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2909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前言(一)、工程概况受 委托,我院承担厦门市环东海域整治发展工程(丙洲海域综合整治)工程地质勘察任务,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拟建场地位于厦门市同安湾,由 设计。设计沿海湾护岸顶面标高6.507.50m,堤高6.08.0m,结构形式采用重力式挡墙,底宽7.50m,单位荷载160 kPa,长度约5公里;河渠护岸顶面标高6.508.00m,堤高6.08.0m,结构形式采用重力式挡墙,底宽5.50m,单位荷载160 kPa,长度约3.2公里。本次勘察场地位于厦门市同安湾,范围从丙洲琼头一带河渠及海域,勘察内容:取砂区砂源调查、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地基岩土结构,造地区域场地形成的软基处理。(二)、

2、勘察目的、任务和技术要求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目的是为厦门市环东海域整治发展工程(丙洲海域综合整治),施工图设计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计算参数,设计部门提出的具体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要点如下:勘察技术工作1、取砂区砂源调查:孔距: 在初勘勘察点的基础上,内河地区顺岸、垂岸向按100150m布置,沿海地区块状水域按不大于300m布置,条状水域按300500m布置。钻孔类别与取样要求参见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320-96)表6.3.5技术孔中控制性钻孔的孔数不得少于总钻孔数的30%;技术孔和和鉴别孔各为50%。孔深:一般性技术孔和鉴别孔,按钻穿砂土类土层控制。控制性钻孔终孔按钻至残积

3、土层下5m考虑。岩土试验按照规范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320-96)第7.0.1条执行,并提供取砂区内淤泥以及粗砂的前期固结应力、压缩性参数及固结特性参数。2、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结构;孔距:在初勘勘察点的基础上,内河地区顺岸、垂岸向线距不宜大于200m,线上勘探点间距不大于150m;沿海地区按网格状布置,点距100300m。调查研究内容:a.地貌类型及其分布;b.地层成因、时代、岩土性质与分布;c.对场地稳定性有影响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情况;d.不良地质现象和地下水情况。控制孔和一般性孔各为50%。控制孔深度达到标准贯入试验击数N50处,;一般性孔深度达到标准贯入实验击数N30处。按照规范

4、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240-97)第9.0.3条进行常规实验。原位测试要求各孔均进行标准贯入实验。其它:a.抗震设计划分场地类别,判别各层地基土的液化性;b.对淤泥和淤泥质土, 应使用薄壁取土器采取原状土样;抗剪强度试验在现场进行十字板剪切试验,室内作三轴剪切试验。3、造地区域场地形成的软基处理。孔距:按网格状布置,点距50500m。调查研究内容:a.地貌类型及其分布;b.地层成因、时代、岩土性质与分布;c.对场地稳定性有影响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情况;d.不良地质现象和地下水情况。控制孔占20%,一般性孔占为80%。控制孔按钻至强风化层3m考虑。一般性孔深度达到标准贯入实验击数N20处。岩

5、土试验按照规范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240-97)第9.0.3条进行常规实验。软土层应提供水平和垂直向的渗透、固结实验资料(提供压缩指数Cc、固结系数Cv、Ch等参数及e-Lgp压缩曲线),天然压密状态和灵敏度指标。原位测试要求各孔均进行标准贯入实验。对淤泥和淤泥质土, 应使用薄壁取土器采取原状土样;抗剪强度试验在现场进行十字板剪切试验,室内作三轴剪切试验。其它:抗震设计划分场地类别,判别各层地基土的液化性。(备注:初勘时孔深控制性钻孔进入持力层(残积土)以下10m或5m(岩石),一般性钻孔进入持力层(残积土)以下5m或(3 m)。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要求,本工程勘察主要依据下列有关规范、

6、规程执行: (1)、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 (2)、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320-96(3)、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240-97)(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5)、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6)、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7)、国家标准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9)、 闽建设(2002)37号文件(三)、勘察方法、手段和勘察工作布置及完成的工作量1、勘察方法本次勘察采用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取土、水样及室内试

7、验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勘察,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钻机型号为XY-100,采用套管跟进及泥浆护壁取芯钻探工艺钻探;标贯试验采用自动脱钩自由落锤法;粘性土原状样采用FH-111型厚壁敞口取土器压进采样,淤泥原状样采用薄壁取土器压进采样,地下水样采取洁净样瓶放置钻孔套管内采取地下水混合水样。室内土工试验主要做常规试验项目,并提供、Gs、e0、Sr 、wl、wp、Ip、IL、a.1-.2、Es.1-.2、C、,Kv、对淤泥层选择做SV、qu 、St值,颗粒分析等指标,水分析做腐蚀性试验项目。土工试验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及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320-

