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智慧教育建设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08314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智慧教育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加快智慧教育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加快智慧教育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加快智慧教育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加快智慧教育建设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智慧教育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智慧教育建设实施方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加快智慧教育建设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补短板、调结构、提质量、促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二、发展背景(一)现实基础十三五时期,统筹推进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全省教育发展规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教育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十四五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出台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及实施方案,倡导适合的教育,开启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

2、新征程。持续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如期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江苏学生拥有更多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全省中等及以下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2.4%,均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资源短缺明显缓解,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000所左右,完成1122所城镇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5猊9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得到优化提升;普通高中学位明显增加,全省超过90%的

3、普通高中学生在三星级以上优质高中就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质量水平继续领跑全国。部省共建打造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现十一连冠、教学大赛获得九连冠,2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布局结构得到优化,质量水平迈上新台阶。15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43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688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社区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继续教育资源和平台进一步拓展,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出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

4、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通过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等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省地方普通高校年度综合考核,推进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高考综合改革顺利推进,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3+1+2模式。出台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探索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成国家高职扩招任务。深化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全面普及校园足球,大力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促进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公民同招。深入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健全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举措,启动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系统设计并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教育对外开

5、放,全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双边多边教育合作成效显著。教育服务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累计培养本科以上毕业生150多万人,在省内就业创业比例超过70%,累计向社会输送职业院校毕业生250多万人,全省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提高至929人。全省高校共获科技经费1052.83亿元,较十二五增长63虬全省高校建有各类科研平台7738个,其中国家级平台69个、省部级平台1175个,位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108项,其中获科学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24所高校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百强榜,其中位居前十的4所,进入百强的高校共转让专利14877件,数量

6、位居全国第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贡献了全省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L5万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L2万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L63倍和L67倍,经费投入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全面实施15年免费特殊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实现所有学段、公办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多途径多形式增加教师总量,扩大高层次人才规模,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增加13.03万人,全省高校拥有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超过1800人,占全国高校总量的10%o(二)机遇挑战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

7、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新征程、新目标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全省教育事业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握大势,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努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出应有贡献。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大变局演变。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对教育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国际竞争焦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更加

8、紧密,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必须辩证认识和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把教育这一重要先手棋谋划好、布局好。从国内看,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新机遇、推出新举措,主动适应新时代新需求,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世界水平的现代化

9、教育强省建设之路。从江苏看,经济发展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的阶段,民生发展进入加快品质提升、促进共同富裕的阶段,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更加迫切,更加追求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满温度的教育服务。全省学龄人口将持续增长,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攀升,外来人口保持高位。必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期待,超前谋划、合理布局教育资源,打造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显著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和水平,切实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转化为江苏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从教育领域看,我省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科学的教育理念

10、尚未在社会牢固确立,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和教育评价机制尚不完善;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教育体系、层次与布局结构有待优化,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有待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不够契合。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与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教育运行内向,社会参与教育不够充分,家校合作机制有待改进,教育治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补短板、调结构、提质量、促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11、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关注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更加关注弹性供给转变,发展要求由注重达标考核向更加关注特色品牌转变,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关注师生成长转变,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关注人民满意转变,努力办好适合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优先发展,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

12、源开发需要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选择的教育需求。更加注重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努力为每个人在人生不同时期提供所需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坚持以教师为本,着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坚持服务导向,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体教融合、医教协同,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促进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不断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为现代化建设集聚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

13、体性和协同性,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坚持依法治教,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加强教育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推动社会依法评价、支持和监督教育改革发展,强化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为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坚持系统观念,强化一盘棋思想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注重防范化解教育领域重大

14、风险挑战,更好发挥地方、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S)主要目标到2025年,教育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更加公平更为优质,教育结构更为科学合理,多样化可选择的高质量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总体实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加快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基本形成。15年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省域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普及化迈向高质量。全

15、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更加完善,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健全。质量水平更加向好,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师生配比、经费投入、班级学额、设施设备等教育质量保障条件持续改善,课程体系、学业评价等基础性质量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供给方式更加多样,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逐步形成促进人的多向度发展和多通道成才的立交桥。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同性格禀赋、兴趣特长、素质潜力的学生在适合教育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公平底线更加牢固,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16、机制更加健全,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对特殊群体的关爱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薄弱地区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型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发展活力更加强劲,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强教育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教育标准、监管、评价、督导、投入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基础性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有效破解,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成效更加显著,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与现代产业结构深度融合。高校创新源、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充分发挥,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水平明显提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江苏一中心一

17、基地一枢纽建设的贡献更加突出。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以培养补充教师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引领,以保障待遇为关键,推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引导广大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1、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队伍。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加快师德教育基地建设,挖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扩大社会影响。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

