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50370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4.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课件.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宝珍,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的基本概念,个人防护用品,常见传染病的隔离预防,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3,我国职业暴露的现状?,4,SARS问题的本质是感染控制问题,SARS的起因是社区感染,但其疫情的发展、失控多数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中国内地感染SARS累计5329例,医务人员达969名占18.18%因SARS死亡349人,有统计报告其中1/3 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 医院既是治疗SARS的场所,也是最重要的疫情传播地!,5,发生在身边的案例,羊城晚报曾报道,广州有一个病人被检出艾滋病病毒,使9位抢救他的医生身陷险境,这9位医生

2、都要接受为期一年的医学观察。承受心理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某医院一名外科医生,在为HIV初筛阳性的病人做手术时,由于忽视了眼部的防护,血液飞溅入眼内,直接侵袭眼部粘膜,此医生惶恐至极某医生在为梅毒阳性病人做手术时被手术刀划伤经过,预防治疗,定期随访,梅毒检测阴性,未被感染;事过不久,此名医生手术时再次被梅毒阳性病人所用利器扎伤某护士为乙肝病人拔静脉输液针,因为知道此病人是乙肝患者,所以非常小心拔完针后,由于害怕被扎伤,捏住输液器末端将其提出病房,悬在空中的针头正好将路过的另一名护士扎伤,6,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口腔科医生发生了乙型肝炎某医院新来呼吸科的人员多人发生TB手术室护士HBsAg的携

3、带率高于其他科室某实习生被带HIV阳性病人用后的针头刺伤ICU医生给SARS病人气管插管后感染,7,我国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显著,2013年我国新发法定传染病6416418例2013年报告HIV发病数42286例截止2011年底,估计中国存活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78万人(6294万人)结核病患者约500万人(世界第二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达我国人口的15% 携带者世界总数的1/3,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8,9,我国部分区域调查:5个城市的三甲医院中228名护士调查显示,过去12个月中注射前和注射中意外针刺伤83%,平均7.7次/人;注射后针刺伤58%,平均5次/人。长沙市的

4、几大医院的441名护理人员调研中发现在一年内有83的护士被利器刺伤1339次,平均每人每年3次广西某医院调查166名护士100%被针刺伤三级医院医护人员损伤发生率高于1、2级医院,国内护士针刺伤的流行概况,10,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不同途径暴露于HIV患者血液或体液后的相对危险性,11,职业暴露的危险性,经皮暴露于HIV患者血液或体液后职业传播危险因素,12,锐器损伤发生的主要场所,13,AIDS/HIV让感控改变很多,AIDS/HIV发病率高不能对每个病人常规检测(人权,费时) 对每个所接待的病人均要假设为AIDS/HIV潜在感染者,一、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的基本概念,14,15,职业暴露,职业

5、暴露: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16,医院感染职业暴露,人员:医务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情景:在从事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途径:暴露于某种传染源的情况血源性传染病感染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皮肤或黏膜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吸入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直接接触了传染性物质,标准预防,定义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的措施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

6、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安全注射,定义 指注射不伤及接受者和提供者,并且保障所产生的的废物不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要确保提供安全注射锁需要的条件,并坚持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措施包括改善病人和医护人员的行为,降低过度注射,保障注射安全提供安全注射装置和容器锐器废物的管理,感染传播方式,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主要由于飞沫核颗粒小于或等于5m者,会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常见疾病如水痘、麻疹、弥

7、漫性带状疱疹、开放性肺结核及喉结核等,感染传播方式,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通常其颗粒大于5m,因其颗粒不会悬浮于空气中,故一般发生于近距离的接触,而此飞沫颗粒是来自病人咳嗽、打喷嚏、谈话或医护人员执行抽痰、作支气管镜时。常见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感染传播方式,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常见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隔离,定义 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期限 以各种传染病最长潜伏期,并参

