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1698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3.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最新版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1 立项依据和意义11.1 任务由来71.2 滑坡概况及危害情况81.2.1 滑坡概况81.2.2滑坡危害情况81.2.3防治工程等级确定91.3 立项依据101.4 项目的意义101.4.1能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危害,保障灾害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01.4.2能有效缓解当地土地资源稀缺与人口资源增长的矛盾101.4.3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精神和政策112 滑坡区社会经济状况122.1 地理位置与交通122.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23 滑坡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133.1 滑坡区自然地理概况133.1.1地形地貌133.1.2水文133.1.

2、3气象143.2 区域地质概况183.2.1地层岩性183.2.2构造203.2.3地震213.2.4新构造运动223.2.5水文地质条件223.3 滑坡基本特征及稳定性评价243.3.1滑坡基本特征243.3.2滑坡形成机制273.3.3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274 滑坡治理的目的和任务354.1 项目目的354.2 目标任务355 滑坡治理主要内容375.1 治理范围375.2 搬迁避险方案375.3 工程治理方案385.3.1 滑坡推力计算385.3.2 工程治理方案405.4 防治方案比选与推荐415.4.1技术比选425.4.2工期比选425.4.3投资概算比选435.4.4综合比选推荐

3、方案436 滑坡治理技术路线456.1 技术路线456.2 工作方法467 滑坡治理实施方案487.1 基本原则及指导思想487.2 工程部署487.3 实施方案487.4 实施方案工程量498 项目起止时间及年度工作计划安排508.1 项目起止时间508.2 年度工作计划安排509 项目现有工作基础条件和保障措施519.1 项目现有工作基础条件519.2 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529.2.1质量保证措施529.2.2安全保障措施539.2.3资金保障措施549.2.4项目实施后续保障措施5410 项目经费概算和资金筹措5610.1 项目经费概算编制说明5610.2 项目经费概算5610.3 资金

4、筹措6011 经费使用方向及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6011.1 经费使用方向6011.2 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6111.2.1经济和社会效益6111.2.2生态环境效应6212 项目风险与不确定因素6312.1 项目风险性分析6312.2 不确定因素分析64附件:1、*社*滑坡工程治理方案费用概算书2、*社*滑坡治理工程方案一抗滑桩计算书3、*社*滑坡治理工程方案一抗滑挡墙计算书附图:1、*社*滑坡区地形地质图、剖面图(01)2、*社*滑坡治理工程(可研阶段方案一)施工布置图(02)3、*社*滑坡治理工程(可研阶段方案二)施工布置图(03)1 立项依据和意义1.1 任务由来*隶属四川省

5、*,位于四川省南部边缘、宜宾地区西端、金沙江下游北岸。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崎岖、沟谷狭窄、斜坡陡峭,出露地层复杂多样,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层破碎,地质环境相对脆弱,在暴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引发因素的影响下,地质灾害频频发生。2007年,*社汇报,*(小地名)出现滑坡地质灾害险情。随后,市、县各级主管部门先后多次灾害进行调查、研究,并积极组织抢险、避让。2008年2月20日,*国土资源局请示市局,拟对该点进行工程治理,但因资金不足,暂时搁置。据调查,该灾害体初步确定为滑坡,由于调查工作精度有限,仅大致圈定了滑坡范围,未能量化确定滑坡稳定状态及体量。自从2007年出现险情隐患以来,每年时近汛期,滑坡

6、变形都有加剧迹象,为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当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均对该滑坡加以了高度的重视,并拟尽快实施工程治理措施。为此,*国土资源局委托四川省宜宾地质工程勘察院开展*社*滑坡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1.2 滑坡概况及危害情况1.2.1 滑坡概况*社*滑坡位于*杨柳村四角社,地理位置:东经1034820,北纬284945,后缘标高860m,前缘标高在800m。该滑坡位于一丘陵斜坡之上,主滑方向为149。滑坡平面呈不规则半圆形,纵长约195m,宽约222m,滑坡体中部、前缘及两侧集中分布大量民房。图1-1 *社*滑坡

