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防控基本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64914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疫病防控基本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动物疫病防控基本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动物疫病防控基本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动物疫病防控基本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动物疫病防控基本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疫病防控基本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疫病防控基本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动物疫病防控基本技术,动物疫病防控基本知识,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动物疫病防治措施,内容提要,单元一: 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一、动物疫病的特征二、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三、传染病的分类 四、动物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五、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一、动物疫病的特征,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被感染的机体能发生特异性反应。耐过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二、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一定数量和毒力的病原体以及适宜的侵入部位易感动物外界环境,三、传染病的分类,1.按病原体分类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螺旋体病、放线菌病、真菌病等。2.按动物种类分类猪传染病、牛传染病、羊传染病

2、、鸡传染病、鸭传染病、鹅传染病、犬传染病等。3.按受侵害的主要器官和组织系统分类败血性传染病、消化系统传染病、呼吸系统传染病、神经系统传染病、生殖系统传染病、皮肤性传染病等。,4.按病程长短分类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四种。5.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类根据动物传染病对人和动物危害的严重程度、造成经济损失的大小和国家扑灭措施的需要,我国政府将动物传染病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一类动物传染病:一类动物疫病(17 种)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 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鲤春病毒血症、

3、白斑 综合征,二类动物传染病: 二类动物疫病(77 种)多种动物共患病(9 种) :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伪狂犬病、魏氏梭菌病、副结核病、弓形虫病、 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 牛病(8 种) :牛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恶性卡他热、牛白血病、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梨形虫病 (牛焦虫病) 、牛锥虫病、日本血吸虫病 绵羊和山羊病(2 种) :山羊关节炎脑炎、梅迪维斯纳病 猪病(12 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 、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丹毒、猪肺疫、 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猪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 病 马病(5 种) :马传染性

4、贫血、马流行性淋巴管炎、马鼻疽、马巴贝斯虫病、伊氏锥虫病 禽病(18 种)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产蛋下降综合 征、禽白血病、禽痘、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浆膜炎、小鹅瘟、禽霍乱、鸡白痢、禽伤寒、鸡败血支原体 感染、鸡球虫病、低致病性禽流感、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 兔病(4 种) :兔病毒性出血病、兔粘液瘤病、野兔热、兔球虫病 蜜蜂病(2 种) :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 鱼类病(11 种) :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刺激隐核虫病、淡水鱼细菌性败 血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斑点*尾鮰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

5、死病、病毒性出 血性败血症、流行性溃疡综合征 甲壳类病(6 种) :桃拉综合征、黄头病、罗氏沼虾白尾病、对虾杆状病毒病、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 死病、传染性肌肉坏死病,三类动物传染病: 三类动物疫病(63 种)多种动物共患病(8 种) :大肠杆菌病、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附红细 胞体病、Q 热 牛病(5 种) :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生殖器弯曲杆菌病、毛滴虫病、牛皮蝇蛆病 绵羊和山羊病(6 种) :肺腺瘤病、传染性脓疱、羊肠毒血症、干酪性淋巴结炎、绵羊疥癣,绵羊地方性 流产 马病(5 种) :马流行性感冒、马腺疫、马鼻腔肺炎、溃疡性淋巴管炎、马媾疫 猪病

6、(4 种)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感冒、猪副伤寒、猪密螺旋体痢疾 禽病(4 种) :鸡病毒性关节炎、禽传染性脑脊髓炎、传染性鼻炎、禽结核病 蚕、蜂病(7 种) :蚕型多角体病、蚕白僵病、蜂螨病、瓦螨病、亮热厉螨病、蜜蜂孢子虫病、白垩病 犬猫等动物病(7 种) :水貂阿留申病、水貂病毒性肠炎、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猫泛 白细胞减少症、利什曼病。 鱼类病(7 种) :鮰类肠败血症、迟缓爱德华氏菌病、小瓜虫病、黏孢子虫病、三代虫病、指环虫病、链 球菌病 甲壳类病(2 种) :河蟹颤抖病、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贝类病(6 种) :鲍脓疱病、鲍立克次体病、鲍病毒性死亡病、包纳米虫病、折光

7、马尔太虫病、奥尔森派 琴虫病 两栖与爬行类病(2 种) :鳖腮腺炎病、蛙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病,四、动物传染病的发展阶段,1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到开始出现临诊症状,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一般来说,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较短,且差异范围较小;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的潜伏期较长且变动范围较大。潜伏期短的传染病通常来势凶猛、传播迅速,疾病经过常较严重;反之,潜伏期延长时,病程亦常较轻缓。,2前驱期从最初的临床症状出现到主要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这个阶段,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这个时期仅可察觉出一般症状。数小时至12天。3明显(发病)期前驱期之后,出现传染病特征性临床症状的阶段,这个阶段很多有代表性的特征性症

