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经济师金融知识文档.doc(1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金融知识点:第1章(1)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第一节 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商品货币:(一)含义:又称足值货币,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的货币。 (二)类型:1、实物货币:货币形式发展最原始的形式,缺点体积不一、难以比较;体积笨重难携带,质地不匀难分割,容易腐烂难储存。如:牲畜、粮食、布匹、贝壳、珠玉。2、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是典型的足值货币;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高量小、耐久性、均质性、可分性。如:金银。金属货币开始是以金属块的形式流通,后来发展为以金属铸币为主,辅以各类贱金属铸造的辅币流通。(三)商品货币的特征:1、本身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内在
2、价值表现在外在的使用价值上如粮食可以充饥;布匹内在价值表现在外在的使用价值上可以制衣。2、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时,是以自身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以商品的内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交换的比例。代用货币:(一)含义:是指代表实物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一般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加入到流通领域中。如: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对铸币的取代是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一次标志性变革。备注:代用货币与商品货币中金属货币之间的关系:1、代用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但是其背后有充足的金银货币或者等值的金、银条(块)作为保证,代用货币的持有者,有权随时到政府或银行将其兑换为
3、金属货币金银。2、代用货币本身的价值虽然低于其面值,但是公众持有代用货币就等于具有了实质货币的请求权。(二)特征1、成本低、易携带、节省稀有金银、能克服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劣币驱逐良币也称格雷欣法则。是经济学中的定律。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2、本身价值低于面值,但持有它等于具有实质货币的要求权。信用货币:(一)定义: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二)信用货币的产
4、生:1、信用货币是20世纪30年代金属货币制崩溃的结果。2、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发行主体是银行,其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3、信用货币与贵金属货币脱离关系,不可兑换贵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与代用货币的区别)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2)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三)特征:一种信用符号,已与黄金完全脱离;债务货币;强制性;管理货币性必须通过中央银行来控制和管理货币流通,又称“管理货币”。 (四)发展趋势: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产生是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1)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
5、网络上执行的“储值”或“预付支付机制”。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中用来支付的价值。这种介质被称为“电子钱包”预付支付机制: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和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通常被称为“数字现金”。由二进制和数字签名组成。(2)属性:1)发行主体的多元化,可以是中央银行、也可以是一般金融机构甚至可以是非金融机构。2)是个性特征的产品,风险不一致3)形态上的超物化,电子货币依靠光波、电波传递4)防伪只能采取技术上的加密算法或认证系统实现。第二节货币流通的概念和形式一、货币流通的概念: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由现金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构成。 二、现金流
6、通 定义: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流通领域:主要是与居民个人相关的货币收付和企业单位间的小额货币收支。现金发行:人民币从央行现金发行库直接进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现金业务库的过程;现金投放: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现金业务库通过不同渠道进入流通领域即形成企事业等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的过程现金归行: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用现金进行各种支付,流通中现金又流回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过程现金回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超过其业务库存限额的现金送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的过程(一)现金投放的渠道1)工资及对个人其他支出。(现金投放的主要渠道)2)采购支出。3)财政信贷支出4)
7、行政管理费支出(二)现金归行的渠道1)商品销售收入。(主要渠道)2)服务事业收入3)财政税收收入4)信用收入(重要渠道)三、存款货币流通也叫非现金流通,即银行转账结算引起的货币流通,具体表现为存款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基础上,通过在银行存款账户上划转款项的办法所进行的货币收付行为。存款货币流通必须以各企业、单位和个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为条件。存款货币流通渠道:1)商品价款收付(商品交易结算)(重要渠道)2)劳务费用收付(劳务费用结算)3)货币资金拨缴的收付(财政收支结算)4)信贷资金的发放和回收(银行信贷结算)流通领域:适用于大额商品交易或其他大额货币收支现金货币与存款货币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会引起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量此增彼减。四、广义货币流通:狭义的货币流通只包括现金和不足值的金属铸币的现金流通。广义的货币流通既包括现金流通又包括存款货币流通。银行信贷的投放和回笼是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的总渠道。第三节 货币需求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一)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1.公式:流通手段货币需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2.公式说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3.三因素间的关系:流通速度不变待售商品总额越高,货币需求量大,正比待售商品总额不变流通速度越快,货币需求量越小。反比(二)
