20、重大影响力的大国或国家集团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经济政治关系结构或式样、规模。,第十章 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第二节 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3)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整个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通常表现为一定的国际政治结构过体制、体系。它是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方面。 理解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含义可从三方面入手: A. 一定时期内的世界主要矛盾是国际政治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根本动力。 B. 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以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和活动的基本政治力量为主干的。,第十章 第二节,构成国际政治格局主干的基本政治力量有四个特点:a. 它们在

21、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政治活动具有强大的主导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是世界范围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基本力量。b. 它们是特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关系的承担者。c. 它们既可以是由国际政治主体构成的,也可以是由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集合体(联盟、同盟)构成的。d. 国际政治力量是以经济力为基础的,但是与综合国力相类似,它也是多种力量综合构成的。 C. 国际政治格局是国际政治基本力量的结合式样和结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大国和大国集团在一定国际格局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由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水平不平衡规律决定的,而不完全取决于一两个大国或某一国家集团的主观意志。,第十章 第二节,二、时代主题 1、定义

22、 时代主题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内在世界主要矛盾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问题。 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制定国内发展战略和外交战略的基本依据。 2、时代主题的提出与发展 帝国主义时代:战争与革命。革命是核心。列宁:世界矛盾说。十月革命。 二战后:战争与和平。和平是核心。 毛泽东:三个世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十章 第二节,19世纪70年代后(当代):和平与发展。发展是核心。 邓小平:和平是东西问题,发展是南北问题,合称东西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改革开放。 冷战后:和平与发展。江泽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时代主旋律。 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A.维

23、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根本前提。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发展的中心问题是经济发展。 B.促进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发展是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发展既可以促进世界多极化,也可以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中国家力量。,第十章 第二节,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 1、全球化 不同视角的理解。 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 不同范围的理解。 广义、狭义。 不同层次的理解。 经济、政治、文化。 不同态度的理解。 极端全球主义者、怀疑论者、变革论者。 全球化与国际化、一体化之关系。 全球化首先、最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第十章 第二节,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

24、分工的基础上,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推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涵义: (1)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生产、投资、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的功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展,促进各国交流以及国内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给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压力。,第十章 第二节,3、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A. 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形成冲击。跨国公

25、司可以通过其子公司绕过特定国家政府相关法律法令,谋求其利润的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该国国家主权的作用;跨国公司通过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对投资国经济政策形成影响,进而抑制相关国家主权的经济功能。 B. 经济全球化强化了国际组织的组织协调功能,弱化了国家主权的功能。当今,国际组织通过法律条文等形式拥有了部分国家主权的功能。全球性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被赋予了部分超国家实体的功能,相应弱化了特定国家主权。 C.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作用,如南北差距的扩大、贫穷国家对于富裕国家的经济技术依附等,对于一国国家主权形成制约。,第十章 第二节,尽管如此,主权原则仍是基本原则,经济全球化不能取消国家主权

26、: A. 跨国公司虽然经济上对于特定国家的主权和政策具有影响,但是特定国家主权对于跨国公司及其行为仍然保持着有效管制性。 B. 按照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通行惯例,国际组织对于主权国家任何功能的替代,都是主权国家让渡自己部分主权及其功能的结果,而国际组织的这些功能,也只有在主权国家让渡和认可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C. 全球化造成国家间的差异仍然必须由主权国家之间协调、互动、合作和共存得到解决。 D. 国家主权对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行为主体仍然保持着管制性,制约着各种各样不同力量,维持和维系着国内外社会政治秩序,保障着国家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第十章 第二节,(2)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组织的影响 A.

27、 积极作用。大发展、合作。 B. 消极作用。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3)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生态问题(第一层次)全球性问题三层次 经济社会问题(第二层次) 安全等政治问题(第三层次),第十章 第二节,A. 全球化促进了治理和解决全球性问题主体和网络的发展。 B.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或者形成相关法律和规则的机会。 4、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 经济多极化 政治多极化 文化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多极化的作用:积极、消极。 世界多极化对于经济全球化的作用:积极、消极。,第十章 第二节,一、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 建国初,“一边倒”。 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两

28、条线”(既反美,又反苏)。 70年代,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改善与西方关系。 80年代,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不结盟;对外开放;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走和平发展道路。 90年代,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第十章 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第三节 中国的对外政策,21世纪。 大国关系。二、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4、坚持互利互赢开放战略 5、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第十章 第三节,第十章 第三节,参考书,思考题,1、简述国际政治的内容及特征。2、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有何联系与区别。3、怎样理解国家主权的基本特性?4、国家主权对于国家参与国际政治活动有何重要意义?5、简述国际政治基本准则的特征与内容。6、国际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基本功能是什么?7、全球化时代下国际政治发展的新趋势是什么?8、联系实际论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