8、状和病理变化相继出现。 4转归期(恢复期)是传染病的发展到最后的阶段,表现为痊愈(康复或免疫)或死亡两种情况。,继续传播,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体内,传染源,病原体,形成新的传染,群体感染发病,三、动物疫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1、流行过程:,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是指能使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经常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患病动物:患病动物在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能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且具有症状,因此患病动物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也最大 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少数传染病如禽霍乱、猪瘟、口蹄疫、狂犬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少部分传染病如猪喘气病、传喉。健康病原携带者:过去没有患过某种

9、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患人畜共患病的病人,传播途径,A)交配:见于布鲁氏菌病、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爱滋病等。B)舔咬:见于狂犬病,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垂直传播(纵向传播),是指病原体传播的途径。,经污染饲料、饮水、物体方式经呼吸道(空气、尘埃)经土壤传播经生物媒介经人类传播,水平传播(纵向传播),是指母体所患的疫病或所带的病原体经卵、胎盘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经初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横向传播。,是指对某种病原体或致病因子缺乏足够抵抗力而易受其感染的动物。,易感动物群,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主要有: 遗传因素; 动物群体的外

10、界因素; 动物特异性免疫状态。 (4)饲养管理水平,流行过程的特点,2.季节性和周期性,1.表现形式,散发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爆发大流行性,夏秋季节:细菌性疾病多见。冬春季节:病毒性疾病多见。口蹄疫每隔2-5年流行一次。,疫源地 1.疫源地,是指有传染源存在或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地区。,2.疫源地与传染源的差异? 含义方面:疫源地比传染源更广泛. 防治方面: 对传染源要进行隔离、治疗和处理; 对疫源地要进行封锁、检疫、预防接种、消毒等综合措施。,5.受威胁区,6.非疫区,是指患病动物所在的地点划定为疫点,一般是指患病动物所在的饲养场(户)或其他有关屠宰、经营单位。,3.疫点,4.疫区,是指

11、以疫点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一般指以疫点为中心,半径3公里内的区域。,是指疫区外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一般指距疫区周边35公里内的区域。,是指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行严格的疫病监测,有定期的疫情报告,确认在35公里半径内,至少21天未发生国家规定的重大动物疫病的该区域。,单元二 动物疫病防治措施,平时的预防措施,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内容概要,一、平时的预防措施,(一)选好场址,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应选在地势高燥、平坦、排水便利、无污染,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远离城镇、居民区和其他公共场所。特别是远离屠宰场、垃圾场和污水处理场所,生产区按照动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划分开,并进行合理布局。,(二)实行科学

12、饲养管理,1.合理配制日粮 根据畜禽的不同品种、不同日龄、不同用途和不同生长期的营养要求,科学搭配饲料。注意:始终如一保证饲料的质量;饲料保存不要突然改变饲料2.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这种饲养管理制度便于生产管理、实行统一的饲养标准、技术方案和防疫措施。,3.注意畜禽舍饲养环境 饲养密度、温度、湿度、光照合适。温度过低雏鸡会诱发许多疾病,光照不足可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密度过大,长期光照过强或无规律,可使禽群疲劳,抗病力降低,并诱发啄癖等。4.避免或减轻应激 应激常常使动物的抗病力降低。生产中应通过周密的设计和细心的管理来尽量避免或减轻对动物的应激,例如尽量减少对家禽的捕捉和搬迁,在禽舍

13、内尽量轻手轻脚。在炎热季节应保证清凉充足的饮水供应,在原来的全价饲料的基础上适当添加碳酸氢钠、蛋氨酸、电解质、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等。,(三)加强检疫,引种检疫 非疫区、隔离场内自检,危害大的疫病,常见多发病,(四)搞好卫生消毒工作,1.定期消毒 患病动物及动物尸体所污染的圈舍、场地、土壤、水、饲养用具、运输工具、仓库、人体防护装备、病畜产品等。2.定期杀虫和灭鼠 许多活体动物是畜禽疫病的传染源、媒介物或中间宿主。3.及时清理粪便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寄生虫的虫卵、幼虫、卵囊等病原.,(五)适时免疫接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是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14、目前在散养动物主要采取春秋两季集中防疫和日常补防相结合的办法。1.合理制定免疫程序:动物种类、品种、用途、年龄、性别、母源抗体等。2.正确选择疫苗、免疫接种途经、方法,(六)药物预防,(1)准确掌握其拌料给药剂量 (2)确保用药混合均匀 (3)密切注意不良反应,1.拌料给药,2.饮水给药,(1)准确掌握其拌料给药剂量 (2)药物易溶于水,性质稳定 (3)密切注意不良反应,(1)恰当选择气雾用药,充分发挥药物效能. (2)准确掌握气雾剂量,确保气雾用药效果. (3)严格控制气雾雾粒大小,防止不良反应发生.,3.气雾给药,(1)涂檫法适用于畜禽体表寄生虫的驱虫,以及部分体内寄生虫的驱治。 (2)药

