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部门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部门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课件.ppt(1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第一节 平衡与不平衡发展:部门发展战略 选择第二节 平衡与不平衡发展:地区发展战略 选择,第一节 平衡与不平衡: 部门发展战略选择,平衡增长 (balanced growth) 要求同时在国民经济各部按同一比例进行全面投资,即通过“临界最小努力” (critical effort),改变 LDCs 经济落后局面,实现经济起飞。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 认为 LDCs 面临严重资源匮乏,不可能按同一比例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全面投资,只能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少数重要部门,通过这些重要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发展。,两种投资决策选择:(1
2、)“替代性投资选择”(substitution choice) 投资于A,还是投资于B, 即 “二者必居其一” 式的 投资选择。(2)“延时性投资选择”(postponement choice ) 先投资于A,还是先投资于B, 即 “孰先孰后” 式的 投资选择。,赫尔希曼(Albert O. Hischman):关于部门 发展的不平衡理论【基本思路:】首先,将社会生产部门划分为两类,并加以比较, 提出 “不平衡增长” 主张;其次,通过论证 ”引致投资最大化“ 原则,提出 优先发展 直接生产部门 。最后, 通过阐述 “联系效应” 和 “需求弹性”,提出 在直接生产部门内部,应优先发展联系效应大、
3、 需求弹性大的部门。,(一)社会两大经济部门 : 发展顺序,“ 社会分摊资本” 与 “直接生产活动” ( SOC - Social Overhead Capital ) ( DPA - Directive Production Action ) 【 投资特点:】 投资规模: SC DPA ; 投资周期: SC DPA ; 投资效益: DPA SC ; DPA - Private; 投资主体: SC - Government,“引致投资最大化原则”(Principle of Induced Investment Maximization):- 引致其他项目最快发展的项目优先发展的原则。(或)-
4、让能带动其他项目最快发展的项目优先发展的原则。, 由于投资于 ”直接生产部门“ ( DPA ), 可产生 “引致投资(决策)最大化效应” , 因此, 应优先发展 DPA。,赫希曼指出,就理论而言,一国经济发展要求平衡发展。但由于 LDCs 资源匮乏,不能提供平衡发展所需要的 “临界” 或 “最小量” 投资。 因此,必须对各部门发展的先后顺序做出选择和安排。,(图),【该图说明:】(1)等产量线凸向原点, - 表明 SC 的投资及其可利用程度越高,DPA 的 总成本将越节省(即 呈“此消彼涨”关系);(2)然而,随着 SC 投资的增加,DPA 总成本的节省 呈递减;(3)在任一给定的 DPA 产
5、出水平,均必须有一个“临界” (即 最小量)的 SC 投资。,(4)既然 LDCs 资源十分匮乏,不能提供各部门平衡发展 所需要的 “临界最小量” 投资,因此,必须对不同部门发展的先后 顺序 作出选择,即 优先发展(SC) - “超能式发展路径”; 优先发展(DPA )- “短缺式发展路径”。,赫希曼指出,从理论上 判断 两种发展路径的 优 / 劣 十分困难, 因为, 优先投资 SC 或 DPA 均可能产生良好效应,即前者可 节省 DPA 总成本, 后者可产生“引致投资效应” 。 实际决策除受可投资资源约束外,还取决于两种力量 对比 : 公众 企业家进一步地, 由于SC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服务于生
6、产的和生活的SC,所以,在SC的投入中,优先投资于服务于生产的还是生活的,可体现政府对生产和生活的看重程度,也是政府对上述两种社会力量影响的反应程度。,【结论:】 优先发展 SC 仅仅是一种主观愿望。 根据 “引致决策最大化原则 ”, 应 优先发展 DPA。,(二)DPA 内部 的 发展顺序: 赫希曼指出,DPA 内部各部门发展的先后顺序,应遵循 : “ 联系效应最大化原则”。,前向联系效应总联系效应 后向联系效应,“总联系效应” (linkage effect): 一种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最大 刺激 和 诱因。,“前向联系效应” (forward linkage effect):