8、96)。土工试验采用Yisoft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进行数据自动采集及自动处理,其中固结压缩试验采用快速固结,剪切试验采用直接快剪试验。取芯、取样、测试及编录均按有关规程要求进行。2、勘察工作布置勘察区初勘共施工98个(初勘布孔128)钻孔,详勘在初勘钻孔的基础上由设计部门布置勘探点325 (合计453个),(钻孔编号:初勘为ZK号孔、其中河渠护岸为HK号孔;详勘海湾护岸为BKC号孔、取砂区为XK号孔)孔距和孔深:根据不同的区域,按设计的要求执行。我院根据钻孔平面布置图及控制点DQ20(X=26564.36、Y=67177.518、Z=6.165)、DQ19(X=25747.854,Y=6640

9、7.985、Z=6.035)桩点,用拓普康Hiperpro双频RTKGPS放孔及测量标高(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测量所用坐标系为92厦门坐标系,高程采用85黄海高程。3、本次勘察完成工作量我院于2006年6月10日采用19组船安装19台XY100型工程钻机进行海上勘探施工,6月23 日完成外业工作,还有18个钻孔在渔民的养殖场内,赔偿问题未解决不能施工。初勘孔距护岸200 m,取砂区500m,孔深:控制性钻孔进入持力层(残积土)以下10m或5m(岩石),一般性孔进入持力层(残积土)以下5m。详勘孔距:护岸50 m,取砂区250m,护岸孔深:控制孔标准贯入试验击数N50终孔,一般性孔标准贯入实

10、验击数N30终孔。取砂区孔深进入残积土5 m。钻探时测量开孔海水水位、终孔海水水位。钻探孔水位观测后采用粘性土进行封孔处理,所完成的工作满足本次勘察质量要求。完成的工作量见下表1: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项 目 工作量 项 目 工作量海上测量放孔(个) 435室内常规试验(组) 1054 海上勘探孔(个) 435 三轴试验(个)16总进尺(米) 7960.73固结试验(个)12标贯试验(次) 2995 颗粒分析试验(组)1552原状土样(件) 1054 水样分析 (组)22扰动土样(个)817 渗水试验(个)32十字板剪切试验(孔)9封孔(个)435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气象同安区属东南沿

11、海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湿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度适中,气候宜人。多年平均气温20.9。C,七、八月间平均气温28.428.2。C,极端最高38.3。C,极端最低温-1.0。C。降雨量充沛,据同安气象局19501992年统计资料,43年平均降雨量为1460.1mm,59月为同安雨季,同时受台风影响。主要风向东北向,次为东南向,9月至翌年4月多为东北向,为沿海大风季节,平均风力34级;79月为台风季节,风力可达8级以上,最大可达12级。(二)水文勘探区范围为同安湾水域,入湾河流主要有东溪和西溪等小河,西溪干流在大同镇南面的双溪口与东溪汇合,据同安县志、同安水利水电记载,1956年9月18

12、20日,双溪口洪峰流量440660m3/s,最高洪水位为10.20m,超过警戒水位2.70m。根据厦门同安湾水域内进行的多次水文测验资料分析,本海区海流以潮流为主,径流影响很小,潮流性质属正规半日潮流,涨潮流向西北,落潮流向东南,为典型的往复流。厦门湾湾口朝向SE,风区较长。湾口处波浪较强,主要受外海涌浪影响,波高由湾口向湾内逐渐减小。由热带气旋或台风引起的风浪以SE向居多,由冬季寒潮大风引起的风浪大多为NE向。风浪的季节性变化异常明显。海水2003年6月15日2003年7月15日观测同安湾水域的潮汐特征,最高潮水位6.62m,最低潮水位-0.06 m;海潮属半日潮,隔日潮汐迟后45分钟,潮流

