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培训教程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65313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培训教程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培训教程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培训教程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培训教程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培训教程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培训教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培训教程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张伶,职业危害因素和职业病,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从业人员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而引起的疾病。法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1、在职业活动中产生;2、接触职业危害因素;3、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共10类115种);4、与劳动用工行为联系。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的关系: 生产作业场所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辐射等一些职业有害因素,这些有害因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会产生不良效应。人对这些有害因素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当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作用浓度与作用时间超过一定的

2、限度时,则会对人的器官或生理功能造成损害,危及人的健康导致职业病。预防职业危害,保护劳动者生产过程中的身体健康是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防治职业病的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法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卫生管理办法(规章)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职业

3、病危害因素分类项目目录、职业病目录、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目录、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标准、规范),职业危害因素分类,按其来源:1、生产工艺过程:主要与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低温、辐射及传染性因素有关;2、劳动过程:主要与劳动组织、生产设备布局、生产制度、作业位置和方式有关;3、作业环境:气象条件、通风、照明等因素有关。按其性质:1、环境因素(1)物理因素:高温、低温、噪声、振动、高低气压、辐射等;(2)化学因素(工业毒物):废水、废气、废渣等,一般以粉尘、烟尘、雾气、蒸汽或气体的形态存在;(3)生物因素: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炭疽杆菌、霉菌、布什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和真菌等。 2、其他因

4、素: 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的合理性、工作的紧张程度、个人的生活习惯(过度饮酒、缺乏锻炼)、劳动负荷过重、长时间单调作业、夜班作业、动作和体位合理性、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国民的文化教育程度、生态环境和管理水平等。,工业毒物及其危害,几个重要的概念化学品:指化学元素、化合物以及他们的混合物包括天然的以及合成的。有毒化学品:指以较小剂量,在一定条件下能作用于机体,使机体的细胞成分发生生物化学或物理化学变化,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中毒:指机体受到毒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工业毒物及其危害,毒性:指化学物质引起中毒的潜在的可能性。化学

5、品的毒性差别很大,例如:几滴某种化学物质可导致死亡,而其他化学品必须服用大剂量,才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危害:危及生命、健康、财产或环境的可能性。工业毒物: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产生的有毒化学品,叫工业毒物,也称生产性毒物。,工业毒物及其危害,有毒化学品的来源原料:指生产原料,如乙烯和氯、铅、苯、氰化钠、氢氰酸等。中间产品:指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或副产品,如硫化氢、硝基苯等。辅助原料:指生产、加工过程必须的各种添加剂、催化剂、硬化剂、着色剂等。如苯、汽油、汞、锡等。成品:指产品,如汽油、对硫磷等。,工业毒物及其危害,有毒化学品的形态飘尘:指在空气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在搬运、粉磨、钻探、破碎等生产过

6、程由于固体物质破裂而产生的粉尘。其大小分布从肉眼可观察到(直径大于1/20毫米)至肉眼看不见。由于不可见粉尘在空气中长时间不沉降能够通过呼吸渗入肺部,所以不可见粉尘是有危害性的。蒸汽:在常温、常压下,液体物质挥发成的气态物质。其数量大小取决于挥发度,低沸点的物质比高沸点物质易于挥发。,工业毒物及其危害,雾:为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雾一般是由如电镀、喷洒等操作过程中产生的。这些过程中液体被喷洒溅泼或发泡而变成小颗粒。烟:物质从蒸汽凝结成的固体颗粒。烟一般是和熔化金属联系在一起。当熔化的金属产生蒸汽时,蒸汽在其上方迅速凝结成固体微粒,其大小一般在肉眼可见范围内。气:象氧、氮、二氧化碳等的化学物质

7、,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工业毒物及其危害,毒物进入人体的途 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但比较次要。,工业毒物及其危害,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人的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吸收越快。,工业毒物及其危害,皮肤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

8、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消化道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消化道。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工业毒物及其危害,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分布 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到全身。当在作用点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发生中毒。毒物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的,同一种毒物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有些毒物相对集中于某组织或器官中,我们称这个器官为靶器官。例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质,苯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工业毒物及其危害,生物转化毒物吸