7、一种产业 与 吸收其产品的 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即 总产出中用作其他产品投入品的部分 总产出,“后向联系效应” (backward linkage effect): 一种产业与向该产业提供投入品的产业之间的关系,即 总产出中从其他产业购买的产品部分 总产出,”联系效应“ 的 度量: “需求弹性”即 ”需求弹性“ 愈大,”联系效应“ 愈大。结论: 在 DPA 内部,应优先发展 ”联系效应“ 或 ”需求弹性“ 较大的部门。,【总体结论:】(1)各部门发展应采取 不平衡发展 战略;(2)在 SC 和 DPA 两大部门,应优先发展 直接生产部门(DPA)(这样将产生 “引致决策最大化效应” );(3)
8、在 DPA 内部,应优先发展 “联系效应” 或 “需求弹性” 较大的部门。,【评论:】 赫希曼在主张DPA 优先发展的同时,承认DPA 的增长也必须以某个“临界最小努力” 的投资为前提,但他并未说清这个最小量的投资究竟是多少。如果这个“最小量”也相当大,那与优先发展SC , 并无差别。,【相关观点】(1) (美)吉利斯 帕金斯 等: 平衡发展 “直线式”(或“稳定式”) 不平衡发展 “波浪式” (或“突击式”) 尽管两条路线不同,但终可殊途同归; 一定条件下,不平衡可能比平衡增长能更快达到预定目标。,图,(2)斯特里顿:“手段 -目标论” 平衡增长 目标 不平衡增长 手段; 短期内,可能存在某
9、种不平衡 长期看,应当保持平衡。,(3)张培刚: “如果认为平衡增长仅仅是一种静态均衡,那么,在工业化过程中,并无这种平衡。如果将平衡理解为某种变动关系,那又使这个名词失去原有的意义。 因此,只有在研究了工业化进程中部门间的相互影响之后,我们才能比较客观地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判断这些问题在根本上是否成立。 ” (见:发展经济学通论,湖南出版社,1990,p 2 ),第二节 平衡与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一般而言,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尤其大国) ,会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 究其原因, 既有 客观 原因(即 自然条件差异 引起) ; 又有 主观 原因(即 政策倾斜 所致 )。,(一)佩鲁(
10、F. Perroux):“发展极理论”(1955 ) “发展极” (growth pole) - 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产业(部门),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 在某个 地区集聚,从而形成 K、T、和 高素质 Lr 高度 集中,拥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发展迅速、并对周围地区产生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经济活动中心。,“发展极” 的功能:(1)生产 中心(2)贸易 中心(3)交通运输 中心(4)金融 中心(5)信息 中心(6)决策 中心 等,吸引(absorb)“发展极”具有 作用,表现为: 扩散(spread)(1)资本 集中与输出;(2)技术 创新与扩散;(3)凝聚经济 效应;(4)规
11、模经济 效应,政策含义: 在大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让少数地区优先发展,然后, 通过 “扩散效应“带动 其它地区发展。,“发展极”:形成途径 市场力量 政府政策影响,(二)缪尔达尔:“地理二元结构论” 即 一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 先进地区 (favorate region) 长期并存的格局 落后地区 (backward region),先进地区 对 落后地区 将产生 两种影响: “ 扩散 效应 ” (spread out effect) “ 回波 效应 ”(backwashed effect) 一旦 “回波效应” 在相当长时期占主导,就会形成 LDCs特有的 “地理二元 经济结构” 现
12、象。,“回波效应” 与 “区域二元结构” 的形成: 先进地区 较高的 工资水平 和资本回报率 在相当长时期 吸引 落后地区 劳动 和 资本 持续 向先进地区流动,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作用 下,形成先进地区不断发展、落后地区日益衰败 的“区域二元结构” 格局。,(figues),缪尔达尔 vs 新古典思路比较: 1. 新古典:【首先】 A 地区较高的工资率和资本回报率吸引 B 地区 Lr 和 K 流向 A 地区;【其次】 A 地区 Lr 、K 过剩, 收益率下降, A 地区 K、Lr 回流到 B 地区;【最后】 A、B 两地区实现平衡发展。,2. 缪尔达尔: 由于 A 地区具有 “集聚经济效