7、全貌图该滑坡坡表发育第四系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下伏侏罗系上统蓬莱组J3p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覆盖层结构松散,厚度不大,一般厚度小于15m,滑坡体主要物质成分为覆盖层碎块石土。滑坡体平均厚度约为11m,滑坡体积约22104m3,为一中浅层牵引式滑坡,按体积划分为小型滑坡。1.2.2滑坡危害情况根据野外地质测绘和滑坡实物指标调查结果,结合“*国土资源局关于*社*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调查报告”以及“*国土资源局关于对*社*滑坡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的请示”:滑坡体变形最严重的在居民建筑集中分布的中前部,滑坡体变形导致居民住房均不同程度遭受破坏,形成多处危房;当地一条机耕道从滑坡体后缘及北侧边界通

8、过,也受滑坡威胁。目前滑坡变形仍在继续,并逐年加剧,直接威胁滑坡体上以及周边危及65户居民约250余人生命财产安全及近百亩的国家基本农田及一条机耕道的安全。由此可见,*社*滑坡危害程度较大。据估算,如滑坡滑动,可能直接经济损失达约200万元,可能致使数十人无家可归、甚至丧生,同时中断对当地居民极为重要的交通道路,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将会对*及*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1.2.3防治工程等级确定根据地质灾害危害对象、危害人数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按照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条中危害分级指标,将该滑坡划分为中型地质灾害;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发的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第4.

9、01条划分,对应的防治工程等级确定为级,见表1-1。表1-1 滑坡防治工程等级划分表危害对象县级和县级以上城市主要集镇。或大型工矿企业、重要桥梁、国道专项设施一般集镇。县级或中型工矿企业,省道及一般专项设施()受灾程度危害人数(人)10001000500500()直接经济损失(万元)10001000500500()可能的经济损失(万元)100001000050005000()施工难度复杂一般()简单工程投资10001000500500()防治工程等级()1.3 立项依据根据国务院发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国土资源局、*财政局联合申报*社*滑坡治理项目,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四川省宜

10、宾地质工程勘察院编制完成。1.4 项目的意义1.4.1能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危害,保障灾害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该众型滑坡治理项目,可以有效保护滑坡区内65户居民250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当地交通要道,同时能够有效消除特大地质灾害隐患,改善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有效地保障*杨柳村、以致*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4.2能有效缓解当地土地资源稀缺与人口资源增长的矛盾*属于四川省南部边缘、宜宾地区西端贫困农业县,其中*灯盏窝位于丘陵低山区,全村以低山斜坡地貌为主,可耕地面积极少,人均耕地面积仅1.06亩,同时滑坡区有大量的可耕地,如对滑坡进行治理,将有效保护可耕地资源,缓解当地土地资源与人口资源之间

11、的矛盾。通过对该滑坡进行治理后,滑坡区的土地可以得到继续开发利用,当地居民不会因为搬迁避险而流离失所,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无法估算的。一旦放松防治或防治不到位,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建设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开展该滑坡治理,能有效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实施后能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稀缺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使地质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促进四川*经济的持续发展。1.4.3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精神和政策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五条规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

12、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切实保证地质灾害调查、区划、评估、监测、预报、治理所必需的交通、通讯和工作经费。*位于西川西南部强降雨丘陵低山区,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是四川省2007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中的重点防治区。该滑坡险情较大,需要尽快开展治理工作,地方政府虽然也积极地多方面筹措资金,但地方财政力量有限,需要国家中央财政资金的大量扶持。因此,开展该滑坡的防治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一方的好事,符合国家相关精神和政策。2 滑坡区社会经济状况2.1 地理位置与交通四川*位于*东北部,见图2-1,距县城约40.3公里。*北接新发乡,南与富延镇鸭池乡相邻,西邻富荣

13、镇,东与宜宾县相邻,国道307线于该镇东部经过。全镇地貌以深丘、低山等山岳地貌为主,境内山谷纵横,溪河颇多。图2-1 *行政区划图图2-2 *地理位置图*社*滑坡位于*,地理位置:东经1034820,北纬284945。滑坡区交通较为便利,有机耕道相通。2.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全省36个、*唯一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城市化率0.098,耕地面积23.52万亩,农业人口25.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0.2%。2004年,*社会总产值万元,国内总产值97252万元,工业总产值(现价)63377万元,农业总产值(现价)4486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64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8