9、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1.公式:备注:赊销当期有商品需求,但当期无货币需求,减去 到期支付当期无商品需求,但当期有货币需求,加上收支相抵额有商品流通,但无货币需求,减去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一)背景:美国耶鲁大学欧文费雪1911年货币的购买力(二)公式:费雪方程式 MV=PT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 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 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1、MV=PT 表示一定时期内,商品交易与货币流通的规律性平衡关系。2、P=MV/T 表示一定时期内,物价水平P随着货币量M 的变化而变化。原因: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
10、,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一)背景: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和庇古,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观点:1、个人对货币的需求量,实质上是以怎样的方式持有自己的资产的问题。2、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3、所以,等式左侧名义货币需求等于等式右侧名义收入水平。(二)剑桥方程式: Md=KpyMd名义货币总需求; Y总收入,实际是生产总量;P价格水平;K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货币量与名义所得的比例。(三)剑桥方程式与费雪
11、方程式的区别剑桥方程式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一)观点:人们对货币需求的行为取决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前两个称为消费性货币需求)(二)货币需求函数货币总需求(M)=消费性货币需求(M1: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性货币需求(M2)M= M1+M2=L1(y)+L2(r)=L(y,r)注:y、r收入、利率。货币总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与收入成正比、利率成反比。(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1、对货币需求的调节,可以通过调节物价和利率来实现。2、政府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时,可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促进企业家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实现政府货币政
12、策目标。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不是从持有货币的动机开始,而是承认人们持有货币的事实,并对各种情况下人们持有多少货币的决定因素进行仔细分析。(1)y,w代表收入。其中y表示实际的永恒性收入。所谓永恒性收入,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为预期平均长期收入。永恒性收入与货币需求呈正相关关系。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例,获得此财产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他认为,对大多数财富持有者来说,它的主要资源是其人力财富。在个人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比重越大,货币需求就越多,而非人力财富所占比例越大,货币需求则相对较少。所以,非人力财富
13、占个人总财富的比例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关系。(2)Rm,Rb,Re和,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统称为机会成本变量,即能够从这几个变量的相互关系中,衡量持有货币的潜在收益或潜在损失。其中,Rm代表货币的预期收益率,Rb是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是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是作为不生息的资产看待。而弗里德曼是从广义货币的角度来分析。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代表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同时也是保存实物的名义报酬率。若其他条件不变,物价变动率越高,货币需求量就越小。因为在物价变动率上升的条件下,人们会放弃货币购买商品,从而减少对货币的需求量。(3)u在货币需求函数中反映人们对货币的主
14、观偏好、风尚以及客观技术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变数。由于u是代表多种因素的综合变数,而且各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方向并不一定相同,因此,他们可能从不同的方向对货币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货币供给的概念和口径:(一)货币供给的概念货币供给是经济活动中货币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过程,由此形成货币供应量,也叫货币流通量,流通中的货币,货币存量。货币供给量指在某一时点上由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提供的债务总量,包括存款等在内的广义货币。(二)货币供给的口径1.1994年第三季度起:货币供应量是一国在某一时间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总和,一般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等
15、负债,也即除金融机构和财政之外,企业、居民、机关团体等经济主体的金融资产。按照流通性的不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供给层次划分口径: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2011年6月,央行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2002年初,央行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2011年10月,央行将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计入M2。2、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狭义货币:M0、M1流动性最强,最容易转化为现实流通工具。同时,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最活跃购买力特征,成为央行首要调控的对象
