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氏病病例分析.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588658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氏病病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氏病病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氏病病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氏病病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氏病病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氏病病例分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针灸治疗帕金森氏病病例分析王XX,男,90岁,住院号:448675,初诊日期:2016年8月4日。主诉:下颌及舌体震颤2年余。病史:患者于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颌及舌体不自主震颤,语言流利,四肢活动可,当时神清,无头晕头痛,无胸闷憋气、二便失禁等症,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查多巴胺转运蛋白现象示:双侧纹状体区多巴胺转运蛋白密度减低,诊断为“帕金森氏病”,并予口服美多巴治疗,经治震颤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近2月于我院针剂及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现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病区。现症: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晰流利,反应迟钝,下颌及舌体不自主震颤,偶右手不自主震颤,行走迟缓,口角流涎,饮水偶呛

2、,咳嗽咳少量白色泡沫痰,偶胸闷憋气,无头晕头痛、胸痛等症,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干燥,2日一行。高血压40余年,最高180/8OmmHg左右,平素口服施慧达半片1/日,血压控制在120-130/7OmmHg左右。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T:36.2oC,P:60次/分,R:18次/分,BP:16984mmHgo西医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可,被动体位,查体欠合作,肌力上肢肌力5级,下肢肌力4级。中医查体:面色偏红,语言清晰流利,反应迟钝,下颌及舌体不自主震颤,偶右手不自主震颤,行走迟缓,口角流涎,饮水偶呛,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干燥,2日一行。舌紫暗,苔黑,脉弦细。ECG:窦性心律、左心

3、室肥大。多巴胺转运蛋白现象:双侧纹状体区多巴胺转运蛋白密度减低。颅脑MR平扫:1、脑白质少许脱髓鞘斑;2、脑萎缩。西医诊断:帕金森氏病高血压病中医诊断:颤病证型诊断:痰热动风证治疗原则:化痰熄风,滋补肝肾,疏通经络,补益脑髓。针灸取穴:百会、四神聪、内关(双)、人中、风池(双侧)、完骨(双侧)、天柱(双侧)、太溪(双)、行间(双)、丰隆(双)、头维(双)、曲池(双)、合谷(双)、太冲(双)、足三里(双)。治疗过程:内关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人中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为度;风池、完骨、天柱捻转补法1分钟;双太溪、足三里捻转补法1分钟;行间、丰隆捻转泻法1分钟;头维、曲池、合谷、太冲捻转泻法1分钟,留针

4、20min,每日治疗1次。中药:予中药汤剂1/日,治以健脾化痰祛湿、益气活血,具体方剂如下:砂仁12克后下酒灰蓉30克炒白术20克款炒苍术15克广蕾香20克佩兰15克姜厚朴15克炙黄苗45克当归20克徐长卿20克后下橘络10克甘草6克治疗结果:入院第1天:反应迟钝,下颌及舌体不自主震颤,偶右手不自主宸颤,行走迟缓,口角流涎,饮水偶呛,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干燥,2日一行。入院第3天:反应迟钝,下颌及舌体不自主震颤,右手不自主震颗略减少,行走迟缓,口角流涎,饮水偶呛,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干燥,2R一行。入院1周:反应迟钝,下颌及舌体不自主窟颤稍缓解,右手不自主震额明显减少,行走迟缓,口角流

5、涎,饮水偶呛,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干燥,2日一行。入院第10天:反应迟钝,下颌及舌体不自主震颤稍缓解,偶右手不自主震颤,行走迟缓,口角流涎,饮水咳呛减轻,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干燥,2日一行。入院2周:反应稍迟钝,下颌及舌体不自主震颤明显缓解,偶右手不自主宸颤,行走缓慢,口角未流涎,饮水咳呛减轻,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干燥,2日一行。按语:帕金森氏病又名震颤麻痹,与中医学的颤证、震颤、振掉、颤振、颤病、脑风类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掉即颤振,收引即拘急挛缩,强直即僵硬。素问上古天真论云:“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

6、,肾脏衰o张氏医通谓: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杂病证治准绳诸风门颤振云:“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中医理论认为震颤麻痹之发生与年老体衰、七情内郁、饮食不当等有关。肝肾阴亏是本病的主耍病机。肝藏血,肾藏精,老年人多血虚精亏再加之摄生不慎,或疾病所伤致肝肾阴虚,筋脉失养,不能制约肝阳,使肝风内动造成颤动振掉或拘急强直: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或思虑内伤,心脾俱损致气血不足,不能荣于四末,筋脉失于濡养而致震颤之疾:气滞血瘀情志内郁,或痰湿,气滞不畅,鼓动不能,血行缓慢而痹阻脉道致筋脉失濡而手足颤动,动作减少,屈伸不利:痰热动风五志过极,

7、木火太甚,风火相煽,痰热互阻,寇伐脾士故见四肢颤动:若风火盛而脾虚,则津液不行。痰湿停聚,风痰邪热阻滞经络发为颤证。本病取穴百会、四神聪均位于巅顶,前者是督脓、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部位,有益肾充髓、宁神醒脑之功;后者是经外奇穴,可宁心安神、明目聪耳。风池是足少阳胆经要穴,胆与肝互为表里通过对风池穴的刺激可以使肝风熄、胆火宁、颤动止。四关即合谷、太冲,合谷为多气多血的手阳明大肠经穴,有补气血、强后天之本的功效;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有平肝熄风、养心安神之功。二者一阳一阴、一气一血,相互依赖协调配合达到平衡阴阳、通达气血的效果。丰隆为健脾利湿、化痰要穴。足三里可补益气血,强健中焦运化功能。工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太溪是足少阴肾经原穴,刺激二穴具有滋阴益肾、调气和血、舒肝健胃、壮水之源以条达肝木的作用。诸穴合用共同达到调和阴阳、肝肾同治、滋阴熄风、养血柔筋的功效。大量研究也验证针刺能提高脑内多巴胺的含量及脑内多巴胺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使震颤麻痹获得有效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