13、形式属往复型;潮水位一般是秋季潮差大,春季潮差小。(三)地形地貌勘探区位于同安湾,沿岸陆域地貌单元主要为残丘台地、间有小型海积平原洼地,湾顶北侧为河口冲积平原。水域地貌单元主要由海湾潮滩和潮沟构成,潮滩多为平缓的泥滩、沙泥滩,水域有取砂坑及礁石。部份区域经人工围垠改为养殖场,地势开阔,地形波状起伏。根据同安湾动力地貌特征,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在潮坪浅滩和湾口深水区以细颗粒沉积物为主,主要物质为淤泥;在潮汐通道以及溪流入海河口附近以粗颗粒沉积物为主,主要为粗砂和圆砾沉积物。这种分布与湾内水动力环境是相关联的,潮坪浅滩和湾口深水区水动力较弱,趋于单向淤积环境;潮汐通道和溪流入海河口水

14、动力相对较强,具有冲刷分选能力。丙洲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现为岸浆砌片石护岸较为规整,堤高68 m,堤坡浆砌片石坡角3550度(局部地段为垂直),堤顶垂直浆砌片石宽约1.00 m,高0.80m,砼压顶,坡岸稳定性较好;丙洲对面琼头为不规侧自然坡岸,坡面向海域倾斜,坡岸稳定性差;琼头村海湾坡岸为无规则防护,避风港段坡岸稳定性好,其它地段稳定性差。丙洲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现护岸与今后整个环东海域整治工程不匹配,须将旧护岸拆除,重建新海湾护岸及河渠护岸。勘察区钻孔孔口标高一般2.69-12.86m。场地沿海湾、河渠护岸及附近无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四)地质构

15、造同安湾是沿NE、NW向断裂发育的潮汐汊道型港湾,港湾形态和岸线走向与NE、NW向断裂方向一致。据区域地质资料显示,该场区没有活动性断裂通过,属稳定地块。 (五)岩土层分布及特征 第四系复盖层为海相沉积及河流冲洪积形成,沉积物来源主要有河流冲洪积物及陆域坡面侵蚀、海岸侵蚀物。经钻探揭露,场地内各岩土层自上而下依次分别为粗砂(Q4al+pl)、淤泥(Q4m)、粗砂(Q4al+pl)、粉质粘土(Q4al+pl)、圆砾(Q4al+pl)、砾砂(Q4al+pl)、残积砂质粘性土(Qel),凝灰岩残积粘性土(Qel)、全风化花岗岩(52(3)c)、全风化凝灰岩(J3nb)、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52(3)

16、c)、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52(3)c)、强风化凝灰岩(J3nb)、中风化花岗岗(52(3)c)、中风化凝灰岩(J3nb),现将各岩土层特征分述如下:1、粗砂:仅局部分布,出露表层,厚度1.008.60m,属冲洪积成因。灰褐、灰白色,饱和,松散状,由细砾、砂粒、粉粘粒组成,其中0.5mm颗粒占55%,以亚园形为主。土质结构较均匀,工程性能差。该层做标准贯入试验32次,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8击,标准值N=7.9击。2、淤泥:大部份钻孔均有淤泥分布,位于海地面表层或粗砂层之下,层位较稳定,顶板埋深0.008.60m,厚度1.1011.50m,由近岸海相沉积形成。以单孔该层厚度总和作淤泥等厚线

17、图。呈灰黑色,饱和,流塑状,有异臭味,主要由粘粒组成,含中粗砂1030%及少量有机质组成。局部砂粒成份较高。属高压缩性土,强度低,工程性能极差。该层做标准贯入试验91次,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0.87击,标准值N=0.84击。3、粗砂:大部份钻孔均有分布,层位较稳定,顶板埋深0.0015.00m,厚度变化较大,从0.9020.00m不等,属冲洪积成因,局部含淤泥。以单孔粗砂厚度+粗砂厚度总和作砂层等厚线图。灰褐、灰白色,饱和,稍密中密状,由细砾、砂粒、粉粘粒组成,其中0.5mm颗粒50%,其中2mm颗粒占1520%,0.5mm颗粒占4535%,0.5mm0.25mm约占1020%,0.25

18、mm0.075mm约占5%,0.075mm占1020%。砂粒以粗砂为主,呈亚园形为主,分选性差。土质结构较均匀,工程性能一般。该层做标准贯入试验1331次,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12.96击,标准值N=12.9击。4、粉质粘土-1:局部分布,呈透镜体状,顶板埋深0.0010.90m,厚度变化较大,从0.607.50m不等,属冲洪积成因。棕红色、灰白色,饱和,可硬塑状,主要由粉粘粒、砂粒组成,手捻有砂感,切面稍光滑。无摇振反应,光泽反应为稍有光滑,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属中缩性土,土质结构均匀,工程性能一般。该层做标准贯入试验152次,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9.74击,标准值N=9.15击