14、2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29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90元,低于2005年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2780元)68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元。3 滑坡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3.1 滑坡区自然地理概况3.1.1地形地貌*位于四川省南部边缘、宜宾地区西端、金沙江下游北岸,大凉山山脉自西向东横贯县境,南面与云南省绥江县、水富县接壤,西面是雷波县与马边县,北面是沐川县,东北邻宜宾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610424,北纬28282854,幅员面积为1527.87平方公里。*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属盆地外围丘陵低山区,地貌发育形态以构造侵蚀剥蚀斜面状深丘及低山地貌为主,主要分为中山

15、、低山、深丘、中丘与浅丘平坝5个地貌区(图3-1)。图3-1 *地貌分区图*社*滑坡位于*北东部的中丘区。滑坡区周边无较大的山体,丘陵与冲沟相间发育,地形较为复杂。*滑坡区发育一天然冲沟,呈北东 南西走向,冲沟两侧均为丘陵斜坡,滑坡发育于冲沟北西侧斜坡之上。图3-2 滑坡区地形地貌图3-3 滑坡前缘冲沟3.1.2水文屏山地处金沙江、岷江两江分水岭,金沙江自西向东从县境南部流过,岷江自西北向东南从县境西北部流过,两江分水脊线由西北东南东将全区一分为二,西南属金沙江流域,东北和中部龙华镇、龙溪乡一带属岷江流域。滑坡区地表水主要为前缘冲沟内少量的溪流,水面宽度在5m8m之间,水深较小,主要受季节影响

16、,勘察期间水深约0.3m,水量较小。图3-4 *水系分布图3.1.3气象*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其特征是:温暖湿润,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冬干春旱,夏秋多雨,无霜期长,日照较少。低山区为温凉湿润区,丘陵区为温暖湿润区。19592003年多年平均降水量961.1毫米;19912004年多年平均气温16.0;年平均相对湿度83%;年平均日照时数950.7小时,日照率为22%;年蒸发量640.8毫米;年平均无霜期为300天。年均风速1.7m/s,屏山北郊山顶定时最大风速22.0m/s。降水量最多年1617.9mm,出现在1959年;最少年805.9mm,出现在1981年。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

17、812.0mm。日降水量10 mm的中雨日年均27天,最多年37天,最少年20天;日降水量25 mm的大雨日年均9.8天,最多年19天,最少年4天;日降水量50 mm的暴雨日年均2.5天,最多年9天,最少年无一次;日降水量100 mm的大暴雨日年均0.3天,最多年2天,有83%的年份未出现大暴雨,最大连续暴雨量201.1mm,出现在1996年7月29日22时-30日8时止。表3-1 气象要素统计表 月份项目123456789101112全年降雨量(mm)县城12.514.823.260.989.0150.1200.3230.8101.645.920.811.2961.1中都10.011.014

18、.371.269.8150.0140.2246.8141.029.815.37.0906.4新市10.311.214.573.470.2152.2141.3248.1143.230.216.37.5918.4龙华12.013.318.182.580.3171.3147.2268.3156.136.420.312.01017.8大乘11.014.315.277.871.2158.3146.5249.1150.030.617.08.5949.5气温()6.37.611.816.620.622.924.824.620.616.412.27.916.0湿 度(%)8483797779818484878

19、6858383注:降水实测年份1959-2003共45年,气温、蒸发、湿度实测年份1971-2000年共30年。降雨量在地域上分布也不均,见降雨量等值线图(见图3-4),总趋势为北坡大于南坡,迎风坡大于背风坡,高山大于山后谷地。等值线以五指山为走向,分别向两边递减。全县降雨高值区在龙华、龙溪两乡,形成1200 mm高值区的闭和圈。最少是偏西中都河河谷地带,年平均906.4 mm。图3-5 *多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图季节分布上,降水分配极不均匀,夏秋多雨,尤以夏季降水高度集中,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见图3-6),常致洪涝成灾;910月降水虽比夏季少,但雨日增多,造成“秋绵雨”危害;冬春两季

20、干旱少雨。图3-6 *历年月降水分布直方图3.2 区域地质概况3.2.1地层岩性*出露地层复杂多样,从古生界志留系(S)、二迭系(P)、中生界三迭系(T)、侏罗系(J)、白垩系(K)到新生界第四系(Q)地层均有出露(表2-2),主要地层为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其面积达到120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8.7%(见图2-5)。*出露地层见表3-2。表3-2 *地层统计表 界系统地方性地层名称代号岩性分布面积(km2)所占比例(%)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上部砂质粘土,下部砂砾石层26.71.72上更新统Qp砾卵石夹砂质粘土及粘土中生界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厚层砂岩夹透镜体泥岩114.17.47下统