9、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称之为毒物的生物转化。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或增加(增毒作用)。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经转化形成的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工业毒物及其危害,排出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后或不经转化而排出。毒物可经肾、呼吸道及消化道排出,其中经肾随尿排出是最主要的途径。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常测定尿中毒物及其代谢物,以监测和诊断毒物吸收和中毒。蓄积毒物进入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毒物的蓄积。此时毒物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毒物对这些蓄积部位可产生毒作用。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是

10、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工业毒物及其危害,毒物对人体的危害引起刺激 刺激意味着身体与化学品接触已相当严重,皮肤、眼睛和呼吸道受到刺激。 皮肤刺激 当某些化学品和皮肤接触,化学品可使皮肤保护层脱落,引起皮肤干燥、粗糙、疼痛。这种情况称作皮炎,许多化学品能引起皮炎。,工业毒物及其危害,眼睛刺激 化学品和眼部接触导致的伤害轻至轻微、暂时性不适,重至永久性伤残。伤害严重度取决于中毒的剂量,采取急救措施的快慢。,呼吸系统雾状、气态、蒸气化学刺激物和上呼吸系统(鼻和咽喉)接触时,会导致火辣辣的感觉,这一般是由可溶物引起的,如氨水、甲醛、二氧化硫、酸、碱,它们易被鼻咽部湿润的表面所吸收。处理这些化学品必须小心

11、对待,如在喷洒药物时,就要防止吸入这些蒸气。,工业毒物及其危害,一些刺激物对气管的刺激可引起气管炎,甚至严重损害气管和肺组织,如二氧化硫、氯气、煤尘。一些化学物质将会渗透到肺泡区,引起强烈的刺激。在工作场所一般不易检测这些化学物质,但它们能严重危害工人健康。化学物质和肺组织反应马上或几个小时后便引起肺水肿。这种症状由强烈的刺激开始,随后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缺氧以及痰多。例如下列物质就会引起上述反应:二氧化氮、臭氧以及光气。,过敏 接触某些化学品可引起过敏,开始接触时,可能不会出现过敏症状,然而长时间的暴露会引起身体的反应。皮肤 皮肤过敏是一种看似皮炎的症状,这种症状不一定在接触部位出

12、现,而可能在身体的其它部位出现,引起这种症状的化学品如:环氧树脂、胺类硬化剂、偶氮染料、煤焦油衍生物和铬酸。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对化学物质的过敏引起职业性哮喘,这种症状反应包括咳嗽,特别是夜间,表现出呼吸困难,如气喘和呼吸短促,引起这种反应的化学品有甲苯、聚氨脂、福尔马林等。,缺氧(窒息)单纯窒息 由于工作场所的氧化被惰性气体所替代,如氮气、二氧化碳、乙烷、氢气或氦气等,而使氧气量不足以维持生命的继续。一般空气中含氧量为21%,如果空气中含氧量降到17%以下,机体组织供氧不足,就会引起头晕、恶心,严重缺氧时导致昏迷,甚至死亡。血液窒息 某些化学品进入人体之后,直接影响血液传送氧的能力。如:一氧化

13、碳等。细胞内窒息 某些化学品进入人体之后,直接影响机体和氧结合能力,如:氰化氢、硫化氢等。,昏迷和麻醉 接触高浓度的某些化学品,会导致中枢神经抑制。如乙醇、丙醇、丙酮、丁酮、乙炔、烃类、乙醚、异丙醚等都会导致中枢神经抑制。这些化学品有类似麻醉的作用,一次大量接触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工业毒物及其危害,全身中毒 化学物质对人体多个系统产生有害影响并扩展到全身。肝脏肝脏的作用:净化血液中有毒物质,并在排泄前将它们转化成无害的和水溶性的物质。 一些化学品吸入体内后对肝脏是有害的,根据接触剂量和频率,反复损害肝脏组织可能引起病变(肝硬化)和降低肝脏的功能。常有:溶剂酒精、四氯化碳、三氯乙烯、氯仿等。

14、,工业毒物及其危害,肾 肾是泌尿系统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排除由身体产生的废物,维持水、盐平衡,并控制和维持血液中的酸度。 一些化学品吸入体内后对肾是有害的。如重金属有:汞、铅、铊、镉等;卤代烃有:四氯化碳、氯仿、溴甲烷、碘乙烷等。,工业毒物及其危害,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作用是:控制机体的活动功能。 长期接触一些有害物质,神经系统也会被损害。比如一些有机溶剂长期接触,引起疲劳、失眠、头痛、恶心,严重的将导致瘫痪。神经末梢不起作用与接触己烷、锰、铅有关。接触有机磷酸盐化合物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失去功能。接触二氧化硫,可引起神经紊乱。,致癌长期接触一定的化学物可能引起细胞无节制生长,形成癌性肿瘤。这些肿

