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7084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微生物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口腔微生物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口腔微生物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口腔微生物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口腔微生物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腔微生物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微生物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与口腔粘膜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第三章,1,多种微生物都可以侵袭口腔粘膜引起口腔粘膜炎症,统称感染性口炎。,感染性口炎,原发性: 球菌性口炎、 坏死性龈口炎,继发性:白喉、葡萄球菌败血症,概况,由于致病微生物直接侵袭口腔粘膜组织 而发生于口腔粘膜上的炎性疾病,由于致病微生物引发的全身性病理反应在口腔粘膜上的表现,2,与口腔粘膜临床关系 密切的微生物有四大类:,病 毒 真 菌 细 菌 螺 旋体 支原体 衣原体 少见 立克次氏体 放线菌,3,与口腔黏膜疾病关系密切的微生物(1),4,与口腔黏膜疾病关系密切的微生物(2),5,主要口腔粘膜致病性微生物,一、病毒(一)疱疹病毒,为有包膜的DNA病毒,疱疹病

2、毒科:Herpesviridae为感染口腔粘膜最常见的病毒 形态结构 球形 D=120200nm dsDNA病毒, 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有包膜,6,间层蛋白,7,除EBV、HHV-6、HHV-7外,均可在2倍体细胞内复制(产生明显CPE、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多核巨细胞)感染类型: 增殖性感染:病毒增殖并引起细胞破坏 潜伏性感染:病毒不增殖,与宿主细胞暂处平衡状 态,病毒基因组的表达受抑制,直到 受刺激因素激活后才转为增殖性感染 整合性感染:病毒基因组的一部分可整合于宿主细 胞的DNA中,这种作用与病毒的转化 细胞活性及致癌机理有密切关系。,8,疱疹病毒:能迅速增殖,引起细胞病变,宿主范围广,可

3、在感觉神经节内建立潜伏感染,疱疹病毒:宿主范围较窄,生长周期较长,可引起感染细胞形成巨细胞,能在唾液腺、肾细胞中引起隐性感染,疱疹病毒:宿主范围最窄(B细胞),可在B细胞中长期潜伏,分 类:,9,疱疹病毒分类与潜伏细胞,10,与口腔黏膜感染有关的重要疱疹病毒是: HSV VZV EBV CMV HSV (单纯疱疹病毒) HSV (HSV-1, HSV-2) 是HHV1和HHV2 为疱疹病毒的典型代表,11,1.生物学特性包膜糖蛋白 gB、C、D、E、G、H、I、J、L、K、MgC、G:型特异性抗原,区别HSV1和HSV2gB gD:与病毒的吸附有关 gD:共同抗原 诱导产生中 和抗体能力强 与

4、膜融合有关,促进病毒穿入gE-J促进病毒扩散、 免疫逃避gHgL致病物质,12,分型:二个血清型 HSV1、HSV2 两者很多特性极为相似,但也有差别1.生长特性的差异 HSV-1 HSV-2鸡胚细胞 无空斑 有空斑豚鼠胚细胞 小空斑 大空斑鸡胚绒毛尿囊膜 小痘斑 大痘斑,13,抗原性上差异 :HSV-gC HSV-gG致病部位的差异 HSV-1 腰以上部位皮肤黏膜的损害 HSV-2 腰以下部位皮肤黏膜的损害酶差异 TK酶有型特异性 关键是核苷酸差异: 50%DNA同源性 另50的序列则为非同源性,14,2.致病性 引起皮肤或粘膜的水疱性损害,是人类极其常见的一种病毒。据有关研究表明,普通人群

5、中3090的研究对象血中有抗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存在,说明他们已感染或正感染此种病毒(感染的普遍性)。本病毒易侵袭由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如神经系统、皮肤、粘膜等。,15,传染源:患者或健康带毒者传播途径:飞沫呼吸道 接触(直接 / 性) 垂直传播疾 病: 原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疱疹性龈口炎 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复发性疱疹性口炎,16,原发感染:大量的病毒颗粒形成,造成宿主细胞的急剧 破坏,从而形成临床急性发作性损害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 唇、舌、牙龈部位出现许多小溃疡 前驱期 潜伏4-7天,黏膜充血,龈急性炎症 水疱期 水疱破裂浅表溃疡 糜烂期 糜烂继发感染复黄色假膜 愈合期 糜烂缩小愈合,17,