16、。广义货币即M2,是除现金、活期存款以外,将银行机构的各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一批易于变现的短期信用工具包括在内的货币形式。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银行信贷收支和国家财政收支:(一)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银行信贷包括中央银行信贷调控和商业银行信贷:1、商业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1)商业银行信贷收支是货币供给的总闸门和调节器。(2)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货币)的职能。创造货币供应量。2、中央银行信贷调控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中央银行不直接向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它向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主要通过中央银行信贷调控,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影响货币供给的。(1)央行调整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
17、信贷能力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2)央行对商业银行发放和收回贷款(包括再贴现)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央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央行对商业银行收回贷款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3)央行通过调整,控制其黄金、外汇储备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央行增加黄金、外汇储备时,无论黄金与外汇来自商业银行还是企业,都会增加其超额准备金。(4)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对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影响(二)国家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1、国家财政收支引起银行信贷相应收支(即国收银减、国
18、支银增);财政收入增加,商业银行存款划拨给央行后,商业银行存款减少,央行财政金库存款增加,央行的信贷收入和信贷资金增加;财政支出增加,央行财政金库存款减少,央行的信贷支出和信贷资金可用数额减少,因为划拨给了商业银行,所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增加。2、不同财政收支状况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同1)财政收支平衡与货币供应的关系。如果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平衡,意味着财政支出形成的货币购买力与形成财政收入的那部分已经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可供量也平衡,货币购买力能够正常实现,就意味着货币流通正常,对货币供应量无影响。2)财政结余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市场购买力需求不足会造成商业库存积压、市场疲软等,最终导致经济不景气
19、,扩大财政支出尚无确定项目的情况下,就必须借助金融政策,调整银行信贷收支,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3)国家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关键在于财政赤字的弥补方法。国家财政赤字可以采用财政方法或信用方法进行弥补。财政方法,主要是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借以弥补财政赤字。除了减少偷漏税的办法增加财政收入外,新增税种和提高税率的措施必须慎用。利用财政方法只是将一部分原有货币供应量的等量转移,不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信用方法,主要是财政通过向银行借款或透支银行信贷资金和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来弥补赤字。通过第一种方法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第二种方式时,若是企业或城乡居民用自己的钱购买,就不增加货币
20、供应量,若是企业或银行通过信贷资金购买,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第五节 货币均衡货币均衡的含义与标志:(一)货币均衡的含义: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在总量上大体相等,在结构上比较合理。Ms=Md1、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量上绝对地相等是不可能的。2、货币需求是由社会商品、劳务总供给决定的,货币供给则要适应经济中客观的商品、劳务的需要。货币均衡实质上是经济过程中商品劳务的供给与货币购买力表示的商品劳务需求之间的均衡,是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关系的具体体现。3、货币均衡还要求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结构上均衡。主要表现是社会生产的各部门比例协调,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产销对路,基本上能实现其价值,转化为货币。同时,又能
21、通过市场补充到本生产部门所需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顺利进行再生产。(二)货币均衡的标志:1、物价水平变动率物价稳定,货币供求平衡2、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速度稳定,供求平衡3、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较,二者相符,货币供求平衡。货币失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通货膨胀1、含义: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求量(直接原因),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表现形式)和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经济现象。(1)通胀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表现形式),而并非个别商品或劳务的上涨。(2)通胀是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上涨,而并非一次性的、暂时的上涨。2、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客观需求量。就我
22、国来看主要有:国家财政原因、国民经济结构、国际收支和银行信贷。(1)国家财政原因国家财政赤字,如果挤占银行信贷资金来弥补银行信贷投放和信贷规模扩张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客观需求量通胀(2)国民经济结构原因国民经济发展各部类比例失调货币供应过多结构型通胀(3)国际收支原因1、减少国内商品供给量国际收支顺差对外贸易顺差、外资流入 2、外汇储备增加投放本币 通胀货币供应量增加(4)银行信贷原因银行自身信用膨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过多,通胀。3.通货膨胀的类型按照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分为财政赤字型、经济结构型、国际收支型和银行自身信用膨胀型。1. 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发行主体是( )。A.印钞厂 B.银行C.
