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07105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供天津地区)1.飞机升空的道理一、目的要求L通过本课的飞机升空的道理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科学,探索新知方面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科学知识的体验。2、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3、通过学习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的知识,初步明白飞机升空的道理,并能简单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研究事物最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初步知道运动流体的特性。教学难点: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而推导出科学结论是较为困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三、教学要点及

2、建议L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复习一下关于大气压力的知识。(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飞机升空的道理,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视频课件。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进行安全教育。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不同的气流小实验研究飞机升空的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对气流实验进行必要的解析。落实提示内容关于各项吹气小实验都不要太用力、要吹得平稳。的要求,实验效果才更好。活动过程:

3、进行三项实验实验一是通过吹不开的纸”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纸间空气流动快了,则纸间压力减小了的道理。实验一是全课的基础,教学进程不要太快。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实验二是通过吹起来的纸条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流动快的地方,空气压力就减小了”的道理。实验二与实验一的区别在于纸条由垂直状态而升起来,为本课题的研究又靠近了一步。教学中教师在语言描述上多使用升起来的语句,这样就为进一步的研究做了铺垫。这个实验也要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实验三是通过模拟机翼升起的实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实验难度较大,教师要根据自己实验的体验进行指导:一是怎样制作好模拟机翼,二是怎

4、样进行实验。其中思考问题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虽然有一定难度学生还是可以理解的。最后演示相关的视频课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入小组讨论,关键的是两个问题:一是飞机起动后要逐步提高速度,二是速度越快空气在机翼上下产生的压力差才越大。(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由历史事件的介绍,由气体引伸到液体,向学生展示了流体力学共同规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结合图6进行研究。2.应注意的问题(1)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

5、细心做好组织工作。(2)不要过分强调概念性知识,让学生有所感悟即可。执教日期:教学随笔:2 .框架结构的研究一、目的要求L通过框架结构的研究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搭建结构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钻研、举一反三,拓宽自身科学知识的科学态度。2,通过木筷举重的活动,学习科学的选择使用材料,制成框架作品,逐步提高分析各部件在整体中作用的能力。3 .通过动手制作活动,了解一些搭建结构方面的科学知识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二、重点难点分析L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框架不易变形且能使框架的稳定性增强的特点。4 .在立体框架承重的竞赛活动中,学知识、学方法、学技能、学合作,创造出不同式样的新颖框架。三、指导

6、策略1.在搭建框架结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2搭建框架结构是活动中的重点。要求学生分工合作,按要求落实以后再动手做。尤其是要求中,计算材料是任何工程都不可缺的,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斜杆要比横、竖杆长些,这一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3 .竞赛是培养竞争意识及合作精神。因此,时间限定在15-20分钟内,由老师称重后,排出名次。4 .本课的课堂组织工作尤为重要,尤其是搭建、称重、评比等过程,请老师考虑周全,做到安全有序。5 .注意安全教育,在剪裁木筷长度的环节中,再三叮嘱使用剪刀的安全。6 .课后让同学搜集我们周围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实例,如桥梁、大型建筑。执教日期:教学随笔:7

7、.捆管子的数学一、目的要求1 .通过本课的捆同尺寸多根圆形管用绳子长度的规律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知识为实践服务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7寸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探索精神。2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感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通过活动,初步知道捆同尺寸多根圆形管用绳子长度的公式应用及相关知识。二、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教学活动中以让学生感悟为主,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方法。本课教学难点是3根管子周长计算和公式的总结,教师要做好指导。三、教学要点及建议L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插图和一

8、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实物演示捆管子的情况并设疑:有没有可以计算的方法?能不能用我们自己的能力研究出一个简易的方法?(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捆同尺寸多根圆形管用绳子长度的规律,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教师按小组准备以下实验器材:直尺1把、三角尺两把、软米尺一条(裁剪衣服用的尺)、空易拉罐5个、线绳等。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制作课件,提升教学效果。要进行安全教育,防止易拉罐伤手。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分别捆25个易拉罐的实验,研究捆若干根圆形管子所用绳子长度的规律。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教材首先安排了实

