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49713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微生物的遗传性亲代微生物将其一套完整的遗传物质所携带的信息传递给子代微生物的特征。,(一)证明核酸是遗传和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一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医生F. Griffith最早利用肺炎链球菌进行了转化实验,1944年,O.T.Avery等人对转化实验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一)证明核酸是遗传和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一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2.噬菌体感染实验,1952年,Hershey和Chase利用示踪同位素的方法,对大肠杆菌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进行

2、了实验研究,噬菌体感染实验,3.病毒的拆开和重建实验,1956年,科学家Gierer和Schramm对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和RNA 的研究,(一)证明核酸是遗传和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一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TMV重建实验示意图,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但病斑情况不同。,(二)DNA的结构,1.DNA的化学组成,基本结构单元核苷酸,核苷酸,磷酸,戊糖,碱基,脱氧核糖,腺嘌呤 A鸟嘌呤 G胞嘧啶 C胸腺嘧啶 T,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一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2.DNA的双螺旋结构,Waston和Crick于1953年提出,(二)D

3、NA的结构,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一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DNA的双螺旋模型,DNA是由含脱氧核糖的核苷酸双链构成的大分子,它的两条核苷酸链以反向平行和互补的方式构成螺旋梯状。由磷酸和核糖组成的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含氮的碱基位于螺旋内部。螺旋形DNA分子每一圈含10对碱基,其跨度是3.4nm,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平面与双螺旋DNA链的中轴垂直。 链之间的螺旋形成凹槽,一条较深,称为大沟;一条较浅,称为小沟。大沟中的碱基差异很易被识别,是蛋白质结合特异DNA序列的位点。,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征,DNA变性,解股温度Tm,DNA复性,(二)DNA的结构,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一 、遗传和变异

4、的物质基础,2.DNA的双螺旋结构,二 、DNA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的表达,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一)DNA的复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半保留复制,DNA的复制,环状DNA 的复制形成结构,(二)遗传信息的表达,基因,具有某一特定碱基排列顺序和数目的DNA分子片段,是DNA分子中的最小功能单位 。,RNA,磷酸,戊糖,碱基,核糖,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尿嘧啶U,二 、DNA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的表达,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mRNA、tRNA、rRNA,RNA,(二)遗传信息的表达,二 、DNA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的表达,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rRNA,mRNA,mRNA,tRNA,1.转录,

5、是指以DNA为模板,在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4种rNTP(ATP、CTP、GTP和UTP)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二)遗传信息的表达,二 、DNA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的表达,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转录,RNA的合成与DNA的合成不同之处,所用的原材料为核苷三磷酸,而DNA则为脱氧核苷三磷酸。只有一条DNA链被用作模板,而DNA合成时两条链都用作模板。RNA合成不需要引物,可直接合成,而DNA合成一定要引物。,2.翻译,以mRNA作为模板,将遗传信息从mRNA传递到蛋白质的过程称为翻译。,(1)翻译的起始,(2)肽链的延伸和翻译终止,延伸包括氨酰基-tRNA与核糖体结合、肽键

6、生成和移位,(二)遗传信息的表达,二 、DNA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的表达,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第二节 基因调控,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导致细胞分化,维持细胞的功能活动,细胞的主要调控机制,调控酶的合成,调控已有酶的活性,一、酶活性调节,第二节 基因调控,翻译后的调控,调控的表现:,通过反馈作用或产生抑制剂和激活剂调节酶的活性,通过调节修饰酶的结构改变其活性,(一)反馈抑制,一、酶活性调节,第二节 基因调控,变构酶结合位点,变构酶,活性位点,变构位点,底物结合位点,抑制剂结合位点,(二)共价修饰,通过向代谢途径中添加或删除特定的修饰酶催化小的有机分子来调节酶活性的机制称为共价修饰。,一、酶活性调节

7、,第二节 基因调控,二 、转录调节,第二节 基因调控,酶合成的调控,正转录调控,负转录调控,存在于细胞中的阻遏物阻止转录的过程是负调控,是经诱导物诱导转录的调控机制。,酶阻遏的过程。(a)阻遏物未与操纵子结合时,转录正常进行。(b)阻遏物与辅阻遏物(小分子)结合后与操纵子结合,阻遏转录。,转录的正调控(a)无诱导物时,激活蛋白和RNA聚合酶均不能与DNA结合。(b)诱导物分子与激活蛋白结合,接着结合到激活复合物结合位点,从而使得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开始转录。,第三节 微生物的变异,一、突变的类型,根据突变的原因,自发突变诱发突变,根据基因突变的范围,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一)基因突变,一

8、对碱基或少数几对碱基的突变,1.根据遗传物质的结构来分:,碱基的置换,缺失,插入,移码突变,第三节 微生物的变异,一、突变的类型,2.按照突变体表型特征的不同,可把基因突变分成,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致死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其他突变型 如毒力、糖发酵能力、代谢产物的种类和产量及对某种药物的依赖性突变型等,(一)基因突变,第三节 微生物的变异,一、突变的类型,3.根据DNA结构改变所造成的遗传信息意义的改变 分:,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一)基因突变,第三节 微生物的变异,一、突变的类型,一个或两个碱基对的突变并不使多肽链上相应的氨基酸发生改变。,碱基对的突变直接影响到多肽链上相应