6、疱疹性龈口炎(口腔溃疡):发病与冬季气温突降、机体抵抗力下降有一定关系,涉及口腔、咽喉及脸部。这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最常见于6个月至5岁的幼儿,而成人及较大儿童也会感染此病。儿童一旦受到感染,便会成为带菌者,病毒潜藏在身体内,偶尔又会出现在口唇,,18,潜伏与复发1. 潜伏:HSV感染口腔后,HSV的潜伏部位 主要是三叉神经节、颈上 神经节及龈沟上皮细胞。 2. 复发诱因:全身(如激素变化、情绪波 动)或局部受到外伤、刺激、过度日照 等将造成HSV感染的复发。3.复发:潜伏病毒被激活后,病毒增殖,再沿 着神经纤维轴索向下移行至感觉神经末梢, 病毒散布于该处上皮细胞内继续增殖并造成 损害,引起

7、局部的复发疱疹,19,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复发感染的部位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故叉称复发性唇疱疹。复发的口唇损害有两个特征:损害总是以起疱开始,常为多个成簇的疱,单个的疱较少见。损害复发时,总是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邻近原先发作过的位置,20,整合:在感染的HSV数量较少、机体抵抗力 强或长期潜伏过程中,HSV中DNA 可以与宿主细胞核基因组整合, 并共同复制,一定条件可导致细胞的恶 性转化。研究证实,口腔白斑病组织、 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均检测到了 HSV存在证据,HSV可能是口腔恶性疾 病发生的重要诱因,21,感染HSV HSV吸附 HSV与细胞膜融合 HSV脱壳 HSV DNA进入宿主细

8、胞核 (增殖性感染) (非增殖性感染) 复制与转录 整合 装配扩散 急性发作 潜伏 肿瘤基因作用 原发性单纯疱疹 诱因 复发性单纯疱疹 口腔癌前损害 口腔癌的形成,单纯疱疹病毒的发病机制,22,3.免疫性 体液免疫:感染一周可在血中产生抗体 细胞免疫: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NK、IFN、上皮中免疫活性 细胞(郎罕细胞) 细胞免疫作用大,但不能清除神经节中的 病毒, 病毒在体内潜伏甚至终生,23,4.辅助诊断: 水疱液 病毒分离:唾液等标本,接种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株 WI38及其它传代细胞株如Vero、BHK等, 经2448小时后,细胞则出现肿胀、变圆、 细胞融合等病变 形态学诊断:涂片找包涵体

9、 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 免疫学检测:查Ag/Ab 基因诊断:取病变组织或细胞,提取病毒DNA,与标 记的HSV DNA探针进行杂交,或 PCR检测 HSV-1或HSV-2的gB糖蛋白基因,24,5.治疗抗病毒药物1)无环鸟苷(ACV):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又可掺入病毒正在延长的DNA中,阻断病毒DNA合成。 2)三氮唑核苷(Ribavirin)病毒唑(Bingduzuo) 竞争性地抑制单磷酸肌苷脱氢酶,减少三磷酸鸟嘌呤核苷酸(GTP)的合成 3)干扰素(IFN) 4) 聚肌苷酸(polyI:C)局部用药 0.1-0.2%洗必泰 复方硼酸 金霉素/四环素甘油糊剂支持疗法:心理,25,二、EB病毒

