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05331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4.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课件.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斯塔夫里阿诺斯,第三章 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1,例1.2007年全国文综试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D,先看几道试题,2,例2.2007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

2、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中国近代化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做解释。,3,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

3、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4,例3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历史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A.生态史观 B.全球史观 C.社会史观 D.革命史观,上面几道历史试题都涉及到历史观的问题。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有何关系?目前主要有哪些新的历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怎样运用这些新史观呢?,5,一、 影响历史知识建构的几个因素,历史教材的主体是历史知识,这种知识不是史实的随意堆砌,而是用一定的理论观点、按照历史叙述的规范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历史知识的建构,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历史学科内容的分类;第二,历史观;第三,历史阶段的划分

4、。,6,(一)历史学科内容的分类,历史学科内容按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一)按研究的空间范围分类:世界史、地区史、国别史和乡土史(二)按照史学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分类:通史和断代史(三)按照历史的不同领域分类:专门史,7,案例: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 开辟新航路地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

5、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8,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从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结构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专门史的历史学科体系。,9,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历史教材

6、采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分编,用时序和主体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从单元和课的标题看不出时间顺序,但是内容基本上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只是知识点比新课程改革以前减少了许多。,10,(二)历史观,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又称“社会历史观” 。 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史学思想史,其中第一讲就是史观。他把史观看作是做人的必需,“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什么是“史观”?李大钊说,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11,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就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历史教

7、科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反映了教科书编写者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历史观决定了教科书的历史知识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一直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新课程改革以后,教科书编写者开始尝试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来建构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之前,早已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正如其代表人物、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所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是没有规律的。科学主义则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12,(三)历史时段的划分,历史知识一般是按照历史事件、历史

8、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来组织。为了体现历史的发展,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还需要将漫长的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然后分阶段组织内容。划分历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有多种。例如,以往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根据“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原是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持文明史观的学者则把人类社会历史分为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13,案例: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国古代史内容第一编 原始社会第一章 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第二章 氏族公社第

9、二编 奴隶社会第一章 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第二章 强盛的奴隶制社会西周第三章 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第三编 封建社会第一章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第二章 民族大融合和封建社会的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第三章 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辽、宋、夏、金、元第四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4,不同时代内容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作进一步的划分。例如,根据革命的性质可以把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可以将具有相似特点的朝代归类,划分历史阶段,一个历史阶段为一个教学单元。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古

10、代史也是这样划分时段的。,15,二、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中的史观问题,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有关表述 课程标准在“前言”一开始的叙述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 。 对“课程性质”的叙述中,提出了思想性的要求,指出“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 。 在对“课程基本理念”的叙述中指出:“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16,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叙述中提出: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

11、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17,在对“实施建议”的叙述中提出: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12、、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18,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有关表述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叙述中指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19,在“课程设计思路”的叙述中提出: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目标”的叙述中提出: 通过学习,“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历史唯物

13、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20,在“过程与方法”的叙述中提出: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叙述中提出: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21,在“教学建议”的叙述中提出: “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

14、,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22,3.新课标、新教材中体现的新史观 近年来,新的史学观念(或史学范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新史观主要有整体(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这些新史观已逐步运用于大学和中学的历史教学中,对人们史学观念的更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材都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史观,较少使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23,高中专题式的编排已基本打破了旧史观的影响,高中中外合编明显体现了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15、)的特征,历史新课标中较多体现了现代化史观,历史新课标中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在本世纪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文明史观已经融入中学历史课程。,24,2011版初中新课标虽在文明史观方面的表述比旧课标有较大减少,但仍有不少内容。如“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25,“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

16、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26,高中历史课标 三个必修模块,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 历史选修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这六个选修模块也主要是针对文明史相关问题的。 几种版本的新教材的一些具体内容,也都不同程度的渗透了文明史观。随

17、着史学研究的进展,文明史观日益受到重视。,27,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文明史观,多次提到“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等。,28,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在内容选择上,以文明史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正如岳麓版教科书在必修一的前言中所说,“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 各教科书都突出了中

18、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29,在一些具体的提法和表述中,课程标准与相关教科书也注意使用文明史观的术语,抛弃和淡化了社会形态方面的理论和语汇。 如古代部分,很少提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封建统治阶级等概念;在论述中国古代剧变和社会转型时,不再提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明清阶段特征的阐述中,抛弃了明清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说法,有的教科书认为明清是农耕文明发展的高峰,也是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夜,当时“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曹大为等主编历史(必修),长沙:岳麓书社,2008 ),30,新课标将近代中