21、天马组K1t砂岩、泥岩互层5.30.35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92.771.23中统遂宁组J2sn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241.5上沙溪庙组J2s2泥岩、砂质泥岩夹透镜体砂岩644.1下沙溪庙组J2s1泥岩夹透镜体砂岩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l泥岩砂岩夹少量泥灰岩淡水灰岩109.6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砂岩、页岩夹煤层289.5718.95垮洪洞组T3k灰岩、泥灰岩与泥岩互层中统雷口坡组T2l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灰岩下统嘉陵江组T1j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泥灰岩铜街子组T1t砂岩、粉砂岩夹泥岩、泥灰岩飞仙关组T1f砂岩、粉砂岩古生界二迭系上统长兴组P2c灰岩、泥灰岩夹页

22、岩8.80.58龙潭组P2l砂岩、页岩夹煤层宣威组P2x砂岩夹炭质页岩及煤层峨眉山玄武岩P2致密状、斑状、杏仁状及气孔状玄武岩下统梁山组、栖霞组、茅口组P1l P1q P1m石灰岩、底部砂页岩志留系中统石门坎组S2s页岩夹生物碎屑灰岩0.80.05滑坡区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及第四系堆积物。图3-7 滑坡区出露的基岩图3-8 砂质泥岩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红褐色青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该层广泛分布于滑坡区,在滑坡后缘大量出露、前缘冲沟内也可见大量出露,当地民房浅基础均开挖揭露该地层,因此该层埋深较小。第四系崩坡积层(Q4dl+

23、el):主要由褐黄色粉质粘土含少量的泥岩、碎块,分布较为广泛,该层厚度较小,一般均小于15m。3.2.2构造*地处四川西南部著名的“川滇南北构造带”与“新华夏系沉降带”四川盆地接壤部位,沐川马边莲花状构造之东北,四川沉降带之西南,构造复杂多样,构造形迹展布方向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旋扭状。滑坡区位于*东北部,如图3-9所示,周边断裂发育较少,通过现场踏勘滑坡区内未见断裂发育。图3-9 *构造纲要图3.2.3地震区域断裂构造,除犭契 子坝断层自第四纪以来有过再活动外,其余均为规模较小的未曾再活动的断层,由此反映出,本区的新构造运动是以大面积、整体性、间歇性抬升为主,并具抬升幅度西部大于东部的

24、掀斜性和沿断裂的差异性升降运动不明显的特点,体现在河流多级阶地的形成、古河道的迁移以及多级夷平面的形成、地震的发生等。县域及邻区位于中国大陆两大地震带(块)之一的南北地震带东侧,西邻马边-昭通强震带,1987年前,在大区域内共发生有感地震十余次,震级4.05.5级,详见下表(表3-3)。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406-2001,*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所属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表3-3 县域及邻区地震资料发震日期震中位置震 级公元前26年宜 宾5.51610年1月25日庆 符5.51892年2月10日南 溪5.01946年9年26日江 安5.51959年11月14日南 溪5.01975年

25、12月4日长 宁4.71974年8月2日筠连南5.21971年9月20日长 宁4.01972年7月6日兴 文4.01972年8月25日屏 山4.21981年1月14日南 溪4.01985年2月20日宜宾县4.11986年4月28日宜宾县4.11987年6月10日南 溪4.23.2.4新构造运动本区在晚第三纪中世新构造运动强烈,以频繁的间歇性上升运动为主。主要表现为多级夷平面,河谷发育的多级阶地,河流下切或侵蚀形成的洼地、岩溶峰丛等。3.2.5水文地质条件*位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气候西部边缘区,并受四川盆地气候影响,热而多雨,降雨集中,加之本区自第四纪以来地壳强烈抬升,以金沙江、岷江为主流的地表水系