23、财政 D.政府2.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现金发行库直接进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现金业务库的过程成为( )。 A.现金投放 B.现金回笼 C.现金归还 D.现金发行3.如果其他情况不变,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抛售了大量的有价证劵,货币供应量将( )。 A.上升 B.不变 C.上下波动 D.下降4.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依据是金融资产的( )。A.兑换性 B.还原性C.流动性 D.稳定性5.其他条件一定时,财政结余使货币供应量( )。A.增加 B.不变C.减少 D.不确定6.贵金属具有的天然属性最适合于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主要表现在( )。A.质地均匀B.便于分割和携带C.体积小,价值高D.内在价值稳定
24、E.能以政治强权筹造和推行7.形成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超过客观需求量的基本原因是( )。A.银行信贷原因B.国际收支原因C.市场因素D.国家财政原因E.经济结构原因8.如下选项中流动性最强的货币有( )。A.现金 B.活期存款C.储蓄存款 D.自筹基建存款E.定期存款 第二章 信用与利息第一节 信 用信用的概念:(一)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运动。信用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剩余产品的出现、贫富的分化是早期信用关系产生的客观基础。商品货币关系是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经济基础。在商品经济中,不同所有者之间商品或货币余缺的调剂只能采用有借有还的
25、信用方式,于是产生了信用行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主要是以借贷资本的形式运作的。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特点:1)借贷资本是作为商品的资本。把借贷资本作为商品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价格”。2)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3)借贷资本有特殊的运动形式。,贷出和归还。4)借贷资本最富有拜物教的性质。借贷资本的运动掩盖了资本进入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掩盖了利息的真正来源。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一)商业信用1、含义: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2、形式:赊销商品、预付货款 3、特点:信用主体:债权债务人都是企业经营者;贷出的资本是商品资本、商业
26、信用的规模与产业资本动态一致。4、局限性(1)商业信用规模受企业能提供的资本数量限制。(2)商业信用的供求有严格的方向性。(3)商业信用期限的局限性(短期借贷)。(二)银行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主要的信用形式之一。1、含义: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2、信用主体: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是信用中介。3、特点(1)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数量和期限上的局限性。(3)银行信用以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为媒介。 (三)国家信用1、含义:国家(政府)以债务人身份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2、形式:公债、国库券3、信用主体债权人:购买国家债券的企业、居民;债务人:国家(
27、政府) 4、作用(1)调剂政府收支不平衡 (2)弥补财政赤字(3)筹集巨额资金 (4)调节经济(四)消费信用1、含义: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提供的对象可以商品、货币、劳务等对象。2、形式:赊销、分期付款购买、消费贷款3、信用主体:债权人:工商企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消费者(五)租赁信用1、含义:租赁公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出租设备或工具而收取租金的一种信用形式。2、信用主体:债权人:租赁公司、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所有权)债务人:承租人(使用权)3、形式(1)金融租赁(财务租赁):融资和融物相结合。(2)经营租赁(服务租赁):提供租赁设备或工具短期使用权
28、的租赁形式。(3)杠杆租赁:投资和信贷相结合。(六)国际信用1、含义:国际间相互提供的信用。2、形式:1)国际商业信用。指出口商以延期付款方式向进口商提供的信用。三种形式:延期付款、补偿贸易和来料加工。2)国际银行信用。指进口国和出口国双方银行为进出口商提供的信用。主要形式:出口信贷。3)国际间政府信用。指国家政府间相互提供的信用。4)国际金融机构信用。是指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为其成员国所提供的信用。信用的作用:(一)信用在生产中的作用1、信用是社会资本再分配的形式,促进利润的平均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2、信用加速资本的积累和转化,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银行信用和债券发行是实
29、现资本积累的主要形式)3、信用促进资本的集中,推动股份经济制度的发展,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二)信用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1、信用工具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1)商业信用的债权债务可以相互抵消。2)银行信用可以加速货币流通,节约货币。3)纸币代替金银币,降低流通费用。2、信用加快了资本形态变化,提高了商品交换的速度,减少了商品交换中资本的占用,降低了商品保管费用和流通费用。(三)信用在消费中的作用1、调剂消费。收入的多余和不足可以通过信用调剂。2、推迟消费。在货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推迟消费具有平衡消费品供求的作用。3、扩大消费。消费者可以利用各种消费信用,扩大消费。在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情况
30、下,扩大消费具有平衡消费品供求的作用。(四)信用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一方面,央行是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启动者,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中央银行政策意图的传导者,国家借助金融体系调控宏观经济。另一方面,利用各种信用工具,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各国利用信用调节的重点是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调节总需求,主要是通过信用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调节总供给,主要是通过信用的紧缩或扩张,控制生产规模和经济总量及结构,以调节市场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五)信用是产生经济危机的重要条件1、信用是商品经济过度扩张的重要条件。2、信用是加重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的条件。3、信用为许多投机行为提供了条件。信用信