19、。5、圆砾:河渠及出海口局部分布,顶板埋深2.8011.70m,厚度变化较大,从0.707.50m不等,属冲洪积成因。黄褐色、灰褐色,饱和,稍密中密状,由卵砾、砂粒、粉粘粒组成,其中2mm颗粒约占55%,卵砾石成份为花岗岩、石英岩,以亚园形为主,分选性差。土质结构较均匀,工程性能好。该层做重型触探试验50次,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8.3击,标准值N=8.1击。6、砾砂:局部分布,呈透镜体状,顶板埋深0.6017.70m,厚度变化较大,从0.7010.50m不等,属冲洪积成因。灰白色,饱和,稍密中密状,由细砾、砂粒、粉粘粒组成,2mm细砾25%,砂粒以粗砂为主,呈亚园形为主,分选性差。土质结

20、构较均匀,工程性能好。该层做标准贯入试验104次,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17.5击,标准值N=16.2击。7、残积砂质粘性土:主要分布琼头一带海域,层位不稳定,顶板埋深4.1025.30m,揭露厚度从0.9012.80m不等,黄褐色,灰白色,饱和,可硬塑状,主要由高岭土、石英砂粒组成,2mm砾石1015%,砂粒以中粗砂为主。该层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形成,原岩风化残余结构可辩,岩芯具泡水易软化、崩解的特点。无摇振反应,光泽反应为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属中压缩性土。该土层在水平方向土质较均匀,在垂直方向其强度有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工程性能较好。该层做标准贯入试验716次,杆长校正后

21、锤击数平均值N=17.6击,标准值N=17.1击。8、凝灰岩残积粘性土:主要分布在丙洲同安湾一带,层位不稳定,顶板埋深2.9018.60m,揭露厚度从0.9012.95m不等。红褐色,灰绿色,饱和,可硬塑状,主要由高岭土、石英砂粒组成,2mm砾石5%。该层为凝灰岩风化残积形成,原岩风化残余结构可辩,岩芯具泡水易软化、崩解的特点。无摇振反应,光泽反应为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属中压缩性土。该土层在水平方向土质较均匀,在垂直方向其强度有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工程性能较好。该层做标准贯入试验283次,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16.7击,标准值N=16.2击。9、全风化花岗岩:位于残积砂

22、质粘性土层之下,层位不稳定,顶板埋深1.4028.50m,揭露厚度从0.4510.05m不等,褐黄、灰白色,由长石、石英、少量角闪石、云母片组成。岩石风化强烈,原岩结构可辩,长石已风化成次生高岭土矿物,仅余少量石英呈棱角状镶嵌其中。在水平上风化程度变化不大,在垂向上则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弱,强度逐渐增高的趋势。该层做标准贯入试验129次,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35击,标准值N=34.3击。岩石坚硬程度属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属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类,工程性能好。10、全风化凝灰岩:位于凝灰岩残积粘性土层之下,层位不稳定,顶板埋深4.1024.80m,揭露厚度从1.1513.75m不等。红褐

23、色,灰绿色,由长石、石英组成。岩石风化强烈,原岩结构可辩,长石已风化成次生高岭土矿物,在水平上风化程度变化不大,在垂向上则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弱,强度逐渐增高的趋势。岩石坚硬程度属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属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类,工程性能好。该层做标准贯入试验80次,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32.9击,标准值N=31.8击。11、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局部分布,层位不稳定,顶板埋深6.7024.60m,揭露厚度从0.4510.35m不等。呈黄褐色,由长石、石英、少量云母片及黑色矿物组成。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差,中粗粒花岗结构,散体状,岩芯呈砂砾状,RQD=0。工程性能良好。岩

24、石坚硬程度属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属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类。该层做标准贯入试验26次,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50击。12、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仅分布于ZK8、XK79、XK80号孔,顶板埋深9.0011.50m,揭露厚度从0.553.15m不等。呈黄褐色,由长石、石英、少量云母片及黑色矿物组成。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差,中粗粒花岗结构,碎裂状,岩芯呈碎块状,RQD=0。工程性能良好。岩石坚硬程度属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属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类。13、强风化凝灰岩:局部分布,顶板埋深3.1022.10m,揭露厚度从0.8514.23m不等。呈灰绿色,由长石、石英组成。岩石