9、验的准备活动,测量一个易拉罐的直径。学生可按教材提示的方法进行,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教师在各小组测量的基础上推出一个较为标准的直径数值。接着安排了两项实验实验一包括两项活动,进行捆25个易拉罐线绳长度的研究。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抓好两个易拉罐线绳长度测量方法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研究捆四个易拉罐线绳长度测量方法。教师再指导研究捆三个易拉罐线绳长度测量方法,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研究捆五个易拉罐线绳长度测量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参考图7初步总结出计算公式。实验二结合图8引导学生研究捆多根圆管形物体线绳长度的方法与公式。要指导学生分析中心圆管与计算多根圆管形物体线绳长度的关系。思

10、考问题(图9)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给出两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总结实验的结论。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关于第二段内容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研究。(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是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的实践研究活动。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2.应注意的问题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执教日期:教学随笔:4.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一、目的要求1 .通过有关莫比乌斯圈的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猜想、验证是探索科学规律的必要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认识科学、了解科学、掌握科学的信心。2 .通过

11、莫比乌斯圈”的趣味活动,使学生对新现象,新知识能独立思考,能进行猜想验证,逐渐形成独立探究的能力。3 .以莫比乌斯圈为载体,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学习与研究的水平。二、重点难点分析通过实验探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特点,体味数学的神奇魅力。三、指导策略及相关答案L实验一:认识莫比乌斯圈中,纸条第一次对接(图2)与纸条第二次对接(图4),观察两个纸圈的不同之处,找出第二个纸圈的特点。在纸圈的中线位置,任选一个为起点,用红色沿中线一直画下去,会发现这条线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还在这纸圈边上,用红色从这个红点开始沿着这个边”一直用手指摸下去,会发现手指又摸到原来的红点上。这就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3年发现,

12、因此人们把它称作:莫比乌斯圈(图4)2 .实验二:体验莫比乌斯圈中,在圈的中间画一条中线(图6),用剪刀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中线剪开,猜想是他会变成什么样子?答案:剪开后是一个较大的纸圈沿纸圈中线剪开,剪刀沿中线可以经过里外两个面,再回到出发点,并不会一分为二,而成为一个较大的纸圈。通过剪开后,结果初步感受到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为再次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可再加一个实验。如果:再沿着剪后的大纸圈的中线剪开,就会成两个跨在一起的纸圈。为了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之处,可以让同学们剪一下试试。先猜想,后实验。答案:再沿着剪后的大纸圈的中线剪开后,是右图,两个跨在一起的纸圈。3 .探索延伸中的莫上呜斯圈的另一

13、种神奇沿着其中带颜色的任意一条边线剪开,猜一猜要剪几次?剪后是个什么样子?先猜想,后实验。只需剪一次(很多同学都想剪两次)剪后是:一个大圈跨着一个小圈。4,让学生逐步认识莫比乌斯圈”的每个过程中,都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感受的空间,在探索中体味数学的神奇魅力。小游戏:加深学生们对莫比乌斯圈神奇特点的进一步理解,为探讨它的用途做一些启示与铺垫。5.进行安全操作教育。执教日期:教学随笔:5.为什么系安全带一、目的要求1 .通过本课的为什么要系安全带?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用科学的道理分析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2 .通过学习与实验

14、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3 .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知识,从中体会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道理,并学习解释有关的生活现象。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本课以学生分析实验以及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探索延伸的实验操作与道理的理解。前面研究的内容都是属于运动的物体有惯性的内容。而此处是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这必然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好指导。三、教学要点及建议L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教师进入新课时可以结合实际事例展开教学活动,则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为什么要系安全带?,进一步调

15、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两把学生用尺、一块橡皮、几枚相同的圆形棋子、小玩偶、胶带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视频课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归钠概括科学道理为学习目标。活动过程:进行两项实验实验一是通过运动物体突然停止时产生的现象的实验研究求证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基本道理。又分做两个实验来进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程序进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认真研究思考问题栏目内容。小组内每个同学都要亲手实验,以获得体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实验二是通过实验研究本课主题,用小玩偶形象的进行实验,使学生既

16、明理又认同了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道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对小知识的学习,如果能够有实物来帮助同学理解会有更好的效果。(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总结和结论,第二段内容是对课题研究结果的认同。第三段是学生的体会。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方式实施教学活动。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5)探索延伸是静止惯性的研究,教师可以以智力竞赛形式进入研究,如:用什么办法把最下面棋子取出而棋塔不倒?要利用上面知识来引导。在各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逐步引起思考得出结论。2.应注意的问题(1

