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ppt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97154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PPTX 页数:209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09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ppt课件.pptx(2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单元情趣理趣,21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第六单元情趣理趣,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文常信息,走近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他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璞归真。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

2、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所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基础积累,kn,pn,xi,mng,tun,i,积累篇,翼,徙,垂,冥,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1)其y()若chu()天之云(2)鹏之x()于南mn()也,答案(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3【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抟 扶 摇 而 上 者 九 万 里(2)其 视 下 也,亦 若 是 则 已 矣,梳理篇,特殊句式(1)判断句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2)倒装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

3、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六月息去者也”),4北冥有鱼节选自_,通过_和_两个故事,来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逍遥游,整体感知,鲲鹏变化,鹏飞南冥,5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中的鲲、鹏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受到感染。B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壮阔。C文中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D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中的“海运

4、”指的是航海运输。,D,解析 D“海运”指的是海水运动。,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交流,6“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答案 “野马”“尘埃”的运动必须依靠气息,即“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恃”。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7鲲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答案 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的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

5、“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范围,极言鲲鹏体形之大、变化之神奇、腾飞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始作者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经典讲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6、(愤怒)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C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吹拂),A,解析 A“怒”是“振奋”的意思,在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答案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翻译文言语句考点解读:翻译文言语句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译文的完整、准确、得体。这就要求翻译文言语句要做到“信”“达”“雅”。“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不添、不加、不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能够具体落实的字词就尽可能地在译文中有所落实,并保持原句的特点。“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

7、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遇到古今异义、通假,考点聚焦,字、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雅”就是译文语句优美,用词造句讲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答题思路: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一般有留、替、调、补、删等。“留”指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替”指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调”指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指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删”指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起笔即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述了鲲变化为鹏的不凡过程,使人感到惊骇万分,神奇莫测。B庄子对鹏飞

8、冲天的情景,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目的要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C在庄子看来,即使是腾空高飞的大鹏,也仍然“有所恃”,算不上“逍遥游”。D本文的核心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轻松自如。,D,解析 D说法有误,应当为“旨在说明人应当摆脱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归纳总结,写作特色,主旨归纳,本文通过鲲鹏变化和鹏飞南冥两个故事,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的道理。,结构图示,描述鲲鹏形象,体系硕大无比,鹏鸟

9、徙于南冥,北冥有鱼,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气势壮美,海运,抟扶摇,以六月息,第六单元情趣理趣,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第六单元情趣理趣,基础积累,ho,tio,xn,r,积累篇,答案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鲦 鱼 出 游 从 容, 是 鱼 之 乐 也(2)庄 子 与 惠 子 游 于 濠 梁 之 上,梳理篇,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3庄子与

10、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二人充满机智的论辩,表现了庄子追求“_,_”,与外界契合无间,超然物外的志趣。,天地与我并生,整体感知,而万物与我为一,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庄子愉悦的心情。B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C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的生活情趣。,A,解析 A文章的用意是借“鱼乐”来说明道理的。,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交流,5文

11、中,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辩题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答案辩题:庄子能否知道“鱼乐”。庄子的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庄子的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的论据二: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快乐,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的快乐的。惠子的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的论据: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6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更欣赏谁?为什么?,答案示例一:我更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示例二:我更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

12、洞,对于事物有着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经典讲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怎么,本来,悠然自得,这,理解文言词语考点解读:理解文言词语常见的题型有:准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辨别通假字,并理解其意义;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别;准确理解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活用词

13、的意义和用法。,考点聚焦,答题思路: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其次,要注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理解、牢固识记;最后,理解常见文言词语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答案 (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2)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9庄子始终坚持“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答案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在诡辩中

14、凸显情趣“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惠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鱼不可能有人的喜怒哀乐等感情;庄子则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看,庄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然而,庄子的诡辩却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子完全是以艺术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庄子把自己游濠梁的快乐,转移到鱼身上,反过来更加衬托出庄子的快乐,妙趣横生。,归纳总结,写作特色,主旨归纳,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二人充满机智的论辩,表现了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外界契合无间,超然物外的志趣。,结构图示,辩论(鱼乐),好辩,寻根究底,庄子,心情愉悦,自有活泼,

15、惠子,第六单元情趣理趣,22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第六单元情趣理趣,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基础积累,积累篇,j,un,fn,m,w,答案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不 独 子 其 子(2)货 恶 其 弃 于 地 也,不 必 藏 于 己,梳理篇,3文中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照应此句的一句话是“_”。,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整体感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4本文最后

16、说“是谓大同”,那么从文中看,“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解释。,答案“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培养和睦气氛,防止争斗。,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交流,5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如何理解和评价“大同”社会?,答案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安居乐业;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

17、用,人尽其力。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崇高目标,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奋斗的目标。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都受过它的启发。所以,可以说“大同”社会的理想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6本文中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答案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文中所构想的“大同”社会是一样的。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经典讲练,阅读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

