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课件9下苏教版精品.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67408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4.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课件9下苏教版精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孟子》二章课件9下苏教版精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孟子》二章课件9下苏教版精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孟子》二章课件9下苏教版精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孟子》二章课件9下苏教版精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课件9下苏教版精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课件9下苏教版精品.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鱼我所欲也,15,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重点),(难点),(重点),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与孔子同中有异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理解孟子思想中“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了解孟子“性善论”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取义”、“养气”之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2、,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教育、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等的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所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的“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饱受苦难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孟子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

3、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鱼我所欲也即是对舍生取义观点的阐述。,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齐国都城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孟子和他的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课文章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感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孟子小故事,一箪食 不屑所恶,dn,xi,w,c( )尔 一豆gng( ),蹴,羹,(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3所识

4、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从前,原先。,(二)一词多义1.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关系的连词。2.与:蹴尔而与之给。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相当于 “吗”。尝与人佣耕替,为。3.于:所恶有甚于死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4.之:人之所欲结构助词,的。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之心”。5.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为宫室之美介词,为了。6.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示假设。,(三)古今异义1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一种粮

5、食类作 物。2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古代的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此,这样;今义:判断动词,是。,(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鱼,我所欲也。点拨:“,也”表判断。(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点拨:“者也”表判断。,2倒装所欲有甚于生者。点拨:“于生”为后置状语。3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点拨:介词“为”后省略宾语“义”,动词“受” 后省略宾语“施舍”,即“乡为(义)身死而不受(施舍)”。,(五)名句积累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导思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

6、,关键词: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导思2.文章为了论证论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方法,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鱼我所欲也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患

7、:祸患,灾难。辟:同“避”,躲避。,注释:,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译文:,原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

8、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如使:如果,假使。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勿丧:不丧失。,注释:,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有人不做,这是因为他们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译文:,原文: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古代盛

9、饭用的圆形竹器。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蹴(c):践踏。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注释:,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生存,失去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译文:,原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万钟: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量器。 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同“欤”,语气词。,注

10、释:,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丰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译文:,原文: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乡为身死而不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乡,同“向”,原先,从前。已: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注释:,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它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

11、受它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它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译文:,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运用了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设喻,将鱼和熊掌分别比作“生”与“义”,用生活常理区别出“生”与“义”的价值高低,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我们在与“所欲”发生冲突时,要有正确的抉择和取舍。自然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比喻论证作用分析法。比喻论证的作用是将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回答此类问题的格式一般为: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浅显

12、易懂,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本文开头即通过比喻论证引出论点。,2作者是如何论证“义”的存在的?,【答案】作者先从正面推理:采用道理论证中的因果推理 法,由因推出果:“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有的灾祸我不会躲避。”这说明人想要的东西有超过生命的,即“义”,人厌恶的东西有超过死亡的,即“不义”。接着作者从反面推理:采用假设推理法:若有所欲甚生、所恶甚死(不义)的意识,就会有“何不用也、何不为也”的罪恶后果,即从反面突出“义”的重要。最后转入正面论述,虽有“得生”“辟患”之法,但有人“不用”“不为”,从而就证明了“义”的存在。,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采用了

13、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答案】运用的是层进论证法。证明了“义”不是贤者独有的,而是人人具备,它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为后文批判受万钟者奠定基础。,重难点小结,本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开篇先是运用比喻论 证,生动形象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从正面推理,接着从反面推理,最后转入正面论述,虽有“得生”“辟患”之法,但有人“不用”“不为”,从而就证明了“义”的存在。,4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从正面举例,以食“嗟来之食”为羞,宁死不受辱,这一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们把 “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有力地论证了

14、“舍生取 义”的观点。,5.“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这两个例子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作者将二者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来说, “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然而,无论是“万 钟”,还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6从“乡为身死而不受”到“是亦不可已乎”,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答案】连用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的排比与反复兼用的句式,今昔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并运用“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反问,使得论

15、证富有气势,语言辛辣嘲讽,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答案】本题运用论证思路分析法。 课文首先用“鱼”和“熊掌”设喻,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然后通过正反举例进行对比论述,论述了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文章层层深入、论证严密、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1.【难点探究】鱼我所欲也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的?,【答案】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阐述了“义”高于 一切的道理,告诉人们应保持本心,具备“舍生取义”的节操,并指出“见利忘

16、义”“苟且偷生”是不可取的。作者所强调的“义”,指的是儒家的道义。这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在当时能有这种抱负与志趣,确实难能可贵。今天我们所说的“义”应指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也应发扬“舍生取 义”的高尚节操,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守义不辱。,2【难点探究】本文所阐释的道理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第二层) 为什么,(第一层) 前提不可兼得做法,鱼我所欲也,(第三层) 何以见得,层层深入,不食呼尔、蹴尔之食,见利忘义者丧失本心,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舍:鱼 生取:熊掌 义,设喻 观点,(正面举例)对比论证(反面举例),鱼我所欲也阐明了“义重于生

17、”“义重于 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文章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鱼我所欲也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2善用比喻

18、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 “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 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文中还以行道之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鱼我所欲也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义”重于“生”“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行道之人、乞人