9、氨基酸的变化。,某个碱基突变造成UAG、UAD和UGA等终止密码子出现,导致多肽链合成终止,使突变失去意义。,(二)染色体畸变,是指不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而在染色体上有较大范围结构变化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1.易位,2.倒位,3.缺失,第三节 微生物的变异,一、突变的类型,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部分相连的现象。,一个染色体的某一部分以颠倒的顺序出现在原来位置上的现象。,染色体丢掉了某一片段,最终直接影响基因的排列顺序及其相互关系。,二、突变的分子基础,第三节 微生物的变异,(一)自发突变,(二)诱发突变,物理因素:紫外辐射、电离辐射和激光等,化学因素:如碱基结构类似物、与DNA发生

10、化学反应的诱变剂、移码诱变剂等,吖啶类化合物(如原黄素、吖啶橙、吖啶黄、氨基吖啶等) ;ICR类化合物(由烷化剂和吖啶化合物相结合而成的化合物)是一类染料,第四节 微生物的遗传重组,遗传重组:是指将两个具有不同性状的生物细胞中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并经过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有性杂交、准性杂交等,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转化、接合和转导等,第四节 微生物的遗传重组,一、转化,第四节 微生物的遗传重组,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了来自供体细胞的DNA片段,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了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转化因子,感受态,转化的过程:

11、,一、转化,第四节 微生物的遗传重组,感受态阶段,DNA的摄取和结合,转化DNA的整合,+细菌的转化作用过程(a)游离DNA与细胞膜上的DNA结合蛋白相结合;(b)核酸酶降解一条DNA单链,另一条单链进入细胞; ( c ) 在RecA蛋白作用下进入的单链与染色体同源区域重组; ( d ) 形成转化子。,二、转导,第四节 微生物的遗传重组,转导是通过噬菌体引起DNA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和基因重组现象。,通过噬菌体对寄主细胞任何DNA片段的“错装”,而使寄主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转导,称为普遍性转导。,(一)、普遍性转导,二、转导,第四节 微生物的遗传重组,普遍性转导示意图,(二)特异性转导,二、

12、转导,第四节 微生物的遗传重组,是指某些温和噬菌体,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转移到受体菌中,并获得表达的遗传现象。,三、接合,第四节 微生物的遗传重组,接合是通过两个细菌细胞直接接触将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细菌。,蛋氨酸、生物素缺陷型菌株( met- 、bio-),苏氨酸、亮氨酸缺陷型菌株( thr- 、leu-),三、接合,第四节 微生物的遗传重组,F因子,根据F因子在细胞中的有无和存在方式,大肠杆菌分为四中类型:,(1)F-菌株,(2)F+菌株,F+F-F+ F+,(3)Hfr菌株,游离F因子,非游离F因子,高频重组,(4)F菌株,F因子的存在方式,第四节 微生物的遗传重组,质粒DNA

13、的接合作用,第五节 重组DNA技术,细胞内发生的基因重组现象,称为体内重组。,由人工操作在细胞外进行DNA重组,称为体外重组。,一、目的基因的克隆,第五节 重组DNA技术,克隆,名词,克隆子,动词,指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将一个特定的基因或DNA序列插入到一个载体DNA上,进行扩增。,(一)基因克隆的程序,一、目的基因的克隆,第五节 重组DNA技术,1.目的DNA的分离和合成,2.克隆的载体和外源DNA的连接,3.克隆的基因送入受体细胞,4.特定克隆子的筛选,5.大量扩增含有目的基因的克隆子,(二)基因克隆的载体,一、目的基因的克隆,第五节 重组DNA技术,质粒,二、克隆子的筛选,第五节 重

14、组DNA技术,(一)克隆子的受体,E.coli,Bacillus subtilis,酿酒酵母,(二)克隆子的挑选,二、克隆子的筛选,第五节 重组DNA技术,测定特异蛋白的方法,采用核酸探针的方法直接搜寻,三、DNA的人工合成和扩增,第五节 重组DNA技术,(一)合成DNA,探针、定点诱变、引物。,(二)DNA的扩增多聚酶链式反应,三、DNA的人工合成和扩增,第五节 重组DNA技术,PCR的步骤:,1、双链目标DNA热变性;,2、冷却使特定引物同目标DNA结合;,3、DNA多聚酶使引物延长,使目标DNA加倍。,Taq酶、Pfu酶,四、基因的定点诱变,第五节 重组DNA技术,寡核苷酸引物诱变盒式诱变全基因成法PCR诱变,(一)寡核苷酸引物诱变,四、基因的定点诱变,第五节 重组DNA技术,818个核苷酸,将待突变的DNA片段克隆到某一载体上并分离到单链环状DNA;合成突变引物;制备异源双链DNA分子;富集双链闭环DNA;转化;筛选突变株;鉴定突变株。,诱变过程 :,(二)盒式诱变,四、基因的定点诱变,第五节 重组DNA技术,就是利用一段人工合成的具有突变序列的寡核苷酸片段,即所谓的寡核苷酸盒,取代野生型基因中的相应序列。,(三) 全基因合成法,四、基因的定点诱变,第五节 重组DNA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