18、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职分,职守,以为子,词类活用考点解读: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作词类活用。答题思路:辨析词类活用首先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找出文言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词性,再通过分析比较该词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

19、,确定活用的方式。,考点聚焦,8翻译下列句子。(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2)盗窃乱贼而不作。,答案 (1)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2)盗窃财物、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9文中描述的“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回答。“人才选拔”主要针对有才有德之人,“福利保障”则主要针对矜、寡、孤、独、废疾者,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即可。,答案 人才选拔制度: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福利保障体系:矜、寡、孤、

20、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示例:在今天,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些关爱,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10“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有什么现实意义?,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课文第一句首先对“大同”社会作了纲领性的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对美好社会的构想。,归纳总结,写作特色,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对理想的“大同”社会的描述,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纲领、特征以及社会状况,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结构图示,基本特征,人人得到社会关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美好前景:谋闭不

21、兴,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太平盛世最高理想,第六单元情趣理趣,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第六单元情趣理趣,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文常信息,作品简介,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曲礼檀弓等四十九篇。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有东汉,郑玄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清朱彬礼记训纂、孔希旦礼记集解等。,相关链接,戴圣,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字次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南)人,又据成安县志

22、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任九江太守。与叔父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世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基础积累,yo,fn,qing,zhng,积累篇,f,zh,答案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教/然后知困(3)教学/相长也,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2)教 然 后 知 困(3)教 学 相 长 也,梳理篇,特殊句式(1)判断句教学相长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其谓此乎”),3本文主要讨论了_和_的关系。在论述时先以“_”类比,继

23、而引入“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纳出“_”这个结论。,教,整体感知,学,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B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最好的”,“至道”指最好的道理。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D,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交流,5课文要阐明的是教与学的关系,为什么开头却谈到“嘉肴”?,答案 用类比的手法引出本文的核心内容,

24、手法巧妙,由浅入深,合乎思维规律。,6你对“教学相长”是怎么理解的?,答案示例: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我们通过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欠缺;在与同学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和同学交流,帮同学解决问题,可以知道自己哪些地方理解得不透彻。在教学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在这种师生关系中,老师不仅仅是讲授者,本身也是获益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会教老师,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态系统”中共同展现着自身的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经典讲练,阅读虽有嘉肴,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25、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答案 (1)即使有美味的菜,(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2)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7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味美,8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_今义:_ (2)教然后知困古义:_ 今义:_,目的,意义,困惑,困难,古今异义考点解读:古今异义词是指某个词语古已有之,现在仍然使用,字音字形完全相同,而意义已发生了变化。古今词义演变大致有以下几种

26、情况: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转移。指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感情色彩变化。指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考点聚焦,答题思路: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的古今意义,首先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进行辨析。语境既是这个词所在句子的语言环境,也指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笼罩下的大语言环境。其次将文中的词语含义灵活迁移出来,与课内文言文里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进行比照,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古今意义了。,9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_与_的关系,说明了_

27、的道理。,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学相长),多用对偶,推理严密 本文使用了较多的对偶句,句式整齐,两两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文章还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着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归纳总结,写作特色,主旨归纳,本文通过类比论证,说明了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并互相促进的。,结构图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第六单元情趣理趣,23 马说,23 马 说,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第六单元情趣理趣,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28、,基础积累,走进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著有昌黎先生集。,追溯背景,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均受冷遇,甚至三次登门都被拒之门外,因此他对埋没人才的现象十分不满,并作马说加以揭露和抨击。,文体知识,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

29、点,写法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基础积累,积累篇,l,pin,l,c,zh,s,xin,r,s,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2)且 欲 与 常 马 等 不 可 得,答案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梳理篇,特殊句式(1)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马”的后置定语,正常语序应为“千里马者”)(2)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了主语“食马者”),3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直接原因是“_”。,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整体感知,食不饱,4下列哪一项可以作为

30、文章的中心论点?() A天下无马。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C,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交流,5伯乐和千里马的比喻义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解析 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所以写千里马的遭遇,其实就是写人才不被重用的遭遇。,答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人才的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要善于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6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说的只是“马”吗?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答案

31、不是。本文是借人才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正意图是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解析结合托物寓意的写法,明确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喻义,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经典讲练,阅读马说,完成题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

32、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同“现”,表现,相当,鞭,这里是“用马鞭驱赶”的意思,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食或尽粟一石。(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答案 (1)(千里马)有时吃一次就要吃尽一石粮食。(2)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比如,(1)句中的“食”“或”“尽”,(2)句中的“鸣”“通”“意”。,9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

33、感到惋惜。),10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的道理三个方面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示例一)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食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示例二)写作手法:托物寓意,以马喻人。(示例三)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联系文本,开放探究考点解读:开放性试题是中考命题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基本特点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探索分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类试题允许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发挥潜能。此类题型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考点聚焦,(1)议论评价型,如: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而