13、益”, A 地区 K、Lr 报酬率 长期 高于 B 地区; B 地区 K、Lr 持续流向 A 地区, 形成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 “地理二元结构”。,政策含意: 市场机制的作用有限,因此,需要政府及政策干预,以扶持、帮助落后地区发展,才能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消除“区域二元经济结构”。,【Home Work】 (1)回顾我国工业化(1949)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形成或改变的历史及其原因。(2)分析并评价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及其效应。(3)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缓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第三节 地理因素 与 经济发展,“地理因素决定论” 与 “地理虚无主义”,“地理因素决定论” 产生:18
14、世纪代表: 亨利波克尔(英); M. P.托达罗(美); P. 克鲁格曼(美) 基本观点: 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决定一个人、乃至民族的性格特征,进而决定其经济发展的成就和社会地位。,“地理因素” 包括:(1)以 经纬度 表示的 数理 地理位置;(2)以 河流、山川、陆地、海洋 等表现的 自然 地理位置;(3)以 资源分布 和 储量 表示的 经济 地理位置,【Case 1】:几乎所有 LDCs :都在 南纬 30度 北纬 35度 地区;而绝大部分 DCs :分布在 这个地区 之外。,【该地区的 地理/气候 特征:】要么 雨量太少 不适合于 农作物 生长 和 人类 生存; (如:中东 和 北非地区
15、)要么 雨量过多、且高温、高湿 (a)土地含氮量低,只适合热带雨林生长, 不适合农作物生长; (b)容易繁殖有害微生物,引起各种 农作物 及 人体疾病; (c)劳动者 体内热量 释放过快,人体生态系统 处于 “入不敷出” 状态,劳动生产率下降 (如:拉美 和 南部非洲)。,【Case 2: 】(1)内河流域 与 古代农业文明:埃及尼罗河; 巴比伦(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 印度河、恒河;中国 黄河 、长江,(2)海洋 与 近现代工业文明:人类历史经验 表明: 海岸线长短、海上交通便利与否,是影响 一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 】 英国、日本 岛屿 国家 ; 美国 东、西
16、两侧濒临 大西洋 和 太平洋; 中国 东部 濒临大海, 中、西部 处于内陆。,(3)资源禀赋 决定 一国参与 国际分工的基础。 (对大国而言,它同时也是国内 区域分工 格局 形成的基础)例如, 同为 LDCs, 中东、北非 国家富裕,因为其拥有丰富的 石油资源; 而 孟加拉、乍得、海地 等国家所以 赤贫,是因为 其 土地 和 资源 极其贫瘠和匮乏。,“地理虚无主义”产生:19 世纪末、20世纪初观点: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地理因素的影响不重要,它完全可以被人的主观能动性加以抵消和克服。【例如:】 “人定胜天”、 “世间一切事务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17、。”,人 与 自然 关系的正确理解: 首先,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和载体。 (人类本身就是一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物种演进的结果, 而且,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温湿度、 空气等。) 即 人与自然的 共生性 与 和谐性, 以及地理因素对人类状况的 决定性 影响。 其次,人在自然界允许的范围内,能创造出各具特色 的 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 不同结构。 即 人 能适应自然, 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最后,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能 改变 和 减少 地理环境 对 人类经济社会的约束和影响,但不能消除其影响。,【本节参考书】: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8、1999M. P. 托达罗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Paul Krugman, “ The role of Geography in Development ”,Annual World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edited by Broris Pleskovic and Joseph E. Steglits,1998姚亮发展:寻求再生之路,学林出版社,1987,第三节 中国经济发展:多元特征,LDCs,经济呈现 传统 经济并存,即 “二元结构” 现代,中国经济表现为: 传统 “多元经济” 现代 中间状态,“多元经济
