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47644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7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课件.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编 新文学的第三个十年 (1937年7月1949年7月),第十七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疏疏的星,疏疏的树林;疏林外,疏疏的灯。 (俞平伯),透明的夜。 村, 狗的吠声,叫颤了 满天的疏星。 (艾青),关键词,文学的区域分化 “孤岛文学” 现实的参与 人道主义的深化 智性审美因素 雅俗互动 “民族形式” 胡风文艺理论,4,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基本格局,分裂成三个有意味的思想空间有差异的审美选择和走向国民性的缺失与重新认识怎样看待“五四”新文学的思想资源民间化与政治化的合流及向当代文学领域的涌动,一、战争对文学的制约,战争与救亡。战争带来文化与文学力量的迁徙流动与重新布局。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理、创

2、作方式、题材、风格与审美选择,不同区域的社会状况与政治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决定了文学的潮流与趋向。在动荡、苦难与危机的大背景下,民族、时代与个人三个命题三种文学精神的激荡、互渗与转换,驱动着4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成与发展。,6,抗战改变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向改变了“五四”以来强调个人的文学主张文学观念由西方化向本土化转变使后期现代文学形成了多元的、复调性的思想特色与艺术追求,二、分割并存,区域化特征明显。随着战争时局的发展,中国原有的形式上相对稳定和统一的文学空间被渐次打破。与政治上的格局相对应,全国分裂成国统区(以重庆、昆明为中心,还包括桂林、香港等地) 、解放区(延安

3、为中心) 、沦陷区(东北、华北为中心)三个话语空间,还有“上海孤岛时期”一个小小的话语形态。由于各个话语空间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气候、时代处境、地域特色和知识结构,决定了40年代文学的纷繁、复杂和多变。既都受到战争环境的影响,又共同承接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传统。,三、不同政治区域的文学风貌:,(一)国统区文学:国统区即国民党政府统治的区域,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从抗战之初的亢奋热烈到相持阶段的凝重反思,再到40年代的喜剧性嘲讽,文学情绪的变化影响着文学风貌的转换。总基调:沉郁凝重。,第一阶段 (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基调: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启蒙”

4、 。参见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之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另著有美学四讲 、美的历程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3月27日成立, (简称“文协”),形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强调文学的战斗性、时代性、功利性、宣传性,丧失了文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文协会刊抗战文艺“发刊词”提出:“要把整个的文艺运动,作为文艺的大众化运动,使文艺的影响突破过去的狭隘的知识分子的圈子,深入于广大的抗战大众中去”。,第二阶段(抗战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4年9月),基调:趋于理性。(1)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 ;(2)发掘民族美德,如四世同堂,呼兰河传

5、;(3) 探询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 ,如财主底儿女们、困兽记以及戏剧岁寒图、雾重庆等。,第三阶段(抗战后期解放战争时期):,主调:讽刺。喜剧性的批判色彩。戏剧如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 ,陈白尘升官图),吴祖光捉鬼,小说如围城,张恨水八十一梦。“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二)解放区文学:,解放区是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扩大而来的,文学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与农民“对话”,而且其特殊的政治现实使文学被纳入政治轨道,因此解放区文学呈现民间化和政治化趋向,呈现了一派明净素朴。,创作基调:明朗朴素。主题及题材:对新社会制度的赞美,对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人物:工农兵。形式及风格:民族化,

6、大众化。片面性:强调配合与服务于政治,忽略了文学 自身的发展规律等。,(三)孤岛文学:,“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1937年11月,国民党军队西撤,上海租界外围地区为日军占领。当时日本尚未向美、英、法等国宣战,由他们所控制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宣布“中立”,苏州河南岸地区一度与外隔绝,史称“孤岛”。,“孤岛文学”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一部分作家寓留于上海租界,在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从事文学创作,史称“孤岛文学” ,其中最为活跃的是戏剧运动。代表作品:于

7、伶的夜上海、阿英的碧血花等,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激励观众,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旧上海的日本领事馆,(四)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沦陷的上海。 另外,东北、华北沦陷区。处于政治高压下的“不自由”状态,在“言与不言”之间。日伪政府一方面严禁一切“激发民族意识对立”、“对时局具有逆反倾向”的作品,大规模的“焚书”;另一方面力图引诱和胁迫作家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而写作,这给很多作家造成了压抑和梦魇的印象。,创作倾向:a、坚持五四新文学的传统,描写沦陷区人民的真实的生存困境;b、从战争的自我体验出发,从时代中心主题转向日常生活与永久的人性,如张爱玲等;c、雅俗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

