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校课程规划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48574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学校课程规划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四章学校课程规划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四章学校课程规划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四章学校课程规划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四章学校课程规划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学校课程规划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学校课程规划课件.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学校课程规划,主要内容,学校课程规划概述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学校课程规划的实施,第一节学校课程规划概述,一、学校课程规划的含义,(一)规划与计划规划:是对较大范围及较长时间内发展总方向、大目标、主要实施步骤及重大措施的设想,即大略规定各有关事业发展指标,不具体确定有关的工作步骤和实施措施及具体工作时间表。计划:是指在规划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政策、任务做出的较短时间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其发展指标、措施步骤、时间都比较详尽、具体。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包含,不做严格区分。,(二)学校课程与学校课程规划学校课程:狭义:专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即在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d 的课程。广义:泛指在学校中实际存在和发生的各级各类课程,不仅包括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而且包括学校必须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表1 三类课程的比较,课程规划的层次国家课程规划,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课程规划,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课程规划,学校学校课程规划应该以前两者为依据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作为课程规划的主体,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从社区环境、家长期望和学生需要出发,对学校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及相关因素与条件做出的整体设计与安排,以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

3、课程在学校层面的协调、优化与整合,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三)学校课程规划的要义分析1.学校既是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实施者,也是学校课程规划研制与实施的主体2.学校课程规划的对象与内容是学校的所有课程,涉及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全过程3.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与功能是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层面的协调与优化,建立和谐的学校组织生态,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以学校为本,既执行上级规划,又突出学校特色,二、学校课程规划的特征,(一)作为微观的学校课程规划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国家级课程管理宏观,教育部,国家课程地方级课程管理中观,省教育厅,地方课程学校级课程管理微观,学校,

4、校本课程,问题性、针对性、现实性、不确定性,(二)作为中观的学校课程规划指相对于教师小组或班级的课程规划、教师个人或课堂的课程规划、学生的课程规划的学校层面的课程规划中介性,连接上下级课程规划的桥梁,连接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的桥梁两重性,执行者与规划者的双重身份相对独立性,有相对独立的课程权力总之,学校课程规划是整个课程规划体系中的核心,是加强课程执行力的关键,三、学校课程规划的意义,(一)学校课程规划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内在规定1.制订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课程管理工作的基本构成与核心构成2.三级课程管理权力的生效与和谐需要通过学校课程规划来实现(二)学校课程规划是课程民主化理念的应有之义与践行结

5、果1.学校课程规划是课程民主化理念的应有之义,课程民主化: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校是课程开发之所2.学校课程规划促进课程民主化理念的有效落实(三)学校课程规划是加强课程执行力的必然要求与具体体现1.学校在多个层级的课程实施中发挥关键作用2.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就是提高课程执行力的过程,第二节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一、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与原则,(一)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依据1.课程理论:理论指导和规范2.课程政策:指明方向和要求3.学校愿景:重要依据愿景:根据现有条件和信息对未来景象的有远见的预测或期待。学校愿景:从学校现状出发对学校未来的一种有远见的预测与期待。,(二)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1.整体

6、性原则指学校在课程规划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整体论”的方法论,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规划2.校本性原则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基础,从学校实际出发3.民主性原则以课程专家、教育管理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广泛的对话为基础,二、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与内容,(一)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1.提升课程的整体价值2.建立永续的组织生态“为顺从而规划”-“为成果而规划”-“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生态而规划”3.促进师生的主体性发展社会本位观+个人本位观+知识本位观=主体发展目的观,(二)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1.课程愿景课程愿景是从学校现状出发,对学校课程未来发展的有远见的预测与期待,是对学校课程理念的描述,是学校愿

7、景的重要构成部分。不同于学者的课程愿景,也不是校长个人的愿景,是集体对话和协商的结果综合考虑内外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传统、特色表述要清晰明确、坚定有力,2.组织制度学校组织制度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维系学校人群集合体内部关系,按一定形式和层次组成的机构体系。组织制度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团队的组成、权责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团队考评规则等双界面学校组织系统=行政组织界面+学习型组织界面原则:以学生和教师为本要符合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的规律要符合政策和法规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严肃性,3.课程方案课程方案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以及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结果或具体体现,是学校的课程蓝图,是对学校

8、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进行总体规划,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内容包括:各年级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实施要求、评价建议等要既有严肃性,又有一定的机动性要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4.行动方案课程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学校课程行动方案包括:课程标准校本化方案、校本化的课程开发方案、学校课程实施的学年方案、校本教研方案等要求:具体、量化、共同认同、符合实际、确定时限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包括:校本课程规划的基础、总体目标、一般结构、实施与评价建议以及保障措施课程纲要包括:一般项目、具体方案、所需条件,有详案和略案,以略案为主,5.评价方案发展性课程评价:

9、关注行为而非人目的在于改进而非鉴定通过对话交流、共同协商进行采用多样的手段与方法评价内容:学习评价教学评价方案评价,三、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过程与条件,(一)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过程1.学校课程规划的内生模式(1)建立学校课程规划团队(2)收集课程开发所需各种资料(3)确定学校的课程目标,构建校本化的课程标准(4)进一步补充资料(5)构建学校课程的预方案(6)交由全校教职工审核、修改、再审核(7)形成学校公文并下达执行,2.学校课程规划的外引模式(1)收集方案(2)构建审议团队(3)形成筛选标准(4)方案评价(5)初次筛选(6)全校审核、修改(7)描述方案,下达执行,3.学校课程规划的分化模式(1

10、)搜集资料(2)进行课程模块的划分(3)课程模块借鉴与生成(4)方案整合(5)全校审核、修改(6)描述方案,下达执行,(二)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条件1.学校领导团队应拥有深厚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课程领导能力2.学校应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3.学校应当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四、学校课程规划实例阅读教材115-117页实例,第三节学校课程规划的实施,一、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过程描述,(一)课程实施中的研究以各级教学人员为研究主体以学科教研组为研究单位研究对象多样化研究方法多元化(现场研究、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档案分析、追踪研究等)研究成果形式丰富化(日志、叙事、案例、反思、报告等),(二)课程实施中的评价评价目的

11、是改进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事先建立评价对象多样评价结果具有建设性(三)课程实施中的调整范围广阶段性局部性调整形式:增、删、换、合、立,二、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一)学校的教育观念学校的教育观念是指学校作为发展主体,立足社会发展的时代取向和世界教育的未来取向,在对学校办学实际和未来发展可能空间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确立的对于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系统的、根本性的观点或者看法。1.学校应摒弃应试教育观念,确立全面发展观、素质教育观和创新教育观2.学校应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3.学校应确立与新课程相一致的课程观念,(二)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解释决定着学生所接受的课程的质量。1.教师专业素

12、养的内涵构成教育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知识结构:教育学科知识、专门学科知识、科学与人文知识能力结构: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理解和交往的能力教育智慧:综合的灵活的有效的运用2.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路径师范教育、教师培训、经验反思、个人自学、集体研讨,(三)学校课程领导学校课程领导指学校中的课程领导者与追随者在学校课程事务上,通过互动而互相影响,以期达到学校课程目标的过程。领导者: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1.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建立愿景、建立个人与团队之间的联系、放权、创造性工作、提升教师专业水平2.构建“基于关心的变革采纳模式”对参与者的情感与行为进行人性化的持续关注和适当干预,(四)学校政策学校政策形成了师生在校生活的精神环境,对学校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教与学政策的主要成分学生政策:出勤、纪律、家庭作业、评分政策等教师政策:聘用、决策制定系统和预算系统、教学计划、专业发展、教师考评政策等2.教与学政策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促进发展,公平公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