19、” 内涵 : 第一,生产工具 /手段 多元化: 手工劳动 机械化生产 人工智能化生产 第二,生产方式 多元化: “刀耕火种” “小农经济” 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第三,生产关系(产权关系) 多元化: 国有(独资、控股、合资、合作) 公 有 集体 民营(个体、合作、股份制) 非公有 外资(独资、合资、合作),第四,区域发展水平 多元化: 东部(沿海地区)较先进 中部 相对落后 西部 更加落后,【参考文献】张培刚发展,经济研究,1989年第6期;新发展经济学(附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增订版,(完),第七章 外贸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外贸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争论第二节 “剩余出路理论”第三节 外贸
20、战略第四节 贸易条件第五节 贸易保护第六节 经济全球化,第一节 外贸 与 经济增长,一、“有利论”: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A . 斯密:“绝对优势论” (18 c) (absolute advantage)- 如果两国分别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经由分工、专业化生产和贸易,两国利得均将增加。,例1. 英国、葡萄牙 生产 1单位葡萄酒 和 1单位呢绒,所需 工时 为: 葡萄酒 呢绒英国 100 90葡萄牙 80 120 显然,英国在 呢绒 生产上有绝对 优势; 葡萄牙在 葡萄酒 生产上有绝对 优势,2. D. 李加图:“相对优势论” (19 c) (comparative advan
21、tage)- 即使 A 国 在两种 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即生产效率均高于 B 国), 两国仍可根据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 , 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交换,使两国利得增加。,例1 . 美国、日本 生产 1 单位 小麦 和 1单位 计算机,所需工时为: 小麦 计算机美国 5 100日本 8 120 美国 均有 绝对 优势可见,两种产品生产 日本 均为 绝对 劣势,但 由于 两国 生产 两种产品所费 相对工时 不同 。 【 例如,】生产一台计算机所费工时, 日本 15 倍;在 是生产 1 单位小麦所费时间 的 美国 20 倍 因此,美 / 日分别在 小麦 / 计算机 生产上具有 比
22、较 优势。,【或者,】 美国 生产 1 单位 小麦 所费 工时, 日本 1 / 20 是 生产 1 台 计算机所费工时的 1 / 15 可见, 美 / 日分别在 小麦 和 计算机 生产上具有 相对优势。,3. E.F. 赫克歇尔- B.俄林: “要素禀赋论”( Heckscher-Ohlin Theory) 20 c) 假设:各国 资源禀赋 不同, 由此,各要素 的 相对价格 也不同。 结论: 资本(K) 丰富的国家:应 生产 和 出口 资本密集型(K I) 产品,进口 (Lr I) 产品; 劳动(Lr) 丰富的国家,应生产 和 出口 劳动(Lr I) 产品, 进口 K I 产品,4.新贸易理
23、论(略),- 结果, 利得增加; 贸易将使两国 资源禀赋差异缩小; 要素价格趋同,“外贸 经济增长” :实现机制,C ,I 出口 外汇收入 外贸 GDP 进口 关税收入 I ,C,4. 外贸利益:静态 与 动态( static and dynamic gains)“静态利益“ : 即 一国资源在更大范围重新配置,使产出 和 福利 增加。,贸易静态利益(图解),(图解一),假定:A、B 两国生产 y、x 两种产品;2) “生产可能性曲线” (PPC - 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呈线性 ( 即 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MRT- marginal rate of t
24、ransformation)不变) 3) “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t curve)表示总福利水平,4)A、B 两国的 MRT 分别为: MRT (a) = y / x = 10 / 8 MRT (b) = y / x = 10 / 2 可见, A 国: x 产品 较 便宜; 在 B 国: y 产品 较 便宜,显然,根据国际分工原则, A 国应 生产 和 出口 x 产品; B 国应 生产 和 出口 y 产品,(图解二),贸易前: A 、B 两国的生产分别在 a 、b 点进行;贸易后 : 两种产品的国际交换价格位于两国的 MRT 之间,假定为:MRT = 10 / 5 (即 图中虚线
25、所示)。,在现有国际价格水平线下, 如 A 国全部生产 x 产品,生产将 由 a点移至 a 点; 假定A 国对 x 产品消费不变, 出口 aa 数量 x 产品 就可 进口 ac 数量 y 产品,而 B 国全部生产 y 产品, 生产将由 b 移至 b 点; 假定 b 国对 y 产品消费不变, 出口 bb数量 y 产品, 就可 进口 b c 数量 x 产品,结果, A 、B 两国的总福利即 生产 消费将增加。,“贸易动态利益” - (1)如果某产品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 ” 特点, 国际贸易将 其市场份额扩大。 生产者总利得 将 超过 “静态利益”; (2 )刺激竞争; 促使 新知识 / 技术 扩