8、中接近。,研究论著,陈思和:新文学整体观;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 ,1997年版;范智红:抗战时期沦陷区小说探索,文学评论1995年第3期;刘增杰:解放区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20,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研究对象:1937年至1945年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军事占领区的中国文学。目的:把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主流中去。 作者简介:耿德华(Edward Mansfied Gunn, Jr.)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学博士。主要研究20世纪中国小说、话剧、电影、文化批评、流行文化、中文叙事文体,以及中国当代地方媒体与文学中的

9、方言等。,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概述1、1942年5月2日至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言,简称讲话。,抄写讲话事件 (2012年),抄写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者:贺敬之 铁 凝 陈忠实 王蒙 莫言 二月河 张 平 翟泰丰高占祥 李存保 严良堏 贾平凹 吉狄马加 冯骥才 李希凡 海 岩玛拉沁夫 王 昆 周巍歭 刘大为 朱奇 冯德英 丹 增 黄亚洲蒋子龙 唐浩明 叶兆言 周克玉 梁晓声 黄济人 秦文君 赵 玫周大新 范小青 毕淑敏 张海迪 何申 李佩甫 关仁山 刘醒龙刘庆邦 陆文虎 白 刃 叶延滨 朱向前 叶文玲 王树增 韩少功周梅森 赵本夫 顾 骧 苏童 徐光耀 叶

10、辛 刘 恒 周国平张笑天 马识途 池 莉 陆天明 张洁 刘玉民 柳建伟 谭 谈王巨才 葛 文 杨益言 严阵 冯苓植 熊召政 陈祖芬 郑伯农孟伟哉 苏叔阳 黎辛 邓友梅 王朝柱 徐贵祥 杨红樱 徐怀中束沛德 王 火 麦 家 谢铁骊 阎肃 胡 可 汪国新 田 华王晓棠 刘兰芳 郭汉城 李国文 徐沛东 梁 衡 于 蓝 于 洋秦 怡 何建明 卞毓方 王立平,2、意义:中共领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3、试图解决的问题:在当前党如何领导文艺工作,怎样创造出适合本阶级要求的新型文艺。4、政治策略性很强。党如何领导文艺(“外部关系”),而忽视对文艺本身规律的讨论

11、。(为什么是什么)5、核心内容:“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二、“为群众”的问题,1、“工农兵方向”: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政治内涵非常突出,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小二黑结婚:宣传新颁布的新婚姻法;破除封建迷信 2、 “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1)是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要求“思想改造”并与工农结合。 (2)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 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两个标准”。结果导致了简单化、概念化。 (3)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产等问题。 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三、今天如何看待讲话,1、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正确性、权威性以及统一思想的作用; 2、对马克

12、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对一些文艺理论基本命题的建立曾起过重大的作用; 3、有些属于政治策略性的提法,不宜在其他历史条件下任意引申。,27,第三节 战争背景下的文学思潮及论争,一、纷繁的文艺思潮:包含有“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延续的基本主题。在战争背景下,它又表现出不同的情势:1、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对通俗化和民族形式的论争2、对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和论争3、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1、1940年以后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事件的发生:由于民族意识的高扬,如何在文化领域突出民族特色的问题凸显出来。 议论的焦点: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向林冰、葛一虹

13、。,(2)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讨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 解放区的讨论 事件的发生:周扬等发表讨论文艺问题的文章。 议论的焦点: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性; 代表性的观点:王实味(野百合花)、丁玲、艾青、罗烽等。,国统区的讨论,事件的发生: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和夏衍的话剧芳草天涯在重庆上演引起了讨论。 议论的焦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3)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争,事件的发生:讲话传到国统区之后,引起的文艺界对文坛现状和文学理论问题的思考。议论的焦点: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胡风的理论:“重体验的现实主义” (核心命题:“主观战斗精神” ),胡风(19021985,湖北蕲春人)其文艺理论以“主观战斗精神”为中心,特别强调创作的主体性因素,主张“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其文艺理论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一脉相承,体现出鲜明的启蒙精神与知识分子精英意识。他也受到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启发。胡风的理论,在革命文学系统是一种“异质性”的存在,引发出持续的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评价:胡风理论是对新文学某种局限性的一次反思(不很成熟但非常有价值)。,思考题:,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2、不同地域文学创作的特点。,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