15、浴适用于羊体外寄生虫的驱治。,4.体外用药,二、发生传染病的扑灭措施,(一)上报疫情 1、一般传染病向兽医技术部门报告、求诊2法定传染病向畜牧兽医政府机关报告上报后未确诊前应采取积极的相应措施,防止疫病蔓延,如隔离、消毒、暂时封锁等。,(二)诊断,1.现场诊断(临时综合诊断) 包括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2.实验室诊断采集病料涂片镜检血清学试验验,(三)隔离,1.患病动物。这是危险性最大的传染源,应选择不易散播病原体、消毒处理方便的场所或房舍进行隔离。2.可疑感染动物。未发现任何症状,但与患病动物及其污染的环境有过明显接触的动物为可疑感染动物。这类动物有可能处在疫病的潜伏期,并有排菌、排毒的危险

16、,应在消毒后另选地方将其隔离观察,出现症状的则按病畜禽处理。3.假定健康动物。除上述两类外,疫区内其它易感动物均属于此类。应与上述两类严格隔离饲养,加强消毒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并立即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四)紧急免疫接种,紧急接种是对疫区及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1.接种免疫血清、高免卵黄抗体2.接种疫苗急性病:发生新城疫、禽霍乱、猪瘟等时,通常使用该种疫苗尽快进行再一次接种,剂量为平常用量的两倍 。慢性病:则最好先用药物控制,待无死亡后再接种,否则有时会引起更大的死亡。,(五)治疗,实施治疗原则(前提)1. 在严密或隔离的条件下治疗(大家畜),务必使治疗的病畜不致成为散播病

17、原的传染源。2. 一般传染病、或能够治愈且成本不高的传染病,如巴氏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嗜血杆菌、支原体等进行治疗。3对某些烈性或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则一般不予治疗,而坚决予以淘汰,如炭疽、狂犬病;能治疗但需时间长、成本高者也予以淘汰,如结核、布病;对于新发现的病应予以扑杀淘汰,以防蔓延。4. 对于垂直传播的传染病如支原体病、禽沙门氏菌病、衣原体病、布病等,种用动物感染后一般也以淘汰为主,不作治疗。,治疗措施,1.针对病原体的疗法(病因疗法)(1)特异性疗法 (2)抗生素疗法(3)化学疗法 磺胺、呋喃、抗菌增效剂、喹诺酮类等。(4)中药疗法 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5)抗病毒

18、:盐酸金刚烷胺、病毒灵、病毒唑、黄芪多糖、灵芝、干扰素。,2.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固本疗法)(1)加强护理 (2)对症疗法 为了减缓或消除某些严重的症状、调节和恢复机体的生理机能而进行的内外科疗法。如使用退热、止痛、止血、镇静、兴奋、强心、利尿、轻泻、止泻、防止酸中毒和碱中毒、调节电解质平衡等,以及某些急救手术和局部治疗等。(3) 增强抗体抵抗力:补充营养、使用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干扰素、胸腺素、白介素、植物免疫活性物质等)。,(六)紧急消毒和终末消毒,1、紧急消毒 发生传染病后的临时性消毒,针对性比较强,应严格执行,在封锁区内应严格、细致、不留死角,增加次数,缩短间隔。每天最少1次。2、终

19、末消毒 流行过后及解除封锁前的最终彻底消毒。方法同前。,(七)尸体处理,1掩埋 掩埋时坑底铺以25cm厚的石灰,将尸体放入(坑沿到尸体表面不得低于1.55m),并将污染的土层等一起放入坑内,然后再铺以25cm厚的石灰,填土夯实,上面作0.5m高的坟丘。2焚烧 这是销毁尸体最彻底的方法。3. 深挖尸井。可以将尸体投入。,猪场的环保要求,(1)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养猪业的研究指导和监督,改变一些人认为养猪行业是一个污染很严重的行业的一种偏见,实际上,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证明,只要控制得好,这一行业产生的污染不同于工业污染,而是一种完全可以通过生态系统自己净化掉的污染。科学技术是最好的助推器,畜牧技术部门

20、应对我市的养猪户从猪场的规模、布局到环保生化设备的设计施工进行指导。从生猪的饲养、防疫、销售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制订环保标准,(2)在全市实行科学环保规范养猪新标准。可组织市农业局、环保局的专家研究制定一个新标准,对猪场的选址、规模,对猪场的粪便、污水处理制定科学的要求和标准,提高养猪业的准入标准,用科学规范环保的养猪场和市场机制和手段去取代、淘汰落后的污染严重的养猪户。,解决问题的方法,(3)指导、扶持有经济能力和环保意识强的养猪场组建畜牧发展有限公司,修建沼气池和鱼塘,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猪舍定期严格消毒,每一个猪舍都有沟渠将猪粪直接排进沼气池。沼气池处理污水,鱼塘消化沼渣,还有一

