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分突破中考语文2课内外文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分突破中考语文2课内外文言课件.ppt(2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东中考高分突破考前抢分特训,课内外文言文考前抢分组合特训,课内外文言文考前抢分组合特训,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一),出名、有名,这,简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陋室铭开篇即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清,极为简陋。,C.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
2、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D.用孔子的话收束全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答案:B【解析】作者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喻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状态。,答案:D【解析】A.出使/致使,让 ;B.俘获/能够;C.代词,指匈奴/助词,不译;D.离开,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单 于 留 骞 十 余 岁 予 妻 有 子 然 骞 持 汉 节 不 失3.选文突出表现张骞怎样的品质,并写出选文中能突出此品质的两个语句。(3分),/,/
3、,/,选文突出表现了张骞对国忠诚的品质。选文中的语句“骞持汉节不失。” “(骞)俱亡归汉。”可以体现。,出名,有名,灵验,这,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大,博学的人,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调弄,不加装饰的琴,备考重点:从近几年广东中考课内文言文字词解释题来看,解释的词语基本选自教材课下注释的词语,一轮复习时将全书的重点字词过了一遍,最后二轮复习阶段很有必要将课下注释的字词再重点温习一遍,拿到课内文言文字词解释题的3分!,指弦乐器,指管乐器,指官府文书,形体、躯体,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二),多,横生藤蔓,更加,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4、清涟而不妖。(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我只喜爱莲,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3.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通过对莲之生存环境的交代,写出了莲花不随世俗、洁身自好和纯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写出了莲的形态美里外贯通,外表挺直,清香四溢,表现了莲的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C.文中三种花象征三种人,这种写法叫衬托。如写菊花是反衬,而写牡丹是正衬。D.本文歌颂的对象是莲花,却几次提到菊花和牡丹,其用意是正反衬托莲花的
5、高尚品质。,答案:C【解析】菊花代表逃避现实的隐逸者,是正衬;而牡丹代表庸俗的富贵者,是反衬。,答案:A【解析】A.忧虑;B.到/周到;C.自行/如果;D.显露,表现/形体。,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下 吏 系 几 百 日 复 引 诘 之 人 望 不 屈3.结合选文,说说马人望有哪些优秀品质。(3分),/,/,/,不畏强权;正直公道;心怀百姓;低调谨慎。(三点即可),多,只,沾染(污秽),洗,水波,过分艳丽,横生藤蔓,旁生枝茎,更加,耸立的样子,竖立,靠近玩弄,亲近而不庄重,少,应当,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三),寻找,研究、探求,颠倒、错乱,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6、汉语。(4分)(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问题,导致他们出错是因为遇到的情况比较特殊。B.这则故事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主观臆断。,C.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出文章的主旨。D.本文文笔简约精粹,叙事委曲周至,说理明畅透辟,故事意味隽永发人深思。,答案:A【解析】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未能全面分析问题,他
7、们都犯了主观臆测的错误。,答案:B【解析】A.描摹/面对;B.就;C.辞退/道歉;D.听从/跟随。,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天 下 姓 字 夥 矣 奈 何 姓 万 自 晨 起 至 今 才 完 五 百 画 也3.田舍翁的儿子之所以学业无成,跟田舍翁有关系吗?为什么?(3分),/,/,/,田舍翁目不识丁,自己不学习,愚蠢到以为儿子能够画几划就完成了学业,早早解聘了楚士。有其父必有其子,田舍翁的儿子浅尝辄止,学业无成,其父难辞其咎。,倒塌,经过,经历,寻找,终了,最后,划(船),拖,研究、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这,埋没,颠倒,错乱,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停止,于是,逆流
8、,主观地判断,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四),季节,消散,坠落,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自从南朝的康乐公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中书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B.全
9、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C.“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相同,极力描写出了山之高、水之净。D.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答案:C【解析】一个是仰视,一个是俯视,写景角度不同。,答案:A【解析】A.超过;B.所以/原因;C.能够/同“德”,感激;D.说/认为,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有 亲 以 为 之 依 归 春 秋 未 三 十 若 刻 意 于 德 义 经 术 当 不 止 此 耳3.选文是黄庭坚回复李几仲的书信。在信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对他提出了什么希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问题:学业上(水平、能力)没有古人优秀;希望: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四季,消散,坠落,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五),真正,确实,告诫,遵从,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以对话形式展开,景春
11、和孟子就何谓大丈夫各自阐释了自己的观点。B.孟子用了反问的语气,对偶、排比的气势,而且还列举了女子出嫁后“三从四德”的事例来类比张仪、公孙衍之人,其目的就是表达对景春观点的不赞同。,C.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道德操守。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答案:C【解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与“行天下之大道”互换了位置。,答案:C【解析】A.过失/错失;B.朝着某一方向行进,前往/方向;C.同时;D.上达/通晓。,2.