19、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关于英、法、美、德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也多是从近代国家政体、民主制度等角度来阐述的,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也都置于工业文明的范畴中加以论述。,31,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看,历史新课标及新教材文明史特征更加突出。古今中外历史都有大量篇幅讲述文明史特别是精神文明史方面的内容。 五种文明: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32,三、几种历史观及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研究需要史学观念多元化。中学历史新课改需要更新史学观念。,(一)唯物史观(二)文明史观(三)整体(全球)史观(四)现代化史

20、观(五)社会史观(六)生态史观,一样的客观历史事实,经不同历史观诠释,便形成了“不同的历史”。,33,(一)唯物史观及其应用,唯物史观,即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观。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不同于过去的一切历史理论。其基本观点主要有:(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统一的社会有机系统。(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5)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4,唯物史观对历史科学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现,实现了整

21、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它创立以来,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35,五种社会形态史观 1、基本内容 社会形态史观是我国传统的历史观,一直以来是我国影响最大的历史解释模式。该史观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依次更替,先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并据此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世界近代史属于资本主义时代。,36,社会形态史观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它确信,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共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逐一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因此,

22、苏联史书都以阶级斗争为纲,历史变成了完全的阶级斗争史。 如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一卷中指出:“阶级斗争贯穿于对抗社会的全部生活中,时而表现为公开的阶级冲突形式,时而表现为隐蔽的形式,蒙上了思想体系的外衣、宗教的外衣和他种外衣”。,37,五种社会形态史观对我国史学的影响是在我国史学界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革命史观是从革命即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正如历史学家罗荣渠所说:“按革命史的传统范式,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被概括为两个过程论。在这个革命史框架下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反帝反封建,论及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突出帝国主义如何压制这一萌芽的成长。” 对待世

23、界历史也是以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38,(1)其时代性很强。该史观是在苏联和我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现在该史观已丧失了其时代性。,(2)它包容性小。该史观容不下当代历史学所提出的新的研究课题。如现代化问题、文明多样性问题。(3)解释能力有限。社会形态史观难以解释某些历史问题,如中西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该史观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现实也缺乏解释能力。,2、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局限性,39,总之,五种社会形态史观的涵盖面不广,伸缩性不大,难以自我调节。该史观的基线是阶级斗争,用阶级斗争来贯穿整个历史。 人类自从有阶级以来,一切时代都存在阶级斗争,这是不容质疑的。但若将这个命

24、题解释为“历史的全部内容就是阶级斗争”,就显得太狭窄,抹杀了内涵丰富的历史内容,需要对它作重新审视。,40,唯物史观在历史知识建构中的应用,唯物史观在历史知识结构、内容选择、历史叙述等方面都有指导作用。根据唯物史观,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历史的起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出现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起义、革命和改革等。革命和改革的结果是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的变化反过来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这实际上是一种设计知识体系的思路。按照这种思路,需要把反映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变化的内容作为重点,大致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顺序编排。,41,唯物

25、史观指导下的各类历史教材,具体内容有差异,但是大的结构基本一致,都要反映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历史内容的安排上,要么先叙述生产力的发展,再叙述革命或改革,以体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继而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这一历史规律;要么先叙述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和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再叙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局面,以体现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在叙述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的时候也是如此。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因素,但不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推动历史的发展。,42,(二)文明史观及其应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

26、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胡锦涛,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刘宗绪,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马克垚,43,文明史观主要观点,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 文明史观在国际学术界肇始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的风俗史开创了文明史研究的先河。文明史观的创立者是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英国汤因比对文明史观进一步发扬光大,他在其历史研究中,对6000年来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创立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

27、、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4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文明史的研究热潮, 我国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文明史的专著,一些高校和研究部门,专门设立了研究文明史的学术机构,如东北师范大学于1999年成立了世界文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马克垚是我国文明史观的主要倡导者。他所主编的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他在该书“导言”中,集中阐释了文明史观。,45,马克垚认为: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是世界通史。 但另一方面,文明史又不同于世界史,它所研究的单位是各个文明,是不同

28、的文明、不同类型的文明。文明是比较稳定的人类集体,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阶段性。,46,1、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准,将人类文明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农业文明时期各文明的共同特点是农业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分原始农业文明和古典农业文明两个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以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为开端,可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张两大阶段。,文明史观有如下几个内容和特点:,47,2、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 3、从长时段去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

29、的因素。 4、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 5、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 6、文明史观关注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7、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研究。 8、强调文明交流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48,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以理解为现代文明的形成和演进历程。“现代文明”的表现形式可能有多种,本质特征是科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三位一体,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是一种更宏观、更科学的历史观。 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强调的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和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是文明史