8、考检验结果而定实施 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22,隔离种类及标志,空气隔离黄色,23,飞沫隔离粉色,接触隔离蓝色,个人防护品,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24,二、个人防护用品,25,个人防护用品-口罩,纱布口罩mask保护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尘、气溶胶、微生物及灰尘伤害的防护用品。,26,个人防护用品-口罩,外科口罩surgical mask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医护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佩带的口罩。,27,个人防护用品-口罩,医用防护口罩respirator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

9、径5m感染因子或近距离(1m)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的使用包括密合性测试、培训、型号的选择、医学处理和维护。,28,N99口罩,N95口罩,个人防护用品,护目镜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入人体眼部的用品。防护面罩(防护面屏)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到人体面部的用品。手套防止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用品。,29,个人防护用品,隔离衣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30,个人防护用品,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应

10、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31,三、常见传染病的隔离预防,32,常见传染病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基础上,根据疾病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隔离预防措施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受条件限制,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34,标准预防操作原则,标准预防针对所有为患者实施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不论患者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

11、采取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技术包括手卫生、戴手套、穿隔离衣、戴防护眼睛和面罩等基本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35,标准预防操作原则,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者围裙。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戴手套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触摸清洁区域或物品。,36,标准预防

12、操作原则,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或者利用枕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37,标准预防操作原则,立即清洁污染的环境。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保证废弃物的正确处理。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运输废弃物的人必须戴厚质乳胶清洁手套。处理体液废弃物必须戴防护眼镜。,标准预防技术-手卫生,防止病人被医务工作者手上所携带的致病菌或病人自身皮肤上所携带的

13、致病菌所感染保护医务工作者自身,和诊疗环境不受到致病菌的污染,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简单、最方便、最经济、 最有效 的措施!,38,39,40,标准预防技术-手卫生,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原则: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41,标准预防技术-手卫生,先洗后消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42,标准预防技术-手卫生,洗手或卫生手消毒的指征: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

14、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处理药物或配餐前,43,如何洗手?,为了有效清除手部细菌的生长, 水洗时间至少需持续40-60秒,应准确完成图示中所有的洗手步骤。,44,如何使用免洗液洗手?,为了有效清除手部细菌的生长,应准确完成图示中所有的洗手步骤。整个过程需要20-30秒!,标准预防技术-防护用品的使用,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46,标准预防技术-口罩使用目的,防止或减少医务人员 通过呼吸道被感染的机会,标准预防技术-口罩使用选择,根据不

15、同操作要求选择不同种类的口罩一般诊疗操作,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47,标准预防技术-口罩使用注意事项,不应一只手捏鼻夹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6h8h,遇污染或潮湿及时更换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去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密合性检查方法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鼻夹附近有漏气调整鼻夹: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

16、,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标准预防技术-口罩使用,50,不正确戴口罩种种,51,标准预防技术-手套,目的: 防止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用品选择:根据不同的操作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手套的种类,53,标准预防技术-手套使用注意事项:,清洁手套与无菌手套使用范围;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并立即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操作时发现

17、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一次性手套只能使用一次,不能重复使用;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54,标准预防技术-手套使用,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55,标准预防技术- 护目镜、防护面屏,标准预防技术- 护目镜和防护面罩使用,适应症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57,标准预防技术-隔离衣,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

18、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根据与患者接触的方式包括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情况和隔离衣阻隔血液和体液的可能性选择是否穿隔离衣和选择其型号 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58,标准预防技术-隔离衣,适应症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标准预防技术-隔离衣,穿脱隔离衣注意事项隔离衣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穿前检查隔离衣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脱时避免污染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 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59,60,标准预防技术-防护服,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

19、肤刺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标准预防技术-防护服,适应症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62,标准预防技术-防水围裙,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时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注意:一次性使用围裙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漏时,应及时更换,63,标准预防技术-帽子,进入污染区和清洁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时注意: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一次

20、性帽子一次性使用,64,标准预防技术-鞋套,鞋套的使用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65,标准预防其它措施-可重复使用的设备,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器具、物品等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其中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弃去。,66,标准预防其它措施-复苏设备,使用替代口对口复苏设备在需要使用口对口呼吸的区域内应备有可代替口对口复苏的设备,并应将复苏的设备装袋备用。,67,标准预防其它措施-环境控制,保证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