26、强烈深切,造成地形陡峻,沟谷狭窄,使之地表迳流条件良好,并有利于地下水的循环交替,从而决定了本区岩体内的地下水具有不甚丰富、坡降大、埋藏深的基本特征。*社*滑坡区内覆盖层较薄、下伏基岩为砂岩、砂质泥岩,按区内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动力特征等,将其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风化带孔隙裂隙水。(1)孔隙潜水孔隙水主要埋藏于滑坡体覆盖层中。由于该层土体结构松散且厚度极小,富水能力极差。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一般以渗透形式向下伏基岩排泄,局部低洼地段排泄至溪流或池塘,水力性质为潜水,动态不稳定,与降水关系密切,丰水期流量大,枯水期流量变小。(2)基岩裂隙水主要为风化带裂隙水,浅层风化裂隙带地下水大

27、多在沟谷两侧或斜坡地带以裂隙泉排泄,并由高处向低处运移。该类泉流量较小,动态不稳定,即雨季流量大,旱季流量小,久旱则干枯,具“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含水层厚度不大,补给范围小,径流途径短,分散排泄。构造发育地带下渗的降水逐步汇集到含水层与隔水层的裂隙中继续运移,并在地势低洼地带以接触泉的形式排泄。3.3 滑坡基本特征及稳定性评价3.3.1滑坡基本特征3.3.1.1滑坡空间形态*社*滑坡位于*,地理位置:东经1034820,北纬284945,后缘标高860m,前缘标高在800m。滑坡区前缘发育一较大的天然冲沟,呈北东南西走向,滑坡体位于冲沟北西侧天然斜坡之上。滑坡边界主要受地形控制,后缘以

28、基岩与覆盖层界线为界,分界较为明显;两侧则也以基覆界线为界,前缘以冲沟基岩出漏位置为界,高程约800m。主滑方向为149。整个滑坡平面呈不规则半圆形,纵长约195m,宽约222m。3.3.1.2滑坡物质结构特征滑坡后缘标高约860m,前缘标高约800m,高差约50m。滑体总体地貌为一个北高南低的单面长斜坡地貌。剖面形态呈前缓后陡的折线形,滑坡体后坡体较陡,860m以上平均坡角约为20;滑坡体前缘地形减缓,坡角约为15。滑坡体主要地层为第四系粉质粘土与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红褐色青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覆盖层含碎石粉质粘土结构松散、厚度小;下伏基岩埋深小,风化较为严重,岩体结构破碎

29、,岩质软,易软化岩层。该滑坡大致成反向坡。滑体平均厚度约为11m,滑体岩土以下伏砂岩为主,表层为粉质粘土;滑床为砂岩,在地下水浸泡情况下容易软化。滑体主滑方向149,滑动面为基岩与覆盖层分界线,滑动面最大埋深17m,倾角1022,剪出口位于滑坡前缘冲沟部位。3.3.1.2滑坡变形特征该滑坡体变形迹象较为明显,主要包括:地表裂缝及建筑物变形。图3-10 裂缝穿过地基图3-11 居民房内的地表裂缝(1)地表裂缝:在滑坡体前缘与中部发育大量地表裂缝,宽度在814cm之间,在居民建筑内和农田均可见到。(2)建筑物变形:受滑坡影响,滑体中前部的民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部分房屋变形极为严重,目前已倒

30、塌,户主已搬迁。建筑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建筑物开裂与墙体错动,裂缝宽度最大可达6cm,且逐年增加。同时在居民房屋后的保坎也往前缘方向凸出。图3-12 建筑物变形1图3-13 建筑物变形2综上所述:整个滑坡后缘及中前缘变形迹象明显,两侧变形相对较小,未见大的裂缝及沉降等。目前已发现的变形迹象每年都有所增加,且多集中在汛期,特别是暴雨过后,增加较为明显,其余季节变形较为稳定。由此推断:目前滑坡处于蠕滑变形阶段,且主要受前缘变形控制,为一牵引式滑坡。3.3.2滑坡形成机制3.3.2.1滑坡影响因素及成因机制分析根据滑坡的变形特征、变形发展史结合该滑坡的基本地质特征综合分析:该滑坡覆盖层较薄,下伏基岩埋深