15、瘤可能在第一次接触这些物质以后许多年才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称为潜伏期,一般440年。砷、石棉、铬、镍等物质可能导致肺癌。铬、镍、木材、皮革粉尘可能导致鼻腔癌、鼻窦癌。苯胺、萘胺、皮革粉尘可能导致膀胱癌。砷、煤焦油、石油产品可能导致皮肤癌。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致畸 怀孕妇女接触化学物质可能对未出生胎儿造成危害。如麻醉性气体、水银、有机溶剂接触能导致胎儿畸形。致突变 某些化学品对人工遗传的影响可能导致后代发生异常。实验结果表明:80%85%的致癌化学物质对后代有影响。尘肺 某些化学品进入体内在肺的换气区域发生了小尘粒的沉积,以及肺组织对这些沉积物的反应。危害:换气功能下降,在紧张活动时将发生呼吸

16、短促。如石英晶体、石棉、滑石粉、煤粉和铍等。,毒物危害控制,工程技术措施改革工艺:采用无毒或低毒的工艺、物料。在生产中应尽可能采用工艺过程中不产生或少许产生有毒的工艺方法,尽量采用无毒或低毒的物料代替有毒或高毒的物料,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少中毒的可能。生产过程密闭:将有毒物料限制在全密闭的生产系统中,不和作业人员发生接触,从而消除毒害。,毒物危害控制,隔离操作:通过隔离室将会排放有毒物的设备与人隔离,如设备设在隔离室,则室内应呈负压,防止毒物漏出;如人在隔离室内,则室内应呈正压,防止毒物渗入,室内空气是经净化装置处理后才输入。隔离操作要靠仪表监测和自动控制来操作。当人要进入设备区时应佩戴个人防护用

17、品。通风净化:通风净化系统由吸风罩、风管、风机和净化回收装置组成。通过净化回收装置将毒物分离或转化而使空气净化。,毒物危害控制,个人防护措施呼吸防护:当工程措施未能使浓度达标时,或在事故状态出现高浓度毒物时必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防毒的个人呼吸防护用具过滤式和隔离式两大类呼吸器。皮肤防护: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手套、口罩、面罩、眼镜等可避免皮肤与毒物接触。皮肤被污染后应立即清洗。,毒物危害控制,卫生保健措施 上岗前体检,对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不安排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不同的毒物有不同的职业禁忌。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早期中毒者,及时调离接毒岗位并治疗。离岗时体检,判定有否职业中毒。组织管理措施 认真

18、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和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规定的的各项防止职业中毒的管理措施,落实防止职业中毒责任制、健全各项防止职业中毒制度并检查执行情况,加强毒物保管、领用管理;进行防止职业中毒教育,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定期检测浓度,制定毒物泄漏、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演练。,生产性粉尘危害及防治措施,粉尘的产生:粉尘是指能持久地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其粒径范围很广,从数百微米,到1/10微米甚至更小,可分为物料在机械加工过程产生的和物料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产生的两大类。物理化学过程产生的主要有: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烟尘,在冶炼、熔化或焊接的高温下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冷凝或氧化而产生的烟尘,

19、这样产生的微粒,其粒径比较小,一般称之为烟。,生产性粉尘危害及防治措施,粉尘对人的危害 粉尘会对呼吸系统、皮肤和五官造成损害。有毒或带病菌的粉尘吸入人体后可引起中毒或感染疾病。粉尘对呼吸系统的损害包括尘肺,肺和上呼吸道的炎症、肿瘤和癌,支器官哮喘等。粉尘落在皮肤上可产生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导致皮炎或皮肤损伤、溃疡。对五官的损害包括鼻烟炎、中耳炎和眼结膜炎及角膜损伤等。除了中毒和感染,粉尘对健康主要危害是尘肺病。,生产性粉尘危害及防治措施,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工程技术措施改革工艺:采用无尘或低尘的工艺、设备,采用低害的物料代替高害的物料,通过工艺改革采用不产生粉尘的工艺方法和设备,从根本上消除了粉