1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君 所 以 明 兼 听 也 所 以 暗 偏 信 也3.结合选文,说说魏征提到唐代以前诸多帝王的目的是什么。(3分),/,/,/,主要的目的是拿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进行对比,一方是“兼听”,名垂千古;一方是“偏信”,遗臭万年。告诫唐太宗要多听取各方意见,才能成为一代明君。,真正,确实,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怎么,哪里,行冠礼,教导、训诲,告诫,同“汝”,你,谨慎,准则,标准,遵从,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六),同“缺”,空隙、缺口,倘若,消失,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13、语。(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的趣味。,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写水,后写山,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B.作者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两岸群山的高峻。,C.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D.文章最后引用的诗句突出了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答案
14、:A【解析】文章先写山,后写水。,答案:C【解析】A.丢失/没有;B.告知/智慧;C.听说;D.把/认为,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君 儿 遇 患 向 已 暴 死 有 教 解 禁 可 出 奔 哀 也3.李崇“以儿还泰”的依据是什么,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3分),/,/,/,第一问:得知儿子暴死的消息,“苟泰闻即号,悲不自胜”。第二问:要善于开动脑筋,找出事情之间的特点解决问题。,于。这里是“在”的意思,完全没有,同“缺”,空隙、缺口,如果不是,日光,这里指太阳,冲上、漫上,山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这里指飞奔的马,快,白色,急流,回旋的清波,极高的山峰,飞速地往下冲荡
15、,茂盛,甚,很,天刚放晴,下霜的早晨,肃杀,凄寒,接连不断,连接,延长,凄惨悲凉,回声,声音悲凉婉转,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七),考虑,想到,睡,散步,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积水空明”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B.这篇游记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事、景之中寓情;三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
16、出一点“闲”。,C.作者口中“闲人”,既可理解为具有闲情雅致的豁达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被贬谪后郁郁不得志的情形下,一种自嘲式的排解。D.和小石潭记一样,两文都借景抒情。本文欣喜悠闲与失意悲凉交加,而柳宗元则在寂寞处境中显现出悲凉凄怆的心绪。,答案:A【解析】“夸张”有误,应是用了“比喻”。,答案:A【解析】A.曾经;B.派遣/使用;C.严肃/肃杀、凄寒;D.依照先后次序/追赶,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一 囚 独 无 墨 乃 见 真 盗 恐 钟 有 声 不 敢 摸 者3.陈述古抓住了犯罪者怎样的心理特征从而抓住罪犯的?用四个字回答。你从原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3分),/,
17、/,/,心理特征:做贼心虚。原句: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考虑,想到,共同,一起,形容水的澄澈,大概是,只是,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八),集市,同“增”,犯错误,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痛苦。,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
18、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B.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炼激发人的斗志,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C.本文重点强调了客观的艰苦环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没有谈到主观因素对人才的影响。D.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答案:C【解析】有谈到主观因素。,答案:D【解析】A.恩惠/品德;B.打败/破碎;C.亲自/在;D.希望。,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事 有 不 可 知 者 有 不 可 不 知 者 有 不 可 忘 者 有 不 可 不 忘 者,/,/,/,3.结合选文,分析信陵君对唐雎的
19、劝谏欣然接受的原因是什么。(3分),唐雎劝谏信陵君,采取的是迂回婉转的方法,先“不可,不可不”地兜圈子,引起信陵君的疑惑不解,然后就信陵君的疑问作出解释,最后引出劝谏的目的“臣愿君之忘之也”。总之,唐雎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讲究说话的方式,最终使信陵君对他的劝谏欣然接受。,兴起,指被任用,选拔、任用,狱官,集市,财资缺乏,违背,扰乱,同“增”,常常,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验、表现,显露、流露,了解、明白,指在国内,守法度的大臣,同“弼”,辅佐,指在国外,匹敌、相当,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九),正在,重新,同“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
20、成现代汉语。(4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文围绕一个“学”字,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和鲁肃评学,突出了学习资治通鉴这部经典对于当权者的巨大作用。B.文中对孙权、吕蒙和鲁肃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对鲁肃还用到了神态和动作描写,使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C.吕蒙学习前后的巨大进步告诫读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D.文章写鲁肃与吕蒙结友是为了表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和认可,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孙权的劝学取得明显成效。,答案:A