18、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令人羡慕的职业。严格落实师德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2、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整体推进教师教育更高质量发展。完善师范教育体系,支持高水平师范院校扩大师范生规模,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师范教育。扩大师范生培养规模,提高培养层次,创新培养模式,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鼓励师范专业提前批次录取,注重入校后二次选拔。完善师范生定向培养机制,探索师范生公费教育和优秀师范毕业生推荐就业制度。积极推进师范院校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和鼓励在读研究生到农

19、村学校帮扶支教。构建以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参与的职教教师培养新格局。3、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实施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实施乡村教师系列培养培训计划,每年招收定向培养师范生3000人左右。创新幼儿园教师、保育员培养和补充机制,严格幼儿园教师入职门槛,突出保教实践和课程游戏化能力,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待遇。做好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师资保障。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重点建设一批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制订江苏省中职、高职及职业本科教育双师素质标准。

20、规划建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对人才的凝聚作用,搭建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和高层次人才发展阶梯。加强教师培训机构专业能力建设,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推进教师培训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培训模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和优秀教师访学平台,促进教师终身学习。4、优化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创新教师编制管理,通过统筹调剂,确保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按照标准核定、备案管理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备案管理,备案制人员与事业编制人员同岗同酬,并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参照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水平建立年金制度,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施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完善岗位设

21、置管理,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管理权,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岗位管理制度,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提高教师编制、岗位等使用效益。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普通高中招聘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的紧缺学科教师,可先上岗后考证,职业院校可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深入推进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为教师安心、精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好环境。进一步保障教师地位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增长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促进

22、人的现代化,坚持以德为先,构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为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和人生出彩打好基础。1、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总体国家安全观、科技创新等教育,加强红色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和大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基地建设。将少先队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活动课落实好。加强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和管理,严把教材意识形态关,打造一批精品教材。2、

23、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美育协调发展,实现体育美育课程开足上好、师资配齐配优、活动全面开展,全面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严格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大力推动教学改革试点,按照教会、勤练、常赛路径,推行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强化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运用。深化体教融合工作,推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深入推进青少年体育训练5621计划,普遍建设校园体育俱乐部。大力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培养学生健康观念、知识和能力,养成日常良好卫生习惯

24、,塑造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尊重生命、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人生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调控心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切实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完善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措施。推动提升教育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加强重大疫情、重大灾害等特殊时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建好校医院(医务室)。推行实施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融合拓展书法、篆刻、舞蹈、戏剧(戏曲)、影视、雕塑、摄影等美育课程。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持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创建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推进高校

2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和省级大学生艺术团建设,让每位学生都拥有12项艺术爱好或特长。3、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实际,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学生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及社会劳动的教育内涵,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劳动教育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立德、涵情,益智、增能,健体、育美的积极作用。推动实施大中小学劳动周活动,鼓励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兼顾农村和城镇不同类型和特点,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大力开展中小学百千万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不

26、断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推进法治、生态文明、网络文明、科技和国防教育。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系统普法工作。持续开展全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和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活动,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大力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加强网络文明教育,提升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以生态文明为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中小学环境保护教育课时要求,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利用科普资源助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深化学校国防教育改革创新,拓展

27、丰富学校国防教育实践活动。4、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和社会各方全面参与的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成长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育人水平。大力加强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注重言传身教,传承良好家风,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密切家校合作,推动教师家访制度化、常态化。强化全社会协同育人,丰富校外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六、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坚持积极稳妥、健康有序、提质增效、行稳致远,以确定性工作有效应对不确定的风险挑战,努力构

28、建新时代江苏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江苏教育国际影响力。1、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加强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持续推动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教育合作,积极推进中俄教育合作交流,深度拓展与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欧洲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周边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支持鼓励与以色列、芬兰、瑞典等国家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交流,深化与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国家教育合作交流的频度和深度。广泛开展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2、提升教育合作交流水平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主体作用、教育对外开放专家咨询委员会参谋作用,建好英国、加拿大、美国、德国、

29、俄罗斯、韩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若干省级高校中外校群合作平台。推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支持高校与国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高质量国际科研平台,重点支持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建设若干省级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支持高校设立讲席教授计划,吸引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苏任教。3、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渠道,完善公派出国留学管理,进一步发挥选派单位作用,推动出国留学资助主体多元化。推进高校公共外语改革,探索建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储备

30、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加强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大力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懂外语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推动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推进实质性合作,通过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双导师制等形式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鼓励校际合作交流向学科、专业、学术带头人延伸。推动本科院校与发达国家高校互通互认专业核心课程。支持高校选派优秀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选派更多人才到国际组织工作。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特色学校建设,鼓励中小学校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开展跨文化活动。4、增强江苏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推进留学江苏行动计划,做强打响留学江苏品牌,吸引国外优秀青年来苏攻读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