31、息不对称是阻碍信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信用体系:(一)社会信用体系定义:是与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有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组织机构、监管体制、技术手段、交易工具的总和。2003年国务院“三定方案”赋予央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由央行征信管理局具体承担。核心:建立一套有效的信用信息的记录和传播机制,把失信者个体间的矛盾转化为失信者与全社会的矛盾,依靠市场经济内生的力量,实现社会对失信者的联防惩戒。(二)社会信用体系的内容1、信用信息系统(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信用信息共享。2、信用法律制度体系3、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其发展是社会信用体系的
32、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征信机构;信用担保体系;银行信用、商业信用与商业保险的结合;保理机构、信用管理咨询机构。4、信用监督管理体系5、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征信和征信服务:征信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一)定义:是以了解企业资信与个人信用为目的的调查,包括对一些与交易有关的数据采集、核实和依法传播的操作全过程。可分为企业征信与个人征信。(二)征信的种类1、个人征信:指将分散在各商业银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个人信用信息加工汇集起来,形成个人信用档案信息数据库,为银行和社会有关方面了解个人的信用和信誉状况提供服务。(1)主动式征信,不论被记录者本人是否愿意、也不在意是否有委托调查在前。(2)财产征信
33、:对于金融机构接受信贷申请人使用其个人资产进行抵押的国家或地区,存在专门对受信人和其保证人名下的财产进行资产调查的服务。包括:个人财产征信、法人财产征信、个体工商户财产征信。2、企业征信:采集分散在社会各有关方面的企业信用信息,经过数据汇总、加工、储存,形成企业征信数据库,经过分析处理以后向社会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服务。(1)必须得到信用交易中授信方的委托才进行调查。(2)业务流程:数据联合采集、数据加工入库、企业征信服务。第二节 利息和利息率利息的性质:(一)利息1、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的使用贷款的代价,或是贷款人由于借出货币使用权而从借款人那里获得的报酬。2、利息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利
34、润的一部分。(二)西方有关利息本质的理论1、利息报酬论代表人物威廉.配第,认为利息是因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2、资本生产力论代表人物萨伊,认为利息的本质是资本自身生产力的产物。3、节欲等待论代表人物西尼尔,认为利息是由资本所有者对目前享乐和满足的牺牲,放弃自己的消费欲望,节制消费的报酬。4、利息时差论,也称时间偏好论代表人物庞巴维克,认为利息的产生和利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对同一等量商品在现在和将来的两个不同时间内主观评价的差异。5、灵活偏好论,也称流动偏好论代表人物凯恩斯,利息是人们在特定时期内放弃货币周转的灵活性的报酬。利息率和利息的种类:(一)利息率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
35、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金额(本金)的比率。(二)利息率的种类(掌握)1、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o)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2、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息率。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扣除通胀因素后的真实利率。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通货膨胀率。i=r-p3、市场利率与官定利率市场利率:由借贷双方在资金市场上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利息率。官定利率:是政府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息率。市场利率随官定利率变化而变化,但也不完全一致;市场利率是制定官定利率的重要依据。4、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固定利率:在整个借款期内都固定不变的利率。浮动利率:在借贷时间可定期调整的利率。5、
36、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1年内或1年以上)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的原因有:(1)长期融资比短期融资风险大,期限越长、市场变化的可能性越大、不确定性越多,贷款者的风险就越大。(2)融资时间越长,借款人利润越多,贷款人取得利息也应越多。(3)融资时间越长,通货膨胀上升的幅度可能越大,由此带来的损失可能越大。6、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一般高于存款利率,存贷利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决定利息率的影响因素:(一)平均利润率社会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息率的基本因素。社会平均利润率是利息率水平的最高界限。(二)借贷成本:存款利率与业务费用银行贷款利息收入必须大于利息支出与业务费用之和,否则无利可图。(三)资金
37、供求状况借贷资本的供求,则利息率下降;反之上升。(四)借贷期限一般情况下,借贷期限越长,风险越大,利息率越高。反之,利息率越低。(五)借贷风险贷款风险越大,利息率越高;贷款风险越小,利息率越低。(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中央银行制定基准利率,调节货币供求、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市场利率和利率总水平;另一方面,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货币供求状况产生直接影响,使其成为影响利率的重要因素。(七)国际利率水平1、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利率水平。2、利率变动影响国际收支,影响本币的汇率。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一)利率变动对聚集社会资金的影响存款利率水平和吸收存款的数量成正比