10、,EpsteinBarr从Burkitt淋巴瘤儿童的淋巴母细胞培养物中发现 ,属HHV-4, 疱疹病毒亚科EBV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鼻咽癌口腔粘膜疾病主要有口腔粘膜毛状白斑 疾病发生于 HIV感染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图),26,口腔粘膜毛状白斑病:白斑不易刮去,活检组织中可以发现EB病毒,可能和EB病毒在舌和颊粘膜角化上皮细胞中复制有关。它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口腔粘膜病变,27,光镜下具有气球样变、凹细胞等病毒感染的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或基因诊断可查出损害组织中存在的EBV抗原或EBVDNA。现认为EBV感染导致口腔粘膜毛状白斑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口腔粘膜局部的免疫屏障的功

11、能而造成的。,28,三、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 ,属疱疹病毒亚科HHV-5, 巨细胞包涵体病的病原体种属特异性高:HCMV 人 人成纤维C 巨大细胞 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 输血(及器官移植) 母婴传播,29,感染类型1.先天性感染:母体 胎盘 胎儿 早产、流产、死产,新生儿巨细胞包涵体病2.儿童及成人感染: 原发感染:多为隐性/亚临床感染,少数 单核细胞增多症(嗜异性Ab-) Im 导致感染:潜伏病毒激活,视网膜炎 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脑炎 口腔感染:牙龈/舌部疼痛性溃疡,腮腺/ 下颌下腺肿大 伴有发热、肌肉/头部疼痛,30,31,(二)其他病毒HPV(人类乳头

12、瘤病毒),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球形,D=52-55nm,dsDNA, 无包膜。有严格的宿主和组织特异性: 只感染人的皮肤黏膜上皮细胞, 病毒不入血流HPV在体外细胞培养尚未完成,不能感染动物,32,33,34,HPV增殖方式独特,与上皮细胞的分化阶段相关,因此不能在常规组织细胞中培养。 成熟病毒仅在角质细胞中产生,抗原接触免疫系统的机会少,免疫原性低,易形成持续感染。,35,不能在组织细胞中培养角质细胞层 产生病毒体 颗粒细胞层 晚期基因表达 棘细胞层 早期基因表达 基底细胞层 HPV隐藏,36,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包括性接触) 新生儿经产道感染,37,所致疾病

13、 低危型HPV:6、11型, 尖锐湿疣 口腔 喉乳头瘤 高危型HPV:16、18型,口腔癌 喉癌 舌癌,38,高危型HPV致癌作用机理1)早期基因产物E6E7的致癌作用2) DNA与细胞染色体整合 早期基因产物E1E2丢失 DNA插入到细胞原癌基因(myc)附近3)逃避调控(降解酪氨酸激酶抑制IFN作用),39,与人类口腔疾病相关的HPV类型,靶组织是复层鳞状上皮 病理损害 良性病变和癌前/恶性病变,良性,恶性,40,柯萨基病毒(Coxsackie virus) 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ssRNA 据Ag性不同 A组 122、24型 B组 16型消化道途径传播为主(少数呼吸道) 通过血

14、流 靶组织及器官 多种疾病引起口腔疾病 手-足-口病 A16 (A4、5、7、9、10) (B2、3、5)(新肠道病毒71型) 疱疹性咽峡炎 A组某些型,41,手足口病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 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 手、 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急性起病, 发热; 疼痛明显;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 遗症。 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 心肌炎、 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 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治 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 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42,43,疱疹性咽峡炎: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

15、溃疡为特 征,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 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 高发季节,主要侵袭1-7岁儿童。一般病程4- 6日,重者可至2周。治疗:以口服中药、抗病毒、对症处理为主。可用阿 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西药抗病毒,44,45,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致儿童麻疹,属于副粘病毒, ssRNA,只有一个血清型,传染源:急性期患者,通过飞沫、密切 接触传播,接触者几乎全发病病后免疫力持久,疫苗有效,46,致病性: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全身斑丘疹 病毒,呼吸道上皮细胞:炎症,增殖,血(第一次病毒血症),淋巴组织,单核细胞,增殖,血(第二次病毒血症),典型症状,口腔粘膜斑,眼结膜充血:流泪、羞明,皮肤:红色斑丘疹,47,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该病早期特征,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