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城市人口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48568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城市人口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四章城市人口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四章城市人口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四章城市人口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四章城市人口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城市人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城市人口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城市人口,第一节 城市化与城市人口概念第二节 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第三节 城市人口的分类第四节 城市人口动态第五节 城市流动人口和人口迁居第六节 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相互关系分析,第一节城市化与城市人口概念,一、城市化 城市形成于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过程中。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始于10,000年前,即早期的农业时期(early farming phase)。第二次分工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乡村,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城市,称之为早期城市时期(early urban phase),约始于5,000年前的Mesopotamia、China、India。1800s的工业

2、革命,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技术时期(modern technological phase)。,城市化(urbanization):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1)城市数目增加;(2)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二、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 发达国家70%,第三世界30%,全世界平均值为40%左右。 城市化也包括城市地区居民的生活,居住方式等变化及其衍生的后果,叫城市态(urbanism)。,城市的巨型化(megalopol

3、itanization):许多城市, 连同它们的广大郊区同时发展,扩大,最后连成一片绵延不断的广大建成区。 6个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日本东部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J.Gottmann,大都市带,1989)。,4个正在形成的大都市带:美国西部沿岸,巴西南部沿海,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中国珠江三角洲。 共同特征:良好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适于人类居住,适于耕作和交通联络,国家或洲际大陆,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化的特点是:(1)人口集中;(2)产业集中;(3)能源结构改变;(4)需水量增加;

4、(5)交通便捷;(6)信息传递快速;(7)不透水地面增加;(8)绿地减少;(9)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第二节 城市人口(urban population) 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一切从事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在中国特定为居住在城市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 城市的一切设施和物质供应,活动场所必须考虑容纳这些人口,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可用城市人群来表示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结构(structure):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如性别、年龄等;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如民族、家庭、文化、宗教、职业、经济收入结构等。,一、城市人口数量 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个体

5、数,含固定人口总数和流动人口总数。 城市人口的数量是不断的变化的,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四个参数决定。Nt+1=Nt+B-D+I-ENt是时间t的人口数量; Nt+1是1个时期后人口数量; B.D.I.E分别是在时间t和t+1期间出生(born)、死亡(decease)、迁入(immigrate)、迁出(emigrate)的个体数。,二、 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反映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的分布情况。 一般将人口划分成:托幼年龄、中小学年龄、劳动年龄和老龄;或:幼龄、中龄和老龄。 人口年龄结构模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老龄级 中龄级 幼龄级,三、 城市人

6、口性比 人口总数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城市人口性别构成(sex structure of urban population)是城市人口自然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四、 城市人口密度(一)城市人口密度(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城市人口密度:指城市区域内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二)城市人口过密化 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的表现. 东京、纽约等是公认的过密城市上海城市化地域面积为东京的40%。 发达国家大城市地域的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半径50km的实际城市化范围内,而中国则为10km。,五、城市人口分布(distributio

7、n) 城市人口分布指人口在城市空间的分布状况。 (见图4-2)(一)人口迁移 人口在地理空间改变居住地的移动。(二)人口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三)人口城市规划 以人口为主体对城市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一种方法。(四)城市人口的分布格局关于人口在城市中的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可分为四种类型: 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散式分布。,第三节 城市人口的分类一、城市人口的服务结构分类 分为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托养人口三大类。二、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分类(employment structure) 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所占的比

8、例。 分为生产性劳动人口; 非生产性劳动人口; 非劳动人口。,三、城市人口 文化结构分类 根据文化构成分类,一般分为七岁上学前、文盲、小学学历、中学学历和大学学历五大类。 不同的行业分类不同,如大学教师分: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三大类或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和实习教师四大类。四、城市人口 民族结构分类 指根据民族结构的特征进行的分类。,第四节 城市人口动态一、城市人口规模(一)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净增人口数与总人口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口-年内死亡人口)/年人口))*1000 或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二)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 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迁入和迁出的差数。 机械增长率=

9、(某一时间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该时间平均人口数)*1000,(三) 城市人口承载力 1940,s 威廉福格特 公式为:C=B:EC: 某土地面积的承载力,指土地向人类提供饮食住所的能力;B:指土地的生物潜力;E:环境阻力,生态系统的人口承载力: CP=Sm/(X/P)+(YNji/Pi) CP:某生态系统在保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人的食物链结构为(XiYi)( i=1,2,I. j=1,2J)的人口承载力;X: 年人均对第i种植物性食物需要量;Y: 年人均对第j种动物性食物需要量;Nji: 生态系统有关的第j种动物性食物对第i种植物食物需要量,即饲料转化率;Sm: 生态系统中人类可利