17、)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实验。(2)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多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印证研究的结果。(3)本课讲的是惯性知识但没有提出这一概念,如果学生掌握并不困难,也可以导出这个概念。执教日期:教学随笔:6 .你的拳头有多大一、目的要求L通过你的拳头有多大?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钻研、举一反三、拓宽自身科学知识的科学态度。7 .通过检验拳头大小的实验,培养学生具有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物体力和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实验数据的能力。8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及浮力方面的知识。二、重点、难点分析1 .通过测量橡

18、皮泥体积的实验,学会重量与体积的换算方法:1升水=IOOO立方厘米1升水重1000克所以1克二1立方厘米水2 .举一反三学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的方法。三、指导策略L实验一:用正方体体积是27立方厘米的橡皮泥,得出:称量增加了27克,橡皮泥体积是27立方厘米。取出橡皮泥,把橡皮泥捏成不规则形状,重复实验一的实验得出的结果,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认识。3 .实验二:测量拳头大小引导学生知道拳头是不规则的物体,同实验一的方法,可以测出拳头的体积,谁的体积大,谁的拳头就大。4 .为了让学生体验拳头大小的过程,可组织同学依次到讲台上测量,并由同学记录。5 .实验二中的思考问题:物体的体积与质

19、量(重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验中,为什么通过电子秤秤量能测量自己的拳头大小呢?这一问题是巩固1升水=IOoO立方米,1升水恰重100克,所以1克=1立方厘米的计算方法。四、参考资料阿基米德:古希腊的学者。重要贡献是发现了杠杆原理和计算浮力的阿基米德原理”。探索延伸中的故事虽是传说,但是根据阿基米德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原理编写的。执教日期:教学随笔:7 .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一、目的要求1 .通过本课的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质疑、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2 .通过探讨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研究事物的乐趣,锻炼推理能力,感悟研究方法,提高学生

20、科学素养。3 .活动中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黄金数及它的实践意义,并学习有关的知识。二、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感悟研究方法。对黄金数有初步认识。教学的难点是关于寻找生活实例中的黄金数问题。三、教学要点及建议L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在介绍天津广播电视塔概况下,结合视频课件提出天津电视塔挺拔秀美,巍峨壮观,这与瞭望厅、旋转餐厅设在250多米处大有关系的问题,引起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兴趣。(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21、A4白纸3张、直尺1把、计算器活动用品等收集有关黄金数应用的资料。活动设计:明确本课学习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对比研究建筑艺术中的黄金数。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进行三项实验实验一是通过测量矩形,认识黄金数教学中教师可以从19世纪中叶,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曾经做过一次别出心裁的试验,他召开的一次矩形展览会讲起,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水到渠成的导出黄金数。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把这一数值背记下来。实验二是通过模拟建筑模型展览会,体验黄金数教学中让学生实际测量,会自然的认为黄金数是艺术的美。如果有的同学有相反意见,也不能认为是错误的,大多数同学会认为黄金数是艺术的美。对于其比值要采

22、取接近值。实验三是通过研究世界著名建筑物与黄金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黄金数。教学中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去感悟黄金数的意义。如果校园中有某个符合黄金数的建筑物,教师把它引进教学中会有更好的效果。(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段内容是建筑艺术中数学的延伸,列举了对称和曲线。教师可以用相关图片加以介绍。(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方法和结论进行研究,并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2 .应注意的问题要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注意培养学生正确

23、研究问题的方法,课要上得生动活泼。执教日期:教学随笔:8 .叠正方体纸盒一、目的要求L通过以叠正方体纸盒为内容的实验研究活动,引起学生对有关包装盒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兴趣。2、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方法。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哪些六方平面能叠成正方体纸盒以及一些有关包装盒方面的知识。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知道哪些六方平面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内容。培养动脑动手能力,感悟中理解空间概念。教学难点是活动延伸的思考与实践。三、教学要点及建议L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要指导学生有目的的