30、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49,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以文明演进为基本线索对历史分期 以文明演进为基本线索,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明史观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分为新石器文明时代、青铜文明时代和铁器文明时代;工业文明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要掌握文明史的基本线索、基本史实,了解中外文明史的重要人物、事件和重要制度、优秀成果的基本内容,并简单解释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过程和成果。,50,2、纵横结合,构建文明史知识体系 纵向来说,文明史经历蒙昧野蛮时代 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知识文明时代 横向来说,新的文明结构理论认为,人类文明

31、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部分组成。三部分又各有具体内容。 从横向看,还可从文明类型及其交流、融合构建相关知识体系。,51,3、理清文明史重点、难点 1)根据文明史观,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文明是文明史的两个重要时段。 2)政治文明史是文明史的重要方面,其中政治制度史是其核心和难点。 3)根据文明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与现实的关系,确定文明的重要成果。,52,4)文明类型中,要注意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特点、中华文明圈的形成及其影响、西方工业文明的形成及其影响等。 5)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 政治文明史教学要以制度文明为核心,突出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物质文明史教学要以生

32、产力发展为主线,拓宽视野,贴近生活; 精神文明史教学要以人类思想精华为重点,点面结合。,53,4、文明史教学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的关系。制约与促进。 2)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交流与融合。 3)文明与野蛮的关系。文明发展及其代价。,54, 4)文明史内部关系: A、以经济制度为切入点把握政治文明史和物质文明史联系。 B、以政治思想为切入点把握政治文明史与精神文明史的联系。 C、以科学技术为切入点把握物质文明史与精神文明史的联系。,55,5、以文明进步为标准进行历史评价 用文明进步的标准评价历史现象则可以避免传统史观及其它史观评价的不足。 凡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33、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肯定之;凡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破坏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则否定之。凡促进人类文明交流融合者,肯定之;凡破坏人类文明交流交往者,否定之。,56,(三)整体(全球)史观及其运用,研究世界历史必须以世界为一全局,考察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这个全部历程就是世界历史。 -吴于廑,世界整体的历史,应该具有世界性。 -周谷城,57,整体史观与全球史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史观。从学术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差异;而从使用角度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我们经常将二者混用,一般把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58,所谓整体史观:

34、指世界历史(含中国史)纵横发展的历史观。 该史观由吴于廑先生提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推动横向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59,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进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 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

35、展的规律和广度。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60,总之,整体历史观强调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61,所谓全球史观:指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该史观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 全球史

36、观是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判而在学术界出现的一种全新史观。,62,早在20世纪50年代,巴勒克拉夫就主张用全球观点来考察历史。70年代他又指出:“建立全球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是其显著特点,“它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在关于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关于世界近代早期的历史定位等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的价值。,63,整体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我国传统的中学历史教材

37、基本上是按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来建构体系,强调的是历史的纵向发展。前面提到的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过程,也主要强调纵向发展。 而整体史观在注意纵横发展的前提下,更多是关注横向发展。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整体史观,主要是拓展教师和学生的横向视野,并注意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的关系。而且整体史观在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教学方面侧重有所不同。,64, 1)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2)关注中外交往和国内交往,并用“社会交往标准”进行历史评价。 3)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重要问题。 4)注意国内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的关系。,1、在中国历史教学中运用整体史观,65,(1)中国是历史发展

38、连续性最强的国家。 ( 2)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3)中国是古代世界许多重大事件的策源地或驱动者。 (4)中国是当时东亚区域国际交往的中心。,例1、运用整体史观审视中国古代文明,66, 1)按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基本理念划分人类历史发展的时期。 2)从整体角度把握重要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 3)重视国际交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轴之一。,2、在世界历史教学中运用整体史观,67,(四)现代化史观及其运用,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转换,它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钱乘旦,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

39、“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 -罗荣渠,68,现代化史观:又称“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该史观认为:现代化是近现代史的主题;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多层面同步转变的动态的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因,即“一元性”。 在同一生产力状态下,不同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复杂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即“多线性”。,69,罗先生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突出以生产力标准代替生产关系标准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客观主导标准,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

40、种根本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力: 原始生产力、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 自有文字以来的历史时期,文明的演进大约经历过四个阶段:原始农业文明、古典农业文明、原始工业文明和发达工业文明。,70,现代化史观认为,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说所主张的“五种社会形态单线依次演进”的观点是错误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动力固然是“一元”的,但并不是单因素的,而是多因素的、互动的,是一种合力。 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结构,这就造成了现代化发展的多种道路或模式并存的局面。,71,按照现代化理论的解析,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