26、散; 先进 制度、观念、态度、文化 的 传播和学习 (3)采用更 专业化 和 迂回 的 (round about)生产方法,5. 贸易 与 就业 关系:一个争论【暗含 假定】: 产品 出口国就业 ; 贸易 产品 进口国就业,但实际可能发生以下情形: LDCs 出口 Lr I 产品 DCs Lr I 部门失业 DCs 出口 K I 产品 DCs KI 部门就业显然,有利于 DCs 产业结构升级 ,改善其资源配置,发挥其比较优势。,有人说, 近30年来,LDCs 制造品以平均每10年 15 的速度增长,对 DCs 相关制造业造成不利影响。但数据显示, LDCs 出口的制造品仅占 DCs 制造品消费
27、的 3。显然, LDCs 制成品出口并非 DCs 失业的主要原因。,厘清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贸易双方: 是 净出口 / 净进口 国; 是 Lr 密集 / K 密集型 产品 ; 是 竞争 / 非竞争性 产品或服务; 是 需求弹性 高 / 低 的产品 等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得出答案。,二、对非主流贸易理论对自由贸易的批评 结构主义; 主要来自 民族民主学派 ; 激进学派;【参见: “普列维什辛格理论”】,【主要观点:】(1) “自由贸易论” 强调贸易的 “双赢效应”,却回避 贸易双方的 利益分配 问题。 实际贸易中,穷/富国之间的贸易利得差别明显。 ( 而这正是 LDCs 通过贸易保护、在与 D
28、Cs 发生贸易时争取更多利益和发展空间的依据。),(2)主流贸易理论 回避 贸易对 贸易条件 与 国际收支 产生的影响 。事实上,贸易不仅可改变 一国 贸易条件,而且还影响国际收支 。因为, 穷/富国贸易的 产品性质不同,从而产品的 供求弹性 和 技术进步率 不同。,例如, LDCs 和 DCs 贸易产品差别如下:即 LDCs DCs : 初级产品 / 制造品 Lr 密集型产品 / K 密集型 产品 简单加工产品 / 精加工制造 产品 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 / 技术含量较 高 的产品, 左边 供求弹性 较 小 、技术进步率 较 慢; 右边 供求弹性 较 大 、技术进步率 较 快,因此, DCs
29、改善 贸易将使 贸易条件 和 国际收支 LDCs 恶化,(3) 传统自由贸易论 假设 “ 规模报酬不变”。事实上,DCs 市场化出口的: 制造品 K 密集型产品 深 (精)加工产品 技术含量 高 的产品 高附加值产品等,呈现 “规模报酬 递增“ 特征;而 LDCs 生产和出口的: 初级产品 Lr密集型产品 简单加工产品 技术含量低的产品 低附加值产品等,呈现 “规模报酬 递减 ” 特征。,(4) 产品 / 产业 “联系效应”不同,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同。即 LDC 的 初级产品 简单加工产品 Lr 密集型产品 技术含量低的产品 低附加值产品 等“ 联系效应 ” 较低 ; DCS 的 制造品
30、深加工产品 Lr 密集型产品 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高附加值产品 等“ 联系效应 ” 较高,,(5)“国际分工原则” 与 经济独立性 根据所谓 “国际分工原则”, LDCs (尤其是小国), 只能生产单一产品,因此, 其经济依赖性和脆弱性增强、自主性减弱。,第二节 H. 明特:“剩余出路理论”(Vent for surplus),Hyla Myint: 生于缅甸,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 对 LDCs 贸易动因,有独到分析(见:“经济落后与经济成长”,1957),新古典义经济学假定: 各国在国际贸易发生之前,国内资源均已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即生产在 “ PPC” 上进行), 而国际贸易使得资源能在
31、更大范围重新配置。,明特认为: 事实上,由于许多 LDCs 市场发育迟缓,价格机制不能引导资源实现充分利用或优化配置。 因此,普遍存在资源闲置和浪费(Lr、Ld),生产并未在 PPC 上进行。 而参与国际贸易,将使 LDCs闲置资源得以利用, (即优化资源配置,即生产在PPC 上进行)、进而扩大生产和增加福利。,(图),(图解),由图可见: 贸易发生以前,生产在 A 点进行。表明资源未实现充分配置。此时, 初级产品生产为 0a, 制造品生产为 0m.,贸易发生后, 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初级产品生产由 0a增至 0a(假定初级产品消费不变)在既定国际价格水平下,就可 出口aa数量初级产品 进口m