20、尘的危害。湿法作业:用水(其他液体)湿润物料或尘粒以抑制扬尘的一种简单、经济和有效的防尘措施。,生产性粉尘危害及防治措施,密闭尘源:把生产过程会散发粉尘的设备全部或局部用罩子密闭起来,把粉尘限制在罩内不能扩散到工作场所的空气中。通风除尘:用通风的方法把尘源处产生的含尘空气抽出,经除尘器净化后排入大气。,生产性粉尘危害及防治措施,个人防护措施 当工程措施未能使粉尘浓度降到容许浓度以下时,则要靠个人防护措施防止尘害,在进入某些无通风设备的特定作业场所也须靠个人防护。防尘的个人用具主要是防尘口罩、防尘面具、防尘头盔,这些防尘用具对粉尘有过滤作用。,生产性粉尘危害及防治措施,卫生保健措施 进行上岗前体

21、检,凡患活动性肺结核、严重上呼吸道和支气管疾病、显著影响功能的肺或胸膜病变、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不得从事粉尘作业。粉尘作业人员要定期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尘肺患者。离岗时体检,确定有否受到粉尘危害。,生产性粉尘危害及防治措施,组织管理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和尘肺防治条例规定的各项防尘管理措施,落实防尘责任制、健全各项防尘制度并检查执行情况,进行防尘教育,建立粉尘作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定期检测粉尘浓度,加强防尘设施的使用维护管理和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噪声危害及控制,噪声的产生:声音都起源于物体的振动,声源的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作用听觉器官引起音响的感觉。凡是使人感到烦恼、厌恶、

22、不为人们所需要的甚至会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声音称为噪声。生产中普遍存在噪声,这些噪声按其产生方式一般可分为:机械噪声,是机械的撞击、摩擦产生的,如冲床、球磨机的声音。流体动力噪声,是流体流动、气体压力突变产生的,如水流冲刷、汽笛的声音。电磁噪声,是电磁作用而引起振动产生的,如变压器发出的声音。,噪声危害及控制,噪声的强度和频率:噪声的基本特性主要由噪声的强度和频率成分决定。一般强度大,频率高的噪声,危害较大。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听力损伤:长期接触高强度的噪声会使听力下降,甚至造成噪声聋。噪声聋与噪声强度、频率以及接触时间有关,强度愈大、频率愈高、接触时间愈长,发病率愈高。,噪声危害及控制,对

23、全身的危害:噪声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会造成不良影响。长期接触强噪声,会使人的健康水平下降,容易诱发一些慢性疾病。干扰信息传递和不良心理影响:一般情况下谈话声在70dB(A)左右,当噪声高于谈话声10dB(A)以上时,谈话声被噪声掩盖无法听清。长期接触噪声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使人烦躁、注意力难集中、出错率上升,易诱发工伤事故。,噪声危害及控制,噪声危害控制工程技术措施降低声源噪声通过改进机械设计、提高加工与装配精度、改进加工工艺、使用低噪声设备使声源噪声强度降低是控制噪声最直接、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措施。,噪声危害及控制,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当受技术、经济因素制约

24、无法降低声源的噪声时,则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采取吸声、隔声、隔振、阻尼、消声等声学措施控制噪声。,噪声危害及控制,个人防护措施作业场所噪声超过卫生标准限值时,则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防止听力受损害。保护听力的个人防护用品有耳塞、耳罩。卫生保健措施上岗前体检;作业过程中定期体检;离岗时体检组织管理措施,职业卫生相关工作,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职业健康监护中毒的预防与应急救援职业病的诊断与治疗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SHMS)是由一系列标准构筑的一套系统,它

25、表达了对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进行控制的一种思想,也给出了按照这种思想进行管理的一整套方法。科学、有效、能够被接受,与企业其它活动和整体管理相容,具有规范性。作用:1、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2、有利于巩固ISO9000、14000的成果; 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4、保障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目标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包括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指在建设项目前期,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报告的内容,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原理,依据法律、法规和标准,分析、预测该项目

26、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危害类别,提出科学、合理和可行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对策的技术行为过程。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指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对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进行测定,对除尘、排毒、通风、照明等各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辅助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进行评价的技术行为过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主要有毒物监测、粉尘监测、噪声监测、高温作业监测和光照度测定等项目。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噪声声级、WBGT指数、光照度等。,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检查有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检查的员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不安排禁忌证人员从事禁忌作业。在岗期间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完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