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木塔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77633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梵天寺木塔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梵天寺木塔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梵天寺木塔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梵天寺木塔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梵天寺木塔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梵天寺木塔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梵天寺木塔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梵 天 寺 木 塔东海外国语李春友,1,t课件,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梵天寺木塔,2,t课件,教学目标,常见文言实词:据、患、贻、讫、履、胠箧,伏,虚词:之其以。熟读课文,注意停顿。理解“行动和语言”所透露的心理。,3,t课件,它的内容涉及天文、生物、地理、气象、农业、文学、建筑等各个方面。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的科学成就。,关于梦溪笔谈,作者简介,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4,t课件,正确朗读课文,5,t课件,梵天寺,喻皓,贻以金钗,讫,胠箧,履,fn,q qi,ho,chi,l,y,q,疏

2、通字词,读准下列字词,实钉之则不动矣,盖钉板上下弥束,dng,6,t课件,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fn)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ho)之妻,贻(y)以金钗(chi),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qqi),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7,t课件,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统治,在,才,层,担忧,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

3、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那座塔晃动。,翻译:,指木塔,那,8,t课件,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说,铺排,所以,这样,指木塔不稳定,翻译:,工匠说:“木塔上没有铺瓦,上面轻,所以才这样”,9,t课件,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于是,便,用,可是,从前,当初,翻译:,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的上面,可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10,t课件,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暗中,秘密地,派,他的,指匠师的,赠送,助词,的,询问,打听,翻译:,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用,把,助词,的,1

4、1,t课件,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只,终了,完成,使坚实,,就,翻译:,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语气词,不译,指木板,用钉子钉,12,t课件,于是,就,匠师如其言,塔遂定。,遵照,他的,喻皓的,话,说法,翻译:,工匠遵照喻皓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13,t课件,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因为,更加紧密相束,六面,连接,箱子,走,踩踏,支撑,自然,当然,翻译:,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

5、(塔)当然不会晃动。,那,14,t课件,人皆伏其精练。,同“服”,佩服,他,指喻皓,精熟,翻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15,t课件,翻译全文,看谁说得又准确又通顺!,试一试:,16,t课件,活用词便实钉之,多义词总结方 方出神 方两三级之 其虫旧曾有之 方为秋田之害 土人谓之“傍不肯”以 则以钳缚之 岁以大穰如 匠师如其言 而动之如初遂 塔遂定 遂不得履履 遂不得履 人履其板,正 才 语气助词无义 的 代词,它,用 因为遵照 像于是 终于鞋子 走,踩踏,名作动,用钉子钉,17,t课件,分组讨论(研读课文结构),全文分三层: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第二层:喻皓采用“布板”

6、、“实钉”的办法,解决于“塔动”的问题。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18,t课件,以大家无计可施,反衬喻皓轻易解决问题的技术高超。,用事实说明喻皓的技术高超。,难点探究,19,t课件,文章写人着笔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怎样心理?,“密使其妻”写出匠师难堪和用心良苦。“笑”字既透露出喻皓对匠师无能的嘲笑,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20,t课件,分组讨论(回答问题),1、梵天寺木塔一文虽是说木工知识的,但故事性很强,你能具体说一说文章的特点吗?,课文并不是平实地说明木工知识,而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并

7、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具体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寓知识于叙事、描写当中,使文章更有可读性。,21,t课件,2、梵天寺木塔一文的写作特点与以虫治虫的相似吗?,相似。全文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其中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故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22,t课件,本文通过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

8、,赞扬了喻皓的高超技艺,说明早在l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小结:,23,t课件,1、本文是怎样突出喻皓才能的呢?,使用 的手法:本文用“匠师”的言行举止和喻皓作对比,从而突喻皓的高超的才能。 “无可奈何”一词形象地表现出“匠师” 的样子;“笑”表现出喻皓的 。“此易耳”与“匠师”挖空心思、_的神态形成_,反映了这道难题对喻皓来说是多么的 _。,对比,无计可施,从容,胸有成竹,对比,容易,研读短文,分析人物的刻画,24,t课件,“塔动”的问题,匠师凭自己的经验无法解决。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向权威喻皓求教。但是作为一名“匠师”,他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好“密使其

9、妻见喻皓之妻”,这样,一位既 ,又 的“匠师”形象就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了。,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爱面子,2、短文又是如何刻画那位“匠师”的?,25,t课件,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喻皓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相关资料,26,t课件,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一座大型宝塔,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长建筑艺术的画家到汴梁进行设计和施工。喻皓也在其中,并且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塔建成以后,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释说:“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正。”原来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

10、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技术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对于高层木结构的设计来说,风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荷载因不。在当时条件下,喻皓能够做出这样细致周密的设计,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27,t课件,通假字土人谓之“傍不肯”人皆伏其精练,同“旁”,旁边,“同“服”,佩服,文言总结,28,t课件,词类活用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名词用作动词,用钉子钉,29,t课件,1、其:其喙有钳。其虫旧曾有之2、为方为秋田之害。,(它的,代词),(这种,代词),(成为,动词),虚实词总结,30,t课件,3、以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4、如忽有一虫生,

11、如土中狗蝎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用,动词,因(此),介词,像,动词。,遵照,动词,31,t课件,5、之土人谓之“傍不肯”。问塔动之因。(3)则以钳搏之(4)其虫旧曾有之,它,代子方虫的天敌,的,结构助词,它,代子方虫,语气助词,不译,32,t课件,6、其:其喙有钳。其虫旧曾有之7、盖盖钉板上下弥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它的,代“傍不肯”,这,代词,原来,原来,33,t课件,8、方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将要,才,34,t课件,6、重点语句翻译,(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

12、段。*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3)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35,t课件,(4)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5)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6)人皆伏其精练。*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36,t课件,拓展资料:,沈括处处精细观察,事事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他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37,t课件,1“四月桃花开”没有错 据说有一次,许多

13、人议论白居易写的游庐山大林寺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正盛开”两句诗,嘲笑白居易写错了,理由是这首诗写于唐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那时桃花早就谢了。可是沈括却认为,白居易尊重事实,没有写错。他指出,深山里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桃花比平原上开得迟。,38,t课件,2弹琵琶手指位置没有错 还有一次,一些人看开封相国寺里一幅壁画,壁画上画着管乐队在演奏。有人说画家画错了,理由是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可是那个弹琵琶的手指不是在拨“四”字音所在的上弦,而是掩着下弦。沈括仔细琢磨以后,钦佩地说:这位画家太高明了,很精通音乐!接着他用亲身体验作了精辟的说明:弦乐同管乐是不同的。吹奏管乐,手指按在什么部位就发什么音,是同时的;弹琵琶就不同了,手指先拨弦,然后才发音,也就是动作要比声音早。所以,演奏管乐的人在吹“四”字音的时候,弹琵琶的人的手指已准备拨下一个音了。在场的人无不为沈括的高见所折服。,39,t课件,作业:1、给同桌出一份练习,检测两篇短文字词句意的掌握情况。2、预习论语八则。,40,t课件,再见,41,t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