41、业文明。这种变化把全世界带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就是通常所说的“近现代”。,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可以指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完成现代化进程后的状态),也可以指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所处的状态。,72,现代化史观各方面:,73,现代化史观主要适合考察近现代历史。现代化史观要求我们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综合地审视近现代历史。 罗荣渠指出:“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须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志,对一个半

42、世纪的中国大变革给予新的客观的历史定位。” “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新进展是在革命的传统范式之外出现了现代化这个范式。”,74,钱乘旦主张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并进而主张“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当代中国的主题是现代化,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也是现代化,这两点是以现代化为主题创建新的学科体系的时代与学术基础。 以现代化为主线,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分为准备、起动、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现代化的全球扩张、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首尾相接,组成了完整的世界现代化过程。,75,现代化史观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史学框架,科学地阐释了历

43、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建立了宏观的史学框架,为我们认识近现代史提供了新的视角。,现代化史观认为:现代化具有一种扩张的本能,从一开始这种本能就非常强烈地表现出来,它由欧洲西部推向整个世界,进至今日,世界上已没有一个角落没有受到现代化的波及,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76,现代化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现代化史观为我们认识近现代史提供新的视角现代化史观要求我们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综合地审视近现代历史。,现代化史观主要适合考察近现代史,77,2、以现代化史观对近现代史进行分期中国近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1)18401949年的早期现代化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

44、化是按资本主义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艰难推进的,主题是“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现代国家。”工业化与文化现代化同步艰难进行。(2)1949年以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其主题是经济建设。,78,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2)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 (3)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 (4)现代化的全球扩张。 (5)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后现代化)。,79,3、从现代化角度疏理近现代知识体系 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个人现代化等方面构建近现代史知识体系。政治现代化的特点为民主化和法治化,经济现代化的特点为工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社会

45、现代化的特点为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和信息传播,个人现代化的特点为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和平等性,文化现代化的特点为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和普及中等教育等。,80,4、以现代化史观评价近现代历史现代化史观为我们提供的参照坐标和评价体系有两个特点:(1)以生产力发展为基准。有利于现代生产力发展者,肯定之,反之则否定。具有根本性。(2)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综合评价。凡有利于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理智化和科学化的,肯定之;反之则不应肯定。具有全面性。,81,(五)社会史观,1、社会史,西方 英国学者J.布雷维里认为:“社会史比政治史、经济史或军

46、事史更难下定义。社会史实际上包括了万事万物。”(何谓社会史) 美国学者查尔斯.蒂利认为,社会史可以是“社会关系的历史;社会结构的历史;日常生活的历史;私生活的历史;社会和谐与社会冲突的历史;社会阶级的历史;社会集团的历史,等等。”(重建欧洲的生活) 社会史概念在西方往往在三种意义上重叠使用:一、社会史是关于穷人或下层阶级的历史,特别是关于穷人运动的历史。二、普遍把社会史与经济史结合使用,称社会经济史或经济社会史。三、社会史是“除去政治的人民史”,即政治史以外的历史,人民史是社会史的核心。,82,我 国 冯尔康认为:“社会史是研究历史上人们社会生活的运动体系。”(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 乔志强教授

47、认为,社会史是研究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并必然结成的社会本身的历史。 它由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功能三个部分组成。(中国近代社会史) 龚书铎认为:“社会史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本身的历史,即社会构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的历史。”(中国社会通史。) 常宗虎则认为,社会史只是“一种研究方法,而不是一门独立分支学科。”(社会史浅论,历史研究1995年1期),83,2、社会史观,社会史观(社会史范式)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史观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从社会多层次演进与变迁认识历史的演变。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的角度

48、去认识历史。 该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 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社会史是“眼光向下的历史”。,84,社会史观强调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关注社会的进步。 社会史观关注社会问题,而

49、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85,社会史观的本质,大众化、生活化,以往历史关注的是“大人物”,社会史则提醒人们关注“小人物”。如工业革命,以往人们关注的是发明家瓦特、史蒂芬孙等大人物,社会史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无产者乃至童工、流浪汉等小人物身上(大众化)。 以往历史关注的是 “大的方面”,社会史则提醒我们不要忽略“小的方面”。如经济危机,以往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危机引起的经济问题上,社会史则引导我们关

50、注危机下的民众生活(生活化)。,86,4、社会史涉及主要内容,87,(六)生态史观,1、生态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