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进诗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吕进诗话.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吕进诗话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苏东坡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话讲得好。没有超凡脱俗的构思,在同一题材上,诗就会撞车。据说,古代一位皇帝召见天下画师,面试他们的才能。深山有古寺,这就是皇帝出的考题。作品交卷了,大多是雷同的平庸之作:或是山峰上立着庙宇,古刹大钟;或是山腰间隐着古寺,云缠雾绕。总之,画师们往往直接落墨于“深山与古寺”,不能独辟蹊径。夺魁之作是这样一幅画:画面上只有一个正提着水桶在溪边汲水的和尚,他的背后是入云的高山。这样,深山有古寺这一立意便被不落窠臼地表现出来了。这幅画的成功秘密正在于它的构思。对于诗,构思举足轻重。陆放翁说:“诗无杰思知才尽。”激动人心的情能否变为一首激
2、动人心的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思。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阐释苏东坡这联诗时说,诗人不能局限在事物外貌,而是要寻找不同的角度和恻面,寻找不同凡响的构思,他说:其妙处总在旁见恻出,吸取题神;不是此诗,恰是此诗.”新诗两大“散文化”病征诗可以有散文美,即口语的美,但是断不能散文化。诗和散文界限不清,诗就不存在了。当下诗坛“散文化浪潮”来势汹汹,和读者拉开越耒越大的距离,产生了两大“散文化病症。第一个病症是诗淹没在叙事里。诗的旨趣不是叙述生活,而在歌唱生活。所以诗倾吐的是心灵的波涛,虽然落果点往往在引起这一波涛的具体事象。从审美视点来说,散文的视点是外视点,是偏于绘画的视点。外视点文学具有人物化、情节化
3、的倾向,作家把他劝外部世界的感知,在作品里还原为外部世界。因此,小说、戏剧、散文所讲的故事不是实有之人,却是应有之人;不是实有之事,却是应有之事O红楼梦的贾宝玉、林黛玉虽然只是作家的虚构人物,却使读者相信他和她的真实存在,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满纸荒唐言”中去体会“一把辛酸泪二散文作家往往采用不在场的叙事策略,回避直说,对外部世界的审美判断淹没在他所创造的审美世界中.淹没得越深越好。相反,诗是内视点文学,是偏于音乐的视点。文善醒,诗善醉。诗遵从的是心灵化的体验方式、心灵化的审美选择与艺术思维。诗人的创作状态是肉眼闭而心眼开”,得于心而忘于形。诗总是尽量去掉客观性,尽量增加主观性;诗总是尽量去掉
4、可述性,尽量增加可感性。诗人的体脸不是淹没在叙述里,而是把外部的客观世界吸收到、融化到主观的内心世界,让它分解起来、提升起来、净化起来,然后直接说出来。诗不是观,而是观感;诗不是情,而是情感。“感”就是诗人的审美体验,这就是诗的直接内容。笫二个病症是“废韵”。其实,中国诗歌史上出现过几次废韵1运动,散后证明都行不通。无韵不成中国诗。新诗也许可以有少量无韵诗,但是广泛地“废韵”在中国读者这里是没有前途的。任何一种语言写成的诗,其音乐美都受制于这L语言的语音体系。世界上没有两种独立的语言具有完全相同的语音结构,因此,对于每一种语言的诗歌,它的音乐性都是不可能完全重复的。换言之,较之诗的内瘫,诗的音
5、乐性具有更强的民族性。中国新诗来自欧美诗敢,但是汉语的语音体系和欧美语言完全不一样。欧美语言有重音,因此欧美语言写的诗,是力的节奏,看重“声”(轻重、长短),弥尔顿的失乐园、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名篇都是有声无音1的无韵诗。汉语没有重音,汉语诗的节奏是时的节奏,看重音(音韵及韵式)。韵,是诗在特定位置上(行尾、行内、行头)的相应焚现的音素。它不但使诗歌具有难言的音乐之美,而且使诗歌易于被读者记忆。不懂音韵的人在中国很难被读者承认是诗人。新诗对目前时髦的“废韵”风潮一定要慎重。读读倡导散文类”的诗人艾青的中后期作品就可以发现,艾青的中后期诗歌基本是半格律体了,一些年轻人的博士论文正是研究艾青这个变
6、化的。艾青在1980年新版的诗论里加上了一句话,自由诗要1加上明显的节奏和大体相近的脚韵,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我认为,这是艾青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完善。自由诗急需提升自由诗急需提升。自由体诗人也要有形式感。严格地说,没有形式感的人是根本不能称为诗人的。自由诗是舶来品,它的冠名并不科学。并没有自由散文、自由小说、自由戏剧,何况以形式为基础的诗呢?凡艺术都没有无限的自由,束缚给艺术制造困难,也正因为这样,才给艺术带来机会。艺术的魅力正在于局限中的无限,艺术家的才华正在于克服束缚而创造自由。当自由诗被诠释为随意涂鸦的诗体的时候,它也就在“自由中失去了诗工中国新诗和古诗,同为中国诗歌,当然就有血脓相传