25、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差,散体状,长石部份已风化成高岭土, RQD=0。工程性能良好。岩石坚硬程度属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属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类。该层做标准贯入试验32次,杆长校正后锤击数平均值N50击。14、中风化花岗岩:仅分布于ZK9、XK103号孔,顶板埋深分别为5.30、11.90m,揭露厚度为5.10、2.60m。灰黄、浅灰色,由长石、石英组成。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 RQD= 7590%。岩石坚硬程度属较硬岩,岩体完整程度属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类。15、中风化凝灰岩:局部分布,顶板埋深0.0014.60m,揭露厚度从1.8

26、05.50m不等。灰黄、浅灰色,由长石、石英组成。稳晶质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 RQD= 7590%。岩石坚硬程度属较硬岩,岩体完整程度属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类。上述各岩土层分布变化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其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值见附表5;工程地质剖面图的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为实测击数。三、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勘察区位于厦门市同安湾,范围从丙洲琼头一带河渠及海域,河流主要有东溪河,东溪河在大同镇南面的双溪口与西溪河汇合。河水与海水水力联系密切,长潮时海水补给河水,退潮时河水补给海水。海水长潮时河漫滩及沿海近岸泥滩、沙泥滩被海水淹没,退潮时河漫滩及沿海近岸泥滩、沙泥滩地面

27、出露,钻探时海水水深一般在1.5020 m。海水根据2003年6月15日2003年7月15日观测同安湾水域的潮汐特征,最高潮水位6.62m,最低潮水位-0.06 m;海潮属半日潮,隔日潮汐迟后45分钟,潮流形式属往复型;潮水位一般是秋季潮差大,春季潮差小。勘探时取11组地表水水样进行水质分析。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标准,对海水综合判定如下:海水对砼结构具弱腐蚀性;对砼结构中的钢筋:长期浸水部分具弱腐蚀性,干湿交替带具强腐蚀性;对钢结构具中腐蚀性。建筑设计应按国标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规定,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2、地下水场地沿岸陆域地貌单元主要

28、为残丘台地、间有小型海积平原低地,湾顶北侧为河口冲积平原,水域地貌单元主要由海湾潮滩和潮沟构成,属地下水排泄区,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及微承压水,粗砂、粗砂出露地表地段的地下水类型为潜水;粗砂或圆砾或砾砂上伏为淤泥或粉质粘土-1,下伏为残积土的地段及基岩风化带水则为微承压水,地区性下水主要赋存运移于粗砂、粗砂、砾砂层孔隙之中。根据岩性判断:粗砂、粗砂、圆砾、砾砂均属强透水含水层和强含水层,淤泥、残积砂质粘性土、凝灰岩残积粘性土属相结隔水层;基岩风化带中的裂隙水其渗透性、富水性与基岩的裂隙发育程度及连通性有关,据钻探揭露该场地内风化基岩内裂隙多以闭合裂隙为主,层内水量不大。本次海上钻探地下水初见水位和

29、稳定水位与潮水位基本一致,最高水位标高6.62m,最低水位标高-0.06 m。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十分密切,分别在ZK12、ZK37、ZK44、ZK55、ZK95、HK2、HK9、HK25、BKC83、BKC107、BKC142号孔各取一组水样。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标准,对场地地下水综合判定如下:场地地下水环境类别为类,地下水属A型水,场地地下水对砼结构具弱腐蚀性;对砼结构中的钢筋:长期浸水部分具弱腐蚀性,干湿交替带具强腐蚀性;对钢结构具中等腐蚀性。建筑设计应按国标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规定,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四、场地地震效应(一)抗震设

30、防烈度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和闽建设200237号文,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特征周期为0.35s;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应设计应按相关规范、规程做抗震设防。(二)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勘探区粗砂、淤泥为软弱土;粉质粘土-1为中软土;粗砂为中软土、圆砾、砾砂、残积砂质粘性土、凝灰岩残积粘性土、全风化花岗岩、全风化凝灰岩、砂砾状强风化花岗岩、强风化凝灰岩均属为中硬土;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中风化花岗岩、中风化凝灰岩均为岩石。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4.1.51及4.1.52公式。对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场地,

