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民族文化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88237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0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民族文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三章民族文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三章民族文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三章民族文化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三章民族文化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民族文化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民族文化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三章 民族文化,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分类第二节 多元民族文化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第四节 民族文化变迁,2,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分类,一、文化的含义 汉语中的“文化”重在精神的教育方面。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人们将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都归入文化的范畴,凡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和劳作过的一切自然物和人类实践的产物都是文化。,3,二、文化的分类文化的分类是多层次的,可初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又可分为衣、食、住、行等被人们加工过的,体现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一切物质领域的文化的总和。非物质文化是与物质文化相对应的其他文化的总和,可初步区分为精神文化和

2、制度文化两类。,4,第二节 多元民族文化,一、原始的采集文化 采集文化大体经历了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早期盛行季节性集体采集生活,采集时间开始于每年的三四月份,采集归来后平均分配所获的食物。这是早期采集的社会活动和组织分配方式。采集的食物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食用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种植业农业生产的补充形式,原始的季节性集体采集活动,逐渐演变为季节性的一家一户的个体采集行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集活动已变为商品生产的活动,目的在于出售和交换。,5,二、原始的狩猎文化今昔对比,少数民族的狩猎方式由往昔的集体狩猎为主,变为个人进行打猎为主。狩猎的工具也由传统的“弩弓毒箭”的木制工具,变为

3、晚近才由外地输入的钢丝套、铁猫、尼龙绳套和兵器等多种工具并用;由传统的无节制地任意捕杀野生动物充饥、调味,变为有节制的行为。,6,往昔的集体狩猎多在冬季的农闲时节进行。 1、因为农闲时节有大量的空闲时间; 2、由于冬季山顶下大雪,便于跟踪动物的踪迹,而且植被和树叶没有夏天茂密,便于发现猎物; 3、冬季山上积雪多,野生动物都往离人较近的低海拔、无积雪地区迁徙觅食,有捕猎的方便之处; 4、山林里的毒蛇进入冬眠期,对人类有侵害的旱蚂蟥、毒虫等亦进入“冬眠”,人身安全有了保障。个人狩猎则多为守候待兽,主要是在野兽经常出没的路口设地箭、插竹签、挖陷坑、悬挂圈套等。总体上是由集体狩猎时的强攻为主演变为“暗

4、算”为主。,7,三、传统的刀耕火种民国年间云南边疆少数民族传统的刀耕火种的基本情况:“田无农器,故栽植法甚简陋,大抵平常栽植,不用锄耕,将树木茅草砍伐晒干,焚之成灰,散灰于地,厚约数寸,于是以竹锥地成孔,点种玉米。若种荞麦稗黍之类,则只播种于地,用竹帚扫匀,听其自生自灭。名为刀耕火种,然无不成熟。今年种此地,明年种彼地,将住屋前后左右之土地轮流种完,则将住屋弃而之他,另觅新地栽种,田地既一度栽种,则地力已竭,势非休息十年或八年,俟草木再行畅茂后,可以砍伐燃烧成灰时,即不能再种也。”,8,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一、形态多样性 少数民族文化以其多样性的特征而闻名于世,仅以宗教文化为例,几乎世界

5、上的各大宗教,以及各大宗教的主要流派都为中国少数民族所信仰,宗教文化多样性的特征非常显著。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亦以其多样性而著称于世。服饰成为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有形文化表现形式。,9,各民族所吃的粮食区别不大,然而,“如何吃”这一文化过程则相差甚远,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饮食。住房亦随着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而差异甚多。随着各民族聚居区的海拔呈立体性的分布,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区,其显著特征是海拔越高墙体越厚,房屋内部的梁、柱也越粗壮。,10,二、分布立体性占中国总人口不到10%的55个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在中国70%的疆土上,且主要是分布在中国

6、的边远地区。随着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分布亦呈现出立体性的特征。从生产生活方式来看,傣族、水族、布依族、壮族、黎族等分布在低海拔地带的民族,主要种植水稻,其文化具有浓厚的稻作文化的特征,饮食文化以稻米为主,农业祭祀亦围绕着水稻的种植而展开,水在其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中居于十分显要的地位,住房和穿戴适应低海拔热带地区的特征。,11,而藏族等分布在高海拔地带的民族,主要以种植耐低温干旱的青稞为主,兼以放牧牛羊,其文化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的特征,饮食文化以耐饥寒的青稞面、牛肉为主,山林、冰雪在其农业祭祀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山在其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中居于十分显要的地位,