38、(二)利率变动对信贷规模与结构的影响贷款利率水平和贷款的数量成反方向变化,国家可以通过调整银行贷款利率水平调节信贷规模。利率是调节信贷资金结构的工具:对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短线行业、经济发展重点部门的贷款实行较低的优惠利率。反之,对那些需要限制发展的行业、部门、企业实行较高的贷款利率。(三)利率变动对资金使用效益的影响首先,运用利率手段调节信贷资金结构,能促进产业结构的科学化,实现经济协调稳定发展,这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基础。其次,运用利率调节手段,促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利率变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1、调整利率,影响货币供应量;2、调整利率,可以调节需求总量和结构;3、
39、调整利率,可以增加有效供给。(五)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当本国利率高于其他国家时,可以阻止本国资金流向国外,但在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逆差并存时,一般不能简单的提高利息率,而应该调整利率结构,一方面降低长期利率,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高短期利率,阻止本国资金外流,吸引国外短期资金流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主要包括利率结构、利率传到机制和利率监管体系。按利率结构划分我国现行利率是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金融机构利率为主体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体系。(一)中央银行利率基准利率定义: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各种存贷款利率。包括:1、存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般存款利率;
40、2、贷款利率: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基准利率)。(二)金融机构利率定义:金融机构利率是金融机构对企业单位和个人的各种利息率。是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环节。包括:1、存款利率:企业单位存款利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2、贷款利率:短期贷款利率、中长期贷款利率、贴现贷款利率和优惠贷款利率。(三)市场利率1、定义:市场利率主要包括:短期资金市场利率、长期资金市场利率和一般私人借贷利率等。市场利率是国家制定利率的重要依据。2、短期资金市场利率:包括同业拆借利率和票据市场利率。3、长期资金市场利率:包括各类有价证券利率和收益率。4、一般私人借贷利率:包括民间各种私人借贷利率。利率市场化定义:是指将利率的
41、决定权交给市场,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由市场主体根据资金供求状况自行决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目标: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一)利率市场化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央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1.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根据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本行资金需求、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匹配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本行利率政策,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争取最大盈利的目的。存款利率的确定:存款利率完全是由银行自助决定,实行盯住同业拆借利率上下浮动的
42、办法。贷款利率的确定:在中央银行规定的上下限内,围绕基准利率浮动。2.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利率央行保留对存款利率上限、基础贷款利率或最优惠贷款利率的窗口指导权。同时,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业务间接调控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方式,调控同业拆借利率,并由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给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和恒久性的风险。阶段性的风险:指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两种途径:一是由于长期的利率压制,市场化后的利率水平必然会升高,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加剧。利率上升
43、得过快、过高;二是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变化,既不能把握利率的变动规律,又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恒久性风险:即利率风险。将成为最主要的风险。(三)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003年11月,我国开放了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2004年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买断式回购业务管理规定进一步丰富了债券回购的业务形式,增加了回购市场价格发现、规避风险等多种功能。2004年11月,央行放开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2012年6月7日,央行决定6月8日起,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的下限
44、调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是央行首次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可以浮动。利率计算的基本方法1.单利计息:指在计算利息时,不论期限长短,仅按原本金和规定利率计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的计息方法。公式:利息额=本金*利率*期限2.复利计息:指在计算利息时,要按照一定期限(如一年),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的计息方法,俗称利滚利。公式: 利息=本利和-本金第三节 存款利息的计算活期储蓄存款:个人活期储蓄存款按季结息,每季度末月的20日为结息日,按结息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息计算。结算的利息并入本金起息。未到结息日清户的,按清户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支付利息。补充:除了活期储蓄存款未清户按季度结息可以将利息转入本金生息以外,其余各种储蓄存款,无论存期多长,一律利随本清,不计复利。自动转存的存款视同到期办理,利息可以并入本金。1、积数计息法计息积数和*日利率=应付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