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26345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教育目的ppt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12/11,1,第三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2022/12/11,2,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三、教育目的的功能,2022/12/11,3,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 的质的规定性(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2022/12/11,4,(一)教育目的之内涵,(1)狭义理解: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2)广义理解: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教育

2、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022/12/11,5,(二)教育目的的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1. 教育“为谁培养人?”-“为哪个社会、阶级服务?” 2. 教育“培养谁?”-教育对象“成为哪个社会、阶级的人?” 3. 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教育对象“有哪些方面的素质?”,2022/12/11,6,(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1. 两者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 2. 教育目的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人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还含有“怎么办教育”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2022/12

3、/11,7,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 教育目的,2022/12/11,8,(一)价值性教育目的 和操作性教育目的,1.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2022/12/11,9,2.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2022/12/

4、11,10,(二)终极性教育目的 和发展性教育目的,1.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2022/12/11,11,2.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2022/12/11,12,(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1.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一定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过程要经过一定

5、的组织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育文本或有关法令之中。,2022/12/11,13,2. 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2022/12/11,14,三、教育目的的功能,(一)定向功能(二)调控功能 (三)评价功能,2022/12/11,15,(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教育目的及其所具有的层次性,不仅内含对整体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结果要求,而且还含有对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规定性。,2022/12/11,16,(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1. 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6、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取向的把握上。 2. 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教育目的总是含有“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标准要求。,2022/12/11,17,3. 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一种教育目的的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目标,具体调节和控制教育的各种活动。调控的对象:(1)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调控。(2)对受教育者的调控,具体体现为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2022/12/11,18,(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1.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 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上。,2022/12/1

7、1,19,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 取向三、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 注意的问题,2022/12/11,20,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依据(二)人的依据,2022/12/11,21,(一)社会依据,1. 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 培养现代人是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否则,将无益于现代化制度的确立。,2022/12/11,22,2.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生产、管理越来越走向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对

8、劳动者的质量规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作用的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制定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直接的因素。,2022/12/11,23,(二) 人的依据,教育目的含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就必须以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为依据,这样的目标不仅具有实际可行性,也能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022/12/11,24,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四)如何认识解决教育目的选择中确立人与社会的关系,2022/12/1

9、1,25,(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者:,古希腊的智者派 卢梭、裴斯泰洛齐、 福禄倍尔、 爱伦. 凯,2022/12/11,26,(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2.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不同。 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022/12/11,27,(1)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古希腊智者派(2)人的解放

10、和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培养独立个人文艺复兴(3)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1819世纪自然主义)(4)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与均衡的发展人文主义(5)培养人的独立自主性、个性的自由发展20世纪的人本主义,2022/12/11,28,3.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激进和非激进之分。卢梭是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典型的代表人物。非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不否认人的社会性,不否认人的发展是有其社会需要的。如裴斯泰洛齐是典型代表人物。,2022/12/11,29,(二)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者:柏拉图、荀况 、孔德、涂

11、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2022/12/11,30,这种观点理论的鼎盛时期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等。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2022/12/11,31,(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2022/12/11,32,(四)如何认识和解决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1. 动态、发展性的把握教育目的中人和社

12、会关系。2.就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3. 在价值实现过程中二者应是互为基点。4.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2022/12/11,33,三、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确立社会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2022/12/11,34,(一)确立社会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长篇调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选择确立教育目的要把人-社会

13、-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度、片面化。,2022/12/11,35,2适应与超越问题 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因为这是社会继承所必须。超越,即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现实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在体现现实社会未来发展要求,满足现实社会未来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状态。教育也要讲究超越,因为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2022/12/11,36,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 教育的功利性,即它自身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 教育的人文性,即它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建构方面

14、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这方面的意义体现为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 从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和社会精神文化的内在要求来看,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要坚持功利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 怎样坚持功利和人文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2022/12/11,37,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其根本在于不使自己民族失去独立和自主,从而得以凝聚和发展。 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认同或接受,进而使自身具有与世界各国进行交往与合作的基础。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价值取向。 怎样把握和理解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2022/12/1

15、1,38,(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人的发展与完善,在于社会化个性化二者的和谐与统一。 人的社会化、个性化理解,2022/12/11,39,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理性是人类战胜蒙昧、摆脱蒙昧,走向文明的巨大力量,因此,在此处所说的理性和非理性仅就人的个体性表现而言,统指人在认识和行为上的不同特点。20世纪以前,理性被作为人的本质性存在而备受推崇,成为教育目的的主要价值取向,在课程设计及内容构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无不体现对人的“理性能力”、“理性品质”培养的重视。,2022/12/11,40,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科技素质指人认识、作用于自