31、造地区域场地以HK1、HK5、HK9、HK12、HK15、HK17、ZK42、ZK49、ZK50、ZK53、ZK59、ZK62、ZK65、ZK66、ZK70、BKC42、BKC50、BKC61、BKC77、BKC88、BKC99号孔的土层20 m厚度,根据经验计算场地等效剪切波速范围值170.10269.60 m/s,平均等效剪切波速Vse=206.1m/s,场地覆盖层厚度dov为350m,按上述规范表4.1.6判定: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表2.0.4判定:市政工程建设场地分类为II类。(三)饱和砂土液化判定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2、中4.3.3条初判,对丙洲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堤基及造地区域场地粗砂、粗砂、砾砂层有液化的可能,而根据4.3.4-1,4.3.5公式,采用标准贯入试验结果,对场地分布的粗砂、砾砂进行液化判定。根据附表三“液化判定计算表”计算结果可知,粗砂为不液化土层7个钻孔占70%,轻微液化2个钻孔占20%,中等液化1个钻孔10%,粗砂按7度地震烈度区,结合当地经验综合判定粗砂为轻微液化土层;砾砂实测标贯锤击数N标贯锤击数临界值Ncr,饱和砾砂按7度地震烈度区判定为不液化土层。粗砂液化判定钻孔145,不液化钻孔占111个占77%,轻微液化钻孔19个占13%,中等液化严重液化钻孔占15个10%。饱和粗砂粗砂按7

33、度地震烈度区,结合当地经验综合判定粗砂为轻微液化土层。 (四)、震陷土层根据厦门地区实测剪切波速的经验,淤泥承载力特征值fak=45 kPa,淤泥按7度地震烈度区判定有震陷的可能。(五)场地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丙洲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堤基及造地区域场地,淤泥软弱层厚度较大,且粗砂、粗砂属轻微液化土层,故场地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五、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一)、场地和地基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场地稳定性:场地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陆域地貌单元主要为残丘台地、间有小型海积平原低地,湾顶北侧为河口冲积平原,水域地貌单元主要由海湾潮滩和潮沟构成。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显示没有活动性断裂存在,属构造稳

34、定地块,场地整体稳定性好。场地及附近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丙洲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地地基的稳定性:本次钻探未发现古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沿线局部粗砂结构松散,工程性能差,沿线有淤泥分布,不易清除,且粗砂、粗砂属轻微液化土层,故地基稳定性差。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地基对淤泥厚度3.0m采取清除,淤泥厚度3.0m,建议对淤泥采用搅拌桩处理,经检验合格的复合地基为基础持力或抛填块石挤淤处理。使地基稳定性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场地稳定性较好,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地基稳定性差,须进行护岸地基处理,场地地下水与海水水力联系较密切,场地较适宜围筑沿海湾护

35、岸,河渠护岸,采泥取砂填筑造地。 (二)、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及设计参数建议根据土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对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淤泥竖向固结系数、粉质粘土-1、残积砂质粘性土、凝灰岩残积粘性土液性指数及各土层的垂直渗透系数变异系数0.30,其它各指标变异系数均0.30;结合地区经验综合考虑,推荐地基土设计参数如下表:3 (三)、丙洲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地基土层性能评价丙洲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地基土粗砂结构松散,工程性能差;淤泥呈流塑状态,高压缩性土,强度低,抗剪、抗滑性能差,上术二层未经处理,不能作为基础持力层;粗砂、粉质粘土-1土质结构较均匀,工程性能一般;圆砾、砾砂局部

36、分布,土质结构较均匀,力学强度高;残积砂质粘性土、凝灰岩残积粘性土力学强度高,但埋藏较深,为堤基良好下卧层。风化基岩埋藏较深,为堤基良好下卧层。 (四)、施工方案和地基处理方法丙洲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地基处理方法:(1)、沿线淤泥3.0 m的地段,护岸沿线两边外则砌筑砂袋边坡防护,清除淤泥换填块石回填,护岸基础以换填块石为基础持力层;沿线淤泥厚度3.0m的地段,不易清除,建议对淤泥采用搅拌桩处理,经检验合格的复合地基为基础持力层,或抛填块石挤淤处理。(2)、选择粗砂、粗砂为丙洲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基础持力层,但粗砂结构松散,须对粗砂进行震冲密实法处理。岸堤在临海面应进行抛填块石压载,以防海水对

37、堤基冲刷。地下水及地表水对丙洲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施工影响较大,施工时须对丙洲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进行围堰排水,对淤泥厚度3.0m采取清除,淤泥厚度3.0m,建议对淤泥采用搅拌桩处理,经检验合格的复合地基为基础持力或抛填块石挤淤处理。(五)、丙洲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地基土持力层选择丙洲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地基土上部有淤泥高压缩性土,强度低,建议淤泥3.0 m的地段,清除淤泥,淤泥厚度3.0m的地段,不易清除,建议对淤泥采用搅拌桩处理或抛填块石挤淤处理。选择粗砂粗砂为护岸持力层,但粗砂结构松散,强度低,建议对粗砂进行震冲密实法处理,以震密的粗砂层为护岸基础持力层;或选用粉质粘土-1为基础持力层;