7、住房穿戴厚重而保暖,体现出适应高海拔寒带地区的特征。,12,三、环境适应性 一般来说,聚居在低海拔地区的民族,其文化有适应低海拔热带地区的特点:其住房轻巧通风,具有明显的纳凉、易散热性;其服装薄而短;其饮食偏素偏酸,热量低。而聚居在高海拔地区的民族其文化都与高海拔、寒冷的气候相适应:其住房厚重而较封闭,具有明显的保暖、不易散热性;其服装厚实保暖、色深吸热;其饮食多油荤,耐饥抗寒,热量高,为防止油腻的食物因冷却凝固而难以消化,往往伴随有在火塘边就近饮食的文化传统。,13,四、传承神秘性 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往往带有神秘的色彩。比较典型的是讲述本民族历史渊源的神话史诗,其传承过程伴随有传统的宗教

8、祭祀或神圣礼仪,由本民族的祭司或巫师亲自演唱,并认为唱这种史诗时要做到字正腔圆,一个音也不能出错,出错了会死人或将招来灾难。在巫师及其巫术的传承中亦伴随有神秘性。巫师的传承分为阴传(又称神传)和阳传(又称人传)两种。,14,五、认同全民性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具有全民性的特征,尤其是全民信教的民族,往往以是否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作为衡量一个人是不是“自己人”的标准、“是否信奉某种教”、“是否遵循该种宗教的教规”成为全民信教的民族内部相互认同的标志。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程中,首先都要经历一个异民族文化的趋同、认同乃至融为一体的文化融合过程。,15,文化融合与民族实体的融合是两个连续相关的过程。在

9、文化融合的阶段,原来的民族实体仍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许多融而未合的各自特征,因而民族融合的过程本身尚未完成。如果在此阶段由于尚处于文化上相互融合阶段的民族之间发生严重的群体冲突,或者政府对弱小、后进民族有某些优惠照顾的政策性倾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弱小、后进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加强和稳固,从而反作用于民族融合的过程。,16,第四节 民族文化变迁,一、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融合和民族文化同化是两个不相同的文化趋同过程,其区别在于民族文化融合是自觉的、自愿的、和平的,而民族文化同化则是被迫的,并往往伴随有压迫和暴力的行为。中国各民族文化融合总的趋势是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于汉民族文化,人口少的弱小民族文化

10、融合于人多势众民族的文化,后进民族的文化融合于先进民族的文化,单纯由男性组成的群体在移居异地后,容易融合于当地民族之中。,17,社会、经济、文化领域中各民族相互间的接近、趋同,是民族一体化过程的基本实质。没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逐渐趋同,就不能形成稳固的民族统一体。宗教文化上的统一和认同感,往往是一个多民族共同体在政治经济上统一的思想文化基础。在民族形成和融合的过程中,共同的宗教信仰强化了民族构成诸要素中共同文化的要素。,18,二、民族文化区域化各民族的文化都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有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受影响民族文化迅猛发展的催化剂,能促进受影响民族文化的迅

11、速发展;又可能是受影响民族文化的消亡剂,能把受影响民族的文化推入困境,把原来连为一体的民族文化逐步分割成块状的区域文化。面对强大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各民族一般采取两种态度:迎接和回避。一个民族分布在广阔的地域中,在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中,需要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适应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而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是不同步、不平衡的,往往是交通便利的地方首受其惠,长此以往,必定会加剧民族文化的内部分化,加大原有的差异,扩展原有的差距,促成民族文化的区域化。,19,民族固有文化吸取外来文化的过程不是同步进行的,更不是同等程序上吸取的。民族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有深浅之分,吸取外来文化有先后之别。区域文化

12、只有当它在当地得到普及,并已基本稳定下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接受,并对人们的社会活动和行为准则起规范作用,才向外传播、发展。文化依附于人类,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向外传播、扩展,都依赖于该区域人们的活动。优越的地理条件,便利的交通,能促进和诱发文化的向外输送。反之,交通闭塞、文化隔离机制强的区域,文化就不易向外播送,也难以引进外来文化而使自身得到充实、发展。,20,三、民族文化流失民族文化的流失在提速,其中流失最快的是语言,其次是服饰、歌舞、建筑等。在300多年间,人口仅次于汉族和壮族的满族在一千多万人口中,能用满语进行流畅交流的人很少了。民族服饰基本上是手工制作的,制作的周期长

13、,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市场上购买的普通服装。这使得许多少数民族穿得起汉族服装,穿不起民族服装。电视在广大民族地区尤其是乡村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许多不会讲汉语的山村少数民族青年也能演唱汉语流行歌曲。传统的民族建筑也在快速流失。,21,写在最后,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22,结束语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