21、【解析】提示:写作目的并非如此,而是突出学习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A.建造/作为;B.房间/门;C.准备/详细;D.完成。,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书 之 寡 人 不 肖 好 为 大 室 香 子 止 寡 人 也3.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3分),/,/,/,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当道,当权,推托,事务,只,只是,粗略地阅读,了解,指历史,到,等到,经过,才干和谋略,不再是,重新,擦拭,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格外,像北斗星那样,停留,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2、。(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里的鱼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小石潭,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条理十分清楚。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C.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动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静态美。D.“凄神寒骨,悄怆
23、幽邃”一句提示全文的主旨,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答案:C【解析】“动态”与“静态”调换了顺序。,答案:C【解析】A.曾经/同“增”;B.于是,就/竟然,居然;C.倒下;D在/比,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著 衣 擐 甲 上 马 盘 枪 逆 拒 刺 马 擒 人 而 还3.结合选文,说说辛承嗣的轻捷勇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别人在一百米外冲过来,才解马穿衣拿枪,却能生擒对手;与将军元帅比赛时,能在马上双足直上捺蜻蜒二十里;在敌军中,单枪匹马出入自如。,格外,水中高地,不平的岩石,大约,表示约数,穿透,静止不动的样子,忽
24、然,轻快迅疾的样子,凄凉,深,凄清,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一),尽,同“邀”,邀请,做记号,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桃花源里的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豁然开朗”表现了渔人发现桃花源时的感受,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都写出了村中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C.村里人的叮嘱,暗示了桃花
25、源中的人不愿与外人交往的心理,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埋下伏笔。D.桃花源最后无迹可寻,说明其的确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密的理想之地。,答案:D【解析】最后写桃花源无迹可寻,意在说明像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其实并不存在。,答案:C 【解析】A.死/最终;B.代词,他的/副词,恐怕;C.说出;D.感谢/感慨,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乃 卖 一 饼 具 葬 书 生 其 余 枕 之 头 下 置 素 书 于 腹 旁3.鲍子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鲍子都是一个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德义之人。在书生病危时他无私救助,可见他热
26、心助人;书生死后,鲍子都将其安葬并且把书生所属的金饼等物品一并葬入,可见他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沿着,顺着,新鲜美好,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尽,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仅仅、只,整齐的样子,类,田间小路,全,都,于是,就,详细,同“邀”,邀请,全,都,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于是、就,隔绝、不通音讯,竟然,居然,不要说,更不必说,对、向,感叹惋惜,邀请,不值得,不必,沿着、顺着,先前的,做记号,拜访,打算,计划,没有实现,随即,不久,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渡口,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二),将近,曲折,绕远,同“慧”,聪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27、)(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3.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使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强调移山之难,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强烈反对和智叟无情嘲笑。D.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
28、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以智叟为代表的不求进取、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答案:C【解析】愚公妻子没有强烈反对,只是对愚公的年龄和身体表示担忧,并提出了移山之后土石的放置问题。,答案:A【解析】A.劳累,劳苦;B.辛苦,艰辛/愁苦,担心;C.以为师/军队;D.应该/合适。,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人 将 休 吾 将 不 敢 休 人 将 卧 吾 将 不 敢 卧3.宁越最终成为诸侯的老师,其原因何在?(3分),/,/,/,宁越勤奋刻苦、专心致志地学习。不畏艰难,有恒心,有毅力,最终学有所成,才能成为诸侯的老师。,将近,苦于,阻塞,曲折,绕远,尽
29、、全,直,纷纷地,赞同,敲,打,才、刚,换牙,更替,才,同“返”,往返,严重,同“慧”,聪明,通达,这里指改变,即使,停止,放置、安放,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三),著称,用马鞭驱赶,面对,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
30、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答案:A【解析】是根本原因,答案:B【解析】A.每天/太阳;B.快;C.等到/能够相比;D.几乎/疑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今 所 乘 者 日 不 过 数 升 而 秣 不 择 粟 饮 不 择 泉3.结合选文,说说良马的表现有哪些。(3分),/,/,/,饮食非常讲究,不是精细清洁的食物不吃。奔跑的过程不逞能。能够长途行走。,同“衹(只)”,只
31、、仅,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吃一次,有时,同“饲”,喂,同“现”,犹,尚且,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才能、才干,面对,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四),消失,客居,等到,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全是白色。,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的人!,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B.作者除了写雪景,还着力去写堤、亭、舟、人,这样写不仅丰富了文