19、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 义”是人之共性;第三段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 例,从反面论证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鱼我所欲也第三段中使用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

20、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译文】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译文】平安的时候不忘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败亡,大治的时候不忘动乱。3.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译文】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兴盛之时必须考虑衰微之时。第十六课愚公移山,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15,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21、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1、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汇。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论 证思路。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 教益,增强忧患意识。,(重点),(难点),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分为两种,一种是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一种是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如论语墨子孟子韩非子等。,qun,yu,g,o,x,hng,畎( )亩 傅说( )

22、 胶鬲( ) 孙叔敖( ) 百里奚( ) 夯实( ),拂,拂,b( )士 行f ( ),(一)古今异义1.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3.曾益其所不能(古义:不具备的才能;今义:不可以),(二)词类活用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显露,流露)2.拂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征于色(介词,在),1.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23、3.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4.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 坚忍),(三)特殊句式,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名句积累,导思1.文章提出了怎样的论点?是如何提出的?,导思2:文章采用了怎的思路来论证论点?,中心论点,论证思路,导思3. 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论点?,论证方法,导思4.两篇文章体现出了孟子怎样的思想?,孟子思想,仁义磨难,关键词:为人治国,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朗读。,1.划分文章

24、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shn)发于畎(qun)亩之中:舜是从田地间被任用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亩,田地。畎,田间小沟。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的。傅说原在傅岩地方做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古时筑墙,在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实。,注释:,翻译课文,第一段,原

25、文: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胶鬲(g)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起来的。 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姬昌(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的。管仲(名夷吾,字仲)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士,狱官。,注释:,原文: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是从市场上

26、被买来并重用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隐于市。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译文:,舜是从田地间被任用的,傅说是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的,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起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百里奚是从市场上被买来并重用的。,译文:,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任:责任,担子。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是,指示代词,这,这样。也,用在前半句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7、,使痛苦。劳其筋骨:意思是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累。,注释:,第二段,原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劳其筋骨:意思是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累。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饿,使饥饿。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拂,违背(意愿)。乱,使颠倒错乱。,注释:,原文: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用这些办法。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动,使惊动。忍, 使坚忍。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本来所不具有的才能。曾,同“增”,增加。所,助词,与“不

28、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注释:,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本来所不具有的才能。,译文:,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恒:常。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而后喻:(看到他

29、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注释:,第三段,过:过失,这里是“犯过失”的意思。,困于心:内心忧困。,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过;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译文:,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语气助词,表停顿。国恒

30、亡:国家常常会灭亡。,注释:,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译文:,原文: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译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死亡。死,使死亡。,注释:,第四段,部分来自点拨,1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练,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

31、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即忧患可以激人奋发有为,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这也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2. 文章第2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阐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答案】运用排比作用分析法。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3.“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 什么?,【答案】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虽是从反面论证,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

32、需要和人才一样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4第3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答案】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重难点小结,本段文字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接受磨砺的必要性和益处。作者的论述思路由人及国,由正面到反面,使论证更加有力。,【难点探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答案】开篇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等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33、,历史事例(六人),论据,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反面论证安乐致国家灭亡,出身低微艰苦磨练终担重任,居安思危,通过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述了人才和困境的关系,明确指出了国家和人才一样,要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发展强大的道理。,1.论点鲜明。本文具有短论的特色,作者抓住实质问题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论证,中心鲜明突出,又有不少警句,读后发人深思。2.句式较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列举历史人物,论述人的遭遇之苦均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思所以危则安矣,

34、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至苦寒来。谁经历的忧患多,谁懂得东西多。,名言拓展,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列各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1)故患有所不辟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1,同“避”,躲避,不单,不仅,同“德”,感激,同“向”,原先,从前,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_(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_,2,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用脚践踏着给他(吃

35、),就连乞丐也不愿意接受。,点拨:抓住第(1)句中的关键词“蹴、与、不屑”和第(2)句中的关键词“辨、何加”进行翻译。,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_,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然后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比喻,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3.,点拨:议论文中使用比喻,多是为了使要说明的问题更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生”与“义”是抽象的概念,用具体事物“鱼”与“熊掌”来作喻,则能化抽象为具体,鲜明形象地说明论点。,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_,4,作者肯定的是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

36、义勇为的人往往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则会遭到人们的唾弃。人们应该辨别义和利,那种不顾礼义、只求私欲的行为是可耻的。(言之有理即可),点拨:由“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围绕“舍生取义”,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看法即可。,(1)孟子主要是通过摆事实(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讲道理来论述“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个观点的。(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观点,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舍生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

37、义,这一观点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不仅为历史上无数事实所证明,也为当今无数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一、,“嗟来之食”,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究竟如何对待“嗟来之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于这样的施舍,当然应该是宁愿饿死也不接受。但有时接受“嗟来之食”保存了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妨暂且忍辱负重。,二、,1.为了 做2.走 行为,行动3.取得 同“德”,感激4.中间 参与 间或,偶尔5.比 对,对于 从 因为;由于,三、,点拨:应联系句子的意思推敲词语的含义,平时应多加训练和积累,积累多了,做题就容易了。略。,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