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要点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48820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要点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要点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要点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要点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要点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要点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要点课件.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1.筷子与刀叉的历史背景,现代人类社会,用餐的主要工具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受中华文化影响,涵盖中国、韩国、日本、朝鲜等亚洲区域的“筷子餐具”;一是以受希腊、古罗马文化影响的欧美区域的“刀叉餐具”;还有一种便是以中东、印尼为主要辐射区域的“手抓餐具”。在这三种用餐方式中,“筷子式”与“刀叉式”都拥有着深远而悠久的历史,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与礼仪,而“手抓式用餐”则通常被认为是最不文明的一种用餐方式。,1.1筷子的“故事”,起源:筷子最早起源于中国,据史料记载其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曾被称为“筷著”、“著占”。民间有这样一则传说,大禹治水时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均在野外进餐

2、,时间紧迫,兽肉始熟便急于食用,但汤沸肉烫无法进食,便折取树枝夹之食用,相传这便是“筷著”最早的雏形。虽只为传说,尚无文字记载,但“筷著”因此而产生确实是合乎人类的发展规律。,分类及材质,筷子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其同时具有夹、拌、挑、拨等多种功能,且使用方便,物美价廉。在中国,筷子因其材质大体可分为五类:竹木筷(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金属筷(青铜筷、铜筷、铁筷、银筷、金筷)、牙骨筷(主要以象牙、兽骨为原料)、玉石筷(以珍稀玉石为材质,最为珍贵)、化学筷(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还有许多现如今已不常见的筷著,例如棕竹牙帽箸、乳帽镶银象牙箸、乌木镶银箸等,都可以归到以上五大类中。,使用礼仪,筷子的出现

3、不单是饮食文化的一场革命,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进步,经过漫长的历史更加散发出愈久弥香的气息,今天的筷子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用餐工具,它所蕴含的礼仪更象征着一种中华文化。首先,在用餐时,握筷姿势要规范,若想使用其他餐具,应先将筷子放下;其次,当已拿起筷子时,切勿使其在菜碟上游弋或敲打碗碟,更勿执“筷”指人,这在餐桌礼仪上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最后,当有事需暂时离席或已用餐完毕,应将筷子置于“筷架”上,以免碰于地上。关于筷子的用餐礼仪还有很多,此处仅以此三项为例,进行探讨。筷子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项值得骄傲和推崇的发明,它的用餐礼仪更是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1.2刀叉的“故事”,起源:相对于筷子的发明,西

4、方的刀叉要晚诞生2600年左右。大约15世纪前后,西方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叉取食物送往口中,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叉才是西方人真正的餐具,但叉却又不能单独使用,需配合刀来共同进餐。分类及材质:不同于中国“筷著”的多种分类。在西餐中,餐具大致可分为三种,即:刀、叉、匙。西餐中的刀、叉、匙,其材质均为金属物,是自然界中不可再生资源,通常为不锈钢金属制成。,使用礼仪,西方餐具中的刀、叉、匙使用较筷子而言要相对复杂。在西餐中,“左手执叉右手执刀”为正确的用餐方法。刀:刀有三种,小锯齿刀(用以切割肉类食物)、中等大小刀(用以切割蔬菜等)、小巧圆头刀(刀尖上翘用以切割面包和涂抹黄油果酱等)。叉:左手执叉,轻送

5、口中,切勿以牙咬叉。匙:“匙”亦为“勺”,在正式场合中,“勺”有很多种,小勺(用于咖啡和甜点)、扁平勺(用于挖取黄油果酱)、较大勺(用于喝汤或盛取碎食)、大勺(常见于自助餐,公用于分汤)。,2.筷子与刀叉所代表的东西方美食文化差异,2.1中餐美食文化东方饮食主要以中华美食、日本料理、韩国料理为主,其中又以中华美食尤为突出,极具代表性。中华美食大致可分为八大菜系,即:川、鲁、粤、徽、湘、苏、浙菜以及闽菜。饮食特征:在地理上,中国经纬度跨越较大,这便促使了在中国也存在着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在中国南方,饮食以清淡为主,种类繁多,口味偏淡,这和其炎热的气候不无关系;而中国北方,饮食口味则偏重,食物较为油