32、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C.本文用语简练朴素,主要表达了作者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浓浓的孤芳自赏厌世之情。D.作者通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组合,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答案:C【解析】“浓浓的孤芳自赏厌世之情”有误。,答案: B【解析】A.疾病/快;B.用;C.被/做,担任;D.写/类,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中 书 监 高 允 每 叹 曰 此 子 才 器 非 诸 生 所 及 终 当 远 至3.“祖莹偷读”的故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3分),/,/,/,天才出于
33、勤奋;只有勤奋好学,才能学有所成。,撑(船),裹、围,哪能,还,客居,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五),命名,昏暗,陈列,摆开,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光水色中啊。,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太守
34、与民同乐的情景,和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一样,都是作者的理想。,C.文章的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作者将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托出了全文的主旨。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答案:B【解析】文中描绘的情景是现实的情景,“与民同乐”是欧阳修的政治思想。,答案:C【解析】A.向西行/西方;B.将领/率领;C.到达;D.有的人/或许,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时 骑 不 满 六 百 遂 纵 兵 击 大 破 之 斩 丑3.曹操能以少胜多、击败文丑与刘备的十倍之敌的原因是什么?(3分),/,/,/,先
35、用运输车队为饵兵诱敌上钩,分散了敌军的兵力;然后发动突然袭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终以少胜多。,茂盛的样子,曲折、回环,居高面下,意趣,情趣,昏暗,花,茂盛,背着东西的人,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清,菜蔬,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酒杯,苍老的容颜,倒下的样子,为,是,遮盖,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六),参与,遍及,普遍,倒下,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枯竭了。,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一鼓作气,再而衰
36、,三而竭。,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详细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又重点写了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分析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C.鲁庄公的“鄙”可以概括为:政治上:把对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军事上:急于求战和攻击。D.文章第三段中,通过鲁庄公问曹刿“未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答案:A【解析】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争的
37、过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是略写。,答案:D【解析】A.在之前(前面)/首先;B.喜欢/以为乐;C.厌恶/极坏的行为;D.亲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然 而 矢 石 若 雨 白 刃 交 挥 而 士 卒 争 先 者 非 轻 死 而 乐 伤 也3.选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才能做到?(3分)aa,/,/,/,结论: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做法:(1)将领身先士卒;(2)将领与士兵同甘共苦。,军队,参与,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凭、靠,指安身,独自享有,遍及、普遍,虚夸,夸大,实情,使信服,赐福,保佑,指诉讼事件,明察,诚,诚实。这
38、里指诚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跟随,击鼓进军,大败,驱车追赶,已经,鼓起,第二次,穷尽,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推测,估计,埋伏,倒下,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七),同“熟”,仔细,偏爱,所受的蒙蔽,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aa(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a,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您的。,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文结构严谨。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比美”,三问三答;第二段“讽谏”,三比三喻;第三段“纳谏”,三
39、赏三变。并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B.邹忌能够讽谏成功,除了他有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也与齐威王善于纳谏分不开,这一点可以从齐威王广开言路的“三赏”中看出来。,C.邹忌与徐公比美,虽然其妻、妾、客都赞美他比徐公美,但邹忌还是从三人的不同语气中明白了他们没说真话,进而悟出了一个道理:兼听也不一定能够明白事情的真相。D.本文写法上设喻说理,以邹忌与徐公比美这种生活小事来喻治国大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答案:C【解析】选项中悟出的道理有误。,答案:B【解析】A.助词,的/代词,它;B.追赶;C.使疲敝/疲敝;D.休养/道歉,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兔 极 于 前 犬
40、 废 于 末 犬 兔 俱 罢 各 死 其 处3.淳于髡是怎样说服齐王的?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淳于髡先用狗追狡兔,最后狗和兔双双累死,却让农夫得利的寓言故事说理,然后通过类比,说明了齐国和魏国持久相斗,最终会使秦国、楚国得利,让齐王害怕后果而纳谏。,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长,这里指身高,光艳美丽,穿戴,次日,第二天,同“熟”,仔细,偏爱,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没有谁,全国范围内,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当面指责,使听到,常常,不时,间或、偶然,满一年,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八),同“避”,躲避,这,这种,同“德”,感恩,感激,2.把文中画
41、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aa(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aa,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优厚的俸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二者不可得兼。B.“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体现了孟子“性本善”的思想。D.