34、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2)启示感悟型,如: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你在做人方面得到的启示。,(3)建议献策型,如:请你从文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4)补充论据型,如: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答题思路:解答此类题,应该在充分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内容并作简要概括。因为是开放性题目,答案一般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但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善于发散思

35、维,多条分析作答;一是思想要积极向上。,条理清晰,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唯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归纳总结,写作特色,主旨归纳,本文以千里马喻指杰出的人才,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才能的人不被统治者识别和重用,以致终身被埋没,抨击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

36、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结构图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提出论点:,不以千里称也,(痛惜),伯乐不常有,埋没原因,安能求其千里也,(谴责),食马者不知,分析问题:,痛斥无知,其真不知马也,(嘲讽),其真不知马邪,归纳中心:,托物寓意,第六单元情趣理趣,24 唐诗两首,卖炭翁,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第六单元情趣理趣,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基础积累,走进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唐代诗人。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37、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早期所作讽喻诗,如秦中吟新乐府中的不少篇章,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映。自遭受贬谪后,意志逐渐消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追溯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

38、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诗歌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基础积累,积累篇,xn,ch,nin,pin,bn,lng,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伐 薪 烧 炭 南 山 中(2)可 怜 身 上 衣 正 单,心 忧 炭 贱 愿 天 寒,答案(1)伐薪/烧炭/南山中(2)可怜/身上/衣正单,

39、心忧/炭贱/愿天寒,梳理篇,通假字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钱)特殊句式(1)倒装句伐薪烧炭南山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南山中伐薪烧炭”)卖炭得钱何所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卖炭得钱所营何”),(2)省略句夜来城外一尺雪。省略谓语,应为“夜来城外(下)一尺雪”,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

40、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D,整体感知,解析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并没有直接写出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交流,4“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答案“翩翩”本义是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5分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你从中读出了

41、什么?,答案衣衫单薄不能暖身,却希望炭能卖个好价钱而期待着天气更寒冷。明知挨冻却甘愿受苦,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生活是多么窘迫!这反映出社会给劳动人民的生活带来的重压。诗人的爱憎也在这两句中分明地体现出来。,经典讲练,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6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和_。,身上衣

42、,口中食,7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代“宫市”的公开掠夺性。B白居易是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A,解析 AB项,白居易是唐代诗人;C项,卖炭翁不敢反抗;D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的是描写。,诗歌中的描写考点解读:描写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包括正面

43、描写和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就是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写景诗歌多描写景物的特点,叙事诗中的描写可以塑造人物形象。,考点聚焦,答题思路:解答此类题,先了解描写的特点,然后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解说,再进行分析。解答本题,先阅读诗歌,体会诗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含义,确定这是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答题模式: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感情。),8.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唐朝“

44、宫市”的罪恶的揭露与抨击。,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本文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一百三十五个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在内容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部分,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卖炭翁进城卖炭。第三部分,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记叙,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归纳总结,写作特色,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主旨归纳,卖炭翁一

45、诗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意义。,结构图示,烧炭之艰苦运炭之辛苦,卖炭翁,夺炭之蛮横宫使,社会黑暗,卖炭翁,对比,第六单元情趣理趣,24 唐诗两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第六单元情趣理趣,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基础积累,走进作者,杜甫(712770),字字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人,唐代诗人。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

46、映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擅长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以后被尊称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追溯背景,公元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杜甫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最后抵达成都。公元760年,经亲友帮助,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所。哪知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47、,诗人长夜难眠,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宏愿,于是写下这首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础积累,积累篇,chng,o,qn,b,w,y,qng,jun,sh,zo,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八 月 秋 高 风 怒 号(2)公 然 抱 茅 入 竹 去(3)秋 天 漠 漠 向 昏 黑(4)安 得 广 厦 千 万 间,答案(1)八月/秋高/风怒号(2)公然/抱茅/入竹去(3)秋天/漠漠/向昏黑(4)安得/广厦/千万间,梳理篇,特殊句式(1)倒装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安

48、得千万间广厦”)(2)被动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动句,“为所”表被动),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_这件事,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居无定所的穷苦百姓,表现了诗人_、_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茅屋被秋风吹破,整体感知,推己及人,忧国忧民,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美好愿望。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C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条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D这首诗属于古诗中的近体诗。,D,解析 D这首诗是古体诗。,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合

49、作交流,5请根据诗歌的意思,分别为诗歌的四个自然段拟写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5个字),示例:秋风破屋图群童抱茅图屋漏衾裂图遥想广厦图,6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答案 杜甫生长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使他从小就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人民,关心人民疾苦,从而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悲愤之语,以及兵车行石壕吏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感叹的不只是身世之悲,更有忧国忧民的博爱

50、情怀。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经典讲练,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7“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几句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描写,8这首诗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