6、腻,这和其温带性气候也有一定的关联。,烹制方法,中华美食的烹饪方法尤为丰富,热炒有烹、炒、煎、炸、闷、炖、蒸、焗、烩、熏等三十八种之多。南方,以清蒸、闷、熏等油少清淡的制作方法为主;而在北方,则以炖、炒、炸、烤等高热量、油腻的制作方法为主。代表食物中华美食的代表食物因其地域差异亦是多种多样,主要有台湾的蚵仔煎、香港的碗仔翅、北京烤鸭、东北的小鸡炖蘑菇以及八大菜系的主要代表食物,此处便不再一一介绍。,2.2西餐美食文化,西餐饮食主要以法式、英式、意式、俄式、德式西餐等五类为主,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有种说法非常形象:“法国人夸奖着厨师的技艺吃,英国人注意着礼节吃,德国人考虑着营养吃,意

7、大利人痛痛快快地吃”饮食特征:法式西餐选料广泛,滋味有浓有淡,食物讲究半熟或生食;英式西餐油少、口味清淡为主;意式西餐偏爱面食及意式馄饨、意式饺子;俄式西餐喜好热食,口味以酸、甜、辣、咸为主;德式西餐,口味偏重,喜食肉类、啤酒。,烹制方法,西餐的烹制方法中,以意式西餐及英式西餐较为特殊。意式西餐烹调注重炸、熏等,以炒、煎炸、烩等方法见长;英式菜肴的烹调方法多以蒸、煮烧、熏见长;另外,法式菜肴中善以酒作为调味品进行烹饪。代表食物 法式西餐中属红酒山鸡、巴黎龙虾最为出名;英式西餐代表菜肴有:奶汁牛肉卷、红酒牡蛎;意式名吃:意大利面、披萨饼;俄式经典:罗宋汤、罐焖牛肉;德式主流:瑞士奶酪火锅、香肠、

8、德国啤酒。,3.东西方餐具影射出的东西方文化差异,3.1东方文化东方和西方,听起好似仅为地域上的差异,其实更是一种文化差异,而饮食文化便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东方国家在地理上涵盖了以亚洲为主的一些区域范围,这之中由以黄河流域的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即使毗邻的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也有着不同之处,但作为“东方国家”这个整体,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便是他们的共性。,中国人重视吃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民间语言。爱和恨这两种极端的感情,都可以用吃来表示。女子漂亮招人喜爱,说是“秀色可餐”,对憎恶的仇人,则要“寝皮食肉”,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岳飞满江红中的“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历史中国是世

9、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炎、黄帝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山顶洞人到母系时代;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段历史都续写着中华文明的篇章。,地域,中国领土十分辽阔,地形复杂多样,进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我国南北跨度较大;东西坡度阶梯性明显,是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区;农耕面积广大,以种植小麦、水稻为要耕作物;西部以牧羊、牧牛为主。经济中国清朝以前一直受封建经社会济影响,闭关锁国,刚愎自用,不接受任何外来形势的经济及文化;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从此,中国封建社会以及封建经济体制开始瓦解;直至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指出对

10、外开放,中国开始走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现如今,中国已建立起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2西方文化,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如:东欧与西欧;南欧与北欧,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区别,然而体现着本质上的差异的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历史西方历史起源于公元前9世纪初,是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罗马帝国;中世纪前后即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国家进入了封建统治,比中国提前大概1000年左右;14-16世纪末期,欧洲出现以工场手工业为标志的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开始瓦解;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二战时期的二次工业革命,使西方欧美国家进入了高速发

11、展时期。,地域,在地域上以0经线和180经线为界,由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即东半球,亦是上述文章所指涵盖“东方国家”的区域;而160E向东至20W为西半球,即涵盖“西方国家”的区域范围。西方国家地域跨度较大,在气候上大部分属于海洋性气候,畜牧业发达。经济不同于中国的经济体制,西方国家封建社会经济时期短暂,自封建社会瓦解后,随着文艺复兴便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此开始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这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说相去甚远。正是这种历史、地域、经济等方面的千差万别,才使得东西国家在文化、生活、饮食等各个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

12、和合,西方重分别。”一般来说西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罗斯的罗宋汤,是以多种荤素原料集一锅而熬成的之外,一般正菜中的鱼就是鱼,鸡就是鸡,蜗牛就是蜗牛,牡蛎就是牡蛎。,罗宋汤,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经常以冷饮为辅,在餐桌上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那舌头一经冰镇,味觉神经都已麻木,什么味也感觉不出来了。,中世纪的宴会,东西方的差异是由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饮食仅是反应东西方差异的一个方面,而所谓的饮食文化指的是由我们所发展、决定我们自己的饮食方式与喜好的程度。针对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分别以历史、餐具、用餐礼仪、食物及饮食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以极具差异代表性的餐具为切入点,具体探讨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本篇文章作者仅仅分析了一些东西方饮食文化的浅表差异,更有深层次的探讨有待深究。,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