32、m数量制造品,结果: 该国生产和消费(即总福利)水平提高。,初级产品 制造品生产 (0a 0a) 消费 (0m 0m),评价: (1)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仅仅看到贸易所带来的现实利益或静态利益。 明特却看到贸易对 LDCs 带来的潜在利益,即 贸易 闲置资源的动员和利用,即 在机会成本为零的条件下, 贸易使 生产、出口、总福利 。,(2)“剩余出路理论”可以看作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 因此,在该理论框架下,LDCs 所 面临的仍然是旧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格局。,第三节 LDCs:外贸战略,“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1.定义: 即 用本国生产代替进口。2.目的:加
33、快民族工业发展、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减少经济和政治的对外依赖。,3. 阶段: 阶段 I. 消费品进口替代。 即 生产消费品 进口资本品 阶段II. 资本品进口替代。 即 生产一般资本品(机器、设备) 进口生产资本品的资本品 (例如:工作母机等)。,4. 利弊 “利” (见“目的”) “弊” :在 IS 战略下, 1)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国内需求, 因此,容易受国内市场规模限制; 2) 政府往往对企业施以保护, 因此,企业缺少活力、竞争力和效率;,3)大量进口资本品、中间产品, 总进口增加, 国际收支失衡, 外债负担增加,4)为实施 IS 战略,政府往往会: 压低利率 ; 提高汇率从而导致
34、: Pk / PL K 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 资源配置恶化; Pi 、Pe 进口 、出口 外汇收入 ,外汇供求失衡。,二. 出口鼓励(Export Promotion)定义: 通过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 扩大生产和出口, 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IS/EP 两战略区别 : IS 内向发展 EP 外向发展,2. 阶段: 阶段 I 消费品的出口鼓励 (即 进口资本品 生产并 出口消费品) 阶段II 资本品的出口鼓励 (即 进口生产资本品的资本品 生产并 出口资本品),3. “利” / “弊”分析 “利”: 1)资源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2)生产不受国内市场规模限制; 3)能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4
35、)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弊”: 1)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可能 经济自主性和政治独立性减弱; 2)大量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可能 外债负担加重。,三. 两种战略之关系: 同一国家可能(在不同时期)实施不同战略。例如, 早期 进口替代(IS) 中晚期 出口鼓励(EP)因此,对某些国家(或经济体)而言,实施 IS 可能是 实现 EP 的必要条件。,采取何种战略,取决于以下条件: 国家之大小; 决策当局对国情认识和把握正确与否。,第四节 LDCs:贸易条件,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定义与度量二. 贸易条件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贸易条件(TOT):定义与度量 (Terms of Tra
36、de) 即 商品或服务的交换比例。,(1)用数量定义的贸易条件( Quantity Terms of Trade ), “物物贸易条件”。 即 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的比率: Qx / Qm,(2).用价格定义的贸易条件(commodity terms of trade), “商品贸易条件”。 即 出口价格指数和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率: Px / Pm,(3)用劳动定义的贸易条件 (labor terms of trade). “劳动贸易条件”。 即 出口 与 进口 所费 货币工资的比率: Wx / Wm,(4)“收入贸易条件”(Income Terms of Trade ) 表示 一国出口创造进口的能力: I = (Px / Pm)Qx (其中,Qx 出口数量指数; Px / Pm 贸易条件),(5)要素贸易条件(Factor Terms of Trade) 1)单要素贸易条件 (Single Factor Terms of Trade) 即 出口商品中每单位要素所能换取的 进口商品数量: S = (Px / Pm)Ex(其中,Ex 出口商品中的要素生产率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