24、观看插图,为后面环节进行铺垫。(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叠正方体纸盒的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一把学生用剪刀、一个正方体小纸盒及白纸等学用品。教师课前制作一个包装盒和一个包装盒的展开件,收集符合本课教学要求的包装盒,辅导学生制作包装盒用的剪刀、彩色笔、胶水以及包装盒的一些实用图案等。进行实验的安全教育。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拆、剪、叠等方法研究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有多少种,并探讨其中规律。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进行四项实验实验一是通过拆包装盒让学生初步认识叠正方体纸盒的相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两个问

25、题,为下面的研究打好基础。一是学生对展开图的认知。二是让学生理解连方概念。实验二是对二、五、六、连方叠正方体纸盒的研究。通过描图、剪图、叠图进行研究,研究中如果学生能直接看出来该展开图能叠成正方体纸盒,是可以肯定的。教学中对于五、六连方不能叠成正方体纸盒的道理是实验二研究出结论的重点内容。关键是纸盒的六个面,其中有一对面占去两个面,只还剩四个面,因此最多是四连方。要结合实物去讨论研究。实验三是对三连方的研究。操作程序如实验一,完全可以让同学自主进行实验。提醒同学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共同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四是对四连方的研究。操作程序如实验一,可以让同学自主进行实验。关键是把握好能叠成正方体纸盒展开图

26、的共同特点,也就是规律的提出。应在实验后,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再适时做出总结。(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给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回顾。另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结论。教师可以让小组内同学讨论,理顺结论,再进行交流。(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是在叠成正方体纸盒展开图研究基础上的延伸活动,是研究一个正方体包装纸盒的展开图。让学生把设计与制作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2.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动手作实验。(2)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强调小组内同学要分工合作完成研究任务。执教日期:教学随笔:9.物体振动实验一、目的要求1 .

27、通过本课的物体的振动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研究兴趣。2 .在学习与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3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物体振动的一些现象和科学道理,并认识物体振动的危害与变害为利的事例与道理,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振动现象。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物体振动相互影响的实验与道理。并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这也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师要做好指导。三、教学要点及建议L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以引言为切入点并演示一些筒易振动小实验,联系到钟摆的摆动而自然切入主题,提出物体振动有时带来的是福,有时带来的是祸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研究兴

28、趣。(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物体的振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实验铁架台2台、带钩环的大小相等的小重物3个(如小锁头),45厘米长线绳2根、70厘米长线绳1根、30厘米长线绳1根、曲别针3个、计时表1块(一般电子表亦可)。收集有关共振现象产生的利与弊资料。制作视频课件,组装好一套实验器材。进行操作安全教育活动设计:本节活动是利用悬挂重物进行振动实验,通过实验研究物体振动的一些特点和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进行三项实验实验前按小组进行器材组装。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模仿教师的器材组装好小组的实验器材。实验一

29、是通过实验测定物件A、B、C的固有频率。对于思考问题教师要做好辅导使学生能较好掌握这些内容为以下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学生对物体振动问题是比较生疏的,尤其对摆动也是振动的一种,在理解上更困难一些。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使学生明白,要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取得满意的实验效果。要指导小组做好分工。可以交流测试情况,得出统一认识。实验二和实验三是研究物体振动相互影响的实验,就是研究物体的共振问题。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两点:一是要强调每分钟振动次数,二是每分钟振动次数相同的物件在实验时发生什么情况,不相同的又发生什么情况。推理出结果。在进行这两个实验教学活动时,建议教师先演示实验,边

30、设疑、边演示、边推理。在师生对知识认同较顺畅时,再由学生进行实验,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学生的实验要强调分工合作和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实验的要求。(4)探索发现给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总结,给出实验的结论。当两个物体每分钟振动次数一样的时候,由一个物体的振动就会引起另一个物体的振动。第二部分内容是例举了历史上的一场悲剧,由于共振引起大桥倒塌。此点教师可以参考背景资料讲解这一事件。关于人们利用共振的现象造福于人类的事例,教师能借助教学课件演示一下效果会更好。(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与学校的参观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条件不具备也要采用演示课件的

31、办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2.应注意的问题(1)关于一些概念如频率、固有频率、共振等本课都没有给出,教学中如果学生可以接受,不妨引入,这样教学进行起来更为顺手。(2)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执教日期:教学随笔:10.握手次数的研究一、目的要求1 .通过握手次数的研究的探索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2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积极思考,探究其中原因的兴趣。3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等差级数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多人不