31、推进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和服务,促进江苏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开展学历教育外国留学生论文抽检,完善质量标准,强化质量保障。举办江苏中外知名大学校长论坛、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协作会,扩大江苏教育影响。坚持量力而行、依法办学、质量优先、稳步发展,引导高校自主、高效、有序赴境外办学。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启动实施郑和计划,加强与走出去企业合作,提升产能合作中的人力资源供给和服务贸易能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共建一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人文交流基地及学校。积极参与海外中国国际学校建设,支持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国际教育线上平台建设,鼓励学校开发推广在线课程,丰富传播渠道,扩大国际受众。七、

32、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实现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普及化为导向,以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特色发展、开放融合发展,加快一流大学群体建设,提高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能级和贡献水平。1、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强高校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争创一流,支持发展新型大学,完善省域高等教育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展部省共建,提升办学水平。制定实施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科学调整高等学校布局结构,拓展本科层次办学容量,优化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布局,资源配置优先向苏中、苏北倾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做好独立学院有关工作。规范高校异地校区建设管理。优化学

33、科专业结构,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主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量子科技、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医学攻关、数字经济(含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生物育种等学科专业,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儿科、全科、产科、养老护理等民生急需学科专业。深化重点领域学科专业与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不断丰富跨领域跨学科专业的知识图谱和知识体系。优化层次结构,科学核定高校办学规模,争取扩大高水平高校招生规模,积极扩大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让更多江苏学生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完善学位授权体系,优化学位授权点的区域布局,加强区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共享。2、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贯彻落实国

34、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持续实施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调整优化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和综合建设项目,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基础。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持计划,对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江苏高校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支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多个领域建设一流学科,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一流学科。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厚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省属高校,推动其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争先进位,实现跨越发展。到2025年,争取新增至少1一2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3、促进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

35、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有品牌专业支撑、产教紧密融合的省级重点产业学院,选聘一批本科高校产业教授。切实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六大专项建设,重点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引导高校紧密对接区域和行业发展实际,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为地方和行业培养大批适需对路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到2025年,建设10所左右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30个左右省重点产业学院,打造100个左右应用型本科国家一流专业和200门左右应用型本科国家一流课程,选聘500名左右本科高校产业教授。4、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

36、基础地位、事业发展的前沿地位,深入实施一流课程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到2025年,750个左右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建600个左右省品牌专业,建成500门左右国家级和2000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加强教风学风、教学秩序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立大学全周期的学业预警制度,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教育部门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聚焦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领域,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型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

37、文化领域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水平,加快补齐公共卫生和健康领域人才短板,夯实农村农业现代化人才基础,布局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持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增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全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持续实施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产教结合、科教融合的专业学位、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基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科研项目和重

38、大工程项目培养研究生。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持续开展产业教授选聘和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认定工作,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5、提升高校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应用研究重要方面军、高新技术产业化生力军和重大科技问题突破的策源地作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科技战略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支撑。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支持有关高校组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以多种方式参与各类先导产业示范区、先导产业研究院及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

39、校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高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关键问题,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鼓励高校突破学科、专业和院系壁垒,集聚优质科技资源,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形成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加强高校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建设一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深入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巩固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行动,在重点领域加强与实体经济精准对接。支持有关高校实施科技成果价值增值工程、培育高价值专利集群、设立技术转移基金等创新机制。持续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组建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

40、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加强高校智库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八、强化督导评估建立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建立一级督一级的督政体系,完善督促指导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督学体系,建立对校(园)长任期内综合督导制度,完善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立督导部门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工作,完善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体系、改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探索形成

41、学校评估、专业评估、国际评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中介组织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问责机制,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增强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九、加快智慧教育建设深入推进新技术赋能教育,以新技术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变革,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1、加快教育新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教育新基建,打造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教育专网建设应用,优化全省教育网络枢纽环境,加强国家主干网、省市教育网和学校校园网的衔接,实现网络地址、域名和用户的统一管理。推动教育数据中心的规范化、集

42、约化建设,为全省教育机构和学校提供便捷可靠的计算存储和灾备服务。增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支撑能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平台融合发展,构建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进学校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按需部署千兆光纤、5G、WiFi6、IPv6等通信基础设施和校园物联网。完善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确保全省教育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数据、业务系统和上网信息安全。2、构建智慧教育创新应用生态不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促进教与学的人机协同与减负增效。持续推进省名师空中课堂、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与应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43、覆盖面。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升级建设一批智能化校园,打造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发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VR/AR、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场景,普及新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推动学校教育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构。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推动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不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统筹教育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建设,促进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模式。3、推进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统一教育数据建设标准,推进教育信息系统的深度整合和教育基础数据的规范采集,全省教育数据逐步实现一数一源。完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监管平台,建设全省教育数据共享平台,有序推进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流动,充分释放教育数据效能。推动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普及线上协同办公、移动办公。推动学生数字档案在评价中的应用,全面记录学生学习实践经历,客观分析学生素养和能力,支撑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推进互联网+教育监管和决策,实现大数据支持下的实时监测、精准评估和科学决策,为持续提升教育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预判、资源统筹调度、人机协同能力提供关键支撑。资料整理来源: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