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与护理PPT讲稿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6893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6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用药与护理PPT讲稿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医用药与护理PPT讲稿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医用药与护理PPT讲稿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医用药与护理PPT讲稿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医用药与护理PPT讲稿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用药与护理PPT讲稿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用药与护理PPT讲稿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用药与护理课件,目 录,一、中药的性能与用法二、方剂的组成与剂型三、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中药分布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与用法,一、中药的性能,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方面,统称为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三)归经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归纳,使其系统化,这样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2、四)有毒与无毒 1.指药物的总称。关于毒的含义,在医籍中,常指药物的偏性而言。所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2.指毒性或副作用。书中药物的性味下所标“有毒”、“小毒”、“大毒”、“剧毒”等,是指这些药物有大小不等的毒性或副作用,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二、中药的用法,中药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内容。(一)配伍 1.相须 2.相使 3.相畏与相杀 4.相恶 5.相反,(二)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是指临床用药时,必须注意在某种情况下,不宜使用某些药,或在服用药时不宜吃某些食物等问题,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影响药效。它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1. 配伍禁忌前面“配伍”中

3、已提到,有些药物合用后,能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要避免应用,如: (1)“十八反” (2)“十九畏” 2妊娠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以致堕胎的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 3服药禁忌俗称忌口,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三)剂量 剂量,亦称中药常用量,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单味药物的成人一日量,方剂中各药物的相对量和制剂的实际服用量。,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与剂型,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有严格的原则性。前人总结为“君、臣、佐、使”,现代称“主、辅、佐、使”。其具体含义是:,1.君药(主药)即针对主病、主证或主要病因而

4、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2.臣药(辅药)含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主证或主要病因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兼证或次要病因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含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方中某些药物的毒性,或能制约方中某些药物峻烈之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4.使药含义有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协调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三是矫味药,即矫正药物味道,便于服用的药物。,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

5、原则,在具体应用中,根据辨证立法的需要,以精简有效为原则,灵活应用,不一定君、臣、佐、使一应俱全。,(二)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特别是在选用成方时,应根据病证的变化、体质的强弱、年龄性别的差异、四时气候、生活习惯的不同,在具体选择药物,确立配伍关系、药量大小,以及剂型服法时,灵活应用,随证加减化裁,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其变化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药味加减的变化、药量加减的变化和剂型更换的变化。 上述三种变化虽各有特点,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适应更复杂的病情。因此,在临床上具体应用时,三种变化可分别单独使用,亦可合并使用,甚至可数方相合,加减化裁

6、使用。,二、方剂的剂型,方剂的剂型,是指方药的制剂形式,即根据病情需要或药物特点,将药物配伍组成方剂后,将其制成一定的制剂形式。中医临床常用的剂型有: (一)汤剂 (二)散剂 (三)丸剂 (四)丹剂 (五)膏剂 (六)酒剂 (七)糖浆剂 (八)片剂 (九)冲剂 (十)针剂,第三节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中医用药“八法”通常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护理人员掌握用药“用法”有利于辩证施护的顺利进行。,一、汗法及护理,汗法,亦称解表法。是一种疏散表邪,促使人体微微出汗,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治法。 汗法所用药物以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的解表药为主组成

7、,本类药物大多气味芳香,故不宜久煎,以免损失药效。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应避免发汗过多,因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对于多汗、热病伤津、久患疮疡、失血及阴虚发热等,一般不用,以免劫伤阴血。,【护理方法】1.应用汗法时,应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遍身滋滋微汗为最佳,不易过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若汗出太多,则易耗气伤津,甚至导致亡阴、亡阳。2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药宜武火快煎,服药时温度适宜;药后可加饮热稀粥、热水、热饮料等,以助药力;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促其发汗。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黏滑、酸性和生冷食物。,4药后加强病情观察,重点观察有汗、无汗、出汗

8、时间、出汗部位和汗量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为最佳,忌大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5汗出时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汗止后及时更换衣被,并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6病位在表,药后无汗者,可针刺大椎、曲池穴,以透邪发汗,不可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热反更甚。7服发汗解表药时,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防止汗出太过。,二、吐法及护理,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

9、中吐出的一种治法。,【护理方法】1.涌吐药作用迅速凶猛,易伤胃气,应中病即止。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及孕妇慎用或忌用。2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3服药应小量渐增,采取二次分服法,以防涌吐太过或中毒。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二服。4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呕吐。呕吐时协助患者坐起,并轻拍患者背部促使胃内容物吐出。不能坐起者,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并注意观察病情,避免呕吐物吸人呼吸道。,5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撤换被污染的衣被,整理好床单,并叮嘱患者避免坐卧当风,以防吐后体虚,复感外邪。6吐而

10、不止者,可服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冷开水解之。若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理: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服用藜芦可用葱白汤解之;服用稀涎散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服用瓜蒂散可用麝香0.030.06g开水冲服解之。若吐后气逆不止,宜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必要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三、下法及护理,下法,亦称泻下法,是通过运用泻下药,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以治里实证的一种治疗方法。,【护理方法】1.泻下剂以攻伐为主,过则易伤正气,用时应中病即止,对年老体虚患者、孕