38、圆砾、砾砂强度高,但局部分布,下伏残积砂质粘性土、凝灰岩残积粘性土力学强度高,均为丙洲沿海湾护岸,河渠护岸基础良好下卧层。丙洲沿海湾护岸持力层:从4242工程剖面分析,选择护岸地地基土持力层。BKC135BKC48号孔地段,淤泥厚度3.0 m,清除淤泥,以粗砂为海湾护岸基础持力层,下伏无软弱下卧层;BKC48BKC51号孔地段,淤泥一般厚度3.0 m,建议对淤泥采用搅拌桩处理,经检验合格的复合地基为基础持力层;BKC51BKC54号孔地段,以粗砂、粗砂为护岸基础持力层,但粗砂结构松散,须进行震冲密实法处理,以震密的砂层可作为沿海湾护岸持力层,其中BKC53粗砂下伏有淤泥分布,厚度不大,清除淤泥

39、,以中风化凝灰岩为基础持力层;BKC55BKC57号孔地段,淤泥一般厚度3.0 m,建议对淤泥采用搅拌桩处理,经检验合格的复合地基为基础持力层;BKC56BKC70号孔段,清除淤泥,以粗砂或粉质粘土-1为海湾护岸基础持力层,其中BKC59号孔地段粗砂下伏有淤泥分布,且厚度大,建议在该地段对淤泥采用搅拌桩处理,经检验合格的复合地基为基础持力层;BKC70BKC75号孔段,淤泥一般厚度3.0 m,建议对淤泥采用搅拌桩处理,经检验合格的复合地基为基础持力层;BKC75BKC90号孔段,淤泥厚度3.0 m,清除淤泥,以粗砂或粉质粘土-1为海湾护岸基础持力层,其中BKC83BKC85淤泥一般厚度3.0

40、m,建议对淤泥采用搅拌桩处理,经检验合格的复合地基为基础持力层;BKC91BKC106号孔段,淤泥一般厚度3.0 m,建议对淤泥采用搅拌桩处理,经检验合格的复合地基为基础持力层;BKC107BKC118号孔地段,淤泥厚度3.0 m,清除淤泥,以粗砂或粉质粘土-1为海湾护岸基础持力层。沿海湾护岸沿线约5公里,沿线海湾护岸由于持力层差异较大,建议按一定长度设置沉降缝外,在持力层差异较大的地段分界处增设沉降缝。丙洲沿河渠护岸持力层:从4747工程剖面分析,HK01HK15号孔地段,淤泥厚度3.0 m,清除淤泥,以粗砂河渠护岸基础持力层;XK16XK161号孔地段,淤泥一般厚度3.0 m,建议对淤泥采

41、用搅拌桩处理,经检验合格的复合地基为基础持力层。沿河渠护岸长度约3.2公里,建议按一定长度设置沉降缝。沿海湾护岸弧型挡墙方案一:采用预制实心方块混凝土块体弧型挡墙的直立式结构,底部为预制实心方块,共两层,底层方块尺寸为7.5 m 5 m2 m,顶层方块尺寸为7m 5 m2 .24 m,单块方块重按200控制;方块下为10100k抛石基床,基床座落在粗砂层上;方块顶面为现浇C25混凝土块体;顶面为现浇混凝土压顶;墙后为10100k抛石棱体和回填中粗砂;墙前设有10宽0.9厚的200300k护底块石两层。沿海湾护岸弧形挡墙方案二:采用预制空心方块现浇砼弧形挡墙的直立式结构,空心方块底宽7.5m,高

42、3m,长9m,内填10100kg块石,基下为10100kg抛石基床,基床座落在粗砂土层上。空心方块顶面为现浇C25混凝土块体和现浇C30砼弧形挡墙。墙后高程4.2以下为3m宽的10100kg抛石棱体,其余为回填30中粗砂,墙前设有10m宽、0.9m厚的200300kg护底块石两层。(六)、取砂区淤泥、砂储量计算、岩土层疏浚性质评价表本次勘探取砂区面积约 13.1公里2,围海造地区域填料从取砂区的砂及淤泥吹送至造地区域。因此,须对取砂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充分地利用取砂区的砂及淤泥资源,吹填送至造地区域回填。本次储量计算依据是我院在取砂区所有的钻孔资料。本次储量计算软件是南方公司制作的计算机