31、小,岩性为岩质较软的砂岩、泥质砂岩,暴雨季节大量降雨下渗,导致埋深较小的泥岩不断软化,地下水沿基岩与覆盖层界线渗流形成潜在软弱带,为滑坡变形提供了潜在的滑动面。滑坡体后为陡坡,后缘裂缝发育在一小平台上,这样的地形条件导致后缘地表水汇集于该平台上,由于基岩为不透水层,部分地下水沿裂缝下渗进入滑坡体内,大部分则沿基岩与覆盖层界线不断汇集与坡体中前部,在饱水条件下坡体岩土体重度增加,滑梯覆盖层在大量地下水浸泡下的C、值降低急剧降低,由于中前部汇水量大,导致该部位变形最为严重,进而出现明显的蠕滑变形迹象,前缘变形不断先后延伸扩展,形成牵引式滑坡。3.3.3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3.3.3.1滑坡稳定性计算

32、与分析(一) 计算剖面:计算剖面采用地质剖面计算复活体滑坡的稳定性。(二) 计算参数计算时地下水位以上土体自重利用天然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土体自重利用饱和重度,地下水位利用当地的观测资料,并考虑动、静水压力。根据滑坡体上建筑物勘察取样试验数据,残坡积土体天然重度量19kN/m3,饱和重度20kN/m3;砂岩天然重度24kN/m3,饱和重度24.5kN/m3。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采用反分析计算法确定,并且在计算过程中参考了当地类似滑坡经验参数,综合确定滑带土天然状态下抗剪强度:=18.5,C=12kPa。饱和状态下抗剪强度:=17.4,C=11kPa。(三)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依据极限平衡理论的折线

33、形滑动面条分法和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的稳定系数和剩余下滑力。图3-14 传递系数法计算说明图 (1) (2) (3) (4) (5) (6) (7) (8) (9) (10)式中 滑坡稳定性系数; 传递系数。第计算条块滑体抗滑力(kN/m);第计算条块滑体下滑力(kN/m);第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法线上的反力 (kN/m);第计算条块滑动面上岩土体的粘结强度标准值 (kPa) 第计算条块滑带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第计算条块滑动面长度 (m);第计算条块地下水流线平均倾角,一般情况下取浸润线倾角与滑面倾角平均值 (),反倾时取负值;第计算条块自重与建筑等地面荷载之和(kN/m);第计算条块底面倾

34、角(),反倾时取负值;第计算条块单位宽度的渗透压力,作用方向倾角为(kN/m);地下水渗透坡降;水的容重 (kN/m3);第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的浸润线以上体积 (m3/m); 第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的浸润线以下体积 (m3/m);岩土体的天然容重 (kN/m3);岩土体的浮容重 (kN/m3);岩土体的饱和容重 (kN/m3);第计算条块所受地面荷载 (kN)。根据上述方法分别建立该滑坡的计算模型如下:图3-15 *滑坡稳定性计算条分图(四) 计算工况的确定工况一(以下称为天然工况):自重+地表荷载;工况二(以下称为暴雨工况):自重+地表荷载+暴雨(考虑局部滑体饱水,滑体自重增加,滑带土

35、抗剪强度进一步降低);工况三(以下称为地震工况):自重+地表荷载+地震(按规范考虑7地震影响)。(五) 稳定性计算结果*社*滑坡在各种工况下计算结果见表35:表3-8 *社*滑坡在天然工况下稳定性计算结果表表3-8 *社*滑坡在地震工况下稳定性计算结果表表3-8 *社*滑坡在暴雨工况下稳定性计算结果表1.0097 条块号 重度Ciitgi滑面倾角滑面长度条块面积不平衡下滑力(i)(Kn/m3)kPa()iLi(m)Si(m2)Pi(kN/m)120.50 12.5 10.7 0.19 34.1 24.7 86.68164417.1 220.00 12.5 10.7 0.19 19.9 21.7

36、 194.3845758.4 320.00 12.5 10.7 0.19 17.4 26.2 299.36321152.2 420.00 12.5 10.7 0.19 12.6 25.6 342.33591058.8 520.00 12.5 10.7 0.19 12.6 21.7 293.48761000.9 620.00 12.5 10.7 0.19 11.3 21.6 282.3561794.3 720.00 12.5 10.7 0.19 11.0 29.0 283.9784474.4 820.00 12.5 10.7 0.19 5.1 24.2 82.626590.7 3.3.3.2滑坡