42、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答案:A【解析】中心论点应为“舍生而取义者也”。,答案:D【解析】A.造反/同“返”,往返;B.和/给;C.断绝/极高的;D.迫近,接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赵 郡 王 乘 胜 破 其 别 阵 辅 公 祏 穷 走 追 骑 生 擒 之 江 南 悉 平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李孝恭的个性特点。(3分),/,/,/,机智、理性:巧妙地化解饮水变血的兆头,安定军心;善用战法:以避而不战消磨敌军的锐气,以奇兵断绝敌军粮草,以老弱士兵诱惑敌军,设伏兵突然袭击冒进的敌军。,苟且取得
43、。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讨厌,憎恨,祸患,灾难,同“避”,躲避,假如,假使,这种心,丧失,踩踏,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优厚的俸禄,同“辨”,辨别,有什么益处,侍奉,同“德”,感恩、感激,同“向”,先前、从前,停止,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十九),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记载,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a(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aa,这只鹏鸟,海水运动时就将迁徙到南海。,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44、本文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B.作者引用齐谐一书中的话对鲲鹏之事作了补充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C.文章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重点是为了对大鹏进行赞美。D.这则寓言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难以实现真正的逍遥。,答案:C【解析】文章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为了赞美大鹏,重点是为了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答案:B【解析】A.将要/将领;B.集市;C.超过/犯过错;D.自己/在,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曰 寡 人 信 之3.庞恭对
45、魏王讲“三人成虎”有什么用意?(3分)a,/,/,/,他希望魏王在他走之后不要听信别人污蔑他的话。,同“溟”,海,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海水运动,天然形成的水池,记载怪异的事物,记载,击水,拍打水面,盘旋飞翔,旋风,气息,这里指风,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表示选择,这样,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二十),增广、扩充,碰,撞,只,仅仅,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aa(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a,虽然这样,但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
46、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雎慷慨陈词,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以“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压倒秦王。B.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多方面进行对比,比如:“易”与“不易”的对立态度,水火不容的对立人物,秦王暴戾与唐雎谦恭的对立策略,成败相易的对立结果。,C.秦王的语气依次是强硬、威吓、畏惧,显示出一个盛气凌人、骄纵跋扈、蛮横无理而又色厉内荏的暴君形象。D.唐雎冒死和秦王抗争,让秦王辞穷色挠,他的这种不可侵犯的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答案:B【解析】“唐雎谦恭”有误,答案:D【解析】A.足够/值得;B.等到/以及;C.灭亡/丢失;D.确实,实在。,2.请用三
47、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上 智 之 人 自 无 所 染 但 中 智 之 人 无 恒 从 教 而 变3.结合选文,说说唐太宗执意精选太子师的目的。(3分)aa,/,/,/,使太子像成王一样“日闻雅训”,成为圣君;使国家避免由于君主的残暴无道而很快灭亡。,交换,施予恩惠,同“措”,增广、扩充,裸露,碰,撞,一定,拔,明白,懂得,只,仅仅,课内外文言文组合特训(二十一),逃跑,同样,同“倡”,倡导、发起,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a(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a,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畅,估计已经误期。,士兵们到处谈论,都对陈胜
48、指指点点,以目示意。,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去渔阳途中遇雨失期,皆将斩。B.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C.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制造一种神秘气氛,让士卒惊恐。D.本段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答案:C【解析】内容分析有误,主要作用是“威众”。,答案:B【解析】A.适逢/聚集;B.都;C.亲近/以为亲;D.代词,他/助词,的,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汉 帝 都 许 昌 魏 武 以 为 近 贼 欲 徙 河 北 以 避 其 锋3.结合文段,说说司马懿是如何成功劝说魏武放弃迁都的。(3分),/,/,/,司马懿首先分析了贸然迁都的弊处,“示敌以弱,又淮、淝之人俱不安矣”,接着指出“孙权、刘备,外亲而内疏”的实际情况,最后建议曹操联合孙权以围魏救赵的方法解樊城被困之危,运用外交手段达到军事目的。,去、往,如果,你,停驻,适逢,恰巧遇到,逃跑,同样,屡次,哀怜,怜悯,同“倡”,倡导、发起,同“已”,私下,恼怒。这里是“使恼怒的意思”。,一齐,攻下,攻克,等到,同“披”,紧握着,指武器,滴水穿石!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