43、专业绘图软件CASS5.1。即是使用确定的边界和取砂区的地层厚度数据采用CASS5.1软件自动进行50m50m方格网化储量计算统计结果。取砂区淤泥少数孔缺失外,其余钻孔均有分布,厚度一般1.1011.50m,取砂区淤泥储量=3083万m 3;取砂区除个别钻孔缺砂层外,其余钻孔均有分布,厚度变化较大,从0.9020.00m不等,砂层储量= 10440 万m 3。砂层为粗砂,取砂区粗砂一般0.5mm颗粒50%,其中2mm颗粒占1520%,0.5mm颗粒占4535%,0.5mm0.25mm约占1020%,0.25mm0.075mm约占5%,0.075mm占1020%。在勘探取砂区,现每天都有挖砂船在

44、取砂。根据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320-96)对疏浚岩土的分级、挖泥船对疏浚岩土的可挖性、各类疏浚岩土管道输送的适宜性,用作填土的适宜性进行评价,详见附表2。取砂区作业时取砂及淤泥通过管道送至造地区域填土,取土区的地面标高降低,水深增大,对海湾河渠冲淤的平衡产生影响,取土后形成深水区水动力较弱,趋于单向淤积环境。取土、吹填施工对周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七)、造地区域场地形成及软基处理。本次由于时间紧,且征地赔偿尚未解决,因此,难度极大。在造地区域勘探孔比较少,但钻孔揭露的地质情况与沿海湾护岸地基土基本一致。1、将吹填方式及施工设备取砂、取泥区一般距吹填离区不超过5000m,可

45、从地块周边直接吹填至造地区进行填筑。开挖设备采用绞吸式挖泥船,船只性能应满足挖泥深度和吹送强度要求,同时应适合所在海域的各种水文气象条件。挖泥船的施工能力配置应满足施工进度要求。输泥管除船体附近安装需要浮出水面外,应尽量沿海底布置。浮置输泥管必须设置满足各种天候条件的警示标志。以保证所在海域的作业船正常通航需要。输泥管在吹填区内应沿护岸和分隔围堰布设。出泥口应离开围堰一定距离,且朝向背离护岸和围堰,以防止造成对围堰冲刷破坏。2、吹填分区和分级吹填分区。吹填施工时应达到高程+6.5m,吹填土厚度约为6.5m。每区均为2级进行吹填。第级吹填高度为3.0m。第级吹填至6.5m。第级吹填完成后,必须等

46、待相邻区的第级吹填均已达到同等高度,方能开始第级吹填。3、吹填过程中整体稳定性吹填极限高差由于地基淤泥强度很低,为了保障工程稳定安全,必须分级吹填。稳定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分隔围堰第级施工完成后,单侧吹填第级的极限厚度约为4.0m。第级的极限吹填厚度完成后必须停止吹填,转移到相邻区施工。待相邻区吹填达到同级高度后,方可进行第级吹填。(2)施工期地基稳定监测为了保证施工安全顺利完成,必须进行地基稳定安全监测。监测应由业主委托经验丰富的监测单位实施。由于软土地基工程的特殊性,别具体施工中地基的稳定性判断应以现场监测结果为准。吹填施工必须服从监测人员依据实测结果所制定的施工高度控制标准,不得超填。4

47、、造地区域场地形成的软土地基处理建议对造地区域软土地基采用真空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待吹泥标高达到设定高程+6.50m,放置等待表面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即进行场地平整和土工布与土工格棚的铺设;铺设1米厚砂垫层;按要求打设塑料排水板和密封墙施工;排水板施工完成后埋设现场监测器;铺设真空滤管,埋设膜下真空度测头、挖密封沟;铺设3层真空膜;安装抽真空装置;回填密封沟;连接滤管到抽真空装置;设置膜上地表降标,测沉降初值试;试抽真空;检查膜上及密封沟漏气情况;设置膜上蓄水密封层;正式抽真空,保持真空度在85kPa的时间约为4个月。六、结论与建议1、场地稳定性:场地沿岸陆域地貌单元主要为残丘台地、间有小型海积平原低地,湾顶北侧为河口冲积平原,水域地貌单元主要由海湾潮滩和潮沟构成。场地及附近无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显示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