37、稳定性分析和趋势预测根据计算结果,对滑坡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作如下分析:表39 新安镇解吉村四组君家梁子坡滑坡稳定性表天然工况暴雨工况地震工况稳定性系数稳定性评价稳定性系数稳定性评价稳定性系数稳定性评价1.044欠稳定1.01欠稳定0.876不稳定备注:根据计算结果,参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12.4.6节表12中所列,对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评价,稳定系数Fs1.15为稳定(A),1.15Fs1.05基本稳定(B),1.05Fs1.0为欠稳定(C),Fs1.0为不稳定(D)。由表可见,在天然工况下,滑坡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在滑面土体没有完全失去强度、滑面未完全贯通

38、的情况下,滑坡可能产生蠕滑,雨后,滑体稳定性大幅下降,滑带土抗剪强度也将大幅下降,接近不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近于1.00)持续的降雨可能导致坡体失稳,这与暴雨后滑坡变形加剧,局部发生滑动的现状基本吻合。滑体主要为易软化的泥岩,大气降水通过已有裂缝渗入软化滑体,降低滑面的抗剪强度。目前,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汛期到来之后,滑坡会加剧变形,滑面抗剪强度持续下降,一旦滑面贯通,滑带土失去强度,将会发生大规模瞬间滑动,滑坡体上的建筑、居民、耕地等将遭受灭顶之灾,同时会牵引滑坡上部土体,引发更大规模的滑坡地质灾害。4 滑坡治理的目的和任务4.1 项目目的为了响应国家加大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政策

39、,贯彻国家实施以人为本的政策方针,通过及时开展*四烈乡大池坡滑坡这个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最终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恢复灾害区土地的利用价值,改善灾害区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保障灾害区国家基本农田的正常农业生产,提高灾害区农民生活质量,并缓解当地土地资源和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新安镇经济的持续发展。4.2 目标任务目标:在滑坡区地质环境勘查的基础上,对该滑坡进行综合治理,确保滑坡影响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滑坡威胁范围内重要交通要道德安全,改善灾区民众生活、生产条件,保持当地社会经济稳定;基本恢复滑坡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地恢复和扩大土地资源,

40、有效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任务:1、在深入总结当地多年来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抗滑桩、挡土墙、截(排)水沟、生物工程防治等手段,进行滑坡的防治;2、实施滑坡区土地改造(如水田改旱地)、危房整治,改善滑坡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保障当地民众安居乐业;3、对滑坡体上发生渗漏的地表水体进行防渗整治,控制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4、建设和完善滑坡区变形监测系统,开展群测群防。5 滑坡治理主要内容5.1 治理范围*社*滑坡稳定性差,现状已处于蠕滑阶段,危害性较大,严重威胁滑坡体上65户居民约25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威胁到滑坡上近百亩耕地及一条机耕道的安全。根据该滑坡治理项目总体及阶段性

41、规划设计,本次滑坡治理范围重点围绕滑坡中前缘的居民集中居住区、耕地等,对于无居民住宅及重要公共设施的其他地段,则以地面排水、监测预警为主。设计治理起止年限为20112012年。针对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滑坡成因、形成条件、发育特点及规模,拟采用如下两种方案,并进行对比,以便择优选择。5.2 搬迁避险方案依据“以防为主,尽量避让” 原则,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力、人力资源,因此要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的首要原则就是以“防”为主,尽可能避开地质灾害的危害。可在新安镇其他合适地段,实施搬迁避险工程,并对该滑坡加强监测预警。实施搬迁避险方案将需要搬迁安置受灾区居民65户居民约250人,需迁建

42、房屋60余幢。估算搬迁避险、市政重建等工程费用约800余万元,实施工期约18个月。5.3 工程治理方案5.3.1 滑坡推力计算5.3.1.1计算参数与设计工况、标准一、防治工程设计计算参数(1)基岩强风化砂岩重度:24KN/m3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8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5MPa弹性模量:0.6104MPa泊松比:0.36饱和抗剪强度:C=0.50MPa,= 36地基弹性抗力系数:K0.2104KN/m3地基水平承载力特征值:fH=600KPa(2)滑体土粉质粘土天然重度:20KN/m3饱和重度:20.5KN/m3天然抗剪强度:C=18KPa,=24饱和抗剪强度:C=16KPa,=22地基水平承载力特征值:fH=100KPa压缩模量:Es=5.0MPa(3)滑带土岩土界面处软化的泥岩天然抗剪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