7、。也就是说,新诗作为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必然拥有自古而今的“遗传基因”和基因密码,拥有中国诗歌的L些“常态”的美学元素,它是新诗之为中国诗歌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自由诗是拥有格律传统的中国古诗的一种新变,但是要守常求变,守住诗之为诗、中国诗之为中国诗的“常”,才有新变的基础和前提。提升自由诗,让自由诗增大对诗的隶属度,驱赶伪诗和劣诗,是新诗立”的美学使命之一。新来者诗群新时期诗坛上有四个合唱群落:在归来者诗群、资深诗人群和朦胧诗群之外,还有一个新来者诗群。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四个合唱群落中“新来者”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实绩不小,艺术生命非常持久。诗人叶延滨说他的
8、诗是放在三个点组成的平面上的:在时代里找到坐标点,在感情世界里找到和人民的相通点,在艺术长河里找到自己的创新点。这三点成的平面其实可以视为“新来者”诗人共同的发展平台。“新来者”到了新世纪已经属于老诗人,但是他们中间的多数人还在歌唱,他们对中国诗坛仍然保持着影响。新来者属于新时期。他们的歌唱既有生存关怀,也有生命关怀。化古为今,化外为中,这是新来者共同的审美向度。新来者的艺术胸怀广,艺术道路宽,读者群不小。这里所谓的“新来者,是指两类诗人。一类是新时期不属于朦胧诗群的年轻诗人.他们走的诗敬之路和朦胧诗人显然有别。另一类是起步也许较早,却是在新时期成名的诗人,有如“新东者”杨牧的我是青年所揭示,
9、他们是迟到的新来者。新来者诗辞留下了为数不少的优秀篇章。新来者是时代的守坐者,因循守旧、拒绝探索或者躲避崇高、全盘西化都不是他们的美学追求。他们也许承认,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这句古话,可以作为好诗的标准。他们为同时代人打造诗意的家园,努力对时代做出“诗意的裁判。当全国许多读者为叶延滨的干妈和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流泪的时候,当傅天琳的果园诗和儿童诗令人赞叹的时候,当叶文福的尖锐诗行激起广泛回应的时候,当李钢的“董水兵”、李小雨的“红纱巾”和李琦的“冰雕”进入人们梦境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了新来者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新来者”和归来者、朦胧诗人以及李瑛等不属于这些诗群的资深诗人L起打造了中国新诗
10、的新时期,而朦胧诗群充当了在新时期探寻艺术新路的排头兵。工于捕捉特征寻找诗家语的途径是德国学者黑格尔所说的“清洗诗情要用贵气去清洗,诗歌语言要从时间和空间上去清洗,这就是诗的天职。工于捕捉特征是诗人的一个重要本领。只有工于捕捉特征,诗人才能用诗的精猿语言“言在耳目之内,并从耳目之内”超脱出来,情寄八荒之表工艾青在纽约中这样描绘这座世界第一大都会:“大多的摩天大楼/钢铁与玻璃的悬崖绝壁/它们中间的无数块谷里/流滴着车辆的洪流。.一切属于一般:都会的东西,一切可能遮盖纽约基本持征的东西梆被“清洗”掉了。仅仅四个诗行,纽约风情便跃然纸上。诗家语必须字字必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妙于笔谖之外:不像散文,诗
11、的语言不在连,而在断,断后之连,是时间的清洗。不像散文,诗的语言不在面,而在点,面中之点,是空间的清洗。“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从“无”到“有”和“有”到“无”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庄子说:0大辩不言。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0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
12、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1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诗缁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1的精筋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极端自由和极端不自由诗在想象世界是极端自由的,它上天入地,不为外部世界所局限。诗人在写诗时处于肉眼闭而心眼开”的状态。诗人的“心眼”可以依照自己的抒情逻辑将外部世界所分开的东西结合起耒,把外部世界所结合的东西分开。但是,比起一般语言,诗家语受到诗律(节奏式、韵式、段式)的限制,又极端不自由。在一般语言中,人们跳过了语言的声音,只求理解语言表达的意义。而在诗歌语言中,语言要通过诗律不断提醒人们注意自己。换言之,诗家语不但要表达感情世界,而且它自身也形成受众的饕赏内容。因此,它必须精致。这种极端的自由与极端不自由的统一,构成诗L系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