11、妇及产后津亏引起的便秘更应慎用。2.服药期间忌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3.药后注意观察排泄物的性状、量、色及次数,若泻下太过而致虚脱,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配合救治。,4.寒下药适用于里实热证,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忌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5.温下药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药宜取连续轻泻,于饭前温服。6.润下药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之证,药宜早、晚空腹服用。在服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7.逐水药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此类药有毒而峻猛,易伤正气,所以体虚、孕妇忌用,有恶寒表证者不可服用。,四、

12、和法及护理,和法,亦称和解法,是采用和调的方法,以和解少阳寒热、协调脏腑功能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病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根据不同的病证,常采用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肠胃剂三类和解药。,【护理方法】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及辛辣之品。2.服和解少阳药后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象以及出汗情况。服小柴胡汤时忌食萝卜,因方中有人参,而萝卜可破坏人参的药效;服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4小时服用。3服调和肝脾药应配合情志护理,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提高治疗效果。4服调和肠胃药时应注意观察腹胀及呕吐情况,并注意观察排便的性质和量。5小柴胡汤以柴胡为主药,服药时

13、忌同时服用碳酸钙、维丁胶性钙、硫酸镁、硫酸亚铁等西药,以免相互作用产生毒副反应。,五、温法及护理,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采用温里祛寒药以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温通经脉,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护理方法】1使用温里剂,须辨证准确,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且中病即止,以免助火。对于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证,服本方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苦寒之品,或热药冷服,以免病势拒药而不纳。2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法护之,忌生冷寒凉。3服温中祛寒药,如理中丸时,应在服药后饮热粥少许,有微汗时避免揭衣被。4服温经散寒药后应注意保暖。5.服回阳救逆药时,昏迷患者可给鼻饲法用药;

14、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体温、血压、脉象及四肢回温的病情变化。如服药后患者汗出不止,厥冷加重,烦躁不安,脉细散无根等,为病情恶化,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六、清法与护理,清法,亦称清热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使邪热外泄,以清除里热的一种方法。,【护理方法】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室温、衣被、饮食、服药等均宜偏凉。2饮食上应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多食蔬菜水果类及维生素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西瓜汁、梨汁等生津止渴之品。3汤剂宜取汁凉服或微温服。4服药后需观察病情变化,如服白虎汤后,患者体温渐降,汗止渴减,神清脉静,为病情好转。若患者服药后壮热烦渴不减,并出现神昏谵语、舌质

15、红绛,提示病由气分转为气营两燔;若药后壮热不退而出现四肢抽搐或惊厥者,提示热盛动风,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救治措施。5苦寒滋阴药久服易伤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添加温胃、和胃药;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者慎用,或减量服用;孕妇忌用。,七、消法及护理,消法,亦称消导法,即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以使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治法。,【护理方法】1消导之剂,要根据其方药的气味清淡、重厚之别,采用不同的煎药法。如药味清淡,临床取其气者,煎药时间宜短;如药味重厚,取其质者,煎药时间宜延长。2服药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勿过饱,婴幼儿应注意减少乳食量,必要时可暂时停止喂乳。3汤剂宜在饭

16、后服用,与西药同服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如山楂丸味酸,忌与胃舒平、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服,以免酸碱中和,降低药效。4应用消食导滞剂,应观察患者大便的性状、次数、质、量、气味及腹胀、腹痛、呕吐情况等。若泻下如注、次数频繁或出现眼窝凹陷等伤津脱液表现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应用消痞化积药,应注意患者的局部症状,如疼痛、肿胀、包块等,详细记录瘕块大小、部位、性质、活动度、有无压痛、边缘是否光滑。5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年老、体弱者慎用;脾胃虚弱或无食积者及孕妇禁用。,八、补法及护理,补法,亦称补益法,是通过补益药以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护理方法】1由于阳虚多寒,阴虚多热

17、,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调整病室的温度、湿度,合理安排生活起居,保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2补益药大多质重味厚,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阿胶需烊化,贵重药品应另煎或冲服,宜空腹或饭前服下。3.饮食上应对证进补,阳虚者,可选用牛、羊肉和桂圆等温补之品,忌生冷瓜果和凉性食品;阴虚者应选用银耳、木耳、甲鱼等清补食物,忌烟、酒,辛温香燥、耗津伤液之品;气虚者可选用山药、母鸡人参汤、黄芪粥等健脾、补肺、益气之品,忌生冷饮食;血虚者可选用动物血、猪肝、大枣、菠菜等补血养心之品;冬季宜温补,夏季宜清补。服用补益药时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妨碍吸收;忌食萝卜、浓茶及纤维素多的食物,以减缓排泄,促进吸收。,4虚证患者大多处在大病初愈或久病不愈等时期,易产生悲观、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若遇外感,应停服补药以防“闭门留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