32、重复握手次数的计算规律。难点:通过五位同学演练握手次数,分析推导出计算规律的过程。三、指导策略及相关答案:1 .建议:课前请老师准备A、B、C、DsE五张卡挂在五位同学的胸前,依次2人(A、B)、3人(A、B、C)、4人(A、B、C、D)、5人(A、B、C、D、E)演示不重复握手的次数,在监督员监督下,记数员作出记录。2 ,把记录握手次数填写在第46页的表中。3 .对照第47页分析内容,复核不重复握手次数的正确与否。对照过程中要知道P代表握手人数,代表握手次数,为推导计算规律打下基础。4 .找规律:由n=l+2+3+.+(p-1)推导到n=,了解P人不重复握手次数的逐步过程(参看第47页提示栏

33、)特别让学生理解推导过程中的p-1的其中含意,启发学生讨论一下。5 .在探索发现”栏目中,以顶点连线数即是不重复握手的次数总和。让同学用8个顶点练习一下。6 .发散思考栏目中钥匙与锁的答案如下:对于第一把钥匙而言,配对所需次数,最多试7次。第二把钥匙,最多试6次,第三把钥匙,最多试5次,第四把钥匙,最多试4次,第五把钥匙,最多试3次,第六把钥匙,最多试2次,第七把钥匙,最多试1次。到第七把钥匙时,只试1次,便可分辨最后两把钥匙属于哪一把锁了。因此,对于锁与钥匙所需次数,应为(1+2+3+7)共28次。设p为锁的数量,n为开锁的次数。则:n=l+2+3+(p-1)7 .本课的两个活动都是生活中身

34、边的科学问题,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基础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不但掌握知识,而且能联系实际加以应用,不但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而且对更多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有利于他们学习、活动的种种环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和大胆实践。1 .级数:把一个数列aLa2,a3an.的项依次加起来所得的表达式al+a2+a3+a4an叫做级数。2 .等差数列:也叫算术数列(旧称算术级数)。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总相等的数列。如:10,14,18,22是一个等差数列。(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数总等于4)3,等差级数:也叫算术级数。把等差数列的各项依次相加,所得的级

35、数。(摘自2001年版的新华词典)执教日期:教学随笔:IL老国王的地图一、目的要求1 .通过老国王的地图与四色问题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四色问题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世界数学难题的了解。2 .通过对给地图着色的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能力。3 .使学生初步了解四色问题的知识。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四色问题。教学难点是由老国王的地图到推导出四色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在辅导上下些功夫。三、教学要点及建议L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从讲解老国王的地图的故事入手导入新课,引出四色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老国王的地

36、图与四色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课前教师需要准备有关地图,制作教学课件。课前学生需要准备好彩色笔、白纸等学习用品。有条件的可以将需要学生描下的图,课前给学生印好,这样可以节约大量教学时间。活动设计:本节活动课是通过画老国王的地图和给地图着色的实验,探讨给地图着色至少需要几种颜色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活动过程:进行两项实验操作完成这一课题的研究。实验一是通过王子门分地画图的实验,导出四色问题。这一实验是分成三步进行的,由把土地分成三份、分成四份、到分成五份,逐步深入到课题的中心。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把握住用几种颜色的问题。如:把土地分成三份成功了,那么用

37、颜色来区分,用几种颜色合适?是不是因为每一个区城都和另外两个区域相接,因此区分三个区域用三种颜色就可以了。这里教师一定努力让学生弄清楚:每一个区城都和另外两个区域相接与最少用几种颜色的关系。把土地分成四份时也是要强调每一个区城都和另外三个区域相接与最少用几种颜色的关系。当要把土地分成五份时由于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一张地图每一个区域和另外区域相接,最多只能和三个区域相接,因此用四种颜色就够了。这个推导过程有一定难度,教师要下功夫解决好这一问题。实验二是通过看地图和给示意图着色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四色问题。(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给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部分内容是介绍在实际应