16、然,从事与物质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发展的水平,通常体现为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掌握及运用的能力。 人文素质指通常体现为在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切中所形成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 相关链接,2022/12/11,41,近代以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哲学观的对峙以及科学技术在满足社会功利追求中的巨大作用,加剧了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的分离,人文教育中缺少对科技素质的培养,科学技术教育中缺少对人文素质的观照,使近现代教育目的的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价值取向失衡。不仅造成了当代社会人的素质的明显缺失,而且也无益于帮助社会解决“人文精神失落”问题。,2022/12/11,

17、42,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二.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 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2022/12/11,43,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2022/12/11,44,(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1. 毛泽东1957年在国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首次提出的教育方针),2022/12/11,45,2.“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8、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2022/12/11,46,3.“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同年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2022/12/11,47,4.“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2

19、2/12/11,48,5. “教育要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明确指出:“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022/12/11,49,6.“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首次把提高全

20、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22/12/11,50,7.“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2022/12/11,51,8.“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22/12/11,52,9.“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

21、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22/12/11,53,10.“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22/12/11,54,11.“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3年邓小平在景山学校的题词)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

22、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22/12/11,55,(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2022/12/11,56,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三)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确立(四)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2022/12/11,57,(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含义,马

23、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丰富的内涵: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用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这种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2022/12/11,58,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的“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2022/

24、12/11,59,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均匀地发展全部的特性”。,2022/12/11,60,4.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等等。,2022/12/11,61,(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是:(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

25、展相一致的。(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2022/12/11,62,(三)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确立,1.早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都曾提出过使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问题。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就曾经指出:“要从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几个方面去发展人的个性”早期乌托邦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指出:“消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对于个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他们在提出和探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26、中脱离社会生产和生活,只是从“神的意志”或“人的本性”出发来说明和解释人的发展。,2022/12/11,63,2.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711858)更加明确地指出:“教育可以培养新人,而这种“新人”应该通过全面的实际活动,来“全面地发展人的才能。”欧文的学说虽然带有空想的性质,但在教育史上却比任何人都更接近马克思的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来源。,2022/12/11,64,3.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马、恩科学地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的关系,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受社会生产方

27、式和现成的思想文化的制约。马、恩在谈到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时认为:“作为一个现实的人,一方面他必须承受现有的社会生产力,一方面他必须承受现有的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人的体力、智力、知识、兴趣、爱好、意识倾向、行为习惯以及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如民族的、阶级的、国家的、家庭的等,都是由他们所出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决定的。”即:“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一个人能够发展的程度。”,2022/12/11,65,4.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社会的时空构架中去考察,从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大工业生产发展对人的影响中,看到和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第一次把人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

28、斗争结合起来,认为社会的发展客观地提出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的任务,指出人类必将在实现这个任务的过程中达到一个崭新的面貌。这就为无产阶级的教育目的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即: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使巨大的物质财富以及由此建立的新型关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2022/12/11,66,(四)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2.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

29、养指明了方向。,2022/12/11,67,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所谓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从实际来看,多数人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2022/12/11,68,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总称。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

30、教育活动。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2022/12/11,69,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2022/12/11,70,(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1.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我们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包括人在物质生活领域,特别是在生产劳动领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又包括人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领

31、域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强调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同时,我们所涉及的不仅仅只是极少数人的发展问题,更多涉及的是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2022/12/11,71,2.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它意味着人的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2022/12/11,72,3.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实际上,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事实上,人的个性发展总是和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全面和谐的发展,也不会显示出完美的个性,也不会有个

32、性的很好发展。,2022/12/11,73,(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重视并努力实现的目标,缺乏全面发展的观念,甚至忽视全面发展,都不能培养和造就出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对搞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尤为重要。,2022/12/11,74,1这是我国的教育目的决定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2从历史发展看,我国既有全面发展教育的正面经验,也有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的反面经验。特别是忽视全面发展的教育至今仍然存在,并不同程度地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3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生

33、理学等均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能力、才能与品德等诸方面在构成完整、完美个体中的相互联系性和制约性。这些都从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基础上证实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2022/12/11,75,(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关系。否则,虽有全面发展教育观念也难以搞好全面发展教育。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注意避免两种片面的倾向:1.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2.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开来。,2022/12/11,76,(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我国教育目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十分正确的,实现这样的要求固然需要有扎实有效的教育实践,同时这种有效的教育实践也需要依据教育目的来加以很好地把握,即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来时刻校准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把它作为衡量、评价教育实践的根本标准。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使真正的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被遗失,“应试教育”成了教育追求的目的,教育实践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这是我国当代教育亟待解决和防止的重要问题。为此,强化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加强对教育实践的评估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