21、些无法处理的就制成有机肥发展种植业。大面积的种植基地能够消化养猪场产生的有机肥,农田和菜地以及花木场和果园红花绿叶,多姿多彩,如果再增加农家乐和休闲娱乐设施,,还可以开展农业生态旅游。建议政府在沼气输送等公共配套设施上大力投入,帮助已投建的沼气池发挥最大经济效益,逐步完善向养殖场周边农村提供清洁燃料的设施,一方面减少农村污染,可保护山林,同时又能进一步支持养殖业,形成良性循环。公司有了经济实力后,还可以引进新的环保系统,使从沼气池里排出的水达到生活用水的标准。,今后发展方向,()创新对规模养殖的扶持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环保控制受各地经济发展、环保技术的制约关系很大。目前农村生猪养殖都是散养

22、户,主要分散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要散养户上环保生化设施不具备可行性。我市应该在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从政策上引导、支持、鼓励有关企业在集中饲养区内投建环保生化设施,统一处理养殖污染。发展好畜禽养殖业,加大环境治理,帮助养猪户解决污染问题走在全省的前面。,猪群的生产设计,生产条件、饲养供应、销售市场是决定猪群大小的主要依据。而决定猪群结构的主要依据是猪的生产性能,尤其是繁殖性能,其次是生产技术水平。这就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要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按繁殖性能设计,(1).生产性能 主要是繁殖性能。以年出栏1万头商品肉猪计,如果平均每头母猪每窝能提供断奶仔猪10头,全年产2窝可成活20头仔猪,则全年需要母

23、猪数为500头,以一般本交水平公母比为1:25头计,需公猪20头。因此全场需种猪520头,占整个群体的9.42%。如果每头母猪提供肉猪24头,则需母猪为417头,需公猪17头,种猪占8%。如果每头母猪年提供仅16头,则需母猪625头,需公猪25头,种猪占11.5%。所以首先应了解猪的繁殖性能。,按技术水平 设计,(2).技术水平 如果采用人工授精新技术及早期断乳新技术,使母猪年产2.5窝,每窝成活断奶仔猪12头,则全年可提供30头仔猪,则年出栏1万头肉猪需母猪334头,公猪2头,种猪的比例可下降为6.3%。种猪的减少本身就意味着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因此,技术水平也是影响猪群结构的主要依据。

24、,按母猪群的结构 组织生产,(3).母猪群的结构 母猪群的年龄结构对于生产指标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因为母猪的繁殖产仔成活一般规律是初产、2产9产以上。因此,繁殖母猪应以经产母猪为主。商品猪场猪群结构及生产组织较大型的猪场,商品猪成批出栏,则母猪的配种、妊娠、分娩、哺乳都是成批进行。每批母猪占用产床的时间为42天,母猪下床后还要进行消毒815天,则产床1年可利用67次。一般以6批考虑,即1个产床可供3头母猪分别上床2次;母猪少的情况下,可分为3批;在母猪多的情况下,为了充分利用公猪,可将母猪分为若干批,根据断奶后7天10天可发情的规律,可间隔7天配种1批或进行生产组织安排。,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25、,建立养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是生产无公害安全肉品的保障。从建立生物环境安全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消毒措施、 做好免疫预防安全工作、加强投入品的卫生安全管理以及猪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等几个方面。,在养猪业中,猪场因为饲料、防疫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往往导致各种疫病发生,从而造成灾 难性的后果。,在养猪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开展消毒灭源工作,是最简便、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防 病措施。因此,要树立以防为主的理念,把消毒灭源作为养猪场的重点工作,善始善终,抓紧抓好,才能构建 起养猪场的生物安全屏障,从而保证无公害安全肉品的生产。 我们在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示范研究中,对构建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

26、在农村规模 生猪养殖示范场(户)中进行了推广,取得良好的效果。,什么是生物安全体系,生物安全体系就是为阻断致病病原(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侵入畜(禽)群体、为保证畜禽等动物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范措施,是较经济、有效的疫病控制手段。 通过建立生物安全体系,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措施,降低和消除猪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猪群的外源性继发感染机会, 从根本上减少依赖疫苗和药物,从而实现预防和控制疫病的目的。,生物安全体系主要着眼于为畜禽生长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畜禽机体的抵抗力,同时尽可能地使畜禽远离病原体的攻击。,目前,针对现代化饲养管理体系下疫病控制的新特点,生物安全已经和药物治疗、疫苗免疫等共同组成了疫病控制的三个体系,通过生物安全的有效实施,可为药物治疗和疫苗免疫提供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尽量获得药物治疗和疫苗免疫的最佳效果,进而减少在饲养过程中药物的使用。,谢 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