21、基础上,适当的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68,标准预防其它措施-被服,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应避免清点抖动操作,以防微生物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69,标准预防其它技术-预防针刺伤,小心处理用过的尖锐物品,不用手去除针头,若要人为去除针头时,应使用任何其他技术和可用器械设备除针头。用后的针头及尖锐物品应弃于耐刺之硬壳防水容器内。,70,标准预防其它技术- 医疗废物锐器盒,71,标准预防其它技术- 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使用后,应立即丢入尖锐物收集箱,禁止双手重新盖帽,72,标准预防其它技术- 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

22、针头,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边、小车顶部,73,传播途径隔离技术,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由于标准预防的基础措施中不能预防经由空气、飞沫、接触途径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因此,还需要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措施。,接触传播隔离,(1)设置隔离单元; (2)洗手和手套; (3)隔离衣; (4)对病人和探视者进行隔离规定宣教,使之配合遵守; (5)必须转运病人时,病人及运送人员都要防护; (6)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应彻底清洁和适当地消毒灭菌; (7)正确处置医疗废物; (8)使用隔离标识等。,74,75,空气传播隔离,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 粒气溶胶来传播的方式。

23、这种微粒能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并可随气流漂浮到较远处,所以可造成多人感染,甚至导致医院感染暴发流行。,76,空气传播隔离,单人房间、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以防止空气传播。医务人员和进入该环境的人员应使用呼吸道保护装置。,77,飞沫传播隔离,飞沫传播又称微粒传播,是指经较大的飞沫气溶胶微粒(粒径大于5um)而传播的疾病。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长,喷射的距离不过1m左右。,78,飞沫传播隔离,最好将病人安置在单独隔离室 相同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同用一隔离室时,每床间距应不少于1米,不需要专用的空气处理设备,房间门可以保持开放 在近距离(1米之内)接触病人时应戴口罩 病人外出时必须戴口罩 ,不同传

24、播途径疾病的隔离预防,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预防,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预防,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隔离患者的隔离将患者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内,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戴外科口罩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医务人员防护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工作应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且服装颜色应有区别或有明显标志,常见传染病的隔离预防接触传播,传播途径中:“+”为其中传播途径之一;“+ +”为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或接触患者血液、体液 而传播;性接触或接触患者

25、分泌物污染物品而传播;“#”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隔离预防中:“+”为应采取的防护措施;“”为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飞沫+接触传播,飞沫+接触+生物媒介传播,传播途径中:“+”为其中传播途径之一;“+ +”为主要传播途径,空气+飞沫+接触+生物媒介传播,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措施,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87,88,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执行安全操作安全使用锐器实施标准预防,职业安全卫生一般操作规程,可能发生职业接触场所,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和摘戴隐形眼镜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双手回套针帽、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物品处理血

26、液或其他潜在污染物时,尽量避免喷溅、洒落和飞扬或产生飞沫禁止用口吮吸血液或其他传染性物质收集、处理、操作、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污染的标本应放在防泄漏的容器中,接触后的应急处理,皮肤: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接触的粘膜,直至干净伤口:轻轻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后用消毒液消毒,必要时包扎。避免挤压伤口局部。,接触后预防措施,乙型肝炎未接种疫苗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接种过疫苗,已知有反应者,无需处理接种过疫苗,已知无反应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抗体反应

27、未知者,进行抗原抗体检验,如监测结果不充分,应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丙型肝炎没有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接触后预防措施,艾滋病病毒尽快采取接触后预防措施,在接触后4h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h。即使过了24h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育龄妇女在预防性用药期间避免妊娠在接触者科耐受的前提下,给予四周的接触后预防用药如证实源患者未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立即终止接触后预防性用药,标准预防 (所有病人)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对特殊病人),94,职业暴露不属于职业病, 职业防护工作任重道远,“Above all, Hospitals should do the patients no harm” 最重要的,医院不能给病人带来伤害。 南丁格尔,结束语,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