10、用的土地资源面积;Pi: 第i种植物性作物的单产。,(四)人口环境容量观1、 乐观论 认为地球可以养育50 b,主要观点:地球陆地还有大量资源尚未开发利用;人类对海洋资源,包括海底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高度发达的经济条件是合理和优化环境的基础,环境污染和环境退化都是暂时的;科学技术正以跳跃速度发展。,2、悲观论生态系统的退化,如污染、毁林、草原退化、沙漠化,自然资源的短缺、气候变异,灾害频繁等;即使人口规模不再增长,但人均消费水平仍将快速上升,资源耗用量扩大;人类只是地球上生物群中的一种,人类不能只是保证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幸福,还必须为其他生物保留和创造适合于它们生存和维持某种程

11、度繁荣的条件。,3、辨证观 人口必须控制,否则将加重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给人类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过于乐观不是科学的态度。 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人口环境容量也会迅速扩大。因此,过于悲观也不是科学的态度。,二、城市人口增长(一)指数增长(exponential growth)模型 Malthus(1978)提出的生物种群有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认为人口有无限的以指数增长的性质。 Nt=Rt0N0 R0为亲代的生殖力;N0是起始时人口数量;t为世代或时间。 如果方程两侧都取自然对数则可得线性方程: lnNt = lnN0 + rt r0,N增大;r0,N减小;r=0,即出生率和死亡

12、率相等,人口数量不变。,(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logistic growth) 种群在有限环境下,受环境制约且与密度相关的增长方式。 (见图4-3) dN/dt = rN (1 - N/K) r:自然增长率,K:环境容量 它须满足下述假定才能成立:(1) 所有个体在生态学上是完全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死亡和生殖特征。(2)种群的个体数量是合理的计量单位。(3)种群自然增长率r为常数。(4)一个固定不便的上限k,即环境容量。,(三)人口自然增长方程 N(t)=N(0)e(u0+u)t (D0/(u0+u)(e(u0+u)t-1) N(t):t时刻的人口总数,N(0):t0的人口总数,e为自然底数,

13、u0为t0时的出生率。D0为t0时的死亡人数. u为相对死亡率。,第五节城市流动人口和人口迁居,一、 城市流动人口概念在城市中从事短期、季节性工作的外地人口;到城市旅游、出差、探亲、借读、就学人口。二、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关系暂住人口大多从事建筑施工、集贸商贩、保姆、修理工等经济活动,填补了一些城市人不愿问津的脏、苦、累、差的就业岗位,构成了城市运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反过来农村到城市的暂住人口都需要城市提供衣食住行,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必须考虑到他们的需求。,三、 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特征在城市人口增长过程中,出现过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实现了城市人口

14、稳定有序的增长。归功于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政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管理制度。限制迁移政策对人口城市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1)延缓了人口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2)割裂了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必然联系,影响了城市聚集效益的充分发挥。(3)妨碍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造成一方面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岗位空缺。,四、城市人口迁居(residential mobility) 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移动。也称城市内的迁移(interurban migration)。(见图4-4)(一) 6

15、0s中期以前的人口迁居大量低收入流动人口移入城市,可能向城市中心区聚集,迫使其他人向外移动,开始入侵和演替过程;同时高级住户不满意现有住宅而移向新住宅,并引起低级住户的移动;还有一些人的迁居是因为结婚、生小孩、年老等对住宅空间产生特定需求所致,但所有这些移动都要受个人经济状况以及工作地点的制约。,(二)60s中期以后 决定迁居是内、外压力作用的结果。内部压力: 住户的需求与期望。外部压力: 住宅与环境特征.(住宅大小与质量、邻里、相对位置)。内外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发生迁居。,五、中国城市人口迁居基本原因(一) 迁居者本身内部因素1迁居者的需求,包括住宅需求和住宅区需求(上下班、环境等)两

16、方面。2迁居者文化心理。(浦西的床和浦东的房)(二)外界的影响1社区环境的影响2城市规划与建设(深圳没有好大学,如何安心工作)3经济发展与住宅建设4人口政策(生育政策、劳动政策、户籍政策)5土地制度(地价的变化)6. 住房政策(租、补贴、买卖),案例分析,案例一 天津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特征及机制分析案例二 天津市人口迁移情况的研究与思考 案例三 人口迁移和流动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分析,习 题,1、中国城市人口有几种含义?2、中国长期实施的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政策,把中国的经济、社会划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大截然不同的板块,把国民划分为城市居民和乡村农民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对人口城市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不利的影响?3、如何理解城市人口迁居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参考文献,1. 王新岭主编, 生态. 人口. 环境,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2. 沈清基, 城市人口容量探讨. 同济大学学报. 上海:同济大学学报编辑部. 1994年增刊.3. 周春山, 中国城市人口迁居特征、迁居原因和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规划汇刊. No.4. 1996:17-21.4. 赵民,朱志军, 论城市化与流动人口. 城市规划汇刊. No.1.1998:8-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