38、用上的问题,有时由于实际需要在绘制地图时用了四种以上颜色。可以让学生看中国政区图来理解这一问题。(5)探索延伸是用所学知识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可以先用数字代替颜色,先标号再涂色的办法,这样比较稳妥。2.应注意的问题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研究问题的方法。执教日期:教学随笔:12.圆形物品的研究一、目的要求L通过以圆形物品的优点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2.通过研究活动,让学生感悟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3.使学生初步了解在生活当中大量圆形物品在使用上的优点和相关知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现象。二、重点和难点教学

39、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由实验推导出圆形物品的优点。教学难点是实验二的实验与推理。三、教学要点及建议L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研究分折插图进入新课,让学生例举各种圆形物品的例子,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用圆形的,除了圆形给人以美感外,还有什么更多的道理吗?激起学生学习兴趣。(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与引言连成一体,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方型食品罐2个、饮料瓶2个、A4白纸3张、胶水、干净砂子、小铲等。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制作视频课件,有条件的要准备一些安全的让学生进行实验的物品,使研究气

40、氛更具有趣味性。进行安全教育。活动设计:本节活动是通过对圆形物品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进行四项实验实验一是通过比较、体验、观察,研究圆形物品的优点。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全班再进行交流。不一定追求统一答案。实验二是通过感觉圆形车轮的好处,即研究圆形车轮与方形车轮在动时它的中心距地面高低变化情况,由此联系到坐这样两种车的感觉,逐步理解圆形车轮的优点。教学时建议用演示视频课件办法进行讲解,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学中要生动形象的讲解乘坐这样两种车的感觉。最后全班要做出小结。实验三是通过研究圆形物品的面积的实验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

41、教学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调要分工合作。指导学生严格按照实验程序进行活动。各小组进行汇报,教师做全班小结,导出标准答案。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四是通过研究圆形物品容积的实验探索圆形物品的优点。教学仍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调要分工合作,按照实验程序完成实验。教师做全班小结,导出标准答案。(4)探索发现教学中教IJ币可用教材的语句,进行实验的总结。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两个实用事例。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理论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道理。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

42、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2.应注意的问题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课要上的生动活泼,有较浓的趣味性。执教日期:教学随笔:13.找搭档一、目的要求L通过找搭档的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分析推理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主动思考、拓宽科学知识,树立客观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2,初步培养学生对条件”的整理与思辨、分析综合能力及推理判断能力。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符合逻辑的推理与判断方面的知识。二、重点、难点分析通过找搭档的思维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整理、思辨、分析等综合能力及推理判断能力。三、指导策略及相关答案1 本课有四个推理活动实

43、例:四种图代表几?(以竞赛形式活动。)找搭档教给学生推理的思路。共经历提出的问题,给出推理条件,指导推理程序,得出推理结果,四个过程。让学生理解:推理的过程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条件,得出一个新的判断的过程。让学生用学会的方法,推理同年级的同学是谁?用推理的方法,推导表中A、B、C方框中的代码。2在推理思维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严谨、缜密。学会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四、参考资料L推理:也称推论。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得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所根据的判断叫前提,根据前提所得到的判断叫结论。2 .判断:对所反映的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3根据:把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

44、行动的基础。(选自2001版新华词典)执教日期:教学随笔:14 .缺点列举发明一、目的要求L通过以对小发明技法之一缺点列举法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小发明活动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15 在研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小发明技法缺点列举法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学生创新技能。16 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缺点列举法小发明方面的有关知识。二、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解发明技法之一缺点列举法的操作规律。教学的难点是运用发明技法缺点列举法进行小发明的设计活动。三、教学要点及建议L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引导学生在观看题图,阅读开篇语中初步明确什么是缺点列举发

45、明技法。进而引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特点,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活动设计:提示本节课是通过研究身边许多采用缺点列举发明技法而发明的新物品,分析它的特点、找出它的规律,实践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一次发明研究活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准备阶段,学习发明信息,了解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特点与规律。教学中对这条信息的处理,可读、可讲,注意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缺点列举发明技法,要求学生理解即可。活动过程:进行三项实验实验一是分析相关物品,探索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规律。通过普通信筒、台式电脑、普通机械手表的缺点列举,到改革缺点,发明新物品的事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缺点列举发明技法的规律。对思考问题中的这句话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结合具体事例谈出自己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